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_第1页
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_第2页
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_第3页
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_第4页
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一、道德的本质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三、道德的知识体系一、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精神—实践方式)道德是一系列具有社会重要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个人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精神力量(德性)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

特殊方式科学的认识方式——求真艺术的审美方式——求美道德的超个人功利主义方式——求善真:即真理性,指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相符为真,不符为假。善、美属于价值范畴。(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功利的善:客体的固有属性满足主体的欲望、需要。(主体的物质需要)价值(善)道德的善:行为属性满足了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主体的精神需要)美:客体的关系属性满足了人的审美需要。(主体的精神需要)

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有助于人类的福祉。但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认知关系,人不只是认知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还是情感交流的关系,(可欲之谓善,充实之为美),人同时作为审美主体与德性主体存在。情感世界使我们感受到美,能过一种充实的有意义的艺术生活,而人作为德性主体,承担着道德义务,尊重自然,关注社会人生,改变着我们的意识与行为,从而真正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

从认识导向行动(能做——应该做,价值取向),把现实推向未来(应然的命令方式),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从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两条途径:在现实中追求理想(道德榜样、理想社会)把现实义务化(道德规范、准则)道德是一系列具有社会重要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与纪律、习俗、技术规范的区别在于其社会重要性。与法的区别在于法是权力规范,道德是非权力规范。

可分为三大类

禁止某些行为的规则。

禁止某些行为的同时,要求做出与被禁止行为相反的行为。

鼓励性质的理想价值。

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法律中还存有一些道德观念并不起任何重要作用的广泛领域。技术性的程序规则、流通票据的规则、交通规则的法令以及政府组织规划的细节,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在这些领域中,指导法律政策的观念乃是功效与便利,而不是道德信念。然而它们控制的领域却是部分重叠的。禁止杀人、强奸、抢劫和伤害人体,调整两性关系,制止在合意契约的缔结和履行过程中欺诈与失信等,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事例。

在那些已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仍处于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帮助处于严重危难中的人的义务,会在某些适当的限制范围内从普通的道德领域转入强制性法律的。考察世界法制史上道德法律化的历程,可以发现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呈一种双向流动的样态:一些道德规范正向流动到法律规范之中,是谓道德转化为法律;一些法律规范又逆向流动到道德规范之中,是谓法律还原为道德。道德是个人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社会要求如何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

个人生活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信念的支撑,精神力量的支撑,德性就是一股极为重要的精神力量。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1、道德的起源和目的2、个人为什么需要道德3、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1、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动态地看,社会是人的活动体系,是人们相互交换活动共同创造财富的利益合作体系。

这种合作体系需要一定的秩序,需要进行社会管理。管理分正式的制度约束和非正式的制度约束两种形式。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非正式制度主要指价值观、道德约束、习俗和意识形态道德存在的直接目的:是有助于改善(或不恶化)人类逆境,其重要的和根本的办法是试图补偿“有限的同情心”并抵消人类本能冲动潜在的大多数破坏性后果。

几乎每一个人,在获取他们所想要的,与他们具有关系的,甚至是他们所必需的许多东西时,显然非常可能碰到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不难设想,倘若人类少一些脆弱性,少一些攻击性,少一些利己主义,少一些无理性的行为,而多一些理智,多一些自足心,物质环境更好一些,人类的环境将会是多么不同。“故人生而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道德存在的间接目的(最终目的):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道德的最初形式是禁忌。最早的禁忌与图腾相关。禁忌作为否定的道德形式与人类的思维水平相关。禁忌——风俗习惯——道德、法2、个人为什么需要道德(正当—崇高)经济人转移成本,只获收益——外部性、外部侵害平等交换——正当、适宜关心帮助他人,以求回报(现实回报、来世回报)道德人:为亲人或家族、社区、家乡、祖国奉献,不求回报,超越个人功利,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3、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增值人力资本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合作效益②人际和谐本来是社会追求的目标,是人的最佳生存环境。③道德是社会最佳的调控方式之一①道德的经济功能

三、道德的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的意义上看,西方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在伦理学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多样性的学说和观点。

