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栏目索引1备考基础
回扣排查●234重难突破
考向聚焦●学科素养
专项提升●高考模拟
题组演练●请点击相关栏目1.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结构以及稳定性有哪些变化?提示(1)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2)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越来越高。1.判断下列有关群落和种间关系叙述的正误。(1)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2013•新课标卷Ⅰ,5C)()(2)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2013•福建卷,
3C)()(3)一块农田中的田鼠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2012•全国卷,3A)()(4)群落中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012•全国卷,4B)()(5)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012•广东卷,4D)()×√×√×群落丰富度是指生物的种类而不是数量捕食关系理解能力(6)鱼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2014•海南卷,19A)()(7)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卷,5D)()√√2.判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013•福建卷,3D)()(2)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2012•海南卷,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卷,
24B()(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不能存在()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
江苏卷,5C)()
×属于次生演替×√×新的物种和原来的优势物种在一起共存×识图析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哪类?提示:“S”型曲线。(2)混合培养后,大小草履虫间属于哪种生物种间关系?提示:竞争。(3)混合培养后,大草履虫逐渐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竞争力小于双小核草履虫而被淘汰。
考点一以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知识点为依托,考查群落的结构
(2014•海南单科)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的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年后仅捕食动物,可见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1.群落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特点举例互利共生寄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侵染的细菌考点突破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特点举例竞争捕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所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①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还受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跟踪训练1.(2015·山东济南期末)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解析: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分布,B错误;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C正确;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错误。
考点二以具体实例为载体,考查群落的演替
(2013•海南卷)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A解析: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考点突破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时间速度影响因素实例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地面或曾经有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裸岩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C跟踪训练3.(201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B解析: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能否演替成森林与气候条件有关,②正确;杂草地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农田,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也具有垂直结构,③⑤正确。故选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
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①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②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实验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观察和分类采集小动物统计和分析实验结论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用
(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①
;②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取样器取样诱虫器取样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避高温和趋湿性来收集。3.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疑难点拨1.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中强化过关C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获取信息](1)图甲表示
。在关系上表现为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生存;在数量上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图乙、丙表示
关系。数量上表现出“你死我活”的非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
,竞争结果如图乙;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竞争结果如图丙所示。互利共生竞争不同2.(2015•河北唐山二模)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记不可忽略,也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数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3)图丁表示
关系。数量上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为被捕食者,图中A为
,B为
。捕食被捕食者捕食者强化过关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B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渐趋激烈。1.(2014•新课标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群落的结构及物种组成A课堂★题组练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B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错误。2.(2015•陕西咸阳一模)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a)6.65377.52398.57184.7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B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应不断增加,因此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在此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A错误;据表中“植被干物质的量”的变化可知,B正确;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且随群落演替垂直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C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主要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关,D错误。群落的演替及物种丰富度的调查3.(2013•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B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解析: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种类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故A错误;移栽植物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故B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故C错误;群落演替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后就不会随时间延长而继续加剧,故D错误。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4.(2014•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C解析:病毒感染对野兔种群的抗性进行选择,抗性较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抗性弱的个体被淘汰;若病毒毒性过强,兔被感染后会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兔病毒对野兔具有选择作用,抗病毒能力强的野兔数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体内的免疫物质杀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强的结果;兔病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销售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合同2025年
- 2025年石英玻璃纤维纱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药物饲料添加剂合作协议书
- 临时保安服务协议2025年
- 塔吊施工合同(2025版)
- 商业房屋租赁合同书2025年
- 山林承包合同协议书2025年
- 幕墙工程分包合同范本2025年
- 劳务分包合同管理制度(2025版)
- 2025年喷枪及类似器具项目发展计划
- GB/T 18380.11-2022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1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试验装置
- GB/T 18342-2009链条炉排锅炉用煤技术条件
- GB/T 14502-1993水中镍-63的分析方法
- GB/T 12706.1-2020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
- 2023年烟台蓝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提高卧床患者踝泵运动的执行率品管圈汇报书模板课件
- 预防出生缺陷PPT
- 感控培训教育制度
- (推荐精选)PPI药理学基础与合理用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