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历史是人的学问,是关于“自由”的学问。所谓自由,是人自在、自发的自然存在状态,以自觉、自为的创造活动演绎、生成着自己的历史,因此,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创造性活动的展开。科学则是“必然”的学问,它寻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因果必然规律,而历史展示的却是人类价值和理想的自我实现历程,它排斥着必然决定论。历史性是人的存在方式历史性并不等于单纯的物理时间,一块石头虽经历了在时间中的变化运动.但它在时间中的存在并不构成属于它自己的历史,因为它拥有而后丧失某些属性的“故事”,都不由它自己来编撰,而是各种外部力量对之起作用的结果。在一个有普遍联系的自然世界中,每一种感性存在物(客观事物)的“命运”与他自己无关,而是由无限广泛而复杂的因果联系所造成的,这种命运是盲目的必然性(外在的强制力量)起作用的结果。它不参与自己的命运,更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是这种“命运’’手中的玩物,这种“命运”并不构成它的内在本质,“命运”成就它,又消灭他。人类活动是一个自己编撰着自己故事的历史过程,对这个进程的哲学洞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每一个新的阶段都不是任意形成的,而是受制于某种必然性的。但这种必然性绝非来自过程之外的规定,而就是这个过程本身自生的命运,是这个过程的一切先前阶段上的人类活动都给后面阶段确定了基本前提和条件。我们的历史开始于前人活动结果的积淀,我们又力图超越前人,为后人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的历史就是如此绵延下去。真正的历史观念:如果我们说一个过程是“历史性的”,这即意味着说,这个过程是形式本身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更新,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在时间中创造着自己的规律(命运)。西方历史哲学的思想演进
历史哲学通常指哲学研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分支。其一是对历史学进行哲学的分析,即对历史学家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探究。其二是指这样的试图:在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或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去发现某种超出通常的历史学工作理解之外的含义或意义。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通常被称为“批判的历史哲学”和“思辨的历史哲学”,也有作“分析的”和“综合的”或“形式的”和“实质的”之区分。《哲学百科全书》“历史”的词源学考察在古希腊,“历史”最初的含义是“询问”或“调查”,延伸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得的知识”。“历史”一词包含双重维度,一是指人类的过去,人类的一切活动、创造以及所经历的事件;二是指历史学,即人们对自己的过去的记述和认识,即“客观历史”和“主观历史”。“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历史哲学的双重维度“历史的哲学”:把客观存在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试图概括和发现它的本质、意义和发展方向、模式、节奏和规律等等。“历史学的哲学”:研究的则是历史学家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等方面的问题。不涉及历史本身,只涉及历史学家与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历史的非经验方法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并不关注具体的人与事等现象。“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方法及理论的否定,对历史学家的工作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就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历史哲学经历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大的阶段。但是,严格意义的历史哲学是近代的产物,并且也只是在现代哲学中才真正发展、确立起来。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性1725年维科《新科学》确立了历史哲学的基本面貌,标志着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哲学的诞生;1759年伏尔泰《风俗论》明确提出了“历史哲学”这一概念,认为历史哲学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解,它在整体上理解历史,把握支配历史的基本原则及其隐含的意义;1837年黑格尔《历史哲学》对历史的对像、性质、职能做了全面论述,历史哲学的合法性得以确立。第一节古代西方历史哲学思想一、西方历史哲学萌芽于古典史学西方古典史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其开创者为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和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二人代表了西方史学的两种不同风格,前者写作的《历史》开创“社会文化史”先河;后者写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为“政治史之父”。他们的历史著作中,主要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已经具有了求真的精神,写实的态度和分析的眼光。二、希罗多德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生平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希罗多德从小学习勤奋,酷爱史诗。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公元前445年前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经历了希(腊)波(斯)战争,政治经济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不久前结束的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腊波斯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不停地向有关的人打听战争的各方面情况,收集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了图里翁城邦,成了这个城邦的公民。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历史》。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最终完稿,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25年离开了人间。
著作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希腊史学史上是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后来又有人把全书分成九卷,还根据当时的惯例,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学和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给各卷命名,所以这部书有时又被称作《缪斯书》。《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治学态度希罗多德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记叙分析有可取之处。关于希波战争,他谴责波斯远征希腊,说波斯“不应当再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应当再奴役那些丝毫没有招惹它的人们。”认为波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军队成份太复杂,外加外线作战的困难。