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_第1页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_第2页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_第3页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_第4页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前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学界研究概况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或发展趋势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界对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所有制结构变迁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如《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理论解析》(朱光华、陈国富;《经济学家》,2001年03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桑东华;《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7期)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政策出发,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推演,研究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就与经济市场化的总体进程的耦合。如《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刘世锦、杨建龙;《管理世界》1998年04期);《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下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胡建兰;《唯实》2010年03期)如《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刘国光、董志凯;《当代中国史研究》(京),1999年05/06期第26~38页),《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张兴茂;《史学月刊》2002年11期)。二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的具体实情出发,研究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三是,从时间上出发,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以时间点的形式开展研究,给我们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四是,从经济层面开展研究,从所有制结构角度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经济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变迁。如《所有制结构、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变迁》(李勇、魏婕;《经济研究》,2015年01期);《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力流动:1978-2010年》(代谦、田相辉;《经济研究》,2015年06期);2013年02期)。五是,学术专著,深入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状况及其关系。深入谈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认识、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以及未来所有制结构发展趋势。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研究》(王胜利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的研究思路历史发展和演进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历史重大事件对所有制结构是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党的重大历史政策及事件回顾,以时间段为研究界限,把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演变历程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以时间为研究界限,把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演进分为六个历史时段,并结合相关经济数据,以期从时空视角和历史演进角度叙述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二.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变迁回眸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1)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公私兼顾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劳资两利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城乡互助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个体经济发展内外交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对繁荣经济和发展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于国家的支持发展最快,已经明显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和控制力量;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应地缩小,并且已经发生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需要的变化,成为国家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资本主义;个体经济虽然在数量上仍占统治地位,但比重略有下降。2)1953年至1956年: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1953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按照总路线,提出了“一体两翼”方针,体现了过渡时期党的总任务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的辩证统一。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一化三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1955年夏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形势下,全国很快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随之而来,接着又一举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向单一公有制过渡。3)1957年至1978年:所有制结构的强化与单一化在城市,实行了消灭私有制残余、向公有制高级形式的过渡。1958年和1959年两年中,绝大部分的集体工商业都已经转为国营,留下的少量合作店、合作组实际上都归口国营企业统一核算,或按照国营企业的管理办法统付盈亏。在农村,1957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97.5%,其中高级社占96.2%,个体农户不足3%。到1959年,农业合作化后保留下来的这不足3010的个体农户也都强令加入比高级社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的农村人民公社,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基本不存在。相对指标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GDP中的比重99.01.056.043.0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99.20.877.622.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97.92.155.844.21978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加盲目片面地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将“一大二公三纯”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先进与否的标准,片面强调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

公有制基本上一统天下、国有制又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微观经济主体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活力。4)1978年至1988年: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格局的形成

一是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为标志,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经济联合体大量涌现。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社队企业、部分社员联营或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正式定名为乡镇企业。二是的个体、私营经济新发展。1982年12月,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鼓励和扶植下,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个体经济在实践上开始受到法律的保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1987年以前,党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持一种不提倡、不宣传、也不取缔的态度。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指出“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92年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地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把私营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写进党的文件。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取得合法地位。三是外资经济的兴起。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要求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对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定位:“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此后,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独资企业等新的经济形式陆续涌现。年指标19881987198619851984198319821981GDP(亿元)15095.112094.210308.09064.67262.05998.55340.24896.0国民总收入(亿元)

15101.1

12102.2

10308.8

9039.9

7226.3

5975.6

5333.0

4898.1人均国内生产值(元)

1371

1116

966

860

697

584

529

493

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115)1989年至1997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标准南方谈话

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扫清了在改革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障碍。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论述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强调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1998年至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一方面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另一方面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制度保证,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思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三.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中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前后,制定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开始清醒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形成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并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是制定正确的所有制政策的根本依据。所有制关系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逝的内在规律,人们不可能任意地去创造它或消灭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发挥的地方,仅在于自觉地发现和实行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曾经,我们把“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先进与否的标准,急于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了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