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1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2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3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4页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二节传染病的防制原则第三节常见传染病的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甲类传染病(2):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即传染病的特异性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通过传播途径,再侵入易感者,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与动物。

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寄生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healthycarrier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这种病原携带者通常采用病原学和免疫学方法检出。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白喉、霍乱、猩红热等。健康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数量和携带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原携带者的职业、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卫生防疫措施等。

动物作为传染源

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动物作为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在饲养宠物或养野生动物、捕食野生动物过程中的防病意识和措施;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频率和受感染动物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都与动物有关。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通常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新生儿的增加:(2)易感人口的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的死亡:(5)病原体发生变异: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1)计划免疫可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2)传染病流行后,由于病后或隐性感染后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从而增加了免疫人口。(3)人群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可增强人群抗病力。

二、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即传染病的特异性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通过传播途径,再侵入易感者,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流行强度一般分为四级:①散发(sporadic)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②流行(epidemic)某种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散发发病水平时;③大流行(pandemic)某种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④暴发(outbreak):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发挥其促进或抑制传染病流行的双向作用,其中以社会因素作用更为重要。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的影响。社会因素:表现为很多方面。对某些传染病有明显的影响。第三节传染病的社区管理一、传染病的预防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第一级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2.改善卫生条件

3.加强卫生检疫

4.开展免疫预防接种

卫生检疫(1)国境卫生检疫:

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有鼠疫、霍乱和黄热病三种。其检疫期限一般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若发现入境者为检疫传染病的感染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并进行治疗,直至消除传播危险。

(2)国内卫生检疫:国内卫生检疫是指对国内交通的卫生检疫。

(3)疫区检疫: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可分为: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概念:是指将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持异性免疫。其制剂分为四类:灭活疫苗(霍乱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疫苗等);减毒活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组分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百日咳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概念: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存的抗体而受到保护。该类制剂注射人体后,能很快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常用的制剂有:免疫血清(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和免疫球蛋白(普通球蛋白和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普通球蛋白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的易感者)。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儿、幼儿、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优点,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在注射白喉或破伤风抗毒素的同时也进行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的接种,使机体在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计划免疫概念: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计划免疫的主要对象是:指7周岁及以下儿童主要内容是:“五苗防七病”,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肝。

计划免疫

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结合,防治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EPI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种类。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把预防15种传染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也就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扩大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也全部免费,为此,中央财政将增加25亿元用于购买14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麻风腮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A+C群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二)第二级预防疫情发生后针对三大环节采取措施:对传染源:病人、携带者、接触者、动物对病人---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疫情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疫情报告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凡是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皆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病原携带者:宣传教育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就业限制行为限制对接触者:留验:隔离观察(甲类)医学观察(乙、丙类)紧急接种药物预防对动物:捕杀、焚化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家畜、宠物)对传播途径的措施1、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指没有发生疾病流行之前,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的消毒。随时消毒:指对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有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所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对传播途径的措施2、杀虫: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和生态学方法杀灭媒介昆虫。3、灭鼠:对易感者的措施1、免疫预防:当发生传染病后,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2、药物预防:由于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预防效果不巩固,并易产生耐药性,一般只对密切接触者使用而不做普遍用药。

3、个人防护

: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群众性活动如集市、集会等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第四节常见传染病的防制一、结核病二、病毒性肝炎三、主要性传播疾病一、结核病我国是结核杆菌感染人数多,现患肺结核病人多,结核病死亡人数多,耐药物病人多,农村病人多,传染性肺结核病疫情高居不下的高负担国家。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高患病率

2.高耐药率

3.高死亡率

4.高感染率

5.低递减率

6.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7.青壮年结核病患病和死亡比例高

8.HIV/AIDS的出现

9.城市流动性人口急剧增加

结核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结核病的传染源:排出结核菌的病人是结核病流行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大小与病人排出结核菌的数量多少有关外,还与病人接触易感人群的频率有关,而病人治疗情况对本病的流行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讲在发展中国家一个传染源病人一年至少传染10人,在不接受治疗或其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一个病人排出结核菌的时间可达2年或2年以上,至少可传染20个人。还有可能引致“多重耐药性病菌”产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

2.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途经。结核杆菌是通过肺结核病人打喷嚏或咳嗽散布于空气中的飞沫,被易感人群吸入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结核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泌尿生殖道、传给胎儿,但这种传染是有限的,只能造成个别和少数人发病。

