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作品评析第五章言论类作品评析言论类作品的基本特征言论类作品的评析方法&1言论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言论类作品的含义和特点1、言论类作品的含义言论类作品——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新闻评论的特点(1)依赖事实的真实性(2)言论传播的时效性(3)言论论说的理论性(4)言论内涵的思想性(5)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二、新闻评论的分类常规评论与边缘评论常规评论: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边缘评论:
述评、杂文述评新闻评论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杂文中国文学处在最好时期么
(2009年10月20日来源:红网)
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十八日在法兰克福文学馆举行的一场演讲中说,“中国文学发展很快,读者的口味发展得也很快,但不管对中国文学有多少指责,我只能说,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中新网10月19日)
作为文学的“铁杆粉丝”,笔者自然也希望中国文学的繁荣昌盛,不断地涌现出足以产生世界性影响的一流作家和作品;然而,就当下中国文学的现状来说,笔者却无法像王蒙那样乐观,甚至认为,与王蒙所说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学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差的时期。
王蒙得出“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的结论,所依据的却是两条滑稽可笑的非文学的标准:其一是文学刊物或文学出版物的数量之多,换言之,也是就中国作家每年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之多;其二是像胡适等以前曾被严厉批评过的作家如此成了“香饽饽”。遗憾的是,二者仅仅只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市场特征的描绘,最多也只不过可以得出中国的文学市场处在最好时期的结论,可文学市场的繁荣却并不等于文学本身的繁荣。
要得出“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的结论,不但必须将中国当下的文学与中国历史上所有时期的文学进行纵向比较,而且必须将之与当下世界各国或各民族的文学进行横向比较。中国文学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就作品质量而言,且不说古代文学与近现代文学,近十年来的作品与改革开放初期,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相比,恐怕都远远不及;而横向地比较,中国当下的文学也乏善可陈。难道仅仅凭数量之多就能界定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家的文学成就么?俗话说,“牛屎多了不肥田”,既然如此,王蒙凭什么说“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呢?当然,王蒙想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光辉成就”的心情笔者可以理解;但是,就算脸皮再厚,只要稍有一点文学常识、自知之明与羞耻之心,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得出这种荒谬绝伦的结论的。
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文学是人类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及批判性地介入世界的努力或方式之一种。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一定程度上,一切文学也都是当代文学。每一位作家,不管他或她对过去的事件或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好,还是其文学创作也好,都是为了应对和诠释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对他和他的时代有意义的世界。中国当代——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文学之不成器,恰恰即在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作家的作品缺乏批判性与反思性的维度,并且与其生活与其中的世界的严重脱节。在此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的衰落即表现在“意义的缺失”,或作家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的能力的缺失或被剥夺,而其在“量”上的繁荣其实是一种替代性的、遮蔽世界之本真的、伪造的、虚假的“伪意义”的繁荣,而正是这种“文学的稗草”侵占和压缩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的生存空间。
或许,王蒙并非不知道中国当代文学的“死穴”之所在,只是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员,爱屋及乌,甚至敝帚自珍,不忍以任何负面的言词加之于其上。然而,作为一个有见识,有担当的作家,不顾事实且没有原则地对中国当下的文学予以如此之高的评价,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信口雌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成就比较高的代表性作家王蒙尤是如此见识,如此眼界,如此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也就难怪中国当代文学不成器了。&2言论类作品的评析方法一、选题评析二、立论评析三、结构评析四、作品要素评析五、语言文风评析一、选题评析1、选题的含义选题: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在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过程中,选题是第一道工序选题的及时与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评论的质量和成败
2、选题评析(1)是否具有现实性(2)是否具有针对性(3)是否具有思想性新闻:受伤民工流泪拒医
7月8日15时许,在梧州市新兴二路四中斜对面的某小区附近的小斜坡上,一名拉板车的民工试图将满载瓷砖的板车拉上坡,不料途中发生意外,连人带车冲下了斜坡并撞到人行道上的水泥电线杆上,民工倒地受伤,车上瓷砖撒了一地。看到有人受伤,有好心路人赶忙叫来了救护车,可正当医护人员想把受伤的该民工抬上担架时,他却死活不愿躺上,捂着腰部蹲在地上痛苦呻吟,泪水也涌了出来。任医护人员怎么劝他就是不愿躺上担架。从他的言语中依稀听出是来梧务工的湖南人,因为没钱所以不愿意上医院就医,并声称伤势无大碍,请求群众将其搀扶回去休息即可。随后,一些群众搀扶该民工回到四中旁的一家水泥店中,随后赶来的民警再次询问他是否需要送院就医时,被该民工拒绝。民工流泪拒医乃社会之痛(《西江都市报》2008/7/10)
读完昨日的《西江都市报》头版《受伤民工流泪拒医》一文,我沉默良久,一种叫心酸的东西瞬间弥漫心头。那个捂着腰蹲在地上流着泪说“我没钱,不去医院了”的受伤民工,如此震撼着在空调下悠闲生活的我们。
可以想象,这个为了生活、为了孩子远离家乡的民工,在炎炎烈日下,怎样拉着一整车瓷砖艰难地爬坡;汗水湿润他的眼睛,绑带勒痛他的肩膀。然而,一切都无所谓,他只想尽快将瓷砖送到,用一路的艰辛换到几张皱巴巴的钞票。秋季就要开学了,或许,他孩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又或许,他年迈的父母正等着他拿钱回去看病呢。
当沉重的车子倒拉着他一起滑下坡,然后车倒人伤的时候,他首先感觉到的一定不是身上的伤痛,而是家人期艾的眼神……他让我突然想起了那个不舍得烧一块炭、冻得瑟瑟发抖的卖炭翁。
这位受伤民工的眼神是无助的。在不断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样的眼神是抽给社会的一记响亮耳光。我们不禁要问,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在哪里?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在哪?
按照理论,上述两样社会保障制度,这位受伤农民工都应该有权利享受的。而现实中,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例如,按照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医疗费报销,且不说必需的繁琐程序和众多证件,最要命的是,如果他在老家湖南参保,他还要千里迢迢赶回湖南去报销医药费。来回的路费应该也跟医疗费差不多了,还要陪上数日的工夫。更何况,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在全国普遍施行,他或许还没机会参保呢。
另外,他可以申请工伤赔偿吗?可那也不太可能。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座城市里,像他一样的农民工太多了。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连正式工人都觉得维权是一种奢求,更何况那些天天在马路边等活干的民工。等了半天,好不容易有个老板或者市民叫他们去拉货,稍谈价钱,活儿都可能被别人抢去,还怎么可能谈到签订工作合同、获取工伤赔偿这么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合同,没有任何证明,他找谁去要工伤赔偿去?有谁又能帮得上他呢?
