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_第1页
第06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_第2页
第06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_第3页
第06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_第4页
第06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6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概览】【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超级记忆20分钟)考点一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角度清末“新政”(1901-1905年)“预备立宪”(1906-1911年)背景①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②目的: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背景:①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立宪派的积极推动(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②编练新军。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认识评价①“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军事、思想、经济)条件。②失败原因及影响:a.(败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b.(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①进步性: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潮流。②局限性及影响:a.立宪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b.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从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知识拓展】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1)清末新政经济方面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2)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改革,如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3)清末新政中军事方面的改革,新军的出现,促使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2.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实践:(1)三民主义: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平均地权“核定地价”“耕者有其田”,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2)革命活动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理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3.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国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2)清帝退位时间:1912.2.12,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皇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意义: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时间1912年3月11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知识拓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1)进步性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2)局限性①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是很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5.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2)历史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④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历史局限:①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考点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的反动统治(1)专权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③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卖国①1915年1月—5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②袁世凯最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1)背景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2)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3)结果①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②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派系纷争(1)表现派系代表支持国占据区域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派系代表支持国占据区域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2)结果:各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2.“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4.护法运动(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5.参加一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一战的协约国方面。(3)影响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三、民国初年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新气象经济新气象——民国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发展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迅速,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代表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知识拓展】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政府的政策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不利因素:自身的缺陷(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制;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2.社会生活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1)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2)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背景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政治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的反思思想①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缚。②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兴起标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2.主要内容(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打倒“孔家店”)(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4)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3.意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知识拓展】认识北洋军阀时期阶段特征(1)政治①对内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②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2)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欧战期间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3)思想①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②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推广。(4)社会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等。【过关检测】【温馨提示:趁热打铁事半功倍】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15题共45分)1.晚清名流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资政新篇》的颁行 B.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C.清末“新政”的实施 D.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2.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3.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 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C.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 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4.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与解读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解读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民族平等原则得到了法律认可B“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利”国家依法组建责任内阁制政府C全国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总揽全国政务”“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三权分立机制依法得以确立D“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A.A B.B C.C D.D5.张謇拒绝出任江苏宣慰使及农工商大臣,致电清内阁∶中国国土辽阔,种族不一,应效法美国,“今推逊大位,公之国民,为中国开亿万年进化之新基,为祖宗留二百载不刊之遗爱,关系之巨,荣誉之美,比诸尧舜,抑又过之,列祖在天之灵,必当歆许”。这表明,此时的张謇(

)A.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B.坚定地站在革命派的一方C.拥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 D.拥戴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6.1907年,秋瑾在《(中国女报)发刊辞》中提出:“世间有最凄惨最危险之二字,曰黑暗……念我中国之黑暗何如,我中国前途之危险何如,我中国女界之黑暗更何如……,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由此可知其办报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 B.促进维新思想传播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 D.动员妇女参加革命7.有学者认为,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瑞澂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主要说明(

)A.革命派并未做好革命的准备 B.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C.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对革命力量的警惕性强8.在1911年冬《职官录》所载的1478名州县官中,两年前即任州县官者占52.8%,两年间仍在原州县任职、职位未变者也达到47.9%。而在1913年冬《职员录》收录的556名县知事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9%和1.6%。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影响 B.辛亥革命的冲击C.科举制度的废除 D.西方列强的侵略9.辛亥革命后,曾任护国军第一梯团长的刘云峰说:“尔时云南将,均系辛亥革命旧人,自袁氏之筹安会起,莫不义愤填胸,与推翻满清精神是一致的。各将领时常集议,咸欲举兵讨此叛逆”。因此,当袁世凯一宣布称帝,云南就首举义旗。这折射出当时(

)A.护国运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B.复辟帝制违背了时代潮流C.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观念 D.云南具有民主革命的传统,10.1908年《神州日报》上,刊登了《外人以铁道侵略中国之危象》。该漫画反映了A.清政府积极维护交通权利 B.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新态势C.日俄在中国东北积极合作 D.英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11.如图所示为1922~1936年中国洋麦进口量与中国机制面粉工业开工率的比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小农经济的解体速度加快 B.民族工业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C.机器面粉工业缺乏竞争力 D.经济命脉受到了列强的控制12.孙中山在《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写道:“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这可以看出(

)A.孙中山准备对国民党进行思想改革 B.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认识存在局限C.新文化运动源于出版界人士的提倡 D.各阶层投身新文化运动的热情高涨13.林毓生教授一曾经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借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与价值支援并辩解反传统运动,但是个人应当作目的,不可当作手段;个人的自主独立源于个人本身价值的体认遭到了曲解。这一分析的主旨是(

