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中医学:是争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根底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根本理论、根本学问和根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根本学问和根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学问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根本建立。论的根底。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根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炽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错》等。叶桂〔天士,吴塘〔鞠通〕4〕近代和现代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亲热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整体观念主要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②病理上的整体性;③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昼夜晨昏的变化地域环境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生疏和处理疾病的根本原则。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症、体征、病史〕进展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缘由、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是在辩证根底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1〕症:指疾病过程中消灭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病症和体征。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留意对证的辨识。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根底一、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根本概念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微小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局部。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本钱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微小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二、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的根本特征: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光明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严寒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①在肯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②事物的无限可分性③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转变也可以发生变化。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表达:①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②假设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阴阳互根互用①含义:“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表达:3〕阴阳交感互藏①含义: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②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依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①含义:阴和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表达:5〕阴阳的相互转化①含义: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肯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②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表达: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三、五行学说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各自的特性:1〕、收敛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人体五 五五五五五五季行五五腑五形情五变音 味色化气方脏官体志声动角 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学说的根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①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②相生挨次:木→火→土→金→水→木③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的相克①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抑制,制约的关系。②相克挨次: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③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制化含义: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4〕五行相乘①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多度制约或抑制。②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一样:木〔乘〕→土〔乘〕→水〔乘〕→火〔乘〕→5〕五行相侮①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抑制。②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侮〕→火〔侮〕→水〔侮〕→6〕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状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特别的变化。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③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治疗;其次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精人体之精的根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人体之精的生成①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谓之“先天之精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③化血④化气⑤化神其次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根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之一。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①气的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②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一〕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根本形式:升、降、出、入。气机调畅: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气机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二〕气化1.气化: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各种变化。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根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范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五、人体之气的分类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生理功能①推动和调整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含义: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生成与分布①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生理功能①行呼吸;②行血气;③资先天。3.营气含义:是行于脉中而具有养分作用的气,又称“荣气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局部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养分全身。4.卫气含义: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又称“卫阳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局部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生理功能①防范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腠理。第三节血一、血的根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养分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根本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根底,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根本物质肾精充分,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此外,肾精化生髓,精华是化生血液的根本物质之一。〔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养分的充分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假设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养分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留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留意饮食养分的合理调配。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留意调补心肺功能。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华是化生血液的根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假设肾精缺乏,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承受补肾益精的方法。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二〕相关脏腑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根本动力。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依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整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掌握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亲热协作,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四、血的功能〔一〕濡养〔二〕化神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根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养分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之一。四、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整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第五节 神一、中医学中神的根本概念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二、神的作用〔一〕调整精气血津液的代谢〔二〕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生理表达:气盛则血充。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协作补血药使用〔举例。2.气能行血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生理表达: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协作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3.气能摄血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生理表达:气旺则血统。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需补气以摄血。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生理表达:血足则气旺。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需气血双补。2.血能载气含义及生理表达: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靠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消灭气虚病变;气随血脱。总结:血能养气、载气,表达了血对于气的根底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1.含义:精与血化源一样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生理表达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二〕津血同源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一样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生理表达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别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病理表现:津血互损。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气能生精、摄精2.精能化气〔二〕精、气与神的关系1.精、气化神2.神驭精、气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行离,称为人身之“三宝气、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形体是第一性第三章藏象第一节概论1藏象的概念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看,争论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包括肝、心、脾、肺、肾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而密闭,功能上以贮藏精气为主。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藏象学说的形成根底:①古代解剖学问,②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看,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其次节五脏一、心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必需以心气的充分、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心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的生理特性——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素问•六节藏象论》二、肝1.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①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③调畅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逍遥散、痛泻要方〕↘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④促进消化↗气机→脾胃〔脾升胃降〕↘分泌胆汁、排泄胆汁⑤男子→排精性功能⑥女子→月经、泌乳、排卵〔2)主藏血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①贮藏血液②调整血量③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2.肝的生理特性①肝为刚脏“肝体阴而用阳” ②肝气升发3.志液体华窍①在志为怒②在液为泪③在体合筋(筋膜或宗筋),其华在爪“肝为罢极之本”④开窍于目→睛明⑤与春气相通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三、脾脾:孤脏〔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脾:孤脏〔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1.主运化〔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1〕运化谷食脾为胃行其津液〔2〕运化水饮生理机能2.主统血〔生血统血)掌握血液气升清在脉道正常运行②阳气温煦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机理全都,而习惯将下部出血与肌肉出血称脾不惟畏土,其制在脾统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脾气上升:生理特征①升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生飱泻2.喜燥恶内脏下垂:胃、肾、子宫〔阴挺、直肠〔脱湿肛〕体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窍、华①饮食口味与脾运化相关②脾气通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志志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液涎清稀,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可自口角流出〔留意与唾比较〕通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四、肺肺: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水上之源,华盖,娇脏主气,司呼吸〔诸气者,皆属于肺〕(1)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也〕产生宗气,调整气机

