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_第1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_第2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_第3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_第4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毛泽东(1893、12、26~1976.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字润之。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早期致力于革命工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缔造工作,领导了中国工农革命,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论持久战》等有关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指导性意见,反驳了“速战论”与“亡国论”两种错误的观点,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结束后,率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与蒋介石政府的斗争,亲自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及渡江等决定政局的大战役,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6年9月9日因病去世。毛泽东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相当深的造诣,他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等古体诗词的创作成就很高,他的政论文,如《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也堪称政论文的典范。胡适曾这样评价道:“毛泽东是现代政论文写作第一人。”在指挥各种战役的同时,他常常为新华社写一些新闻报道和社论,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即在此种情况下所作,这些文章也被学者认为是实用文的典范之作。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时代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背景链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著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欣然写道: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字词辨析要塞()阻塞()堵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

)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当真()不含:业已:sàisèsèsāidíhuòkuìjiānxiānqiāndāngdà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不包括。已经。新闻?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特征

3、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消息的结构

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一、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二、导语1、标题: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它有引标、主标、副标三种形式。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澳门今回祖国怀抱——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完全式”除此以外,还有主题式、主题加引题式、主题加副题式。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三、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电头背景结语引标、主标、副标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辅助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通常人们把六个W叫做闻新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

——何故,How——经过新闻的六要素结果。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请你试着理清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必不可少“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属于中考的基本能力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提取关键性词语。2.概括新闻或材料的主要内容。3.为新闻或材料拟写标题。4.从语段或材料中提取主要观点。·新课标考点聚焦:信息的提前和概括答题指导:对于材料性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我们在解答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作用等基本信息。2.采用“人物+事件”或“事件+如何”的格式概括标题或内容。3.语言简洁准确,不超过规定字数。作业处理一、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导语主体㈠、自读课文: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整体把握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渡江区域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35万的三分之二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课文分析1.标题:简洁、概括。其中“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世界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英国)塔斯社(俄罗斯)法新社(法国)课文分析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顺序相吻合。课文分析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改后语言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胜利的豪情和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课文分析4、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我军英勇善战,不言而喻,所以略。敌军详,是为了揭露敌人拒绝签定和平协议,以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正义性。同时也为了把广大官兵同少数战犯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课文分析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课文结构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从四个方面概括)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略)(详)(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试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并划分主体的层次和慨括导语、主体的层意(小组讨论)。渡江区域战役全局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本文的语言特点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作业处理二、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1、时间上的衔接:

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东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21日到芜湖”衔接。揣摩语言

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句子,看哪句好,说说理由。(提示:第一组注意红色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已渡过三十万人。Ⅰ

Ⅰ组的②句好。“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Ⅱ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Ⅱ组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小结: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3、主体分述三路情况,为什么又能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