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土地资源利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1.gif)
![第3章土地资源利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2.gif)
![第3章土地资源利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3.gif)
![第3章土地资源利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4.gif)
![第3章土地资源利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1289dd4be76031518ebf7168d07c194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农业土地及其利用
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和自然基础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意义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二、土地的类型三、土地资源的特点四、土地资源在农业中的作用五、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一、土地资源的概念
1、自然资源:人类在自然界中可以认识、可以获取、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综合体气候资源:温、光、水、气、热等。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降水。
生物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地资源:耕地、草原、林地、荒山荒坡、滩涂、村屯道路、各类生产建设用地等。
矿产资源:能源矿物和非能源矿物。2、土地的概念
公元121年,《说文解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中将土地解释为:
“土者,吐也,即吐生万物之意”;《管子校正》(春秋政治家管仲著)中将土地定义为: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认为:
“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R.T.Ely)认为: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马克思曾说过:
“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
岩石、土壤理化性质等
地表(地貌、植被、水文等)
气候、降水、光照等农业经济学上,土地是泛指农业用地,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水域,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土壤理化性质、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资源,因此,农业经济学上所讲的土地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农业中的土地:
用来耕种、放牧、植树种草的土地和荒山滩涂,以及其它生产生活用地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4、土地资源的分类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2)按土地类型利用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二、土地的类型
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管理法》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三、土地资源的特点
1、数量的有限性
2、位置的固定性
3、供给的稀缺性
4、用途的多样性
5、肥力的可更新性
6、收益的级差性四、土地资源在农业中的作用马克思: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基础。威廉.配第: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一)土地的一般功能1、生产功能:基本资源和基本生产资料
2、承载功能:立足点、活动场所、其他物体存在、生存的空间、场所
3、仓储功能:土壤能涵养水份、养分、空气,地下蕴藏矿产资源
4、景观功能:环境资源(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5、增值资产功能:资本财富(二)土地在农业中的作用
1、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手段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2、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土地制度是最基本的经济制度。3、土地的保障和安全功能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土地意味着潜力和前途。五、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hm2左右,人均耕地0.37hm2;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4。1998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世界主要国家土地资源面积国土总面积:俄罗斯居第一位,中国总面积为959805千公顷,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总面积的7%。土地面积:俄罗斯居第一位,中国土地总面积为932742千公顷,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耕地和多年生作物面积:美国居第一位,中国耕地面积为124140千公顷,仅次于美国、印度,居世界第3位,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渔业(内陆水域)资源:加拿大居一位,中国内陆水域面积为27063千公顷,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总面积的7%。主要国家土地资源面积(2002)
(单位:千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国家总面积土地面积耕地与多年生作物面积内陆水域中国95980593274213536127063澳大利亚774122768230482295892印度32872629731916970031407俄罗斯1707540168885012682018690美国96290991589617900047013加拿大9970619220974570074964巴西854740845651652009089阿根廷278040273669272004371日本377803645048661330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用途分类土地用途所占土地面积耕地13.2%园地0.6%林地20.7%牧草地27.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交通用地0.8%水域3.8%未利用土地31.3%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耕地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水田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林地分布:东半部的山地地区草地分布:西半部的内陆地区旱地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二)利用特点从供给上看:1、农用土地有限,人均占有水平低。2、地域性强,利用差异大3、以山地为主,平原占12%4、分布不均衡5、耕地后备资源缺乏从需求和利用角度
1、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需求扩张
2、非农用地规模大,继续扩张
3、水土流失、沙化、污染严重,质量下降水土流失:356万平方公里,
沙化及强沙化趋势土地:45.3亿亩,
4、缺少利用规划和严格制度约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亩/人)全国失地农民数量(单位:万人)各年的失地农民数量=当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平均人均耕地面积(1.5亩)(1998——2006年全国失地农民总数量约为1890万人)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基本原则二、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地尽其用土地利用布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协调跨区域问题2、农业优先原则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严控非农占地
3、节约土地,集约经营原则4、提高效益的原则5、可持续利用,提高地力的原则6、强化管理原则
二、土地利用率相关指标(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复种指数:指每年实际播种使用的面积与已开发为耕地面积总量的百分比。我国平均150%,华南地区>200%(5)草原载畜量(羊单位/黄牛单位)头(6)建筑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7)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8)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三、提高土地利用率1、扩大耕地,提高垦殖率垦荒、复垦、荒山利用2、保护土地,节约用地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制止撂荒土地质量与生态保护土地治理3、合理利用荒山水面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
4、发展“紧凑型”城市化模式
对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和控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发挥大城市在集约利用土地方面表现出的优越性,积极引导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积极推进城市化集约式发展。统计表明,全国666个城市人均用地99平方米,而全国农村人均居民点占地面积则为198平方米中低产田改造的潜力很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产田的比重只有21.6%,中低产田占了近80%的比例,而且低产田的比例高达41.2。兴修水利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还不到一半,旱地的比例仍然高达55.1%坡改梯
0-15度的坡地占比高达87.5%,“坡改梯”的潜力也相当大。
5、坚持内涵式耕地开发第三节农业集约经营
intensivemanagementofagriculture一、概念与内涵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三、集约经营的原则四、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一、概念与内涵