·肺主呼吸系由肺宜肃降运动维系·于对全身气机调整作用·肺主气,实际上是基于肺主呼吸机能生理机能

主行水〔通调水道〕机理:宣发肃降·呼吸调匀是气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肺为水上之源:肺居高位,又主行水运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有辅心行血的生理机能主治节:呼吸、气机、血液、津液等〔4.主宣发肃降〕

·呼吸调整以肺肾最为相关··〔肺主治节〕帮助肺主行水:脾肾三焦等肺为华盖〔肺在五脏六腑位置最高〕 ·肺为脏之张为华盖①肺居高位脏腑外卫②生理特征

肺为娇脏生理:清虚柔嫩病理:易受邪侵3.肺气宣降

肺主一身之表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降,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机能·与调整汗液排泄相关的是:宣发卫气宣发:呼出浊气,宣发精微、卫气肃降:·肺宣降功能特别:尿少吸气资元,肃降精微、浊液肺合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体华肺对皮毛作用:宣发卫气与津液于皮毛皮毛对肺:①宜散卫气调整呼吸②皮毛收邪,内含于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窍鼻者,肺之官。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鼻者,肺之官。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志在志为忧〔悲〕液在液为涕通与秋气相通应五、肾肾: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肾: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1.主藏精〔最根本机能〕(1)·肾精由先天之精为根底,后天之精为关心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生长发育生殖详看上古天真论表(2)卡脏腑气化生理功能2.主水·天癸系肾精及肾气充盈到肯定程度产生的(1)津液代谢·肾者胃之关:指肾精气蒸腾气化作用(2)生尿排尿·肾主纳气:使呼吸维持在肯定深度,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的表达。3土纳气〔肾为气之根〕1.主蛰守位君火:心火相火:其他脏腑之火生理特性2.肾气上升雷火:肝之相火龙火:肾之相火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体华齿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本;发为血之余在窍为耳及二阴〔前阴:外生殖器尿道口;后阴:肛门〕窍在志为恐恐则气下志在液为唾液唾:稠厚,由肾精所生,山白舌下,从口中唾山〔留意与涎比较〕《上古天真论》肾气演化表女(7)一女子女(7)一女子男(8)一丈夫11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实,发长齿更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2故有子故有子3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4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骨隆盛,肌肉满壮5阳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肾气衰,发堕齿槁6三阳脉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7道不通,故形坏而无于也藏衰,形体皆极8则齿发去第三节六腑六腑概要表概念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生理机能传化物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运动特点通降下行〔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七冲门出处《难经》概念饮食物消化吸取排泄经过的七道门户唇飞〔扉〕门齿户门具体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小肠阑门下极魄门六腑生理机能特性/其他附录贮藏与排泄胆汁胆为奇恒之府。胆形态中空、排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胆胆主决断〔中正之官〕盛精汁,又与五脏藏精类〔因其内的胆汁被称为精汁。胆汁生生成源于肝之余似,故为奇恒之府气。主受纳水谷〔根底〕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胃 前提条件。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枢纽。

谷气血之海。主腐熟水谷主受盛化物小肠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主传化糟粕大肠大肠主津〔燥化〕

喜润恶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小肠为受盛之官。┃官。会聚水液膀胱贮存与排泄尿液

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之府。疏通水道六腑三焦三焦中下焦〕部位三焦

运行津液功能

决渎之官,中渎之府。通行诸气 1、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之别使。运行津液 2、全身津液输布必需以三焦为通道。分类 上焦

心肺、上焦如雾。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头面 血与津液。〔假设雾露之溉〕第四节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概念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异于常态,故称奇恒之腑形态像腑,多中空管腔或囊状器官命名功能像脏,主藏精气而不泻脑 髓海元神之府髓 分骨髓、脊髓、脑髓骨 骨骼脉 血之府胆之府、中正之官

主宰生命活动。2.3.主感觉运动五神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由肾精化生。诸髓者,皆属于脑。骨实际上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具体表达。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心主身之血脉。胆形态中空、排泄胆汁参与消化与六腑类似,但内盛精汁。

