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的移动》设计及反思-陈慧_第1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设计及反思-陈慧_第2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设计及反思-陈慧_第3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设计及反思-陈慧_第4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设计及反思-陈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福州金山中学陈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初中时,学生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在高中本节教材之前,还初步学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平衡等理论知识。在本节课的后续学习中,还将接触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概念,对平衡特征有了深入讨论与具体应用。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协作意识,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网络检索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进行网络学习。这些因素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设计思路整个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取认知,在分析问题中强化理解,在网络平台的互动中生生互动,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升华。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和初步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拓展应用。另外,通过每一部分的温馨提示,解决学生可能产生或碰到的疑难问题,克服学习障碍,保证知识的延续性。四、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通过学生不同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和探究,培养化学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3.通过速率与时间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实质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学习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运用速率与时间图像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六、教学准备:《化学平衡的移动》网页系统;实验用品:1mol·L-1FeCl3溶液、1mol·L-1KSCN溶液、Fe(SCN)3溶液平衡体系、·L-1K2CrO7溶液、1mol·L-1NaOH试管、1mol·L-1HNO3溶液、·L-1CoCl2溶液平衡体系、浓盐酸、蒸馏水、胶头滴管、烧杯、试管。七、教学过程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活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互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展示课前网络交流平台“化学奇幻之旅”的博客空间,引发问题引入新课。(网页截图,如图1、2)[教师引导]请同学回忆化学平衡的特征和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问引导]那到底是哪些条件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预测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方法引导]教师建议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条件改下的平衡移动。首先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开放设计也可以半开放设计,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及评论。(如图3、4)[引导评价]对上传的方案及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出比较可行的几种方案让学生动手探究。[分组实验]根据设计的不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小结]得出结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引导分析]用v-t图像自主分析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以致用]课外延伸:利用今天的方法来学习其他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利用网络平台和博客来继续课堂之外的交流和学习。学生观看交流学生回忆并归纳化学平衡的特征,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作答,并运用科学推理,提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可能的影响因素。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网络操作。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并积极探索。学生听取并提出自己看法。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应用速率与时间图像多种变化,交流讨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学生作图并讨论结果。以学生的问题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新旧知识重组与架构的能力通过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多种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大范围的生生及时互动。在实验中培养学生采用对照、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理性思维和综合应用数学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平衡移动的本质:速率的变化。知识迁移、比较来分析疑难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八、小结反思:“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艰涩,学生很难理解。但我试图通过自己的设计,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中获取认知,在自主分析问题中强化理解,在网络平台的互动中实现生生协助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要做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引导着。九、名师点评:福州三中张德耀:本节课陈慧老师积极探索化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既体现较强的化学学科特色,又围绕如今的信息技术热点,培养学生多种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实验探究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判断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等,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大范围的生生及时互动,并拓宽师生的课前课后的交流。如何让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我所用,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附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