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结核病普遍易感,但在感染人群中仅少数人发展成为结核病病人,从感染到发病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可数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发病,是因为发病受到机体本身的因素、外界因素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因此,感染了结核杆菌以后虽然只有部分人发病,但终生都有发病的可能。结核杆菌可引起多种部位的结核病,如脑结核、肺结核、肠结核、肾结核、骨结核、子宫内膜结核等等。凡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的因素都可增加感染率。

结核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结核病发病率水平:这是结核感染首要危险性,也是决定感染结核病的先决条件,结核病发病率高人群中病人多,增加易感人群接触传染源的危险性。②接触传染源的危险性:一是病人的传染期,病人排出结核杆菌时间短,传染期短,可减少接触的危险性;病人排出结核杆菌的时间长,传染期长,增加接触的危险性;结核病控制计划中把“发现病人”和“治疗病人”,就是缩短传染源的传染期为有效措施。二是一定时间内,病人接触健康人的数量和状况有很大的差别,如人口密集程度、家庭大小、气候冷暖、传染源的性别等因素均影响接触传染源的危险性。

我国结核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1.制定完善的结核病控制策略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宣布“结核病紧急状态”后就着手制定提出了《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即DOTS策略。DOTS即在医务人员督导下短程化学疗法,被普遍认为是所有卫生干预中费用最低、效益最好的策略。对病人来说,DOTS策略可以保证在少住院的条件下得到规律治疗,提高治愈率,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减少复发机会;对于家人和社会来说,可以减少传染.从而阻断结核病的传播。DOTS策略作为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一致行动纲领。

我国DOTS策略的主要内容①政府对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政治承诺。②通过痰涂片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是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是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办法。县级结核病防治单位要用痰涂片检查发现传染源,必须保证查痰质量等。③对所有传染性的结核病人在正确的管理方式下免费给予病人标准短程化疗方案。④有定期不间断的抗结核药品供应系统。⑤建立和维持一个结核病控制规划的监测系统。

2.我国结核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1)第一级预防:①增强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②加强病人和病人家属卫生健康教育。③增强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④药物预防:对已知感染结核尚未发病的人群,给予抗结核药物以预防结核病的发病,称药物预防。用药对象为曾经与传染源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我国结核病的三级预防措施(2)第二级预防:做好肺结核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措施,其意义不但在于恢复个体病人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对病人的及时隔离、归口管理、减少和消除传染源,控制疾病播散、流行。肺结核病人发现的方法:①筛检对象;②疾病筛检;③发现对象;④发现方式我国结核病的三级预防措施(3)第三级预防:对已确诊为肺结核病的患者,给予及时、合理、有效地化疗,可减少耐药物细菌和耐药物病人的出现,提高临床治愈率。在保证病人获得较高治愈率的前提下,加大病人发现的力度,才能成为整体有效的结核病控制措施。目前,我国结核病的治疗采用短程督导化疗(dots),其含义是采用标准的短程(6个月)化疗方案,且病人的每一次用药都在医务人员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全部药品免费供应,由医务人员统一掌握。

3.肺结核传染源的消毒隔离

(1)传染期病人的隔离措施: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应隔离治疗。在家中治疗的病人,应积极配合治疗,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2)病人污染物的消毒措施:结核杆菌不耐受湿热、紫外线和各种化学消毒剂,病人的食具、衣物、口罩煮沸4-5分钟,病人的书籍、衣被、暴晒2-3小时,3﹪-12﹪来苏水或3﹪漂白粉上清液浸泡消毒2小时。(3)结核病的密切接触者应佩戴口罩,接触病人污物后要洗手。

