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1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斗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谋而合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志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非常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详细地说,就是阐明斗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斗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相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给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相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探讨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驾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实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实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相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相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殊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概和美感。
2.探讨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打算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学问,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尝语言:延长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概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日,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3~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见复原“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见“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故意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高校》、《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一直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概磅礴,感情激越,锐不行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欲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怜悯,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见的剧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义正词严。他又擅长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盛气凌人。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斗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谋而合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志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留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老师示范背读课文,留意读出文章的气概。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稍作朗读指导。
留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探讨,质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推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说明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老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学问。
老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挚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4)留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围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留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固,折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肯定成功。)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斗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确定斗争输赢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非常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状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别状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肯定的劝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探讨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斗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见,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事实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无敌;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留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争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详细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施行;道,仁政;寡,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地理形势有利;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探讨:本段(其次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探讨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白“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概奔放,具有很强的劝服力
学习第四部分,探讨: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劝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依次给本文划分层次。
3.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老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留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给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相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探讨。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样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见,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行避开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斗争输赢取决于斗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日,要想打胜仗,就必需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斗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行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日,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旧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老师明确,或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同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同等的原则下参加国际事务,其次,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斗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开斗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化。文章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争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概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当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见?
充分探讨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气的重视,对于我们今日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行避开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向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驾驭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实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斗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相识孟子超人的才智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打算: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支配: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呈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3~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化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及哲学、伦理、教化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化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留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老师评点)
1、学生分组探讨,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索,原委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一般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洁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相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激励。
其次板块(译读)
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本次竞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1分,每发觉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
两人分别翻译课文,相互质疑、解疑、扣分。
(2)其次轮:文言学问大比拼。(多媒体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然而不胜者
④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老师点拨(多媒体展示)
第一轮略
其次轮: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内城;郭:外城
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亲戚挚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护城河。今指水塘。
③凭;用。的;代词;到。精良;有利
顺接连词可不译;转折连词,译为却。
④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众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帮助的人就不多。
包围起来攻打它,肯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缘由,可是这样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呀!
靠着天下归顺这一点,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肯定成功。
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8、学生留心听规则。
9、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常学问的积累,翻译全文。
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学问练习。并相互比照看,进行探讨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
11、学生依据老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终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
第三板块(思读)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谈斗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老师最终明确: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实行“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借斗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斗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见,他主见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2、学生边读边思索,共同合作探讨、沟通。并作动身言。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悟读)
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
(1)有人认为:斗争输赢取决于斗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日,要想打胜仗,就必需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斗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数不胜数,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老师作结: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沟通,共同探讨,且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希望接着发扬。
四人一组,学生实行分组探讨,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看法。
第五板块(作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行)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实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尝语言
4、正确相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正确相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杀身成仁的崇高精神,今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见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
1、老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概(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学生听读,留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
(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
1、老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依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老师点拨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
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挚友,包括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老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学生思索探讨:文章是如何逐层绽开论述的
学生沟通
老师沟通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卫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斗争须要人和)
域民
固国(治国须要人和)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尝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敏捷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课前打算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依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3.能依据自己的理解,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斗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谋而合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志向。他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主见,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见,依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概磅礴,论证严密,富有劝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争论文
三、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老师示范读课文,在老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晰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留意做好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留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概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穿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老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留意朗读节奏与气概。
四、赏析课文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老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老师展示疑难字词句)
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假如遇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老师。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视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加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探讨。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主动参加、共同探讨的效果。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
a.翻译该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
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革”、“兵”、“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运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
(3)学生质疑。
(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留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概。
其次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概磅礴,领会其文采,需留意思索以下问题:
(1)本文就斗争问题绽开论述,斗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斗争输赢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斗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化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斗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相识到“人和”的重要,相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斗争而扩大到治国)
(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化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详细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化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观赏,刚好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概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概且最喜爱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留意读出气概、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第四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日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明确:①今日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当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斗争恒久远离我们……)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会了孟子文章气概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谐、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吸取民族的才智与精华,早日成才。最终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生共同朗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课文所选的经典之作,由于是诵读观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我注意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尝,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采纳合作探究的方式,实行诵读、点拨、探讨、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节课的教学由几个内容构成:第一“整体感知,诵读训练”;其次“深化文本,品读赏析”,详细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开放思索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课文,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敬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
2、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
4、领悟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学问;领悟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究、合作探究为主,老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释题。(尝试让学生释题)
二、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究: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探讨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1、学生自学、探讨、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学生驾驭以下词句:
⑴说明加点词
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斗争的天气、时令)
③地利(有利于斗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郭(外城)⑥委(放弃)
⑦是(这)⑧池(护城河)
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
⑵翻译句子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
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
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肯定成功)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四段由谈斗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见的详细表现?
(程序:学生探讨-检查反馈-归纳总结)
五、质疑
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
七、背诵(分小组背诵)
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实力
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相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看法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相识
重点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相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呈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3~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
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见复原“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见“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故意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一直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概磅礴,感情激越,锐不行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欲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怜悯,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见的剧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义正词严他又擅长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盛气凌人
三、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留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老师示范诵读课文,留意读出文章的气概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稍作朗读指导
留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探讨、质疑、解疑
3.老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学问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挚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肯定成功。
(抓住详细文句去分析与体会,理清字词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绽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探讨、沟通)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绽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斗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白“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终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尝试着依照板书背诵课文
六、问题探究
老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留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给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如何相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探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实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相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看法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相识。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相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一、复习检查
翻译下列各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二、接着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其次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斗争结果怎样?缘由何在?
明确:其次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缘由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斗争结果如何?为什么?
明确: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缘由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问题,老师进一步启发,回答下列问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4.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确定斗争输赢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详细内容?
明确: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状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思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意思: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运用了排比修辞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概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气。
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三、老师启发
1.要想得人和,君主应当怎样做呢?
明确: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观点,在今日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探讨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3.应当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见?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气的重视,对于我们今日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行避开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阅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五、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抽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照注解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简练严谨
语言气概磅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驾驭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教学过程:
一、直入导新课
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
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
1、过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谋而合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斗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因为斗争连绵,老百姓生活苦痛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跑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斗争。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见的。
2、学生通读全文,依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索。
3、共享沟通。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说明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学生缄默,老师用红粉笔标注两个地利)
学生2:运用顶真,突出人和是作战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
老师小结:
雄辩艺术1开宗明义,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气。
学生3:要雄辩得有自己的论据,孟子为了详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详细的战例。
师:哪些文字与这些战例相关,请你把相关文字读一遍,全班思索孟子列举了几个战例,什么样的战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健身步道建设合同
- 知识管理顾问聘用合同范本
- 航空物流公司操作员聘用合同
- 城市道路改造终止施工合同
- 烟草制品采购延期付款协议
- 建筑工程工作室职员招聘协议
- 城市绿化带改造挖机租赁协议范本
- 酿酒厂散水施工合同
- 重庆市物流仓储租赁合同
- 水库建设打井工程合同
-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 三级筑路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新高考英语全国卷I分析教学设计
-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 建筑制图基础-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考网考题目答案
-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真题综合测试辽宁卷A地理试题(解析版)
-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地理高一上学期试卷及解答
-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提分训练《六选五》专题练习
- 绵阳卫生系统考试真题
-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