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发展史_第1页
中国电力发展史_第2页
中国电力发展史_第3页
中国电力发展史_第4页
中国电力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联网”的意义及未来电网的发展前景;同时,反映电网建设、发展和维护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和技术进步。二、内容梗概:“…哎,哎,为啥树杆立在路旁,上面挂满了蜘蛛网。电线杆子行对行,拉萨城内闪金光上个世纪60年代,拉萨,这个西部边远城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然而,随着这曲《逛新城》的传播,拉萨以其金光闪闪”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无论是水电厂还是火电厂,它所发出的电都是需要输送的。用以输送电力的各种设备:变电站、电线杆、电力线,和技术系统:调度指挥、安全监控,构成了一个网络,这,就是电网。中国第一个电网”出现在1882年上海。严格地说,这只是一条低压输电线路,还不能算是一个电网。到1936年,随着电厂装机容量的增大和供电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万伏以上的高压输电线路,电网已逐步成形。1937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刚刚发育的电网遭受了严重破坏。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和全面入侵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东北,出现了我国第一个最咼电压等级为220千伏的跨省起咼压电网。新中国成立,饱受创伤、支离破碎的中国电网也迎来了新生,中国电网建设进入了一个统一有序的发展阶段。1954年1月,苏联《真理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条来自中国的消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1954年1月23日竣工,1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当时,国外运行的最高电压等级的电网是瑞典1952年建成的380千伏线路,220千伏线路仍属世界先进水平。这条从吉林省中部丰满水电站至辽宁省抚顺市郊李石寨变电站,全长369.25公里,当之无愧地被载入中国电力史册。一五”期间,我国送变电建设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成就,就是研制并推广了钢筋混凝土电杆。但自大跃进”开始,电网规划便成了一纸空文,在建设电源点时,很多工程只有电厂的联入系统设计而没有整个电网的规划与设计。十年动乱期间,更是把电网视为条条专政”加以错误的批判。种种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影响了电网的正常发展。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如同寒冬里开放的一枝梅花,在电力史上重重地留下了一笔。1972年6月16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刘(刘家峡)—天(天水)—关(关中)线路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电网建设从高压时代尝试进入超高压时代。从220千伏到330千伏,这一步足足走了18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以此为标志,我国电网进入了远距离、超高压送电和大电网互联历史新阶段。1981年12月21日,我国第一条500千伏线路——平武线(河南平顶山湖北武昌)建成投入运行。这条线路北起河南平顶山姚孟电厂的500千伏升压变电站,经湖北双河变电站,抵武昌凤凰山变电站,全长594.88公里,设计输送容量100万千瓦(120万),全线共有铁塔1514基。它是我国当时电压等级最高、线路最长、输电能力最大、且技术最新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很多第一次”始于平武线,很多突破”始于平武线,很多现在看来已属平常的技术出自平武线。艰难的一步终于迈了出去。平武线带动我国电力工业前进了一大步,也带动我国机械工业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缩小了和世界的差距,而平武线本身也一步跨到了与国外同类相当的水平。1990年,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咼压直流输电线路曷上线(葛洲坝上海)建成投入运行。称其为里程碑”是因为在一个电网中,电压等级代表着电网的强弱,它展示了电网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含量。葛上线是为葛洲坝水电站电力送往上海而建设的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1985年10月25日动工兴建,西起湖北宜昌宋家坝换流站,东至上海南桥换流站,直流线路长1045.665公里,穿越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四省一市35个县。加上从葛洲坝500千伏交流变电站到直流换流站的两回进线,6.585公里,线路总长1052.25公里。电压为+—500千伏,额定电流1200安,传输容量120万千瓦。线路为双极同塔架设,建成后的上海南桥变电站,集葛上+-500千伏直流(容量120万千瓦)、淮沪和徐沪500千伏交流(容量150万千瓦)三大工程于一身,其建设规模之大,电气设备之先进,时为亚洲葛上线的建成,使华中、华东两个大电网实现了强联网,开创了西电东送的新格局,并使我国的超高压输电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继平武线、葛上线之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起了一批500千伏超高压输电工程。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电网建设还创出了多个第一”这些第一,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电网建设的水平和特点。1981年建成的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长江大跨越--金口大跨越;500千伏南京大胜关长江大跨越工程,1993年6月投入运行,跨越档距2053米,其中两座高达257米的跨江输电塔为世界钢筋混凝土输电塔之最;我国第一项采用国产设备的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一一元(元宝山)锦(锦州)辽(辽阳)海(海城)输变电工程,于1985年建成投入运行;我国第一条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昌房线(昌平房山),1999年年底建成;1998年年底,千里淮河上架起了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重覆冰地区的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二自线(四川二滩水电站自贡市),于1998年建成,给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大凉山彝族集居区带来新的生机。在线路建设施工中,送变电施工队伍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1987年,葛上线葛洲坝换流站接地线路采用直升飞机分段立塔。1998年8月10日,500千伏平罗(广西平果变电站广东罗洞变电站)二回超高压输电线路采用氢气球跨江放线。这时期的电网建设,500千伏超高压技术和设备以引进为主。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我国在电网设计、电气保护、设备制造能力等方面也上了一个台阶。到2000年,全国已形成了7个跨省电网,即: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南方四省电网和川渝电网,以及5个独立的省电网,即:山东、福建、海南、新疆和西藏电网。