杜甫曾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余年后的今天,还有寒士在流着眼泪看着我们。我想,只有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制作得更周详、更人性化,落实得更加具体、更加到位,才能真正让天下寒士俱欢颜。
英伦漫笔:BBC主持人的笑中新社伦敦四月九日电
(记者:李鹏)
奥运圣火在美国旧金山传递遭遇干扰,传递路线和计划不得不因此更改,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主持人在直播这一新闻时竟然数次笑出声来。
圣火传递被干扰,有的观众感到极受伤害,有的观众则欣喜若狂,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不过,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此不加掩饰地笑出声来,却是对媒体自诩客观公正的无情羞辱。
这样的笑在任何一本西方新闻教科书里,都极不专业。记者无法揣测主持人笑的具体原因,但从他说“(圣火传递遇干扰)让国际奥委会尴尬,让中国政府尴尬,让旧金山市尴尬”,可以听出他的幸灾乐祸。
是什么让奥运圣火蒙羞?旧金山的组织者没有理由害怕“和平示威者”,更没有理由担心热情欢迎的民众,那担心的是什么?是可能发生的暴力!当暴力使奥林匹克精神蒙羞时,任何笑声都让人不寒而栗。
对暴力的任何偏袒、纵容和怂恿,都触犯了文明社会的底线。我不敢想像,当伦敦2012年主办奥运会时,如果有人试图攻击奥运圣火,或是试图制造恐怖袭击,BBC的主持人是否还能笑出声来。
让记者感到困惑的是,近一个月来,从拉萨暴乱到圣火传递,类似的笑在英国媒体上一再浮现。圣火传递在伦敦时,试图抢夺圣火的暴徒成为英国媒体的宠儿;西藏的暴徒杀死无辜平民,英国媒体上鲜见谴责之声。
在中国,每一个想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被告知新闻的基本信条——真实、客观、公正。我曾像每一个年轻的中国新闻人一样,怀着景仰的心情学习包括英国媒体在内的西方前辈。因为我明白,中国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新闻业也不例外。
因为国情不同,中国和西方媒体当然会有某种不同。我的中国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是“负面的”,我经常跟他们解释西方媒体的特点,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中外媒体有不同,但新闻业的基本原则和伦理应该是相通的。遗憾的是,关于拉萨暴乱和圣火传递,一些英国媒体上充斥着太多未经证实的传闻、太多刻意回避的事实;太多记者将新闻版变成谩骂式地评论版——这一切都让试图学习英国传媒先进经验的中国同行瞠目结舌。
一个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同学在伦敦欢迎奥运圣火,谈及自己的经历,他一再提及的、最最担心的居然是“不能被某些媒体歪曲报道”。
今天,让我们体悟生命的尊严
(《河北日报》2008/5/19)
国务院昨天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这则简短的消息,竟让我的笔有些颤抖。
我知道,面对3万多个鲜活生命的离去,任何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向他们表达哀思,为他们真诚地祈祷。
我更知道,我将点评一个从未有过的历史时刻。
今天,国旗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而降;今天,汽笛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而鸣;今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礼记·曲礼》中说“礼不下庶人”,而今天,普通国民生命的尊严上升到历史顶点。昨天,汶川地震死难者已经上升到32476
人。
他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叫什么?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曾经贫困还是富有?他们是平民还是官员?他们是谁的父母妻儿?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不管他曾是手扶犁耙的农民,还是手持教鞭的老师;不管他是事业有成的成人,还是咿呀学语的孩童,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让我们黯然神伤。汶川地震7天来,我们一次次与死神对视,一次次在心灵深处和这些普通的生命对话。一个个普通的死难者的离去,让一个国家动容,让13亿颗心颤抖。
生命脆弱得像一根芦苇,生命高贵得又难以衡量。今天,让我们为这些说不上名字的百姓,为这些未曾见过的面孔,为这些普通而又高贵的生命,以国家的名义,用最崇高的仪式表达最深切的哀悼!全国哀悼日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设立全国哀悼日为普通国民志哀,体现的正是“生命至上”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是我们国家文明进步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其实并不突然。几天前,就有网友表示相信这一点。这是因为,在这个哀悼日设立之前,我们已经深深地体悟到了生命的尊严。我们看到总书记站在废墟上心急如焚,我们看到总理眼含泪花为死难的普通民众鞠躬,我们看到网络上字字如泪的留言,我们看到为了生命的奇迹不抛弃、不放弃的场景……一个国家,把普通国民的生命看得如此高贵,必将激发出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政府的高度认同和无限忠诚。“国之兴也,视民如伤”。2008年5月19日,国旗低垂,汽笛长鸣,国人共哀。汶川地震死难者,愿你们安息!
