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二章_第1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二章_第2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二章_第3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二章_第4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共3节第二章

网络传播与国家

涉及国家秘密之保护网络传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通过宪法对言论自由进行保护,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涉及煽动性言论的规制目录第一节宪法上的言论自由第二节煽动性言论第三节泄漏国家秘密CONTENTS第一节

宪法上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含义:言论自由是指人人享有的以口头、书面以及其他形式传递、获取各种信息和思想的权利何谓言论自由一、言论自由的历史背景古代古雅典“公开大会”罗马共和国贵族共和制近代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881年法国《出版自由法》现代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新中国《1954宪法》《1975宪法》《1978宪法》《1982宪法》1998年英国《人权法案》发现真理保护言论自由有助于发现真理监督政府保护言论自由,有助于阻止或揭发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维持社会稳定信息的自由流动能使社会更好地看到它的问题,从而相应做出持续的、渐进的调整促进民主参与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运行的关键二、言论自由的价值实现自我言论自由是彰显个人价值、实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对限制的限制事前限制。事前限制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审查制和法院禁制令等

事后追惩。事后追惩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的追惩手段

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time,place,andmannerrestriction,简称TPM)与言论内容无关,它针对的是言论表达的方式或管道三、言论自由的限制言论自由的范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20条《欧洲人权公约》第10条美国“R.A.V.诉圣保罗市案”

我国《宪法》第51条、《出版管理条例》、《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传播的匿名性问题好处:促使人们更积极地表达其个人的观点,尤其是更勇于表达对政府的批评与组织培训计划一致,并纳入年度培训计划中风险:对于不负责任的言论,匿名传播使得发言者更容易逃脱法律的制裁当网上出现违法非法信息时,可能涉及多个主体,比如该信息的原创者、该信息的转发者、首发该信息的网站、转载该信息的网站等等。如果无法确定责任的承担者,受害者或公诉人将无法启动民事或刑事诉讼程序存在的共性问题谁对网络言论负责的问题四、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第二节

煽动性言论不良倾向原则不良倾向原则指的是如果政府相信某种言论存在煽动或导致不法活动的趋势,那么就有权对该言论进行限制1907年“帕特森案”、“亚伯拉罕诉合众国案”、“吉特洛诉纽约案”等明显而现实的危险原则两个重要因素:可能性与即刻性“申克诉合众国案”、“弗罗沃克诉美国案”、“德布斯诉美国案”平衡检测原则在判断某个言论是否值得保护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包括罪行的严重性;如果罪行很严重,即便产生的风险极其微小也是不可接受的“丹尼斯诉合众国案”、“叶茨诉合众国案”即刻不法行为原则“邦德诉弗洛伊德案”、“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案”、“赫斯诉印第安那案”一、煽动标准在美国的发展美国最高法院确立的判断煽动性言论的原则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是指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是指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犯罪指的是指的是指煽惑、挑动群众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煽动恐怖活动罪煽动恐怖活动罪指的是实施以制作、散发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其他物品,或通过讲授、发布信息等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或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行为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在此指的是指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行为二、我国对煽动性言论的惩治2015年修订的《刑法》,其中有5项涉及煽动性言论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是指故意煽惑、挑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案例:黄琦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

2000年3月至6月,被告人黄琦及其开办的“天网寻人”网站主页设置“走向论坛”、“网海拾遗”、“遥看中华”等栏目。在“走向论坛”栏目登载《中国民主党纲领》、《新疆维吾尔人的独立意识:因为历史上我们一直是个独立的国家》等文章;在“网海拾遗”栏目收集发表《可也不可预测的大陆未来》、《六四不是事件,不是风波,是屠杀》等文章;在“遥看中华”栏目中外国链接“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发布的“两公民要求平反六、四被捕”、“大赦国际:213名六、四政治犯被关押”等信息。案件背景法院裁判言论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但在行使该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安全,不得采取造谣、诽谤的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讨论:煽动性言论管制的中外比较