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类型,即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各型病毒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过粪-口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多由日常生活接触途径感染,有季节性,可引起爆发流行,一般不会转为慢性;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无季节性,多为散发,易转为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1.地区分布(1)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我国东、中、西部省区的抗HAV流行率分别为79.8﹪、82.2%和86.7﹪,农村抗HAV流行率为84.1﹪,城市为72.8﹪。(2)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差异较大。我国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中南和华东部分省市为高流行区,华北地区为低流行区。(3)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呈全球分布,无地域界限。我国为1﹪-3.1﹪,属HCV高发区,女性略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4)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感染呈全球分布,但各地区分布有显著差异,HDV流行主要在地中海平地、中东、南美等地,全球以意大利流行最严重。我国为HDV感染低发区,我国各地HBVsAg阳性者中为HDV感染率为0.32﹪,城市高于农村。(5)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主要流行区是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属于高流行区,HEV流行率为17.2﹪,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东南沿海地区高于西部边疆地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2.时间分布(1)周期性: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各地区HAV流行高峰间隔时间差异较大,东欧地区3-4年,美国6-7年。我国北京市6-7年、河南省8-9年。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未见有明显的周期性。(2)季节性: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近些年,发达国家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已无明显的季节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呈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雨季及洪水后,一般多见于春冬季。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未见有明显的季节性.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3.人群分布(1)年龄:我国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生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肝炎,以儿童为主。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以儿童为主,中、低流行区以成人为主,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现患率和hbsag阳性率的年龄分布呈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在l0-14岁组,另一个高峰在30-35岁组。丙型肝炎,各年龄组有一定差异,老年人比例较高。丁型肝炎发病年龄与乙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主要是青壮年和妊娠妇女高发,我国抗-HEV流行率有随年龄不断上升的趋势。(2)性别:甲肝发病率一般男性高于女性。乙肝发病率和HBsAg流行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我国丙肝流行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丁肝阳性率,无性别差异。戊肝的发病率,多数学者报道男性多于女性,也有少数学者报道无性别差异。(3)家庭聚集性:乙型肝炎病人、HBsAg和HBeAg携带者呈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4)职业:甲肝病人中,中小学生和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但已呈下降趋势。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的人群是妓女、静脉吸毒者和男性同性恋等人群。丙型和丁型肝炎阳性率,献血者高于其他职业者。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环节1.传染源(1)潜伏期: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25周。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2)患者:患者和临床感染者都可以成为5型肝炎的传染源。甲肝患者绝大多数为急性,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但起病30天后仍有少数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乙肝患者绝大多数为慢性,慢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染性贯穿于整个病程。丙肝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丁肝的传染源与乙肝相似。戊肝的传染源与甲肝相似。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环节2.传播途径(1)粪-口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都可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化的。①食物或水被污染可致暴发流行。②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在发病。在集体单位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较高。(2)体液传播:是HBV、HCV、HDV的主要传播途径。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环节3.易感人群(1)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甲型肝炎的发病集中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下降。感染和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2)乙型肝炎:婴幼儿是乙型肝炎感染的最危险时期。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医务工作者等。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出现抗-HBs者有免疫力。(3)丙型肝炎: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感染后对不同株之间无保护性免疫。(4)丁型肝炎:人类对hdv普遍易感。与hbv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形式存在。(5)戊型肝炎: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主要特点为成人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的三级预防措施1.第一级预防(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①甲型肝炎:②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目前对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对感染者的治疗效果还很有限。预防的重点是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强疫苗的研制。

病毒性肝炎的三级预防措施2.第二级预防主要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1)把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2)提高乙、丙、丁肝炎发现率的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三级预防措施3.第三级预防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1)休息:(2)饮食:(3)药物:三、主要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TD)是指与性行为或性活动相关的疾病。它是当今世界范围流行极为广泛的一组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并能引起并发症和后遗症,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STD的流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均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些疾病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性传播疾病包括下列疾病: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滴虫性阴道炎、疥疮、阴虱病、嗜血杆菌阴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最近证实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或唾液中也有病毒,也可通过性行为传播,因而也被列入性传播疾病。还有一些疾病也能通过性行为传播,也将列入性传播疾病,因此性传播疾病可能还将增加新的病种。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我国卫生部1991年8月12日发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全国要求报告的性病共8种:法定报告的性病3种,艾滋病(含HIV感染)、梅毒、淋病;监测的性病5种,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主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情况目前就全世界范围来说,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较高。WHO估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感染STD,每年全球约发生4亿新病例或感染者。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呈蔓延趋势,1981年全国报告std病例仅166例,但到2000年,全年性病报告病人数已达859040例,发病率68.91/10万。主要性传播疾病为艾滋病、梅毒和淋病。

1.艾滋病的流行情况现已发现艾滋病病毒可分为HIV-1和HIV-2两种变型,当前世界上艾滋病主要由HIV-1引起。美国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已波及全球193个国家与地区。截止到2001年9月底全球艾滋病感染者已达4000万,较2000年HIV感染者人数增加400万,平均每小时就有6130人受到感染。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共计2500万。非洲、南亚与东南亚地区是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

艾滋病的流行情况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和4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到200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hiv/aids病人40460例。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可分以下三个时期:传入期(1985~1988年);扩散期(1989~1993年);增长期(1994~现在)。其中云南、新疆、广东、广西4省份2002年报告的HIV感染病例数占全国的59.7%。患病的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壮年。我国男女性比例为5.2:1。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来自几乎所有的职业。但以农民、归国劳工、无业者为主。2.梅毒的流行情况梅毒几乎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