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_第1页
《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_第2页
《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_第3页
《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_第4页
《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总分:85分考试时间:分钟学校__________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题号一总分得分一、综合类(共67分)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_。(2分)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和_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分)3).C表示_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_作用。(2分)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3分)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表示。(4分)6).因图中B所表示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中位于大气圈的有_________位于水圈的有_________。(2分)2.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5分)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5分)3.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5分)1).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5分)4.《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一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⑴一(2)题。 (4分)1).1962年一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2分)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CD.波动上升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2分)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5.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0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c下图是C0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冋答(1)-(2)题。 (4分)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02浓度变化呈()(2分)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2分)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丙素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6.下图为某年南极哈雷湾上空臭氧含量变化水意。读图,回答(1)—(2)题。 (4分)1).随着南极臭氧层空洞的扩大,下列岛屿最易受到影响的是()(2分)A.新西兰南岛B.塔斯玛尼亚岛C.火地岛D.马达加斯加岛2).与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时间相关的主要因素是()(2分)A.气温B.降水C.光照D.气压7.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橫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横轴刻度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7分)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2分)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人为关系是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4分)3).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________的道路。(1分)8.读下图,回答问题。 (7分)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_________。(1分)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_和_________。(2分)3).人类社会通过_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_。(3分)4).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_________的。(1分)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据此完成以下各题。(6分)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2分)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人工环境 ④生物环境 ⑤太阳系 ⑥银河系(2分)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2分)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人类遗址D.贵州梯田10.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4分)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2分)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排放的废弃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2分)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题号一总分得分二、单选类(共18分)1.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2.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A.地震、火山爆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3.下面事物中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A.云南元阳梯田B.神农架S然保护区C.城市或乡村D.北京故宫4.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B.西西伯利亚的沼泽C.城市立交桥D.太湖水域5.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原因B.泥石流等灾害频发C.人为原因D.大力植树种草6.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7.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A.由各种A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8.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0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9.十八世纪墨累一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c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地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增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参考答案:一、综合类(共67分)1.本题答案如下1)(1)人类社会 (2)环境 2)(1)物质 (2)能量 (3)废弃物 3)(1)人类 (2)反馈 4)(1)索取资源 (2)再生 (3)排放废弃物 5)(1)A (2)B (3)D (4)C 6)(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 (2)水污染、赤潮等 2.本题答案如下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应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及恢复地下水的水位、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 3.本题答案如下1)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4.本题答案如下1)D2)C5.本题答案如下1)B2)A6.本题答案如下1)C2)C7.本题答案如下1)D2)(1)较小 (2)基本和谐 (3)加剧 (4)严重 3)可持续发展 8.本题答案如下1)反馈作用 2)(1)生存空间 (2)物质和能量 3)(1)生产消费 (2)生活消费 (3)废弃物(新成代谢产物) 4)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对立统一) 9.本题答案如下1)C2)B3)B10.本题答案如下1)B2)C二、单选类(共18分)1.D2.A3.B4.C5.C6.C7.C8.A9.A解析:一、综合类(共67分)1.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推断出I代表人类社会,Ⅱ代表环境,A为获取物质和能量,B为废弃物的排放过程,C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1)无解析2)无解析3)无解析4)无解析5)无解析6)无解析2.无解析1)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各沉降深度的沉降面积均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沉降总面积在扩大,沉降深度在增加。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大,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3.无解析1)本题考査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关键是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应从地区生产总值上升、地下水水位下降两方面分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可以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借鉴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作答。4.无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1962年一2007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趋势应为波动上升。2)气温波动上升,作物生长期变长且在1962年一2007年,某些年份气温升降幅度较大,可能会使安徽省受低温冻害损失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会加大蒸发量,使天然湿地面积缩小。5.无解析1)本题以CO2浓度变化与部分地区温度变化相比较为背景材料,考查判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2010年的50年间,C02浓度不断上升,全国和其他三地温度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两者呈正相关关系,B项正确。2)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C02的浓度、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动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静态因素不会影响年平均气温的波动,B、C、D三项错误;C02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因素,A项正确。6.无解析1)离南极最近的岛屿最容易受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影响。2)氟氯烃与臭氧的反应需要光照条件。7.题中所给资料反映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让人类重新开始思考人地关系;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1)无解析2)无解析3)无解析8.无解析1)无解析2)无解析3)无解析4)无解析9.无解析1)由材料中环境的概念可知,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人类。2)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宁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3)卧龙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它保护的是自然状态,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10.无解析1)臭氧对地球生命存在的影响主要是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强的紫外线伤害。故B正确。2)大气臭氧空洞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极附近上空、北极附近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但最为严重的地方仍是南极附近上空,故C正确。二、单选类(共18分)1.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A地震、火山活动降低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B、C、D项为人为原因。3.元阳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人工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城市或乡村、北京故宫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属于社会环境。神农架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