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学习目标:1、知道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2、掌握我国四大区域的名称及主导因素。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秦岭和淮河的位置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干湿地区)的分界线。(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温度带)的分界线。(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年等降水量线。(4)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等温线,该线以北河流会结冰,以南则不会。(5)秦岭—淮河线是我国
气候和
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意义: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暖温带和亚热带800毫米1月0℃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分析判断: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0℃>0℃<800㎜>800㎜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旱地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南船北马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0℃>0℃<800毫米>800毫米封冻不封冻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小麦、玉米水稻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到三熟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主要运输方式主要经济林木作物熟制主要粮食作物耕地类型人文地理特征植被类型河流封冻状况年降水量自然地理特征秦岭—淮河线以南秦岭—淮河线以北归纳整理1月平均气温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是怎么划分的呢?二、四大地理区域观察分析将你们的发现说出来:秦岭淮河400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ABC思考划分界线A、B、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界线C界线A界线B返回界线A与右图中哪条界线有相似性?A返回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季风气候观察:
B观察:界线B大致与1月
℃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大致与
毫米等降水量线最接近。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返回气温和降水0800界线C与地势第
、
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C返回地形和地势一二下面大家看看下列几幅图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B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名称
主导因素界线A界线B界线C名称
主导因素界线A界线B界线CAC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势12487563牛刀小试抢答题请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1秦岭—淮河线与我国哪条等温线大致吻合?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耕地类型有什么差异?3秦岭—淮河线哪一侧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45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作物熟制有什么差异?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大致与哪条地理界线相吻合?6请说出淮河的流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Web应用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车辆电器与电子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陕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甘肃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安徽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2
- 《菱形的判定方法》课件
- 安全风险管控课件
- 《管理学院简介》课件
- 棉鞋里的阳光课件
- 统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二下语文日积月累及古诗
- 学院中层正副职民主测评表
- 配电箱柜进场验收表
- 展览建筑设计规范2018
- 密封条范文模板(A4打印版)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通用5篇)
- 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眼镜验光员》考前点题卷二
- 1.5Mta新井设计毕业设计
- 全国公路工程决算软件实操图文精讲含决算编制方法
- 冷库投标书模版
- GB/T 28137-2011农药持久起泡性测定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