这一天,它的意义不只是对汶川地震死难者,唐山大地震中20多万死难者,1998年被洪水吞噬的3656条生命,在历次矿难中殒命的不知名的矿工……他们的魂灵都将在今天得到告慰。
这一天,它的意义甚至不只是对于死难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在哀悼中,衡量出一个普通国民在国家政治天平上的分量。这一天,将把“以人为本”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民族精神的悲壮凝聚(《农民日报》2008/5/20)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公告,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起,为哀悼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数万同胞,全国默哀3分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中遇难公民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死难的普通百姓下半旗志哀,也是国旗法相关规定的第一次实践。以这样崇隆的规格举行哀悼活动,是对数万同胞不幸罹难的痛惜和哀思,是国家民族对全体国民同胞负有保护保育责任的庄严承诺,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伦理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为了让悲壮惨烈而去的亡灵得以安息,让沉浸悲伤的生者得到安慰。
全国哀悼活动的举行,是为死难同胞生命的陨落画上一个沉重而隆重的句点。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前,这些同胞们同我们一样,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一员,他们中不分老幼,都是祖国家庭中爱的献出和接受者。他们的罹难,是个人不幸,更是民族巨难,国之大殇。我们每一个生者,都感同身受,犹如切肤。面对这些过早凋谢的生命之花,戛然而止的不幸灵魂;面对那些顿失双亲的无依孤儿,劫后余生的幸存者,该如何安慰?又如何能够安慰?又必须进行安慰!这其间心灵的撕裂,灵魂的煎熬,真正是情何以堪!但是,生者有义务为罹难者生命的悲壮结束,举行一个悲壮的告别式。这既是对死者的礼遇,也是对历史的敬畏;既是对曾经生命的尊重与怀念,也是对现存和未来生命的抚慰与昭示。
全国哀悼活动的举行,是对民族精神的悲壮凝聚。这些天,地震发生在四川,整个中国,全世界华人,都泪水纵横。为同胞悲伤,为同胞加油,再一次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了生动的诠释。海内外中国人都空前地凝聚在救灾赈灾的旗帜下,真正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共赴时艰,凝聚为一。上至总书记总理,下到普通百姓,甚至幼儿园小朋友和一个乞讨老人,都加入到民族大行动的行列。我们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每次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战胜灾难,也成为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汶川大地震再次唤起的民族精神的大发扬,也必将成为我们今后面对和战胜危难新的力量之源。因此,全国哀悼,不仅是对死者作最后的告别,让幸存者和全体人民得以集体宣泄心中郁积的悲伤,也是为了让我们民族擦干眼泪,在复兴的征途上往前走、大步走。天地不仁,人间有义!死难同胞们,半垂的国旗为你们哀悼,悲鸣的汽笛为你们送行,默哀的人民为你们祈祷,慈爱的祖国为你们哭泣。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废墟中可能还有生命在等待,救灾赈灾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我们要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死神曾经肆虐的地方唤醒生机,让生活更美好地展开、延续。从温总理认错说开去
(200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0月13日,一条重要更正迅速传播开来。
温家宝总理为自己在北京第35中座谈会发言中出现关于岩石分类的错误,郑重致信新华社总编室要求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有网友这样评价: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份真实、一份真诚,一种光明。
一次即席发言,偶有记忆误差,本不算大错。但是,温总理仍然迅速坦诚认错,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让孩子们从此记住,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有错必纠,不必为尊者讳——这则更正,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平等意识,最为难能可贵。
同样严谨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不久前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其网站发布的声明。温总理在座谈会发言中,曾向地理教材的华北分区质疑,认为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是错误的。出版社则认为: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应该包含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出版社并没有因为总理位高权重,就奉为圭臬,而是拿出研究成果作出说明。这是一种平等的、基于科学认知的讨论,在这里,至高无上的,不是领导,不是权威,是科学。对总理而言,探究真理,不唯书;对出版社而言,阐明知识,不唯上。两者都令人感佩。这样的争执,让我们闻之欣然,为之振奋。
耐人寻味的是,不少网友对温总理认错的反馈,除了感动,更有惊喜。所“惊”者何?多半是因为这样的更正和道歉,还较为鲜见。
在“华南虎照真伪”事件中,网友迅速指正伪照,而有关方面还原事实真相,却要长达8个月,欠公众的,就是一个诚恳的认错;网友发帖批评地方某些领导,竟被公安千里抓捕,被证明于法无据后,也未见某些领导出面道歉;至于地方决策失误导致重大损失,更鲜见责任人出面认错。
在某些人看来,领导永远是对的,仿佛成了一条铁律。其实,人无完人,一把手同样如此。有错不认,还千方百计用更大的错误去掩盖前一个错误,自以为可以愚弄媒体,愚弄百姓,把权力当成蛮横的理由。这样的官员并不鲜见。对照温总理,能不汗颜?
他们拒不认错的底气,从何而来呢?源头就在荼毒了中国千百年的封建主义残余。父母不能向孩子认错,老师不能向学生认错,官员不能向百姓认错——谁官大,听谁的;谁地位高,谁就永远正确。膜拜特权、享受特权、扩张特权,在一些腐败官员心中,成了天经地义。国庆前夕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针对此种状况,拿出了两把“手术刀”:党建走科学化之路,党内树民主之风,并要求“全党必须牢记”;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温总理以身作则了,中央全会严格要求了,那么,谁该汗颜呢?
建议温总理的认错,以及出版社与总理的友好讨论,可以进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科学精神,倡导民主作风。让孩子们澄澈的眼神里,多一份美好,多一些崇高。二、立论评析1、什么是立意(立论)立意: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定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本见解。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整篇评论文章或整个评论节目的观点和材料的作用;选题确定了评论“说什么”
立论确定了评论“怎么看”2、立论的评析(1)立论是否“准”、“稳”、“深”、“新”(2)立论是否具有预见性关了网吧,冠县人上哪里娱乐青春
山东省西部的冠县从今年7月29日起就没了网吧。连长途汽车站门口协管的大爷都会告诉外地来客:“想上网?没法,冠县没网吧。”(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就全县取缔网吧来说,山东冠县不是始作俑者。早在三年前,山西方山县发动的网吧整治风暴中,该县的7家网吧全部被取缔,从此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开通了网络却没有网吧的县城。现在邻近省区的冠县步其后尘,让无网吧县后有来者。在方山县委书记张国彪看来:网吧对孩子们的毒害绝不亚于吸毒。据他分析,和城市最大不同在于,贫困地区县级以下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流动人口也少。在这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进网吧,去的全是青少年,不是打游戏就是看不健康的东西。