1、Intensive汉语释义集约或集约的,
作为农学的术语作“精耕细作的、集约的”解。作为一般形容词,该词可译为“集中的、密集的”2、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马克思的农业集约化概念
“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资本投入农业这一历史实际出发界定农业集约化的本质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对农田投入大量劳力和资金的一种栽培制度。”
“一个实行集约农业的农场比一个粗放农业的农场所需土地较少,而能得到相同的收益。”《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对农业集约经营作了如下界定:“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辞海》
“集约经营”辞条的解释为“粗放经营的对称。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广泛地采用集约经营方式以发展农业,称‘农业集约化’。农业粗放经营----广种薄收
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对土地进行浅耕粗作,实行广种薄收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①机器装备等先进生产手段和农业科学技术没有广泛运用②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③主要靠扩大土地面积增加农业总产量④是一种落后的农业经营形式定义定义解释农业集约经营
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定义农业集约经营
①实行新的科学技术②目的是在减少每一单位产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从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入。③可分为劳动集约、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三种基本类型。④发展:劳动集约→适当的劳动集约+适度的资本集约和适用的技术集约相结合。
定义解释3、集约的内容
劳动集约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厚加粪壤、提高复种指数、加强管理
资本集约装备设施、物质投入技术集约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劳动者技术能力
农业集约经营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和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农业集约经营的发展程度和模式有很大不同。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一)概念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集约度的高低与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二)反映集约经营程度或水平的指标
1、单项指标
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农业用地摊得的农具和机器的台数(或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用量)、种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农药量)、牲畜头数和人工费(或劳动量)等。2、综合指标
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摊得的占用资金额、固定资产额、生产成本费、生产资料费等。3、反映集约经营经济效果的指标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上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和纯收入,以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增加值或纯收入等(三)影响土地利用集约度和集约方向的条件1、土地的自然条件。2、土地位置。3、社会生产力水平4、土地的交通条件5、人地比例6、价格因素。7、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体制8、土地利用与经营者的个人条件三、集约经营的原则1、经济效益最大原则2、稀缺程度大的要素报酬最高原则3、生产要素合理替代原则4、生物技术为主,适度投入原则四、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一)我国农业集约经营模式
一般模式:劳动集约的比重逐步下降,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比重不断上升。
我国模式: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仍处于劳动集约为主的状态,但逐步转向适度的劳动集约,扩大资本和技术集约强度的模式。集约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二)主要途径
1、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实行劳动集约化。农田基本建设、精耕细作、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重视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2、广泛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行科技兴农。3、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信息化水平。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第三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二、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原因三、适度规模经营的优点四、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引言
规模化经营的经济学含义(1)规模变化,是指所有要素的同比例变化,即,生产经济学中称为的“纯粹规模”的变动。(2)规模报酬,是指由于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报酬增量。(3)规模报酬的关键问题是:当所有的要素投入扩大了一倍时,产量是否能够增加一倍。(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固定规模报酬)(4)是指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
1、适度规模经营概念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企业(农户)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MPPAPP123TPP合理合理规模带
在给定的生产函数中报酬最大的投入产出范围在第二阶段,从最高平均产量点开始直到总产量递减点,这时,总生产继续上升,平均产量下降,而边际产量降至零。产量可变要素投入(X)总产量曲线(TP)平均产量曲线(AP)边际产量曲线(MP)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图3-8农业生产函数中的合理阶段与不合理阶段4、内涵理解第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针对农业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提出的;第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是实现规模经济;第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要素主要是土地;第四,农业适度经营是有条件的。二、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原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
,劳动相对于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三、适度规模经营的优点
1、有利于改变过于分散的经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提高土地生产率;3、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产品商品率;4、有利于提高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降低平均生产成本。1、非农产业有一定的发展。2、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3、农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4、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5、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1、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2、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流转土地、开展何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由农民作主。必须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流转机制、股份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合作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并存、多种实践路径并存。六、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1.种植专业户
农户承包较多数量的耕地
,务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比例,
一般自身不经营农业机械或仅经营少量的小型农机,其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农户仅从事经营活动和田间的部分管理。
2.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一般是指机械化的家庭农场。它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应达到或接近一个合理基本机群结构的经济规模。
作业环节主要由农场家庭成员操作自有或者租赁的机器完成。3.村办集体农场
村办企业比较发达、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村,
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实行专业队或专业组承包经营;
或在分包到户后尊重群众意愿,把农户转让、退包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
集体农场大多采取场长负责制,实行"定产量、定成本、定基本报酬、定超产节支奖励"等联产计酬责任制。4.厂办农业车间
厂办农业车间是乡、村骨干工业企业凭借其经济实力,通过乡村经济组织承包、租赁土地,或承接当地农民转出的土地,安排部分劳动力,专职从事农业生产而形成的从属于企业的一个生产单位。