生理机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胞宫、子宫、子脏、胞脏、与女子胞关系亲热的脏腑: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最亲热的早:子处、血脏心、肝、脾、肾、冲、任失调:12.心、肝、牌、肾的功能障3.冲任气血缺乏,胞宫功能失常〔冲、任隶属于肝、肾,又隶属于阳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分:五脏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奇恒之腑形态像腑,多中空管腔,功能像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五脏与志、体、液、窍的关系:体体窍志液肝筋目怒泪心脉舌喜汗脾肌肉口思涎肺皮肤鼻悲或忧涕第五节肾脏腑之间的关系骨耳恐唾一、脏与脏之间关系1、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一〕心与肺主要表达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生理:肺主一身之气 宗气(中心环节〕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心主一身之血影响心的行血病理:肺气虚弱,行血无力影响心的行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心血瘀阻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心气缺乏 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心阳不振〔二〕心与脾主要表达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1〕血液生成生理:心主行血,供给于脾→脾运正常相互促进脾主运化,生血养心→心血充盈病理: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血虚- 心血缺乏脾不统血,慢性失血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耗难过血→脾气虚弱〔2〕血液运行生理: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病理:心气缺乏,血行无力→血运正常气虚血瘀脾气虚损,统摄无权→气虚出血〔三〕心与肝主要表达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整两方面。血液运行生理:心主行血,使肝有所藏 肝藏血,心行之肝主藏血,调整血量病理:血液亏虚→心肝失养心血瘀阻 肝血瘀阻精神情志生理:心主藏神,主宰精神,有利于肝主疏泄相互为用肝主疏泄,情志调畅,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心肝气郁 心肝病变、互致并有意肝火旺〔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生理:水火既济心火下降于肾→ 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 心火不亢精神互用

