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论)探索世界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点展示总体线索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考点一、懂得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提示】
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考点二、懂得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提示】
(1)“变化”从空间上讲,“过程”从时间上讲。(2)哲学上的运动概括了不得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提示】a.承认这一点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提示】
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3)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
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什么是静止?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拓展】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2)二者的辩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反对的错误倾向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诡辩论
考点三、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理解意识的基本内涵(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更重要的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考点四、懂得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为前提。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尾页考点五:意识的作用认识世界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表现: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无限性)
【提示】
(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2)能动反映论的意义
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提示】
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提示】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是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考点六: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1.内涵: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唯物论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1.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问题: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精神的力量。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关系
的知识分析问题: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3.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013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1.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的原因。
2013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1.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的原因。(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是顺应我国经济形势的的客观要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正确决策,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进”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稳”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试分析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2011)22.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边形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D(2013)21.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2015)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尾页例1:(2013·天津文综)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
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C尾页例2:(2013·江苏单科)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A尾页例3:(2013·山东文综)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叶,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尾页C例4:(2013·课标Ⅱ)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尾页B例5:(2013·北京文综)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1.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A2.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该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C3.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沁园春·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①意识是人的主观想象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2013年我国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央决策的正确性。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国际形势确定工作重点、原则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央的分析决策是意识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体现。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制定政策的总原则体现了中央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解析:这是一道辨析题,希望考生注意答题的要求:第一回答观点是否正确,第二阐明正确的理由,第三步还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即总结。在阐明理由时设问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及观点:意识的作用,特别是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性质作用不同)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认识论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一、了解实践及其基本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1)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尾页特点内涵客观物质性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实践的基本特征考点二、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只有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尾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②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意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点三、懂得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3、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考点四、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1)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3)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认识论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注意搭配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宏观角度: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补充思路:3.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用认识过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尾页二、考点突破走进高考3.全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页尾页上页下页(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重视意识的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尾页答案解析例11:(2013·广东文综)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此题中该团队成功的原因是利用“电纺”改进了技术,故B入选。A与题意不符,该团队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深化了理论认识,而是因为付诸了实践。C错在创造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错误,“消除”的说法太绝对。走进高考B【解析】【答案】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尾页答案解析例12:(2013·山东文综)“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考点定位:实践的作用。梦想能否实现,关键在“脚步”——实践。A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B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符合题意;D夸大了理想的作用,属唯心主义观点;C中“行动”指实践,“纲领”指认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故C正确。走进高考C【解析】【答案】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尾页答案解析例13:(2013·四川文综)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诗中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①④错,夸大了认识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②③都体现了实践第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选C。走进高考C【解析】【答案】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尾页二、考点突破1.理解真理的特点考点五真理和认识过程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2.认识的过程反复性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限制②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总要求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尾页二、考点突破走进高考3.误区分析考点五真理和认识过程首页尾页上页下页【误区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是客观的。分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误区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说法错误。【误区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分析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尾页答案解析例14:(2013·课标Ⅱ)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特点。①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与此相反;③错误,认识的发展受到认识主体的立场、知识构成、观点、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走进高考C【解析】【答案】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尾页答案解析例15:(2013·浙江文综)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科学家对致病基因突变的认识从十年前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三千种左右,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表明认识的发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①③符合题意,选D。②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均排除。走进高考D【解析】【答案】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尾页答案解析例16:(2013·江苏单科)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无法预测”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了实践水平的限制,C切题。A、B、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走进高考C【解析】【答案】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尾页权威押题答题模板
【2014这样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一般以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考生在复习时,要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精神和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学习贯彻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的意义。
【备考建议】在复习中,考生要形成关于“认识论”的知识框架: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完善、发展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审题时要注意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要注意真理的属性与认识的属性的不同。考向三实践和认识、真理首页尾页上页下页备考建议尾页从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理念。党的十七大上又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述材料说明()①追求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量变积累的过程②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③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而实践始终是二者转化的唯一条件④随着社会实践深入发展,人们会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理性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追求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无限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不断进行量变积累的过程,①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不是二者转化的条件,③说法错误。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
权威押题首页尾页上页下页【答案】C【解析】答案解析尾页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旧房翻新工程安全规范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汽车制造租赁合同
- 地役权合同范本(2篇)
- 印刷合同范本(2篇)
- 双方解除合作协议书(2篇)
- 劳动争议劳动关系和解协议书范本(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标的舞台剧改编权与使用条件
- 建筑模板班组分包协议书
- 门窗配件合同范本
- 购销合同包含的采购合同条款
- 新人教精通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英语期末测试卷
- 人教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铁路产品认证中心(CRCC)认证的铁路产品目录及标准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全书教案全套教学单元设计
- NFA112005低、中、高倍数泡沫标准中译文
- 雅马哈MG166CX说明书
- 深信服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 单产品动态盈亏平衡表
- 酒店基本礼貌服务用语
- 第四节 细胞相容性评价
-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共32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