1、功利论2、义务论3、契约论4、德性论1、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伦理学是多种强调后果决定行为或政策对错性质的伦理学理论的总称。基本的形态是行动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行动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动是否正确,与行动者在那个情境中所能采取的其它行动相比较,唯一依据该行动后果的价值。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道德规则应该是那个能够带来或增加最大效用的规则,从而间接诉诸后果。边沁的功利原则作为道德的终极标准,意即在任何既定条件下,当我们必须在两种行为或政策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永远应该选择可以产生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亦即,最大可能数量的快乐和最小可能的痛苦——的行为或政策。(功利论)

功利主义原则的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这样的:能够为社会成员创造最大幸福的行为或政策就是道德上正当的。

边沁功利主义的出现,是为当时的立法和政治改革提供伦理学基础的,所以功利主义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哲学的道德基础理论。最大化功利原则可以成为对广泛社会领域里社会决策的对错进行伦理辩护的依据。一个行为或政策实施的好坏,可以从是否能够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来判断它的正当性。它曾是用来攻击少数特权阶层的激进理论,但也存在允许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弱小群体的危险。

古典功利主义者对人类趋利避害天性的强调,可以引申出他们认同这样的直觉性信念——道德和政治理论应当关注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自然地就导向了道德和政治理论应当着眼于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显然这才是一个更优选择)。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少。两种反驳:一种认为它没有给予人类尊严和个体权利以足够的重视;另一种认为它错误地将一切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物都化为单一的、快乐与痛苦的尺度。

◆将基督徒扔给狮子

◆严刑逼供是正当的吗

◆杀一无辜而得天下,吾不为也肺癌的益处

菲利浦·莫里斯(PhilipMorris)是捷克的最大烟草公司,得知政府担心吸烟使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正考虑提升烟草的税额时,组织调研提供了一份报告,结论是:吸烟给捷克政府带来的收入要大于支出——虽然吸烟患病会增加医疗预算费用,但他们死得早会因此给政府在医疗、养老金以及养老院等方面节省可观的费用,另外再加上烟草税的财政收入。

一评论员写道:“烟草公司过去常常否认烟草能够杀人,可是现在他们却为此吹嘘。”一个反吸烟组织则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幅漫画:停尸房中一具尸体的脚趾头上挂一枚标价为1227美元的标签,这代表着每一例与吸烟相关的死亡,将给捷克政府节省的开支。2、义务论义务论者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不能以它所带来或促进的后果来决定,而是由行为本身甚至动机本身所决定的。直觉主义的义务论认为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中起作用的是人们的直觉、良心和信念等个人的道德能力。

规则主义的义务论认为行为的对错看是否违背了某些规则。

契约论的义务论认为,道德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认可的原则才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

而康德道德哲学则集中到“我们如何知道哪些规则应该服从”这一问题上,他的答案是,“要只按照你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道义论)康德希望以理性为基础无可辩驳地确立起绝对的道德规则。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应当出于义务感而服从这些规则。康德等义务论者力图不顾其规则或行为的后果,又几乎取消了道德——当然是社会道德的全部意义,也难以确定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这些规则的重要性的排序如何,或者说如何调解绝对规则之间的冲突。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2)符合正义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他们:①在与正义储蓄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缩小差别原则);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显然与宪法实质问题对应,所关心的问题是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第二个正义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正义和经济正义。它并不要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允许那些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思考与讨论:1、无私利他的利他主义道德2、集体主义原则的自我牺牲3、契约论契约论伦理学诉诸人们的道德共识,把道德的基础确立在人们平等的“同意”上。它认为人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契约,是人们行动所依据的道德和政治的原则。因此,道德真理不是由单个主体的直觉所发现的,而是在共同的直觉或平等的基础上所确立的。

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语商谈伦理学所讨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进行话语协商,因而也可以说是如何确立契约、契约活动如何有效的一种伦理学。一般契约伦理学都建立在假设的契约或同意的基础上,而哈贝马斯则探讨真实的协商契约的可能性,以及真实的契约商谈的才能达成价值共识的问题。4、德性论那种把人是什么和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置于中心地位的伦理学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