升降互济协调平衡心藏神 → 控精驭气 心神肾精肾藏精 → 化气生神 相互为用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在上,为一身主宰→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二火肾为相火在下,为阳气之根→命火秘藏,则心阳充分上下交济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水不济火心火亢于上肾阴虚于下精神失调心神缺乏,无力控驭肾精肾精缺乏,不能奉养心神水气凌心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2、肺与脾肝肾的关系〔一〕心与肺同上〔二〕肺与脾主要表达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生理: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相互结合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形成宗气病理:肺脾两虚津液代谢生理:肺气宣降水液输布全身 津液输布代谢正常脾气运化水液上归于肺病理: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三〕肺与肝主要表达于人体气机升降的调整方面。生理:肝主升发,有利于肺气肃降 升降相因,互制互用,调整全身气机肺主肃降,有利于肝气升发病理:肝火犯肺→ 肺失肃降肺热乘肝→ 肝阳亢逆〔四〕肺与肾主要表达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水液代谢生理: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肾气蒸化水液 相互协同肾气阴阳,促进肺的功能→肺气宣降行水病理:肺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肿呼吸运动生理:肺主气司呼吸,有利于肾主纳气 相互协同肾藏精主纳气,有利于肺气肃降病理:肺气久虚,肃降失司↔肾气缺乏,摄纳无权阴阳互资生理:肺阴下输于肾,肾阴上滋于肺→金水相生肾阳资助肺阳病理:肺阴缺乏,下汲肾阴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肺肾阴虚肺肾阳虚,津凝为痰3、〔一〕肝与脾主要表达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疏泄运化生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气健旺,气血生化→病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协调脾胃升降,有利于运化转输濡养于肝,使肝气充和,条达疏泄脾胃湿热→郁蒸肝胆血液运行生理:肝主藏血,调整血量 → 供给脾运脾主生血统血 → 肝血充分病理:脾虚血液化生无源 肝血缺乏脾不统血而出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 →藏统失司〔二〕肝与肾主要表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生理:肝血滋养肾精肾精化生肝血病理:肝血缺乏 肾精亏损藏泄互用生理:肝气疏泄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防肝气疏泄太过。病理:肝肾藏泄失调阴阳互滋互制生理: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肝肾阴阳互制互用病理:肾阴缺乏累及肝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 肝阳上亢肾阳虚衰累及肝阳----肝肾阳虚,阳不制阴 阴寒内盛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与女子胞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神的调控、气的推动和精血的充养。心:心藏神,心神调整月经来潮和排卵。心主血,心血充养女子胞,影响月经或孕育胎儿。肝:肝主藏血,下注冲脉血海,影响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整月经及排卵周期。脾: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充养女子胞。脾主统血,固摄和掌握月经量。肾:肾藏精,肾精充盛产生天癸,激发和维持女子胞的生育功能。〔二〕五脏与脑脑:元神之府。心: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明之心主宰脑功能。心主血,心血上供于脑,充养脑髓。肺:肺主气,助心行血,上养于脑,而生魄。肝:肝主藏血,血养脑,而生魂。肝主疏泄,使脑窍通利,调整情志。脾: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上达于脑,使脑窍通利。肾: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脑〔脑为髓海。〔三〕五脏与脉脉:脉的柔韧、舒缩及血液的畅行,皆与五脏功能相关。心:心藏神,神驭气,调整血脉的运行。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脾:脾固摄和掌握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肺:肺主气,朝百脉,辅心行血,调整血行。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整血脉运行。肾:肾阳资助心阳,促进血脉运行,肾阴资助心阴,抑制血脉运行〔四〕五脏与骨、髓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五脏六腑化生精气,充养肾精,滋养骨髓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达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亲热协作。〔1〕生理:分工合作胃:受纳、腐熟水谷,形成食糜,下传小肠小肠:受盛化物〔食糜大肠:承受食物残渣,吸取水分,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膀胱:水液从小肠经三焦渗入膀胱,形成小便排出体外胆:贮存、排泄胆汁,入于小肠,以助消化三焦:疏通水道,下归肾与膀胱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2〕病理:相互影响胃有实热,津液被灼 →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呕恶〕胆火炽盛犯胃 →胃失和降〔呕吐苦水〕脾胃湿热,郁蒸肝胆 →胆汁外溢〔口苦、黄疸〕5、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经脉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生理 心主血脉,心阳温煦小肠,心血濡养小肠 有助于小肠化物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化血养心 有利于心主血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根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构造的重要组成局部。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脉1.正经经别奇经〔二〕络脉1.别络孙络浮络〔三〕连属局部经络在体内连属于脏腑,在体表连属于筋肉、关节、皮肤。1.经筋2.皮部其次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二〕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阴经和手阴经在胸部内脏交接。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二、奇经八脉的特点①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②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联系③相互之间无表里相合关系④除督脉、任脉外,均无本经腧穴⑤上肢无奇经分布;奇经中除带脉的循行横绕腹、腰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以外,其余的均是自下而上行;每一条奇经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定的左右对称关系〔督脉、任脉、带脉都只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格外,也是单行的〕三、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①亲热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整十二经脉气血: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气血进展涵蓄和溢出式的双向调整。③与某些脏腑关系亲热④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亲热的联系。四、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根本机能〔一〕督脉循行部位: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心,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围绕口唇,再向上到两眼下部的中心。