现在大街上找网吧恐怕比找公厕还容易,那到底是“虎门销烟”还是“闭关自守”,全县网吧的取缔引起不小的争论。有孩子上学的家长大部分都支持关闭网吧,另一方面,网络让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能接受更新的信息,就因有的青少年迷恋上网,就关闭所有的网吧,真可谓因噎废食。我更同意“因噎废食”的观点,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多人无力购买个人电脑,网吧的存在,让他们花小钱就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和便捷,在网络世界增强了沟通,增长了知识。网络本来是没门槛的,但囿于人们经济基础的差别,没了网吧就会把相对贫困的人群挡在网络先进科技门外,即使人们最担心的孩子上网吧,如果一直不让他们接触网络,认知水平也许就比同龄人低。
我有电脑还宽带包月,可我还总愿意去网吧上网,和那些因要联网打游戏去网吧的不同,我不玩网络游戏,去网吧上网纯粹是一个人在家上网太寂寞了,网吧里总是人头攒动、热火朝天,有专人网络维护,买点卡Q币也方便,还有服务员端茶送水,可以点餐吃东西,还不用自己收拾……我可以说出一大堆爱网吧的理由,即使买得起电脑,我想也有人会和我有类似的需求偏好。作为新闻工作者,记不清自己有多少篇稿件是在网吧里完成的了,要是我去冠县采访,就算带着笔记本电脑去,若网络条件不过关,写好的稿件传不回一定让我抓狂。网吧固然不是学习工作的好环境,若未成年人打着学习的旗号去网吧我肯定不相信,可关闭网吧也影响成人的生活方式,因工作上的应急不少人也走进网吧。
成年人在网吧里通宵打游戏不少,就算对自己不利,也责任自负。这几年,我去网吧上网就没见过一个未成年人,云南早就实施了实名上网,一张上网卡还可以全省通用,现在进网吧还可以刷二代身份证。我常去的一家网吧,门口树着醒目的告示:“跪求未成年人不要进入”。有次我带我表弟去网吧,用的是别人的上网卡,因他稚嫩的脸就被挡在门外。全县取缔网吧固然把未成年人挡在门外,也把脏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对网吧进行监管,除了全部关闭,为何不想些两全齐美的对策呢?就技术上来说,全部关闭也用不着监管了,很容易做到。采用实名、处罚等措施进行管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当地政府更辛勤的工作,从这点来看全县网吧一禁了之也是惰政。天下杂谈:冠县关网吧不如断电
见过跨省追捕,也听过“网上言论别有用心”,实在没想到,因为公众借助信息技术自由表达竟累及网吧正常经营。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消息说,7月底,山东冠县17家网吧门口被贴上落款为冠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通知,上书“停业整顿两个月”,一直到现在,冠县几乎所有网吧全部关闭。冠县网络监控负责人称,如果不实现实名制,上网者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发表言论,“太乱”。
冠县关闭网吧当然是有理由的,比如他们认为去网吧的除了孩子就是“社会闲杂人等”,比如“现在电脑普及率高了,想上网的在家上就行”;冠县关闭网吧的事迹当然也是相当感人的,官方的说法那是“牺牲一小部分商人的利益”,换来“绝大部分民众的叫好”,很有点壮士断腕的味道。感动之余,我也实在无法理解“绝大多数叫好”的民众对这个关停政策怎么那么HIGH。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对冠县关停网吧的做法存有几点疑虑:一者,去网吧上网的就能“有罪推定”?冠县不是孤岛,就算当地人户户有电脑,也保不准出差旅行到此地的公民有个上网需求吧。上网的除了孩子就是“社会闲杂人等”,那么,出没在大街上的岂不是“除了孩子和老人,也是闲杂人等”?二者,我对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了解,但起码知道它离国内N强还有不小的距离,关了网吧让大家都回家上网去,这话很像晋惠帝的逻辑“何不食肉糜”。
以上质疑只是常理而言,如果从决策理性来说,冠县的相关决策者恐怕还需要正面以下几个核心问题:首先,一刀切地关停几乎所有网吧的做法有没有征询利益关联方的意见、决策程序是否正当、给网吧经营者造成的损失如何补偿?如果这些问题回答不好,就算关停政策深孚众望,它给市场造成的影响依然十分恶劣,行政决策的随意性必然令生产经营者如履薄冰,网吧命运在先,接下来,还有哪些投资者敢在这种行政氛围下从事生产经营?其次,一刀切地关停网吧成本高昂,经济账不说,也戕害了底层民众的通信自由与言论权益,如果靠剿灭的方法来解决网络时代的社会症结,郁结的民众情绪迟早会在另外的途径与领域发酵变异,这对公共利益而言,又怎么能算是值得“叫好”的事情?谁生病,谁吃药。网吧不是不可以关停,出了问题自然要整治,但是,靠行政强制的手段一刀切地关停几乎所有网吧,这种简单粗暴的线性思维恐怕悖逆了基本的善治原则与行政智慧。如此极端做法,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也助长了民间对“去年底刚上任的县长因为自己的孩子爱上网,对网吧深恶痛绝”等说法的深信不疑。
实践早就证明,上网者随意发表言论,靠关网吧是解决不了的;孩子对网络的依赖,靠关网吧也是治不好的。没有了白网吧,必然有黑网吧及时出来填补市场;没有了有线上网,还有无线网络啊;再不济,弄个手机上网业务也能发帖玩游戏。当地相关部门真有这个决心,不如断电比较彻底——这样一来,所有电子信息网络全部熄火,大家回归口口相传的原始社会,岂不更加干净?
新闻事件9月11日,湖南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袁隆平学习座谈会在长沙举行。省委书记张春贤和省长周强邀袁隆平一起合影留念,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站中间,快门咔嚓声中,照片定格。张春贤笑称袁隆平院士幽默、多才多艺,自己和他是一对朋友。周强则称赞袁隆平是湖南最大最亮的一张名片。(9月12日《潇湘晨报》)华商报
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居中”何以成新闻9月11日,湖南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袁隆平学习座谈会在长沙举行。省委书记张春贤和省长周强邀袁隆平一起合影留念,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站中间,快门咔嚓声中,照片定格。张春贤笑称袁隆平院士幽默、多才多艺,自己和他是一对朋友。周强则称赞袁隆平是湖南最大最亮的一张名片。(9月12日《潇湘晨报》)就现实而言,官员们合影时如何站位那是很有讲究的,谁站中间就往往意味着谁的地位更尊崇。从“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站中间”中,人们清晰地读出了湖南省主要领导对这位功勋卓著、名满天下的科学家的尊重。而且,通过张春贤和周强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对袁隆平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作秀。毋庸讳言,某些领导对专家学者的尊重只是表面上的,而骨子里却是轻视和不屑一顾。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和其他一些科学论证中,专家学者们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少数领导的意见,领导一句话就可以力排众专家之议。否则,又如何解释那么多违背规律的工程轻易上马,那么多决策失策层出不穷,那么多城市千城一面、风格尽失?在一些地方,专家学者们之所以未能“居中”,受到应有的尊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官本位仍大行其道。在官本位之下,某些官员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人则处于从属地位。一个人经常是只有当上了官才拥有了话语权,而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肯定,在许多时候似乎只有通过封官才能体现出来。在如此现实之下,袁隆平“居中”这样的细节引起强烈反响,实在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本不应成为新闻的却成了新闻,其间毫无疑问是有值得深思之处的。公务员报考为何“高烧不退”10月15日是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的首日。记者发现,一些热门岗位只招一人,很快可能出现“万里挑一”的局面,竞争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10月16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人保部全国公务员考试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考录比约为46∶1;2009年报考人数飙升至百万人,考录比例为73∶1。2010年度全国公务员考试报名首日就显露出“万里挑一”的征兆,公务员职业吸引力之大,竞争之激烈令人惊讶。
按理说,在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家应有很多就业选择。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曾说,第三产业和技术创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可大学毕业生都去抓公务员考试这根救命稻草,大家都对公务员职业情有独钟,的确值得思考。