雅典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实行民主政治,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希罗多德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对的只不过是波斯人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它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选择和歌颂。《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记载,约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集中商议选择政治形式时,有三派分别主张采用民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激烈的争论中,一个名欧塔涅斯的波斯人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罗多德比较重视古代东方的文明和它对希腊的影响。《历史》中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历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局限性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希罗多德在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矛盾。在估量史料和处理史料时,他充分表现出了“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在分析历史原因时,他坚持人本主义立场;但是在历史观上,他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宿命论的痕迹。他相信人世间的一切确实都由一个超自然的主宰力量操纵着,相信神的启示及其发出的各种预兆,相信奇迹、预言、幻象、梦兆、占卜等等。他在书中提到征兆的地方多达35处。有时为了神的荣光,为了宣扬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希罗多德竟然不顾历史的真实性原则。他在第1卷的第29~33节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吕底亚国王克洛苏斯与梭伦就“幸福观”进行对话的情景;实际上这段描写是不符合事实的虚构,因为梭伦赴小亚细亚游历之事,发生在克洛苏斯当政前的三、四十年,这二人是不可能对话的。研究目的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的一开头,就明确地说明了他研究历史的目的:“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希罗多德研究历史、撰写史著,目的在于训世教诲,即用历史事实来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和人事的成败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他的这种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后来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希罗多德撰写《希波战争史》,不仅是为了记述希波战争本身的过程,而且也是为了寻找战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原因;而寻找历史事件的原因的目的,又是为了对人们进行教育。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赞美,是他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民主政治优于专制统治,这是他想对世人进行教育的中心内容。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通过叙事的手段来表达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和政治动荡的社会原因,这是希罗多德为西方史学树立的一个榜样,后来成了一个长期被坚持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观中虽然有宿命论的成分、相信命运和神意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但是他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仍然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和动机。尤其可贵的是,他在最后一节中着重指出:一个民族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希罗多德写作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历史事件,希罗多德并没有首尾一贯地解释发生的原因,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希罗多德虽然推崇雅典民主,但充分肯定古代亚非人民的文化成就。希罗多德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了执着的求真精神和严格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历史就是对过去的研究,其中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证言”(或曰证据),即对事实的忠实陈述,不是史诗或戏剧中的神话传说;二是对事实真相的探究。他从各个方面广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和口头的资料,包括祭司、旅行家、事件目击者等留下的各种记载和描述,也包括各种官方的和私人的文献,把一切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都当作历史写作的素材。尽管他在某些地方失于轻信,但是他仍不愧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他在处理史实的过程中,往往把有关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或者记录进行核对,互相参证,并明确地告诉读者:哪些是毋庸置疑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有争议的、需要暂时存疑的。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记述的可信性,他就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并在后面加上自己的简要评注。他的这种诚信不欺的治学态度,正是他那种求真精神的直接反映。三、修昔底德约前460—396,古希腊历史学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述了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修昔底德在书中告诉我们,他参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战斗,曾经得过黑死病和战争失利被流放。流放时,收集资料记载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八卷,一百多万字,尚未完成就被暗杀。生平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其父奥罗路斯是雅典的贵族,其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区拥有金矿开采权。他在雅典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爱斯契里斯、幼里匹德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年以后,他也像大多数贵族子弟一样,凭借家族的门第和个人的才干而步入仕途。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他已经30岁左右,并可能已投身军旅。军旅生涯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因而于公元前424年被推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率领一支由7艘战舰组成的舰队,驻扎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当斯巴达的军队围攻安菲波里斯的时候,他接到该城守将攸克利的求援后立刻率军增援,但在他到达之前城池已被攻破。当局认为他贻误战机、且有通敌之嫌,就将他革职并放逐到色雷斯。此后的20年间,他虽然居住在色雷斯,但始终关注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进展情况,随时记下具体过程。据说他经常到各地战场去进行实地考察,甚至还去过伯罗奔尼撒同盟军队的阵地和西西里岛。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以后,他才获得特赦,得以重返故乡雅典。