根本机能调整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二〕任脉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经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围绕口唇,沿脸蛋,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2.根本机能调整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三〕冲脉1.循行部位: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围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2.根本机能为“十二经脉之海此外,冲脉与男子的性、生殖机能也有亲热的关系。〔四〕带脉1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2.根本机能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维络腰腹,提系胞胎、固护胎儿〔五〕阴跷脉和阳跷脉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小腿、大腿外侧,再向上经腹、胸侧面与肩部,由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根本机能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六〕阴维脉和阳维脉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肋部与足厥阴肝经相结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见。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根本机能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经别主要生理机能经别主要生理机能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的联系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别络主要生理机能 2、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经络的生理机能〔一〕沟通联系作用1.意义经络在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中,起到了沟通联系的作用。2.主要表现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二〕运输渗灌作用1.意义运输渗灌气血,使各脏腑、五体、官窍及经络自身得到气血的充分温煦、濡养,而能发挥其各自的功能。2.表达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以及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五体官窍及经脉自身的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1.概念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举例。2.原理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和传递作用而实现的。3.意义一是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各局部之间的联系,从而反映和调整脏腑五体官窍的功能状态,交换、协调人体生命活动的每个进程;二是将肌表受到的各种治疗刺激的信息,传递至病变的内脏,依据治疗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的不同,产生或补或泻以调整疾病虚实的作用;三是将内脏功能活动或病理变化的信息传达于体表,反映出不同的征象,这是“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主要生理根底。〔四〕调整作用1.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和传递作用,能够调整各脏腑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使人体简单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持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状态。2.经络的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性调整,表现出“适应原样效应〔一〕阐释病理变化1.经络的生理机能失常与发病有关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经络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分经诊断经络学说还是络脉诊察〔如望小儿指纹、耳壳视诊等的理论根底〔三〕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2.指导药物治疗第五章体质一、体质的根本概念:定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打算的表现在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生理表现:机能、代谢、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病理表现: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 性、产生病变的类型、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二、体质学说的应用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①易感性 偏阳质易感风热暑阳邪偏阴质易感寒湿阴邪②耐受性 偏阳质耐寒偏阴质耐热③倾向性 肥人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阐释发病原理①外感病体质强,正气盛,邪气难以侵入致病体质弱,正气虚,邪气易侵入而发病②内伤病体质强,正气盛,能承受情志刺激不病体质弱,正气虚,不能承受情志刺激发病③环境因素均影响人体体质(3〕解释病理变化①体质因素打算病机的从化②体质因素打算疾病的传变(4)指导辨证①体质强弱—区分实证和虚证②偏阴偏阳—区分寒证和热证体质是辨证重要的参考,由于体质差异,消灭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指导治疗①区分体质特征而施治②依据体质特征留意针药宜忌指导养生①食疗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偏阴质--宜温忌寒肥胖质--宜清淡忌肥甘②精神调摄气郁质--宜疏导阳虚质--宜鼓舞阴虚质--宜静养第六章病因中医学病因分类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谓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内经》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展分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即脏、上、下三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三因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有三因“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隋·巢元方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宋·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现代病因学分类:外感病因——六淫、戾气内伤病因——七情、劳逸失常、饮食失宜病理产物形成的缘由——水湿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缘由——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一〕六淫六概念: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概念: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特性致病特点致病表现风善动不居,轻扬开泄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①侵袭人体上部〔头面肌表咽喉皮位肤〕②皮肤腠理开泄〔头痛汗出恶风〕2、善行数变①善行:游走性关节苦痛〔行痹〕善行:善动不居,游走不定数②数变:风疹、风中头面之口眼歪斜3、风性主动:致病动摇不颜面部肌肉抽掣;眩晕、震颤、抽搐、定4、风为百病之长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眼喎斜①风邪兼它邪合而伤人②风邪袭人致病最多寒严寒分散收引伤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①肌表: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肌表中寒:直中