7个跨省电网除西北形成330/220/110千伏主网架外,其余6个均已形成500千伏为主干、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为高压配电的电网结构。北京、上海、山东、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形成500千伏环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电网,基本上是在本网内寻求电力供需平衡,或者说,是在一个网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于是,在适当的时间将这些电网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大电网被提上日程。三峡电站的建设,使这个适当的时间”出现了。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出力很不均匀。因此必须与更大范围内的火电厂和水电站相互配合,三峡电站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三峡送出工程线路总长度9484公里,其中交流线路6519公里,变电总容量2275万千伏安;直流线路总长度2965公里,换流站6座,总容量1800千围绕三峡电力送出,输变电工程大规模展开。向东建设三峡至江苏、上海两条输电线路,加上目前已有的葛洲坝至上海输电工程,向华东电网送电;向西建设三峡至长寿输电线路,把川渝电网与华中电网联接起来;向南建设三峡至广东输电线路,使华中电网与南方电网联接起来;向北建设河南新乡至河北邯郸输电线路,把华中电网与华北电网联接起来。这样,以三峡为中心,初步形成全国联网格局。三峡水电站的建设使全国联网有了明晰的方案。全国电网互联的基本格局可以概述为:以三峡工程为契机,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形成以北、中、南送电通道为主体,南北电网间多点互联、纵向通道联系较为紧密的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全国互联电网格局。从而形成中国电力发展的基本格局——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在以三峡为中心联网的基础上,各大电网之间将逐步实现就近多点互联,这就是南北互供、周边电网互联。周边电网互联,可以实现跨流域调节,充分利用不同流域的水文特点实现汛期时差、南水北火(南方的水电站和北方的火电站)补偿运行,获取互为备用、紧急事故支援、调剂余缺、错峰等效益,也就是电力专家所说的联网效益,同时也可以兼顾送电效益。西电东送”顾名思义,就是将西部的电力送到东部。在我国早有历史。1982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和1983年全国电力建设会议后,决定建设陕西秦岭至河南三门峡的330千伏输电线路,线路1984年建成,后降为110千伏运行。这应当算是西电东送”序曲。1984年山西大同电厂、神头电厂投产后,华北电网先后建成了大同一房山双回500千伏输电线路,把山西的电力送往既缺水又缺煤的北京。这些,应当算是北部地区西电东送”的先行。而在中部,从湖北到上海,1990年建成的葛上直流当之无愧成为西电东送”第一线。南部地区西电东送”的序幕80年代初末拉开。当时,为解决广东省严重缺电的问题,中央与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签订协议,合作开发红水河流域,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路将电力送往广东等地。随着天生桥二级电站投产、天生桥至广东500千伏交流线路和鲁布革至天生桥220千伏线路的建成,南方互联电网于1993年8月联合运行。西电东送”的能源基本输送方向,是由我国能源资源,特别是水电资源与负荷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特点决定的。西电东送”的效益显而易见。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更能够拉动西部地区经济,促进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正因如此,西电东送”作为一个战略进入我国齐振东西双翼的伟大构想,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西电东送”四个字,一时间几乎家喻户晓。大力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使我国东西部电网的横向联系得到显著加强。2000年8月,中央确定十五”期间,由广西、贵州、云南、三峡等地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到2004年10月,随着贵广直流双回投入运行,这一目标提前实现。南方电网主网架形成九条大通道(5条500千伏交流4条500千伏直流),送电能力超过1100万千瓦。2002年至2004年,三峡向东送往华东的两条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和三峡向西经万县至长寿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先后建成,加上已有的葛上线,数条大功率、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打造出了第二条长江”在华北、西北,内蒙古丰镇至北京顺义、内蒙古托克托至北京、山西神头至天津等超高压输电线路先后投产。2003年,更高一级的电压等级的750千伏公伯峡到兰州东输变电示范工程开始建设(即将投入运行)。北部电力网架得到加强。随着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开发,为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输送水平同时,尝试建设更咼等级输电工程,即特咼压输电线路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特高压,一般指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和85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按原计划,到2005年,除新疆、西藏、海南、台湾外,我国将基本实现全国联网。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全国形成了6个跨省市大电网:东北(含内蒙古东部)、华北(含山东)、西北、华东(含福建)、华中(含四川、重庆)电网和南方电网(含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虽然电力体制发生了变化,但大电网互联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到目前为止,各大电网已基本实现了互联。1989年9月,葛上+—500输电线路(120万千瓦)投产,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联网,在中国首次实现非同步跨大区联网。2003年5月,三峡龙泉至江苏政平+—500输电线路(三常线,容量300万千瓦)双极投运,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实现跨大区强联。2001年5月,东北绥中电厂至华北迁西姜家营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联网;2001年12月,福州至浙江金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福建省并入华东联网;2002年4月,三峡至万县500千伏线路投产,川渝电网与华中电网实现同步交流联网;2003年9月,河南新乡至河北邯郸500千伏输电线路投产。华中与华北以交流联网;2004年6月,三峡到广州+—500直流输电线路投产,线路全长975公里,输送容量300万千瓦。加上此前投产的湖南鲤鱼江电厂至广东韶关500交流输电线路,华中电网与南方电网以500千伏联网;2004年月,山东至河北线路建成,山东电网与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