除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公务员职业的巨大吸引力才是根本所在。不少人视公务员身份为实现理想乃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虽说公务员薪资待遇不算很高,“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现象也正在改变,但是公务员上班时间网上种菜、炒股仍时常见诸报端。做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有职有权,福利体系完备,一些部门工资外的灰色收入与“三公消费”更是令人艳羡。一些地方公务员贷款不用审核,公务员车辆违章机关出面协调,连住建部专家也指出,或明或暗的“福利分房”正在卷土重来。如此雷人的权力福利怎能不让人眼红?只可惜僧多粥少,公务员录取比例之低也创世界之最。由于退出机制不完善,公务员岗位十分“保险”。据原人事部统计,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以来到2003年,共有1.9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不到2500人。如果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0.05%左右,而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
面对“高烧不退”的公务员报考热,有关部门除了提醒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外,更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缩小其他职业与公务员实际待遇之间的差距。毕竟,公务员职业一枝独秀的社会难言正常。“公考”过热是一种社会倒退
随着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推移,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发展到了两千多人竞争一岗。(10月24日《扬子晚报》)
自从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通过的报名人数从2001年的32904人次已经激增到2008年的近80万人次。报考与录取比例年年创下新高。
笔者以为,这种过热的现象隐含着一种不良倾向——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入“分配性努力”队伍而非“生产性努力”队伍。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人们认为社会不公平,其实是觉得他们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产中去,进行生产性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企图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进行分配性努力,却能够得逞。这个时候,必然有更多的人不愿再将自己的努力放在生产上,转而放在分配上,经济增长就将陷入停滞。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社会倒退,更是一种人力失灵。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加入公务员队伍中进行分配性努力,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这对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福利损失严重。
有报道表明,个别公务员职位由于不具有权力价值,在报考中几乎无人问津,这也证明了“考碗族”对“分配性努力”的热衷。这种社会现象,值得引起警惕。三、结构评析1、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方式:归纳式、演绎式、并列式、递进式(1)归纳式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在运用时,围绕评论的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最后将分论点归纳成总论点
这种结构方式比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易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示例:《肉麻的模仿》1928年8月12日《生活》周刊“小言论”专栏肉麻的模仿
模仿本来不是坏事情,而且有意义的应需要的小模仿反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例如模仿外国货以塞漏卮,模仿强有力的海陆军以固国防,模仿良好的品性以正心修身,何尝不好?但是无意识的模仿,便有不免令人肉麻的地方。自从《胡适文存》出版之后,好了!这里出一部“张三文存”,那里又出一部“李四文存”!好象不印文集则已,即印文集,除了“某某文存”这几个字外,就想不出别的稍为两样一点的名称!我看了实在觉得肉麻!这种没有创作精神的“文豪”,只怕要弄到“文”而不“存”!还有许多做文章的人,见别人用了什么“看了……以后”作题目,于是也争相学样,随处都可以看见“听了……以后”,“读了……以后”的依样画葫芦的题目,看了实在使人作呕!我遇见这一类题目,便老实不再看下去,因为“以后”的内容也就可想而知!交易所初开的时候,随处都是交易所,好象除了交易所,没有别的生意好做!后来跳舞场开了,也这里一家,那里一家,好象可以开个不完!不细察实际需要而盲目模仿的事业没有不失败的,交易所和跳舞场便是好例。现在又群趋于开设理发店,将来若非一个人颈上生出两个头来,恐怕不够!即讲到本刊的排印格式,自信颇有“独出心裁”的地方,但是近来模仿我们的刊物,已看见不少,听见有一种刊物的“主人翁”竟跑到印《生活》的那家印刷所,说所印的格式要和《生活》“一色一样”!我们承社会的欢迎,正在深自庆幸,并不存什么“吃醋”的意思,不过最好大家想点新花样,若一味的“一色一样”,觉得很无味。我们以为无论做人做事,宜动些脑子,加些思考,不苟同,不盲从,有自动的精神,有创作的心思,总能有所树立,个人和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肉麻的模仿》结构图事实:模仿《胡适文存》出版某某文存事实:模仿别人文章的标题事实:盲目模仿开办交易所和跳舞场事实:模仿《生活》排印格式印刷刊物结论:
不苟同,不盲从,有自动的精神,有创作的心
思,总能有所树立,个人和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
(2)演绎式
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在运用时,先以鲜明的观点开宗明义,然后引入相应的材料佐证论点这种结构方式与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相适应,对强调评论的中心论点,体现评论的鲜明态度有所帮助示例:《危险的开端》(作者:义高潮)1998年10月13日新华社述评危险的开端
北约13日凌晨在未经联合国授权情况下,发出对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进行军事干预的命令。这是一个危险的开端。北约曾经在1995年对波黑进行过军事干预,当时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尽管所授权限并不明确。但是,这次对南联盟实施军事干预的命令,是在完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出的,这一行动为北约只根据自己拼凑的合法依据而未经联合国授权就想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军事打击开创了一个先例。北约官员一再声称,北约内部已就在科索沃行动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但又不能以声明文件方式证明它的合法性。这显露出北约在行动合法性问题上的虚弱,这种做法给北约为日后采取其它行动寻找依据留下了进退两可的“解释权”。
冷战结束后,北约作出改变其战略思想的决定,表示在新世纪将临之际,北约战略将从集体防御转向集体应付可能危及北约成员国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国利益在内的危机。这次北约对南联盟实施军事干预的命令,实际上是它向新世纪战略思想迈出的第一步。制订中的北约新世纪战略把因社会、经济、宗教、民族和环境等问题引起的危机统统作为应付的对象,而根据北约这次对南联盟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则,这些危机都可成为北约进行军事干预的理由。目前,已有28个中东欧国家和其它地区的国家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使北约自称要保护的利益范围扩展到东至中亚、北至西北欧、南至地中海甚至北非的广大地区。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宗教、民族和环境等问题,如果北约像对南联盟那样贸然进行军事干预,所带来的结果不是局势的稳定,而是引致不安和混乱。《危险的开端》结构图论点: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出对南联盟科索沃军事干预的命令,是一个危险的开端为北约只根据自己拼凑的合法依据进行军事打击开创了一个先例以内部共识来解释其行动的合法性为日后的行动留下了“解释权”根据这次军事行动的准则,很多危机都可能成为北约军事干预的理由如果北约对28个和平关系伙伴国如此行事,将引致局势的不安和混乱