〔实寒证或虚寒证〕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收缩牵引〔缩蜷、挛急〕

②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③少阴: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苦痛、痰饮①肌表:恶寒、发热、发汗②血脉:头身苦痛、脉紧③经络关节:收缩拒急、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湿重着、黏滞、趋下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2、湿性重浊重:沉重感或附着难移

伤脾阳:泄泻、水肿、痰饮①重: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湿痹②浊:面垢眵多、下利脓血、赤白3黏腻不爽滞:停滞

复发作,缠绵难愈③易阻气机:胸闷、腹胀、小便胀满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枯燥、收敛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水肿、湿疹、脚气、小便浑浊、泄泻口鼻干、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尿少便干2、燥易伤肺 干咳少痰、痰黏或带血、胸痛、大便干涩暑炎热升散兼湿伤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慢轻中暑:急重

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3、易伤津耗气4、暑多夹湿

心胸郁闷、头昏目眩、面赤口渴喜饮、尿少;气短乏力,昏倒身热不杨、汗出不畅、四肢困重、倦乏等乏等火炎热,升腾1、炽热为阳邪,其性燔灼 实热病症,以头面部多见热①火有局部病症,易结炎上聚;②热易全身布满2、炽热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神昏谵语等3、炽热易伤津耗气热象+口渴喜冷、咽干口燥、尿短赤、大便秘;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4、炽热易生风动血①生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生风:热伤肝阴动风〔热动生上视、角弓反张②动血:各种出血证风〕动血:炽热迫血妄行5、火邪易致阳性疮痈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二〕疠气戾气的概念:又称“瘟疫病邪”,是一类具有猛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统称。〕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病症相像〔三〕七情内伤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即是以上七种心情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病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与脏1、情志活动与五①正常:肝怒、心喜、脾思、肺忧、肾恐腑精脏精气关系最亲热②特别: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关系2、情志太过可导致脏大喜大惊难过;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哀痛伤肺;七情腑精气阴阳失常过度惊慌伤肾内伤1、直接伤及内脏①损伤相应之脏②影响心神③易难过肝脾④易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2、影响脏腑气机①怒则气上:大怒使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致病②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使得心气松散,心神惮散特点③悲则气消:过度哀痛,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④恐则气下:过度恐惊,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⑤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⑥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导致心神气机郁滞,运化失职3、多发为情志病①情志刺激发病:郁证、癫狂②情志诱发:胸痹、真难过、眩晕、胃脘痛③其他缘由:过度思虑,导致心神气机郁滞,运化失职4、影响病情变化①利于康复②诱发发作或加重病情情志影响脏腑气机表情志影响脏腑气机表表现经典阐释1、头胀痛,面目红赤,急躁易怒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怒则气上2、血随气逆:呕血、昏厥卒倒薄厥;3、肝气犯脾:腹痛腹泻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或飧泻1、轻: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暴喜伤阳神不集中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则气缓2、重:神志失常,狂乱3、心阳暴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悲则气消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乏力懒言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恐则气下二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恐惊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惊则气乱惊悸担忧、慌张失措、甚则神志错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乱定,故气乱思则气结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倦怠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而不行,故气结脏腑气乱引起:化热化火、血瘀、痰饮、湿郁、食郁、癥积、肿瘤脏腑气乱引起:化热化火、血瘀、痰饮、湿郁、食郁、癥积、肿瘤〔四〕饮食失宜饮食不节