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提洛同盟是希波战争中由希腊的自由城市自愿成立的一个同盟。希波战争50年后,这个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斯巴达重步兵的雕像三列桨战舰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人们希望和平和自由。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在争夺霸权的这场较量中,斯巴达能够获胜,只不过因为其内部矛盾比之雅典相对小些、简单些罢了。雅典人对自己的同盟者压榨过甚,也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斯巴达人用解放他们的口号,轻而易举地就争得了许多支持者。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当敌人还在德凯利亚时,所有的雅典人都不是在城墙上,就是在各个岗位上,站在武器的旁边。阿提卡农村的被占领、财产被掠夺、人力大批丧失,是雅典势力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摧毁了希腊文明的基础。作为城邦支柱的公民兵制度随着小所有者的设落而衰退,希腊城邦的末日已经不远,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巴达人为了称霸希腊,不惜牺牲希腊的长远利益,同宿敌波斯联合对付提洛同盟,加速了雅典的失败,但因此而留给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这部历史著作,相信这次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更有记载的价值。我的这种信念是依据下列事实得来的:双方都竭尽全力来备战;同时我看到希腊世界中其余的国家,不是参加了这一边,就是参加了那一边;即使那些目前还没有参战的国家,也正在准备参战。这是希腊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动乱,同时也波及到大部分非希腊人的地区,可以说,几乎全人类都将蒙受其影响……。”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非议1、主题过于狭隘许多西方史学家在评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都为它的主题狭隘而感到遗憾,并认为这是它最主要的缺陷。因为修昔底德在书中只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和事,基本上没有涉及战争以外的事情,对雅典的文化发展状况也只字未提。在这一方面,修昔底德明显地比希罗多德倒退了一大步。然而近年来也有人指出:修昔底德的这种做法恰恰反映了古希腊史学的成熟。2、用抽象的和永恒的“人性”来解释和理解历史发展。修昔底德认为:“古往今来,人就是人,有不变的人性。因此,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会以十分相似的方式重复出现。”这样一来,就容易陷入历史循环论。3、纪年方法不精确。修昔底德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只使用“冬季”和“夏季”来纪时,不写具体日期。这样就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时间概念,容易混淆史实。
写作方法、目标:
“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考证方法检验过的。然而即使费了心力,真情实况也还是不容易获得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而记忆也不一定完全可靠。我这部没有轶闻奇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分析:1、“史料怀疑”和“史料批判”的原则(历史真实):修昔底德把当时希腊哲学(主要是“诡辩派”哲学)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修昔底德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前辈们,对纪事家们的作品和希罗多德的著作都进行过批评。主张不要轻信传闻、要对资料进行批判和考证,还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要使自己的叙述与历史事实相符,要使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历史学家首先必须完全抛弃历史著作之中的神话和传说的因素,这是关键所在;其次,历史学家必须尽可能地去亲身经历自己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在这个基础上,修昔底德提出了“历史就是当代史”、“历史的内容是刚刚发生过的政治事件”的著史原则,以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奠定了西方史学中政治叙事史传统的基础和基本模式。根据“历史就是当代史”的原则,将较遥远的历史划归考古学。他认为“要准确认识有关遥远的过去、甚至我们这个时代以前的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在时间上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应该由考古学家去研究。”2、客观的原则:他主张历史学不应该取悦流俗,而应该以叙述历史的真实为最高目标。修昔底德不仅在叙述史事时比较成功地克服了个人的情感,做到了“冷漠无情”,而且在评价史事时也能够遵守“客观”原则,按照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来判断人事的是非善恶。3、修昔底德认为:叙述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修昔底德试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从人事活动的角度总结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用以垂训后世。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说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他虽然也提到命运和神意,但是对宗教迷信式的解释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的著作中,没有给超自然的力量留下任何位置;凡是涉及到“神”的地方,都是在批评人对神的迷信行为;他始终坚持从社会本身寻找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范例历史学”——修昔底德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
另外,他笔下的“命运”或“神意”等概念的内涵,与其他古代史学家笔下的类似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他那里,命运或神意只是偶然现象的代名词,并没有神灵事先和事后对人事的任何干预。他还曾经借伯里克利之口阐述过自己的“命运”观:“事件的进程可能与人们的计划相反是正常的,而这正是我们通常把某种出乎我们预料之外的事归咎于命运的原因。”他还坚决拒绝把各种灾变当作神灵对各种即将到来的人间祸福的预示,他指出:日食、月蚀、地震、风暴等都是自然现象,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吉凶祸福德征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修昔底德身上表现出来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政治上的“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名言说,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最终变得不可避免,是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即在现实中,两个大国的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健康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甚至更糟。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修昔底德在叙述战争过程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很注意把经济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他考察了当时希腊的一些经济情况,记述了雅典与埃及等外邦之间的贸易情况,并特别指出了粮食贸易对雅典的重要性。在论述雅典的战时财政状况对战局的影响时,他曾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充裕的财库,要想支撑一个长期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这些都说明修昔底德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兴衰治乱中的作用。