(3)并列式一种将总论点分解为两个以上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如果说前两种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主要以横向展开为主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示例:《名牌是民牌》(作者:艾丰)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名牌是民牌“名牌热”起来了。叫人高兴,也叫人有几分担心。高兴的是大家都来重视名牌,中国名牌事业的崛起大有希望了。这对振兴民族经济将起很大的作用。担心的是如何实施名牌战略还缺少经验,缺少规范,更存在着假冒名牌和乱评名牌两大公害。要健康发展中国名牌事业,需要在名牌意识、名牌理论、名牌战略、相关法制、实际操作几个方面推进。而观念处于先导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清什么是名牌。对此,本文不可能做理论上的阐述。我想,有一位企业家的话,最简明地说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名牌是民牌”。名牌是“民定”的。谁个是名牌,谁个不是名牌,谁说了算?没有别人,只有是民众——广大消费者说了算。一句话,名牌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由消费者的“金钱选票”选出来的。主管机关、社会机构,也会做某种“认定”的工作,但这只是在科学地、准确地反映了“民意”并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否则不仅无用,还会起反作用。我国在这方面实际还处在探索阶段。至于某些并不权威的单位,用谈不上科学的办法,以营利为目的的评比,给了钱,不管消费者评价如何,就加封一个吓人的头衔,不给钱再有名也榜上无名,实际是对名牌和名牌事业的一种干扰和破坏。在抵制这种乱评比方面,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的好企业也要沉得住气。名牌是“民创”的。从根本来说,名牌不是评出来的,甚至也不只是靠宣传“吹”出来的,名牌是创出来的。谁创出来的?企业的广大职工。凡是立得住的名牌,都是经营管理过硬,职工素质过硬的企业创出来的。企图靠表面文章、短期行为创名牌,是不能成功的,即使“名嗓一时”,也会轰然倒塌。如果从全国来说,要创造出众多的名牌,那就更要靠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了。所以,创名牌必须着眼于下真功夫、硬功夫、长功夫。
名牌是“民护”的。“民护”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护,一个是爱护。名牌的生命之根必须扎在无限广阔的市场之中。而名牌效益又引得一些不法之徒变着法地搞假冒。所以,保护名牌成为一个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在目前我国市场规范还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
名牌是“民享”的。“名牌是国宝”,名牌给企业带来效益,名牌也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向高水平发展。名牌将会丰富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名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名牌是企业的,也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每一个名牌都是为民享用,为民争光的,中国的名牌群体更是为全民享用,为全民争光的。名牌——“民定”、“民创”、“民护”、“民享”,所以说它的实质是“民牌”。“名牌是民牌”。为了民族的振兴,让我们全民以全方位努力来发展中国的名牌事业吧!
名牌是由消费者确定的,在名牌的评定中科学、准确地反映了民意才是有用、有益的总论点:名牌是民牌分论点一:名牌是民定的分论点二:名牌是民创的分论点三:名牌是民护的分论点四:名牌是民享的名牌是靠广大企业职工创造出来的,从全国来说名牌的创造要依靠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保护、爱护名牌,打击假冒需要全民参与,中国的消费者应该信任、爱护和使用中国的名牌每一个名牌都是为民享用、为民争光的,中国的名牌群体更是为全民享用,为全民争光的《名牌是民牌》结构图
(4)递进式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它把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是上一层意思的补充,又是上一层意思的深化对内容较为复杂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容易使议论更为深入和透彻示例:《可怕的“人墙”》(作者:李忠志)《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
可怕的人墙6月21日至23日,大连市第41中学中考考场外,一道由考生家长自发形成的“人墙”截断了考场外的交通:为了考场安静,一切车辆禁行。因这道“人墙”阻拦了送“速效救心丸”的出租汽车,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失去救治的时间:这位老人的儿子也因此失去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好可怕的一道“人墙”!它实际上在设立一个标准:考试是天大的事,任何价值与权利都在它之下。事情有急缓之分,不同的权利与价值有冲突,就需要权衡和协调。据报道,考试期间,考场附近的施工工地都已基本停工,音像店也关闭了音响,这就是社会权衡不同的价值的结果,也是保护一种权利与价值的合理限度。而阻断交通,使公交车无法进站,车辆无法通行,正常的秩序受到干扰,就明显过头。由此出发,就完全可能发生拦阻为病人送救命药的出租车这样的道德事件。
中考是迈向大学之门的关键一步,在家长心目中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家有考生,全家“临战”,家庭的一切活动都会向考生让步。大连“人墙”事件则表明,考生家长们不仅要在家庭内部推行“考生至上”的观念,还要将其施之于社会。几十名考生家长之所以理直气壮地组成“人墙”,拦阻交通,是因为他们坚信“考生第一”、“考生至上”,可以说,这种观念是这道“人墙”无形的基石。而众多行人为其所阻,另改其道,却不敢制止,实际上显示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这种观念和标准。
这是一个明显失衡的“标准”,它在强调考生价值、考试价值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侵犯了社会其他价值和权利——包括他人生命的权利。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法治国家,任何权利的平衡,让与和妥协,任何约束他人权利的公共权力,都要有法可依。从去年就开始出现的这种考生家长组织起来拦阻交通的做法,显然既非公共权力,也没有法律依据。大连“人墙”事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使有些考生家长心理压力已经达到极限,甚至产生心理扭曲的反应,但其性质仍是一个法制问题——一个涉及侵犯和保护权利的问题。新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不同教育类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无疑将改变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但在今天,即使还没有这样的平衡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难道我们就能无视社会上其他人应该受到尊重、保护的权利吗?引述事实→“人墙”在设立一个标准:考试是天大的事,任何价值与权利都在它之下(权利与价值的权衡和协调)→“人墙”超越了合理的限度(权衡和协调的理性限度)→“人墙”的出现体现出一种失衡的标准(考生的价值与权利与他人的价值与权利)→“人墙”的出现时一个涉及侵犯和保护权利的法律问题(教育问题与法律问题)2、结构评析(1)布局是否合理(2)层次是否清晰(3)逻辑是否顺畅四、作品要素分析1、论点:是否正确科学是否富有新意是否鲜明全面2、论据: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典型充分和论点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3、论证是否具有逻辑性论证方法是否使用得当从刘翔的“破裤子”看国人“疯抢情结”(2009年11月02日红网)
《天府早报》11月1日报道:刘翔到底有多火?他的裤子碎片给出了答案。十一运会夺金之后,刘翔的裤子刚刚被抛上看台,立即就被观众们抢成了碎片。更令人惊诧的是,近日还有人在网上发帖叫卖刘翔的裤子碎片,要价竟然达到500万元。
首先,刘翔一定要多多为国争光,多多拿金牌,然后就有了无数次裤子被撕碎的机会。这样的结局算是“下策”。
其次,刘翔以后参加比赛,一定要记得多带几条裤子,最好是千把百条,一扔了之。但也未必够抢够分,那就高价出卖,一条500万,一带上万条,一次销售额就是50亿,亿万富翁的目标,一次就能实现。此为中策。
再次,刘翔在每次夺冠带万条裤子现场出卖之后,再开一个全国“刘翔牌”“破裤子”连锁店。产品分两种,一种为整裤,一种为破裤子,破裤子因为珍贵,所以价倍,虽然没有夺冠现场卖裤子之珍贵,也不必价太低,一裤可售50万。因全国连锁店太多,其利润也是天价,如此刘翔不久之后成为中国的首富。有抢破裤子的国民,必能造就“发夜财”的刘翔。只要刘翔有心,实现首富的目标绝不是梦想。此为上策。
国人有“排号情结”,也有“疯抢情结”,“疯抢情结”见于某医院开门时的抢号视频。那种疯抢,绝对世间少见,外国没有,只有自诩为礼仪之邦的国人才有那种冲锋陷阵的战士都自愧弗如的疯抢。“排号情结”仍然是现在的司空见惯,到医院到火车站体验体验就知道了,不必是在春运时期或者南方雪灾阻塞交通之后。“排号情结”与“疯抢情结”,共同孕育了“抢裤子情结”。不知道那些歌星影星们为什么喜欢扔花束给观众,是热情有加还是嫌拿在手上碍事?不知是出于对献花者的蔑视还是已经习以为常?反正歌星们都有如此统一的动作——扔花。