过饥 长期摄食缺乏,气血生化削减导致脏腑组织失养,全身虚弱;且正气缺乏,抗病力量弱,易招致外邪入侵,继发他病。过饱 轻者表现为饮食积滞不化,见脘腹胀满苦痛,呕吐、厌食;重者导致脾胃功能损伤,可聚湿、化热、生痰。饮食不洁 因进食不干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寒热偏嗜 偏嗜生冷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致寒湿内生;偏嗜辛温燥热饮食易导致胃肠积热,或造成痔疮。《素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饮食偏嗜

无味偏嗜食类偏嗜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热、化热,导致肥胖。〔五〕劳逸失度①劳力过度①劳力过度耗伤精气,损伤形体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过②劳神过度耗难过血、脾气心悸、失眠、健忘、纳呆、腹胀、便溏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早③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衰①安逸少动,气机脾胃呆滞,气滞血瘀、水食少胸闷、痰盛体胖不畅湿痰饮内生②阳气不振,正气虚弱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抗邪无力、易感受外邪逸③长期用脑过度,加之阳精神萎靡、健忘、反响迟钝逸③长期用脑过度,加之阳精神萎靡、健忘、反响迟钝气不振,导致精神衰弱经典阐释——《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引。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引。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形成缘由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与肺、脾、肾及三焦关系亲热,此外肝、膀胱也会影响水液代谢。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易于蒙蔽神明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淤血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病因。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和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病因。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和概念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组织内运行不畅的血液。1、气虚2、气滞3、血寒4、血热5、外伤形成缘由6、出血7、情志内伤或生活失宜8、痰浊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心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结石概念概念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沙石样的病理产物。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形成缘由5、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相关。①多发于胆、胃、肝、肾、膀胱等脏腑;也可在眼鼻耳等部位致病特点②病程较长,轻重不一③阻滞气机,损伤经络④苦痛:阵发性为多,或持续性,或隐痛、胀痛、绞痛。苦痛有间歇性的特点。〔七〕其他病因第七章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具有防范作用,正气缺乏是疾病的内在依据〔原文阐释“正气内存,邪不行干”〕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原文阐释:“邪气所凑,其气必虚”〕3、正邪斗争的胜败,打算发病与否和证的类型、正胜邪不发病、邪胜正则发病二、发病的类型:感邪发病发病徐发的类型伏而后发

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马上发病。包括:①感外邪较盛;②情志剧变;③毒物所伤;④外伤;⑤感受疠气。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包括:①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事不节、忧愁不解等;②外感邪病致病,如感受湿邪,其性黏滞重着,起病多缓慢;③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如“伏气温病”“伏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进展为破伤风、狂犬病也属于此类。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

指在原发疾病的根底上,继而发生的疾病,如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小儿食积所致的疳积。合病:两经或二经同时发病,消灭相应的证候,而无先后次第之分。并病: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消灭另一部位的病证。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包括:①疾病少愈而复发;②休止与复发交替;③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第八章 病机病机的概念:是指脏腑病变发生、进展、变化以及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一、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相互斗争,双方在力气比照上所发生的消长盛衰变化。(1〕①实,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冲突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a.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病理反响猛烈。b.临床表现特征是:消灭一系列亢奋、有余、不通的病症和体征。c.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或中期;或由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病变;或实火〔热〕炽盛的病证。实证多见于体质较壮实的患者。②虚,是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以正气虚损为冲突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病机特点是: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邪正斗争不剧烈,病理反响不猛烈。临床表现特征是:消灭一系列衰退、虚弱、缺乏的病症和体征。虚证常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的病人;或外感病的后期;或各种慢性病证;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使正气急性亡脱之后。③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简单的疾病中,还会消灭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a.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又兼实邪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又兼正虚b.虚实转化—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c.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机不符的假象真实假虚:本质为“实(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进展。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邪盛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且常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缘由之一。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病机概念——所谓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一〕1.阳偏胜概念--阳气病理性偏盛,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常见表现--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进展趋势--实热证2.阴偏胜

