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_第1页
第三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_第2页
第三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_第3页
第三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_第4页
第三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特点:首次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特点:政权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代特征局面的形成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经典战役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20年221年222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南京)政权名称建国年代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pī)二、三国鼎立曹操属不属于三国人?三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于哪一年?

1、“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

2、招贤纳士(用人上)

3、实行屯田(经济上)

4、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军事上)1.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问题探究2.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2)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问题探究“壮心”是指统一全国赤壁之战遭到失败1.(2010年湖北省孝感市)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014烟台一模)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

3.(2014临沂中考)“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10年济宁)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淝水之战

④刘备称帝

⑤孝文帝改革

⑥三顾茅庐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5.(11年济宁)下列关于曹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大败袁绍,统一北方C.与刘备、孙权在赤壁展开大战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6.(14年济宁)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③⑥D.②④⑤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南方战乱少,较稳定;2.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主要原因)

淝水之战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二、察其表现湖田、牛耕等先进生产技术麦稻兼作,双季稻;水利工程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造船业蜀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灌钢法青瓷技术发达,远航初步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城)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问题探究(1)对比一下,《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2)江南地区为什么在东晋南朝时期发生这样的变化?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比《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2)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问题探究1.(2014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曾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在什么时候逐渐得以改观()A.西汉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北宋3.(15年湖北黄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2.(15年德州)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4.(15年聊城)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民族融合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北方的民族汇聚民族矛盾加剧民族融合加强1、原因:中原王朝的招抚和强迫

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一、民族内迁二、民族融合北方统一(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政治制度;用汉朝的管制、律令社会生活: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通婚思想文化:学习汉代礼仪,尊孔重孝作用: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改革的直接原因:控制汉族,加强统治迁都洛阳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孝文帝的苦恼:孝文帝颁布改革的圣旨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好多地方都看不清楚,你能帮他把空缺的地方补充完整么?这些措施的影响是什么?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⑥采用的官制、律令;⑦学习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洛阳汉语鲜卑语汉族汉族汉族贵族汉族汉族北魏改革的成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里面,获得成功的改革你知道有哪些么?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知识升华民族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得出哪些认识?

原因:认识:(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发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问题探究评价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坚定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问题探究

1.(2010·东营)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国家统一B.中外交往C.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2.(15年临沂)图2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以孝治国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图2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3.(2014·山东青岛)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巾,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图是“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4.(2014·山东烟台)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A.蒙恬北击匈奴B.孝文帝改革C.昭君出塞D.澶渊之盟

5.(14年菏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实行官吏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讲汉语6.(12年滨州)右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7.(2015青岛)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的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因此,一些史学家常把皇姓跟朝代名称合二为一,比如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应该是()A.战国时期的魏国B.三国时期的魏国C.北魏D.元朝8.(2015·山东济南)2.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一、科学技术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年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世纪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郦道元《水经注》:记述1252条河流及河流沿途情况优秀的地理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社会因素:经济的发展个人因素: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亲身实践二、文学艺术王羲之顾恺之《兰亭序》;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书圣以形写神山西大同河南洛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战争不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民族汇聚(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南方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塑经济文化政治单元总结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军事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南北朝两晋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1.(10年眉山市)三峡是我国著名的景点之一。古代有人曾对三峡两岸的猿声作这表的描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李冰父子2.(2010·南京)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A.《兰亭集序》 B.《九成宫碑》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3.(10年济宁)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是A.《齐民要术》B.《水经注》C.《九章算术》D.《伤寒杂病论》4.(14年济宁)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它的作者是A.郦道元B.顾恺之C.贾思勰D.祖冲之5.(15年菏泽)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A.项羽B.诸葛亮C.刘备D.曹操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A.曹魏B.刘蜀C.孙吴D.西晋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A.夷洲B.流求C.琉球D小琉球DBCAA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①王昭君②诸葛亮③袁绍④孝文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A.投鞭断流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D风声鹤唳

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①匈奴②鲜卑③羯④氐⑤羌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⑤

DBCC10.右图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器,他体现了()。A.南方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生活B当时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特别C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D.南方陶瓷业制作水平高超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12.北朝和南朝最后的政权分别是()。A北魏和宋B东魏和齐C北齐和梁D北周和陈13.我国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著名城市是()。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14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由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A北魏B前秦C后赵D成汉15.和右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C.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ABDDAC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缀术》B《齐民要术》C《神灭论》D《论衡》

17.下列哪一说法与右图不相符合()。

A.体现了高超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成就

B.反映了当时盛行佛教C为丝绸之路增添新的光彩D体现了中外艺术的完美结合

18.《水经注》是一部()。

A儒家经典B佛教经典C水利学著作D地理学著作

19.下列人物中精于绘画,主张“以形写神”画人物的是()。A王羲之B顾恺之C祖冲之D王献之

20.右图中的人物被称为()。

A医圣B画圣C书圣D诗圣

BCDBC飘若浮云,娇若惊龙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向北,曹操向南。曹操战河南,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人先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材料三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息。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你知道是哪两次战役吗?(4分)(2)材料一中提到在官渡曹操大败袁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6分)(3)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4)依据材料三,曹操既然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呢?(4分)(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在政治上,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上,他招贤纳士,网罗了一批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才等。(3)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4)曹操本人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等。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汉书》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