我国关于煽动性言论管制出现的问题

容易以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来压制对其施政不当的批评在刑事审判中对宪法中基本自由保护不足我国有些法院在审理煽动性案件时有意无意地采取了类似“吉特洛诉纽约案”中所体现的不良倾向原则。由于该原则主要考虑防患于未然,起到了事先约束的作用,但运用不当的话,可能会对合法的言论表达构成限制第三节

泄漏国家秘密泄露国家秘密的含义:泄露国家秘密指的是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或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行为一、何谓国家秘密在处理泄露国家秘密案件时,最关键也是最具争议的议题是关于国家秘密的界定。如果国家秘密的概念过于抽象或模糊,会给言论自由带来相当多的限制,也会影响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在英国、美国等法治先进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主要是:首先确立信息公开的默认原则(presumptionofopenness),即“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然后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对于包括属于国家秘密范围不予公开的信息,进行具体、明确的列举,从而抑制官员的宽泛裁量权包括损害国际关系的信息、意在将来发表的信息、为公共机构之行政调查而保留的信息、与政府政策形成相关的信息、政府部委之间的沟通、政府法律官员的建议、政府部委办公室的运作信息等包括和安全事务相关的信息、法院记录包含的信息、秘密提供的信息等绝对豁免——不需要经过任何公共利益测试英国的《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ofInformationAct,U.K.)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开出了20多项免予公开信息的清单。这些免于公开的信息分为两类:绝对豁免和有条件豁免英国有条件豁免——测试不公开信息之公共利益是否大于公开信息之公共利益确保国家秘密的划定始终不超出必要的限度,同时确保相关定密信息尽可能地走向公开主要是指涉及国家领土安全、战略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具体包括:军事计划、武器系统或军事行动信息;外国政府信息;情报活动,情报来源或方法,或密码信息等国家秘密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ofInformationAct,U.S.)也作出了国家秘密免于公开的规定美国定密异议制度、定密审查制度和解密制度国家秘密应具备三个条件: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我国法律对国家秘密的定义及范围规定较为宽泛,缺乏具体标准的控制,很容易导致保密主管部门和机构对定密权的滥用,使大量本应公开的信息被界定为“国家秘密”中国我国《保密法》将国家秘密明确定义为“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保密法》与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克服滥用定密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其局限性二、美国对国家秘密的保护1、《1917年间谍法》它主要对信息的传递进行了限制,为了他国目的,泄漏国家秘密或传播虚假信息都被明确地判为违法相关条款包括:收集、传递或丢失国防信息罪;为协助外国政府而收集或传递国防信息罪;披露机密信息罪案例:合众国诉曼宁案、斯诺登泄密案2、其他法律《1947年国家安全法》、《1951年发明保密法》、《1954年原子能法》、《1986年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例:合众国诉《进步》杂志案3、行政措施通过工作合同的形式要求政府雇员为其所接触到的机密信息保密通过合规举报管理流程开展监控采取临时禁止令,禁止相关机构或个人公开国家机密信息案例:五角大楼文件案美国最高法院在“合众国诉莫里斯案”中裁定,政府具有优先定义国家秘密的权力。政府主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不属于国家秘密的范畴,但如果信息公开是由于非法泄密所致,那么此类信息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案例:合众国诉曼宁案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EdwardManning)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下载了二十五万份美国政府的机密资料,转交给维基解密。其中一份资料是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射杀记者的视频。美国军方对曼宁给予12项罪名的指控,包括涉嫌违反陆军规定,“将机密文件转移至私人电脑并擅自在加密电脑系统中安装未经许可的软件”;涉嫌违反《1917年间谍法》,“传播、传输国防信息至未经许可的消息源”,“明知可能会损害美国利益,还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加密信息”。案件背景法院裁判军事法庭判定曼宁违反了《1917年间谍法》及其他六项违规行为,判处曼宁入狱35年,并开除其军籍。但军方对曼宁提出的最严重指控,帮助和支持敌人不成立。