2.西方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历史有反省和反思,至少认真思考了如下的问题:(1)历史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希罗多德提出史学的任务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把史学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人本观点是其史学的实质。修昔底德也一再赞赏人的主动精神与非凡气质。这一传统为罗马史学家萨拉斯特、李维、塔西陀等人所继承。人本主义的特征。(2)在历史写作中对史料应持什么态度?从希罗多德开始,已初步运用历史批判方法,注意考订史料,比较各家记载,促进历史学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自觉反省、理性批判精神。在古希腊人以前,埃及、巴比伦等国家就出现历史记载,但其记载真伪难辨、良莠难分,缺少批判精神,而古希腊人却是批判史实的开创者。从希罗多德开始,已初步运用历史批判方法,注意考订史料,比较各家记载,促进历史学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修昔底德则提出“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7—18页)。(3)历史书写方式如何、原则是什么?《历史》的记叙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编年与记事的结合。在叙述史事时要克服个人的情感,做到“冷漠无情”,而且在评价史事时也要遵守“客观”原则,如实反映历史真实。如实、客观的书写,区别于神话。
3.西方古代历史思想的评价:(1)可以称为是历史哲学吗?对历史以上诸方面的自觉的反省,提供了历史哲学最早的思想资源和基础,构成了西方历史哲学的起源。但是严格来说,他们对历史的看法还很难说是真正的历史哲学,他们对历史、对历史学的认知还仅仅是处于自发的认知层面,尚没有形成对历史本身的自觉反省,因此还不能说他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历史哲学体系。称他们的思想为历史思想比称历史哲学更合适。特点:主要是历史的讲述,不重在对历史的反思.(2)历史循环论“当行星正好这回它们曾经穿越过的同一路线,在前一时期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存在物都会以正好相同的方式再次出现。苏格拉底会再次出现,柏拉图也会。每个人,连同他的朋友和同一城邦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中的每个人将经受同样的考验,做同样的事情;每一个城邦,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营地都会复原。这种宇宙的重建不止发生一次,而是许多次;或者说,相同的事物会没完没了、无限期地再次出现。”(斯多葛学派)自然灾害(如洪水)、历史、城邦等等都是循环出现的。
“他们(希腊人)被自然宇宙的可见秩序和美妙所吸引,生灭变化的宇宙规律也就成为解释历史的范式。根据希腊人的世界观,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向同一个事物的永恒回归;过程返回到它的起点。”在希腊人看来,历史不会出现新奇事物,一切都是过往事件的循环往复。政治体制上:在希腊的思想中不存在历史最终必然要达到的目标。柏拉图认为君主制、贵族制、温和民主制、极端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六种政体循环往复。(3)人性不变:熟知它有助于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得到政治上的教益。(4)历史中的命运:繁杂的历史背后是命运的控制力量,或者是客观的命运之轮,命运之轮保证了遍及人类事务并可以预测到的循环。许多历史学家都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正义最终会降临到无处逃遁的邪恶头上,道德律令不容侵犯,如果人们自己不能注意它,或者不能抑制它们对邪恶的偏好,命运将洞察一切,邪恶最后会得到惩罚。
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
修昔底德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范例历史学”这个概念,是伊索克拉底在读了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后提出来的,是他对这部著作的概括性评价。修昔底德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并把这种概括之后的历史事实传达给后人。他自幼生活在雅典,因此对雅典的民主政制和法治精神有深切的体会。他在书中通过伯里克利那篇千古传颂的《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精神和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扬。“……我们的政体之所以称为民主政体,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政府是为了多数人,而不是为了少数人。我们的法律,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保证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所偏私;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不同,但在选拔某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他的阶级出身,而是看他有没有真才实学。任何人,只要他对国家有所贡献,决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在政治上享有的这种民主自由,也广泛地体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可见,修昔底德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比希罗多德更加深刻。另外,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的情绪和角度也是不同的:希罗多德把雅典的民主政治视为雅典之所以能在希波战争中取胜的基本原因;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颂扬,是与他对专制统治和独裁政治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描述雅典的民主政治时,充满了一种自豪、昂扬的情绪。修昔底德对雅典民主政治的颂扬,恰恰反衬出那几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使整个希腊民族卷入战火灾难的政客们的可恶,反衬出使这种制度遭受破坏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可悲,反衬出人们对这种美好制度遭受破坏之后的痛惜。修昔底德的这种情绪,使得他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他用简练的文笔、精确的词句,通过冷峻、朴实的具体叙述,抒发了自己那种悲天悯人的真切情感,使得整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加强了作品的内在感染力量。这是他吸取了希腊悲剧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他是想通过这种悲剧效果来强化著作内容在读者头脑中的印象,从而加强对后世的垂训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度合同书协议
- 农产品批发购销协议
- 校园内部超市销售合约
- 购销合同空白表格
- 机砖买卖购销合同
- 移动应用开发与实施合同
- 净水器使用指导服务合同
- 招标采购服务器文件
- 技术培训与技术转让合同
- 纺织品批发买卖合同
- 汽修厂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制度
- 蓝色商务极简科技风创新发布会ppt模板
- 管理学原理第5章案例:沙漠求生游戏课件
- TCL液晶电视各机芯进工厂模式方法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李白》优秀PPT课件
- 物业公司客户服务部危险源清单及风险评价表
- 02-1-桥梁典型病害
- 危险化学品普查登记表(11张表)
- PDCA循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华师大版 -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 ISO13485-2016培训教材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