实热兼阴亏证 虚热证、脉迟等。进展趋势--实寒证〔二〕阴阳偏衰

实寒兼阳虚证 虚寒证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缺乏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1.阳偏衰概念--阳气虚损,阴气相对偏亢,阳不制阴,病机特点多表现为虚寒证。常见表现--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亦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可发于五脏六腑,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2.阴偏衰概念--阴气缺乏,阳气相对偏盛,阴不制阳,病机特点多表现为虚热证。常见表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发于五脏六腑,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进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阴损及阳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缺乏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根底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阳损及阴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根底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四〕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根底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消灭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盛格阳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真寒假热证。2.阳盛格阴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五〕阴阳亡失1.亡阳——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峻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阴——机体阴气突然大量消耗或丧失,而致全身机能严峻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三、气血失常1.气血失常病机概念——气和血的缺乏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特别,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一〕气的失常气虚—一身之气缺乏及其功能低下。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气滞—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气逆—气升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陷—气的上升缺乏或下降太过,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气闭—气机闭阻,外出严峻障碍,消灭昏厥等重证的病理状态。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二〕血的失常血虚—血液缺乏,血的濡养功能减退。血运失常血瘀—血液循行缓慢不畅,甚则血液停滞。血寒—血脉受寒,血液滞缓,乃至停顿不行。出血—血逸脉外。血热—热入血脉,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出血。〔三〕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 互为用的关系。一旦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病症。气滞血瘀:是指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消灭血瘀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成血瘀。亦可因闪挫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多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缺乏有关。临床常见便血、尿血、妇女崩漏等症,还见于皮下出血或紫斑等。气随血脱:是指在大出血的同时,气亦随着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虚脱的危象。临床常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晕厥、脉芤或沉细而微。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的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耗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先因气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枯燥,肢体麻木等气血缺乏病症。气血不荣经脉:主要指由于气血两虚,以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了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常见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甚则不用或皮肤搔痒,或肌肤枯燥,甚则肌肤甲错等症。四、津液代谢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2.津液代谢失常假设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生理功能特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失常,包括津液缺乏及津液在体内滞留的病理变化。〔一〕津液缺乏津液亏少,机体失于濡润、滋养,产生枯燥枯涩的病理状态。〔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输布障碍—传输、布散失常而滞留 湿浊困阻痰饮凝滞排泄障碍—转化汗、尿功能减退而贮留 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气随津脱—津液丧失太过,气随津液外泄暴脱亡失。津枯血燥—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津亏血瘀—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血瘀水停—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五、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肯定区分: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实证。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一)风气内动〔因阳盛或阴盛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消灭动摇、眩晕、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病机肝阳化风—肝阳亢逆、升而无治,以制风气内动热极生风—炽热亢盛,化而为风阴虚风动—阴液枯竭、筋脉失养,则产生筋挛肉润,手足蠕动等动风病症血虚生风—肝血缺乏、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虚风内动血燥生风—血少津枯、失润化燥〔二〕寒从中生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三〕湿浊内生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四〕津伤化燥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大肠为多见。〔五〕炽热内生概念—又称“内火病理状态。病机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邪郁化火—六淫化火或病理产物化火五志过激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化火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虚火内生六、经络病机经络病机的概念——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联系功能、气血运行及信息传导的特别。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缘由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必定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病理表现: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经络的气血逆乱——经络的气血逆乱,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陷下而致病;反之,气血的运行失常,亦必定导致经气的逆乱,二者常互为因果。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表现: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病症,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缘由。经络的气血衰竭——经络的气血衰竭,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而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消灭的生命临终现象。上述病机相关经典阐述〔重中之重〕①“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缺乏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足阳明之别 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灵枢•经脉〔阳明经经气虚实变化〕②《素问•厥论》说④《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七、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概念——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表现:反映在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以及升降失常等变化。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⑴心的阳气偏盛:缘由: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为实;由于劳心过度,耗难过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为虚。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属实。对生理功能的影响:①躁扰心神:阳气主动、主升。心阳亢盛,则神明被扰而躁动担忧,从而使情志过于兴奋,而难以抑制,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语等病理表现。②血热而脉流薄疾:阳虚则热,气有余便是火。阳气亢盛则血热而脉流薄疾这是阳盛扰乱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机。可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等。甚则血热妄行消灭各种出血证。③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可见口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枯燥心火下移小肠可见小便黄赤,灼热苦痛。⑵心的阳气偏衰:①心神缺乏:多由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煽动和兴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疲乏委顿、神思衰弱、反响迟钝、迷漫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②血脉寒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缺乏,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分散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晦暗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自汗,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结代等。③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尿少、水肿。心阴心血的失调⑴心阴缺乏: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难过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难过阴所致。以心烦、心悸、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⑵心血亏虚:概念及缘由:即心血虚,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缺乏,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表现:①心血缺乏,则血脉空虚而心无所主,可见脉细无力。②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则神识衰弱,可见神思难以集中,甚神思恍惚③血虚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则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④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担忧,甚则惊慌。⑤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⑶心血瘀阻形成缘由:①阳气缺乏,血脉寒滞②痰浊分散,血脉瘀阻不畅③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④阳气虚损,则无以温运血脉,故血液运行滞涩而不畅。表现:①瘀血痹阻心脉,故心胸憋闷、苦痛②心悸怔忡,惊慌万伏,心前区暴痛,甚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而脱厥肺的阴阳气血失调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的宣发肃降失常和肺气虚损两方面。〔1〕肺的宣发和肃降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于肺气缺乏,或因肺阴虚等因素形成。表现:①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响,造成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见鼻塞、多嚏、喉痒而咳等症,也可致卫气郁滞,腠理闭塞而无汗。如肺气缺乏,宣发无力,则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易感冒;肺阴虚亏,则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②肺气失于宣降,又称肺失清肃。肺失清肃是指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水肿等症。其进一步进展,亦均能损耗肺气和肺阴,而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缺乏。肺阴失调:概念及形成缘由:费阴失调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多由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表现: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消灭一系列枯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干咳无痰火痰少而黏,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于肾,而致肺肾阴虚。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可见:尿量削减肺气虚损可导致:①腠理不密〔卫表不固而自汗〕②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聚痰成饮〕③肾气不纳〔呼吸失司,动辄气急〕④脾失健运化⑤大肠传导失司⑥宗气缺乏脾阳、脾气的失调1.脾气虚损概念及形成缘由:即中气缺乏,多由饮食损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表现:①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满腹胀满,下可见便溏泄泻②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缺乏,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缺乏③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④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脾阳虚衰概念及形成缘由:多由脾气虚损进展而来,亦可由于名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表现:①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②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为水肿。3..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缺乏,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脾阴的失调: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形成。脾气虚,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津液缺乏可见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脾阴缺乏,则胃阴亦虚,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逆上,又可见干呕、呕逆之症。肝气肝阳的失调1.肝气郁结概念及形成缘由:多由于情志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表现:①在气机郁滞的部位可消灭胀满苦痛等症②气或气血互结,在其结聚的局部消灭肿块。③滞于肝,则两肋胀满或右肋苦痛;肝气阻滞。④痰气、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发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苦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经闭等2.肝火上炎形成缘由: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干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胀满,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表现:①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生发太过,故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②肝之阳气生发太过,郁火内灼,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小狐仙咯血、吐血、衄血。③气火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十、肝阴、肝血的失调1.肝血亏虚概念及形成缘由: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以致肝血缺乏。表现:①肝血虚不能濡养经脉,则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②血虚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③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而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瞤等病理表现2.肝阳上亢概念及形成缘由:①肝阴缺乏,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②精神情志失调,气火上逆导致阳亢,肝阴耗伤而进展为阴虚阳亢③由于肝肾之阴相通,称为“乙癸同源”故肾阴缺乏,水不涵木,常导致肝阳上亢。表现:肝的阳气亢逆,多见眩晕、耳鸣、面红生火,目赤目糊,心情易于感动,脉弦而数等病理表现。同时,还可见腰酸、两足脆弱无力等下虚表现。肝风内动〔详见前面病因章节〕肾的精气缺乏1.肾精亏虚形成缘由:多见于老年精亏或先天缺乏,也可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致。表现:①肾精缺乏在婴儿时期可以影响生长发育。②在青年时期,影响天癸的形成,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③在壮年时期,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可见滑泄、阳痿等病理表现④肾精缺乏而致脑髓空虚时可见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1.肾气不固形成缘由: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表现:①对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是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而见遗精、滑泄等②影响肾的纳气功能,可见气浮于上,动辄气急等病理表现③对二便失于固摄,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禁等。肾的阴阳失调肾阴亏虚形成缘由:①久病伤阴。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②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相火亢盛,以致阴虚内热、阴虚火旺③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相火妄动,进而损伤肾阴,而致阴虚火旺。表现:当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时,可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等病理表现。肾阳缺乏形成缘由: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亦可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表现:对肾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而见阳痿、精冷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