案例:斯诺登泄密案爱德华·斯诺登(EdwardSnowden)2013年6月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揭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司法部对斯诺登提起诉讼,指控其偷窃美国及外国政府财产,并犯有《1917年间谍法》两项罪名,即“未经授权传递国防信息”以及“将机密情报信息有意传递给无权获得此信息的人”。案件背景后续情况2014年8月,斯诺登再次获得俄罗斯的居留许可,期限为3年。2015年10月,欧洲议会以285:281的票决通过决议,撤销对斯诺登的刑事指控,并阻止其被第三方引渡。案例:合众国诉《进步》杂志案《进步》是一本主要讨论政治文化和舆论的月刊。撰稿人霍华德•莫兰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详细描述了氢弹的设计和制作。在发表之前,能源部的官员断定,该文章的部分内容不应被发表能源部的官员断定,该文章的部分内容不应被发表。作者及杂志编辑认为,文章所有信息均来自非机密的公开信息来源,因此它不可能传达任何机密信息。政府主张,依据《1954年原子能法》,该文包含的部分内容为“限制性数据”,政府因此要求法院禁止《进步》杂志发表该文章。案件背景审理情况受理此案的地区法院得出结论说“政府满足了两位大法官在五角大楼文件案中阐明的标准,即该文会对美国造成严重的、直接的、即刻的和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决定颁布临时禁止令。《进步》杂志立即宣布上诉,但更高层次的司法判例没有形成。在下一步司法程序开始之前,政府撤回了诉讼,且没有在相关媒体刊登氢弹报道之后提起任何诉讼。案例:五角大楼文件案1971年6月,《纽约时报》决定发表一篇揭发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联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纽约南区地区法院对《纽约时报》发出临时禁制令,获得该法院支持。但未过几天,地方法院便拒绝了政府希望永久禁止《纽约时报》发表该文的请求。然而联邦第二巡回法院推翻了这一判决,同时规定有关禁令继续执行。《纽约时报》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案件背景法院裁判197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以6:3的票决作出历史性裁决,宣布国内所有报纸均可不受限制地发表这份五角大楼的报告。评价五角大楼文件案的判决代表新闻出版自由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一判决使得整个政府密级制度丧失其合法性和神秘性,但上述地方及上诉法院的不同判决,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不同意见,也充分显示了该案件的复杂性。最高法院的最终判决只不过是认为政府在这起案件中并没有遇到需要对新闻机构采取事先约束的情况,它并没有真正解决信息自由和国家安全两者之间的冲突。三、英国对国家秘密的保护《1920年国家秘密法》(TheOfficialSecretsAct1920)《1989年国家秘密法》(TheOfficialSecretsActs1989)《1911年国家秘密法》(TheOfficialSecretsAct1911)第1条第1款、第1条第2款第1条第1-4条、第5条、第5条第2款、第5条第3款、第6条《1989年国家秘密法》取消了《1911年国家秘密法》第2条关于公共利益辩护的规定公共利益辩护原则旨在保护政府失职或渎职行为的曝光者。它允许擅自披露国家秘密的被告人逃脱刑事责任,如果相关披露所带来的公共利益大于不披露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的话在1989年立法者看来,没有必要对公共利益辩护原则予以规定,因为按照该法的设计,只有在该法所规定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才不允许披露相关机密信息。但批评者指出,有关损害的定义依然是宽泛且模糊不清的,媒体对政府渎职的报道由此受到严格限制,禁止披露此类信息已经超出了保护公共利益的必要限度(接上页)四、我国对国家秘密的保护1982年《宪法》1979年《刑法》1988年《保守国家秘密法》2014年《反间谍法》2015年《国家安全法》法律层面的保护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本罪的主体一般情况下为特殊主体,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本罪就犯罪构成来看,此两罪的犯罪主体均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主观方面是故意1997年修订的《刑法》将泄露国家秘密罪分为三种情况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为境外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罪就犯罪构成来看,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均可构成,外国人、无国籍人不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安全讨论:网上泄密的法律规制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机密,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2000年,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