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容安全管理知识培训_第1页
覃容安全管理知识培训_第2页
覃容安全管理知识培训_第3页
覃容安全管理知识培训_第4页
覃容安全管理知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铁十八局建安公司高胜国

2012-08-12

安全管理培训

2/1/20231主讲内容一、事故的相关概念介绍二、经典的事故致因理论三、事故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四、著名企业安全管理经验借鉴2/1/20232(一)事故的相关概念安全事故:《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2001.4.21生产安全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1一、事故的相关概念事故的相关概念事故的分类事故的特征事故发展的阶段事故构成要素分析2/1/202331、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事故是在人们生产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人物环管2/1/202342、未遂事故、二次事故、非工作事故与海因里希法则

(l)未遂事故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图3—1海因里希法则示意图2/1/20235表3—1事故类型及伤害严重度2/1/20236表3—2某钢铁公司伤亡事故情况2/1/20237

(2)二次事故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所谓外部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接关联的事件。二次事故可以说是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源,绝大多数重、特大事故主要是由于事故引发了二次事故造成的。2/1/20238(3)非工作事故

即员工在非工作环境中,如旅游、娱乐、体育活动及家庭生活等诸方面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2/1/20239(二)事故的分类根据事故发生后造成后果的情况,在事故预防工作中把事故划分为伤害事故、损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未遂事故。

1、按事故类别分类国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按致害原因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见下表2/1/202310表3-3按致害原因的事故分类2/1/2023112/1/202312

2、按伤害程度分类在伤亡事故统计的国家标准GB6441-1986中,把受伤害者的伤害分成3类。

(1)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d的失能伤害。

(2)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d的失能伤害。

(3)死亡。发生事故后当即死亡,包括急性中毒死亡,或受伤后在30d内死亡的事故。死亡损失工作日为6000d。2/1/202313

3、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为了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便于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处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将事故按严重程度细分为6类。

(1)轻伤事故。只发生轻伤的事故。(2)重伤事故。发生了重伤但是没有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

(5)特大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0人及10人以上的事故。

(6)特别重大死亡事故。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的事故。2/1/202314

(6)特别重大死亡事故。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的事故。

①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②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③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④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⑤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⑥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2/1/202315

4、按事故经济损失程度分类根据国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的规定,将事故分成以下4类:

(1)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

(2)较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等于1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3)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等于10万元,但小于100万元的事故。(4)特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等于100万元的事故。2/1/202316(三)事故的特征(1)事故的因果性

(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事故的潜在性2/1/202317(四)事故的发展阶段事故发展四阶段论

孕育阶段成长阶段爆发阶段持续阶段2/1/202318(五)事故构成要素分析(4M要素)(1)人要素(Man)(2)物要素(Machine)(3)环境要素(Medium)(4)管理要素(Management)2/1/202319二、几种经典的事故致因理论介绍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流行病学理论系统理论两类危险源理论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2/1/2023201、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1926年纽伯尔德(Newboid)以及1939年法默(Farmer)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减少事故发生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1/2023212、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事故是由一连串因素以因果关系依次发生,就如链式反应的结果。其代表性理论主要有: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2/1/202322海因里希(H•W•Heinrich)《工业事故预防》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提出了“事件链”(chainsofevents)这一重要概念,即伤害与各原因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认为事故连锁过程受以下五个因素的影响: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2/1/2023231)遗传及社会环境(M):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妨碍人的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2)人的缺点(P):人的缺点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个体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后天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的直接原因。4)事故(D)5)伤害(A):直接由事故产生的财产损害或人身伤害。2/1/2023242/1/2023253、流行病学理论

流行病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流行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预防的科学。

1949年葛登(Gorder)提出了事故致因的流行病学理论(EpidemiologicalTheory):工伤事故与流行病的发生相似,与人员、设施及环境条件相关,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往往集中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发生。葛登主张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事故原因。2/1/202326葛登主张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事故原因。即研究当事人的特征;环境特征和媒介特征。并把“媒介”定义为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构成事故伤害的来源。流行病学理论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伤亡事故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据调查统计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触电事故也有类似流行病的一些特征,就季节而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触电事故一般发生在第二、三季度,其中以6~9月份为最多。2/1/2023274、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多个事故致因理论的集合。事故致因的系统理论的共同特征:系统的思想,采用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方法。2/1/202328系统理论通常用模型结构表达各原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较具代表性的系统理论有:能量转移理论、瑟利事故模型及其扩展、轨迹交叉理论和动态变化理论等。2/1/202329轨迹交叉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劳动省提出了“轨迹交叉理论”(OrbitIntersectingTheory),并构建了系列模型来描述这一理论,如下图所示。轨迹交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轨迹交叉理论谈预防事故的方法:2/1/202330管理缺陷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施害物物(包括环境)物(包括环境)事故人2/1/2023315、两类危险源理论(1)第一类危险源定义: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事故发生过程中能量与危险物质释放的主体。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2/1/202332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3)能量载体;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6)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2/1/202333(2)第二类危险源

