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_第1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_第2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_第3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_第4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三单元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三单元考纲解读主干梳理①基本特征②重要见证③博大精深④兼收并蓄⑤理解⑥共同熔铸⑦民族特性⑧认同感和归属感⑨民族凝聚力考点剖析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博大精深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示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特征

(2013·安徽,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表现。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应选①;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不同的三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应选②;③中的“决定”夸大了不同地域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故不能入选;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这一特点,且④中的“融合统一”表述错误,故不选④。[答案]

A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说过,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中国汉朝人在公元7世纪初复活,他一定会感到非常舒服自在,因为此时的唐朝与汉朝基本相同,民族相同、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祖先崇拜相同等。这个一而不变的历史就是汉字和它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的特性所在。此段叙述表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③汉字为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辉煌代代延续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B[解析]

“这个一而不变的历史就是汉字和它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的特性所在”说明了②③;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①错误;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④错误。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2.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4·天津,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及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材料表明告诉我们,佛教传入中国后,几经演变,中华文化从佛、释、道并存到以儒家为主导,表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同时,儒家文化为主导说明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符合题意;选C项;文化融合是求同存异的过程,不会消灭各民族文化差异,②说法错误;④观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B、D均含错误题肢,应排除。[答案]

C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与尊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与互相包容;“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与和睦相处;“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这表明(

)A.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标志B.和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C.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性D.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答案]

D[解析]

“承认与尊重”“和而不同与互相包容”“以对话求理解与和睦相处”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当选。A与题干无关;B的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材料不是强调文化的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作用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了不少笑话。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考核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中心。题干中将中餐菜名译成外国人看懂的英文,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C项与题意相符,应选。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不是丰富发展,也不是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故A、B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明显错误。[答案]

C珠算,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宋代已经开始应用,明代先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近年在美洲也逐渐流行。由于算盘不但是一种极简便的计算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所以至今仍盛行不衰。小小算盘折射出(

)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注重实际应用②科技与教育结合才具有强大生命力③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才能走向世界④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太绝对化。③说法与题意不符。易错矫正【易错点1】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分析: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矫正训练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特征,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A.博大精深 B.地域性C.传承性

D.源远流长

[答案]

A[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故只有A符合题意。【易错点2】混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分析: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区域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矫正训练2

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是(

)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A.②③ B.①②C.①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体现的是民族性,④体现的是区域性,故排除。【易错点3】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不准确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民族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矫正训练3圣诞节的来临,让不少中国人又在担心,中国的节日慢慢被“西洋节日”取代了,其实国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如果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其内容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结果③中华文化包含了其他民族文化④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②[答案]

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②说法因果颠倒;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包含关系,它可以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①④切题。技法指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分析判断选择题形式、非选择题形式都会考查,背景材料一般都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以个性体现共性,如以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某种文化形式来代表整个中华文化(如:台湾文化、徽文化、书画艺术等);二是以引文的形式从宏观上总体表述中华文化的特质。往往设置为说明类、体现类试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方法规律总结分析判断方法:(1)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句话主体是中华文化,但应该明白:个性能够体现、指向共性。所以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某种文化形式一定意义上也能代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强调时间(纵向)的久远,以汉字、史书典籍作为见证;博大精深强调内容(横向)的特色丰富多彩、体系庞大,表现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要重视几个细节,因为这几个细节往往会作为选择题的干扰项出现:文字的作用与汉字作用的区别;史书典籍不同于文学著作;汉字作用与史书典籍作用的差别。(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重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内容也会作为选择题的内容出现:文学艺术的作用与科学技术的作用的差别;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的区别;各区域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各区域文化的关系。(4)克服如下错误认识: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地理环境决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趋于同一。

四川人信奉二郎神,据说二郎神是李冰(都江堰为李冰所修)的儿子,负责治水,而四川有水灾与旱灾,所以人们会信奉他;江西人信奉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北方人供奉刘猛将军,因为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江南人则信奉蚕桑娘娘……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解析]

题干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故选D。其他说法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

D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