)A.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传统的运动 B.个体主义在近代中国影响力有限C.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实现个体主义 D.新文化运动重视个体自由和尊严14.据民国时期《申报》记载:“兼省长阎锡山以国民学校原为儿童略识字,能通晓告白、报纸等而设,然查所选教材皆为文话,于实际上甚不适用,因拟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俟征集妥协编辑完全后,即敕令一律改用云”。这一记载可说明(

)A.阎锡山强烈支持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广受社会基层的拥护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白话文运动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15.1915年小说《婚姻鉴》中描述:一日,稚平谓其妻日:“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这反映了(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摄影技术的广泛推广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社会生活的富足安逸二、材料分析题(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事件重大事件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1883一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材料二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一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6分)(4)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共和”是怎么来的?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摘编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分)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晚清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立宪”“议院”成为公开讨论的流行话题,且频频出现在朝廷诏旨上。结合所学,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此后,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比如,设立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材料所述朝廷诏旨讨论“立宪”“议院”,反映的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相关情形,C项正确;《资政新篇》颁行的19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仍然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主张“立宪”“议院”和进行制度变革的主张尚未形成强大潮流,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朝廷并未颁行有关“立宪”和“设立议院”的诏旨,排除B项;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科技,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主张“立宪”“议院”和进行制度变革的主张在当时并不流行,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得出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呼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提及梁启超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不能反映国民教育开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民族国家,未提及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专制主张,排除C项;材料提及革命派要求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仅凭此不能得出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对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逐渐清晰,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三民主义,而且“普遍共识”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在辛亥革命之前,现代民族主义就已经形成,“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当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仍然具有狭隘性,在新三民主义时期,民族理念才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总揽全国政务和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目的在于使三权分立机制得以依法确立,C项正确;“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等,体现的并不是民族平等原则,排除A项;“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利”强调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并非组建责任内阁制政府,排除B项;仅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的规定,不足以说明《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材料中“效法美国”“今推逊大位,公之国民,为中国开亿万年进化之新基”等信息表明,张謇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A项正确;张謇系晚清立宪派代表性人物,排除B、C两项;材料中“致电清内阁”等信息表明,此时清帝尚未退位,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由材料可知,秋瑾在《(中国女报)发刊辞》中提出晚清社会的黑暗,尤其是妇女的社会地位更为低下,而“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说明,要想打破黑暗的社会,提高妇女地位,妇女应该团结起来参加革命,D项正确;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是改变社会黑暗的主要方法,也是秋瑾的主要目的,“推进社会风俗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秋瑾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男女关系,强调的是社会黑暗和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关系,目的是号召妇女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铁路国有政策、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部分调往四川等政策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说明政府政策失当加剧了统治危机,B项正确;材料重点不是革命派的准备是否充分,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911年相比,1913年即民国初年,县级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动,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冲击了原有的地方官员格局,B项正确;清末新政的影响不能解释1911年时地方官员较稳定,但在1913年时却发生了很大变动,排除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并非1912年前后地方官员变动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莫不义愤填胸,与推翻满清精神是一致的”以及“当袁世凯一宣布称帝,云南就首举义旗”可知,材料信息侧重的是反对帝制,这折射出当时复辟帝制不符合时代潮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群众的态度,排除A项;“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观念”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C项;“云南具有民主革命的传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漫画中将中国的路权比喻成一个大西瓜,俄国取得东清铁路的路权,日本取得了南满铁路的路权,英国在长江流域大肆攫取铁路权的同时,还力图将势力渗入中国东北地区,而代表着清政府的“帝国老大”却无视周围的一切,沉沉酣睡。这一阶段西方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侵略方式由早期的以商品输出为主改为以资本输出为主,B项正确;这一时期清政府通过出卖铁路权来换取向列强贷款,图中清政府对列强抢夺中国铁路权故作没看见,排除A项;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发生了日俄战争,两者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解读图中信息可知,1922~1936年中国机制面粉工业开工率变化与洋麦进口量变化一致,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小农经济解体速度加快,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我国机器面粉加工业缺乏竞争力,排除C项;D项表述夸大了这一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从“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是出版界人士的提倡激发了人们的“天良”,没有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真实原因,存在局限,B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孙中山要对国民党进行改革,排除A项;C项是孙中山的认识,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真正原因,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各阶层参与,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材料强调个体主义应该让个人当作目的,新文化运动中个体主义被曲解,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倡个体主义,但是遭到曲解没有真正实现,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个体主义的影响范围,排除B项;D项与材料表述内容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从材料中可见地方长官在学校教材方面实行白话文,这说明白话文的推广是时代的需要,D项正确;A项和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B项;材料中只是提及白话文并没有提及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根据材料“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可知,1915年的小说,描绘的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部分人开始接受新鲜的外来事物,但仍有部分人对新事物不接受,材料说明了近来以来人们生活的变迁,C项正确;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妇女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摄影技术的广泛推广,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富足安逸,排除D项。故选C项。16.(1)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