定义: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2/1/202334(3)危险源与事故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2/1/202335事故致因理论共识

1)事故是个原因复杂的随机事件。2)产生伤害事故的物质基础是失控转移释放的能量。3)产生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4)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5)人与物的运动都是在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运行的。6)人、机(物)、环境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管理失误是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即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2/1/202336

三、事故原因分析、整改措施(一)事故原因分析(二)整改措施2/1/202337(一)事故原因分析

1、事故原因的认识过程2、事故调查程序3、事故调查注意事项4、事故直接、间接原因分析2/1/2023381、事故原因的认识过程时期(上世纪)关于事故原因的认识对策风险控制开发前“上帝之手”;生产的固有后果减轻后果风险控制时期“有事故倾向的工人”工人的选择与教育海因里希时期“多米诺骨牌理论”减少物、人的不安全因素二战期间人不适合工作(前方的服役和后方的工厂)人员筛选;改善工厂条件五十、六十年代机械设备的缺陷改进机械设备的机构与控制七十年代工作环境及工作场所条件的缺陷法规、标准、规则八十年代管理系统疏忽、机能不良等改进系统设计九十年代管理体系缺陷;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改进管理体系,进行风险控制2/1/2023392、事故调查程序2/1/202340

①受伤部位②受伤性质③起因物④致害物⑤伤害方式⑥不安全状态⑦不安全行为

①设计及技术上的问题②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③管理上的问题

①机械、设备、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②人的不安全行为

①人证材料②物证材料③事实材料

④其它材料整理、阅读调查材料料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主要责任、直接责任、领导责任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及防范措施2/1/2023413、事故调查注意事项(1)调查什么,怎样调查(5W1H法)①何时(When)──事故发生的时间。②何人(Who)──肇事者、受害者的姓名。③何处(Where)──事故发生的地点及场所。④进行什么作业(What)──具体的作业名称,作业安排。⑤存在什么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Which)──作业过程中及事故发生时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人的不安全行为。⑥事故是怎样发生的(How)──描述从作业开始到事故发生的经过。2/1/202342(2)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防止先入为主的干扰。(3)注意人证材料的真实性及证人的心理因素。

(4)重视科学鉴定。

2/1/2023434、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2)间接原因分析2/1/202344

(1)事故的直接原因所谓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一次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只有两个,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2/1/2023451)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l)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①无防护②防护不当(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①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②强度不够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

④维修、调整不良(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指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陷指所用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①照明光线不良②通风不良③作业场所狭窄④作业场所杂乱⑤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⑥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⑦地面滑⑧贮存方法不安全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2/1/202346

2)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原因

(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1)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4)忘记关闭设备。(5)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6)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7)奔跑作业。(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2/1/202347(9)机器超速运转。(10)违章驾驶机动车。(11)酒后作业。(12)客货混载。(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14)工件紧固不牢。(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16)其他。2/1/202348(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1)拆除了安全装置。(2)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3)因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4)其他。(三)使用不安全设备。(1)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2)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3)其他。2/1/202349

(四)手代替工具操作。(1)用手代替手动工具。(2)用手清除切屑。(3)不用夹具固定,手持工件进行加工。

(五)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2/1/202350(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冒险进入涵洞。(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开危险区。(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5)未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作业。(6)冒进信号。(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8)易燃易爆场所有明火。(9)私自搭乘矿车。(10)在绞车道行走。(11)未及时了望。2/1/202351(七)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等。(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十)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2/1/202352(十一)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未戴护目镜或面罩。(2)未戴防护手套。(3)未穿安全鞋。(4)未戴安全帽、呼吸帽。(5)未佩戴呼吸护具。(6)未佩戴安全带。(7)未戴工作帽。(8)其他。2/1/202353(十二)不安全装束。(1)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肥大服装。(2)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3)其他。(十三)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处理错误。2/1/202354

2、事故的间接原因

事故的间接原因,则是指使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事故的间接原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管理上有缺陷精神的原因身体的原因教育培训不够2/1/202355(二)整改措施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2、是否制定了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3、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安全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4、安全教育培训和宣贯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5、执法力度是否到位;6、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7、安全生产条件是否到位;8、是否存在腐败和官僚现象;9、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2/1/202356四、著名企业安全管理经验借鉴1、背景介绍2、前田公司安全管理的演变历史3、前田公司对安全管理的思路4、前田公司安全管理三大重要项目

2/1/2023571.背景介绍是一家以水电开发为主的公司,1953-1960年建设了日本最大的水电站----田子仓(38万干瓦时),当时施工高峰劳动力达5000人/日左右。2/1/2023582.前田公司安全管理的演变历史

(1)死伤件数

(2)死亡件数

(3)改革体制引进综合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