刘翔也一样,学会了扔裤子。你想想,花撕碎了谁也不会拿到网上疯卖到500万一片花瓣,但破裤子的九分之一却可以卖到500万。这是刘翔的荣耀,当然也是国人“疯抢情结”的荣耀。
鲁迅先生拿“看客”说事,不知道他老人家如何看待今天“看客”的升级?教育部长易人为何广受关注(2009年11月02日《广州日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驻外外交人员法;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11月1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一名官员的任免,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再正常不过。被免去职务,并无感情色彩,只是一个中性词。有消息称,周济另有任用,就此而言,周济被免,实属寻常。在本次人大常委会上,发生变动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不过,相比后者,教育部长易人更引人注目。首先,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教育部长换人,实际上也是关注当前的教育现状。应该承认,在周济任内,教育成就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不容回避的是,教育方面的病灶也不少。比如说教育评估引来怨声载道,教育过度行政化依然赫然,践踏教育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师德不端等,都让人不满。今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曾指出:“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关注教育部部长的变动。
其次,关注教育部长易人,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期待,期待我国的教育发展更好,教育改革更顺利。这从不少网友在论坛上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纷纷打听新任教育部长是谁、什么来头、有什么履历、有何理念,这种关切,体现了公民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渴望。
诚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不久前国家开始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改革面向的正是在当前教育和教学中,哪些问题是最突出的、是社会最关心的和是教师最关心的?如今,关注新部长上任,正是寄托了公众的一种浓厚的期待。
综上所述,坊间关注教育部长易人,也在情理之中,这说明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更说明了国人对教育寄托了无限冀望。也正因如此,教育改革应该大力推进,办出让人们满意的教育。见死不救应当提上立法议程(2009年11月01日新华网)荆州市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时,一渔船停在附近,大学生多次跪求船主施救遭拒,船主称“活人不救,只捞尸体。”3名救人遇难大学生家属已提出申请,要求政府调查见死不救的渔船主。(10月31日《西安晚报》)
渔船船主见死不救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对于见死不救行为进行立法的呼声。近年来,媒体关于见死不救的报道时有出现,虽然每次舆论都对此进行了谴责,但由于现行法律没有对见死不救的行为作出规定,因此,道义上的谴责显然无法让一些冷血的人恢复人性,同样的事情仍然一再发生。
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有32名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议案,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但此后相关立法建议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反对者的理由主要是:法不责众(很多“见死不救”事件是发生在有众人围观的场合)、不能把道义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见死不救入罪不如为见义勇为立法等。
但这些反对的理由显然并不充分。道德与法律并不矛盾,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对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来说,道德立法远比单纯说教有效得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瑞士、俄罗斯等国都有“见死不救罪”的规定。江泽民同志也曾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国外相关立法,构成见死不救罪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有条件救助;二是有能力救助,但不救助;三是救助行为不会危及自身。而通常情况下,危机发生时的围观者中真正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人显然并不多,不存在因违法者过多无法处罚的情况。见义勇为立法虽然对鼓励见义勇为、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有促进作用,但与见死不救立法并不存在抵触。以大学生救人溺亡一事来看,当时就算有了见义勇为立法,渔船船主恐怕也不会为了几千元的见义勇为奖金而去救人,因为这与其预期的数万元捞尸费相比金额相差过大。
当然,见死不救入罪不能一概而论。对那些负有救死扶伤责任的国家公务人员、医护人员和对遇难者有特定职责的人应优先适用。在社会对见死不救立法存有争议的时候,不妨先将上述人员列入“见死不救罪”的处罚对象,视实际执行效果再扩大适用对象范围。悲剧的发生总是让人心痛,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建立事前干预的手段,尽量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假新闻背后的真民意(2009年11月02日《检察日报》)
近日,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称,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统一立法,并计划将同工同酬写入法规。10月31日,记者从人社部内部一权威人士处获悉,人社部近期并没有组织专家做“同工同酬”的相关调研,“正在制定”、“写入法规”之说更是子虚乌有(11月1日《重庆晚报》)。
几天前,当许多媒体刊登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相关法规,“同工同酬”将首次作为立法内容时,引来百姓的一片欢呼。因为这条新闻发表的时机正值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关法律,实现了“同票同权”、“同命同价”,现在再加上一条“同工同酬”,这些“同”放在一起,使人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一个平等的社会机制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普通公民的权利正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谁知,人社部正式辟谣了——“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正在制定”、“写入法规”之说纯属子虚乌有。这对于有关媒体和许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心中怅然若失。不过,公众并没有对假新闻表示愤怒,反而是对辟谣的遗憾:这样的好事居然是假的——可惜了。
假新闻反映了真实的民意。第一,我国确实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私营老板愿意给谁钱,我们当然不便干预。但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依然把员工分成“正式工”和“临时工”,根据不同的身份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虽然干活时“同工”,甚至干得更多更好,但由于身份不同,其收入差距可达数倍,严重侵犯了劳动者平等获得报酬的权利。第二,这样的问题长期存在,可就是无法解决。即使明知这违反了《宪法》、《劳动法》的规定,但是,处于弱势的工人依然无可奈何。当人社部研究为工资支付统一立法,并再提“同工同酬”时,人们也还是喜忧参半:忧的是,那么多法律都落空了,再多一个工资法就能落实吗?喜的是,这说明政府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还在不断研究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也算一丝曙光吧。
对于人社部的辟谣,公众何止是可惜,还有几分失望。因为人社部惜言如金,他们只是辟谣,没有能顺便回答一下,政府该不该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虽然现在没有调研,下一步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一律付之阙如。有关部门在进行辟谣时,难道没有能从老百姓对谣言的态度中读出民意?如果知道了民意,何不呼应一下?