其生产经营由工厂统一负责,实行企业化管理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即“农业工人”)实行
“
编制在厂、劳动在地、分配在厂”
的政策,享有在厂职工的同等待遇。基本工资支出,由企业汁入生产成本,税前列支奖金则与岗位责任制挂钩。5、联户农场、粮农联合体
共同特点是农户(或其他组织)在承包到户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为纽带形成新的联合体。
在某些生产环节的松散联合
,即几个农户共同完成某些生产环节的劳动,按劳计酬的联合互助。
组成的股份联合农场。股份联合农场,一般在银行建立账户,实行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分配上采取按劳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法。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1、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2、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间的利益协调机制;3、提高经营项目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4、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5、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四节农业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概念一、土地制度的概念
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中土地关系的总称。
1、广义的土地制度:有关土地问题的一切制度,如土地利用、土地所有和使用、土地分配、土地价值、地籍管理和征用等方面的制度。
2、狭义的土地制度:仅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甚至仅指土地所有制,这是土地制度中的核心问题。1、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基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土地制度的形成、演变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3、土地制度形成还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民族、历史等。二、土地制度的意义
土地占有权:所有权人依法对土地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土寺进行利用的权利。
土地收益权:依法收取土地所产生的自然或法定利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收获物、地租等。
土地处置权:包括出卖、出租、赠与、遗赠、抵押等。2、土地所有权的权能构成(三)我国土地制度的形成1950-1952土地改革国家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给农民,并归其私有1955-1957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逐渐由农民私有转换成农民集体所有。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土地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劳分配。1978-至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将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交还给农民。(三)现行农地制度基本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1、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执行耕地确权登记颁证2,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3,成员权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
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六、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一)概念进一步理解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1,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2,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进行流转,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其要点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3,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4,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土地)5,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6,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则:“三个不得”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
我国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思想
1、我国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进行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搞强迫命令、行政干预、阻碍或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应在农户间进行。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法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必须坚持有偿原则1、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为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创造了条件土地流转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产权权利,使之成为土地权益交易中的市场主体。(三)意义2、使农民取得了充分的土地权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
传统的户籍制度下的农业户口身份具有明显的岐视性,实质上是区别对待城乡居民,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却未能取得与土地相联系的权利。土地流转制度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物权权利。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3、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比较利益使农民做出两种决策:一是自己耕种,增强长期投资信心。二是克服农民失去土地的带来的心理恐慌,通过土地流转,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非农就业的资金成本和心理成本。4、增加农民对土地的投资5、有利于吸引城市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6、推动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土地流向优质经营者(四)土地流转模式流转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也逐步由过去的农民为主向农民、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科研机构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流转形式多样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新的土地流转形式流转行为组织化。乡村集体组织逐步转变职能,积极参与服务农村土地流转,全面提升土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
1、土地互换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权2、出租
所谓出租,主要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3、转包所谓转包,主要是指承包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交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耕种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4、入股5、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中国山东省宁阳县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钼丝探伤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蝎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男子氧化标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环类锻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改性丙烯酸水性卓面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工程机械万向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内旋转式浓度变送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DL-肉毒碱盐酸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高强玻璃纤维纱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铝材专用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茶叶运营方案
- 企业法律顾问方案
- 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2024年美国房屋租赁报告
- 农商银行贵金属分析报告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软件确认报告-模板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何)
- 《红楼梦第五回》课件
- 供应链管理 课件 项目一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认知
- 2023年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英语)
- 2024年中储棉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