“权威人士”代替不了新闻发言人(2009年11月02日《广州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统一立法,并计划将同工同酬写入法规。但日前记者从人社部内部一权威人士处获悉,人社部近期并没有组织专家做“同工同酬”的相关调研,“正在制定”、“写入法规”之说是子虚乌有。
对此,我有点疑惑:既然是“澄清”,何以说话的不是有关部门,而是“权威人士”?官方的态度何以不明朗?所谓的“权威人士”大多是相关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各行业的“业内人士”,他们的消息来源渠道多是自己的亲身“见闻”。实话实说,权威人士的透露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但“权威人士”毕竟是个体,公共政策信息应由相关部门组织发布,这样才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当下,“权威人士”太多了,在很多时候充当起了政府部门发言人的角色。但“权威人士”的消息于社会庞大的信息需求而言,也是杯水车薪,且容易引起舆论的不安和疑忌,于是,流言甚至是谣言就不断粉墨登场。权威信息迟迟不来,小道消息必然风行。
不难发现,“权威人士”透露的信息一般都是公众迫切需要知道的,既然如此,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让官方态度走在流言和权威人士的前头呢?就拿“同工同酬”一事来说,人社部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官方“表态”。
“权威人士”的内幕消息、流言蜚语的迅速传播,说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有多么强烈,也折射出建立信息透明机制是多么迫切。只要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化了,“权威人士”和流言就会退出社会视野。五、语言文风分析1、朴素自然,平易近人2、恰如其分地运用修辞3、真情实感提倡同志式的忠告(2009年11月03日《光明日报》)
最近,李源潮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党的干部必须清正廉洁。这是体会、是要求,也是同志式的忠告。”“同志式的忠告”,这种说法给人启示,耐人寻味。
《现代汉语词典》对“同志”的解释是:“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既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同志之间应该是敞开胸襟、无话不谈的。共产党员是为着共同的崇高理想走到一起的亲密同志,更应肝胆相照、赤诚相见。
当前在一些单位,同志之间与人为善的规劝、积极健康的批评已不多见了。有的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人生哲学,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逢人只说好话,绝不吐半句“恶言”;有的顾虑重重,患得患失,批评上级怕“穿鞋子”,批评下级怕“丢票子”,批评同级怕“伤面子”,批评自己怕“抓辫子”,批评单位怕“砸牌子”,民主生活会上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费尽心机搞变相表扬。同志式的忠告,是“清新剂”、“防腐剂”,使同志之间的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它是一种关爱,体现了领导之爱、同志之爱、部属之爱,这种爱充满着呵护和温情,能使人防微杜渐、头脑清醒、悬崖勒马。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坦荡。因为同志之间既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真正的同志情谊就是体现在困难时的尽力帮助、有缺点时的严肃批评、犯错误前的及时提醒上,而不是一味地奉承讨好。古人云:“过也,人皆有之,见之劝也,其幡然而悔。”要努力克服开展批评怕得罪人的心理,在同事、朋友出现“问题苗头”时,及时提个醒、敲打敲打,这才是关心、爱护同志的正确态度。
多些同志式的忠告,要求听者必须有虚怀纳谏的胸襟。勇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是一种美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区别只在于多与少、大与小而已。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身边有没有人及时指出来。陈毅元帅说得好:一个人听不到批评,不能证明他是“完人”,只能证明他“完了”。因为他再也不能从批评中警醒,不断取得进步。应该讲,身边常有批评之声,是一种福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何人都有缺点,只有正视缺点并下决心改正,才会战胜自我、不断前进,而不至于身在错中不知错,影响单位工作,贻误党的事业,断送个人前程。要保护别人批评你的积极性,坚持以洗耳恭听的姿态广纳善言,批评得对,抱着庆幸、感恩的心态马上改正;批评得不对,淡然一笑,引以为戒。多些同志式的忠告,还要求谏言者注意方式方法。良药也应尽量爽口。要坚持从与人为善、真诚关心的愿望出发,做到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使别人乐于听、听得进,切忌不分时间、场合和别人的承受能力随意“放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形成的《决定》要求在全党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真诚希望全党出现越来越多的同志式的忠告,使我们不断加强修养、完善自我,把工作做得更好。“删帖公司”是腐蚀民意表达的毒药(2009年11月03日红网)
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他们生财之道,被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记者调查得知某公司删贴价格大致四五千元,找网站内部人员去操作删帖,私下给一些钱,而不是攻击网站、使用黑客。(中广网11月2日)
这条新闻的曝出,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最多的声音,是对网络感到了极大的失望和心寒。网络之上,一片愤懑至极的谩骂指向一些网站,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各种手术的备皮范围
- 医疗服务协议及第二季度医保督导问题反馈培训会培训记录
- 《光照与园林植物》课件
- 医疗设备推广方案
- 《呼吸纵膈泌尿》课件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基本逻辑联结词
- 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
- 《实验设计初步》课件
- 《办公室健康指南》课件
- 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题库及答案(2201-2400题)
- YY 0569-2005生物安全柜
- juniper防火墙培训(SRX系列)
- GB/T 13610-202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 《彩虹》教案 省赛一等奖
- FLUENT6.3使用说明及例题
- 街道火灾事故检讨
- 最新班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课件
- 《一粒种子成长过程》的课件
- 学好语文贵在三个“多”:多读、多背、多写-浅谈语文学法指导
- 助人为乐-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