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_第1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_第2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_第3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_第4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话题:教育学习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中国文化文化

[摘要]文化负迁移是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文章从分析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入手,探讨了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策略。[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负迁移文化差异教学策略[作者简介]冯丽(1970-),女,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外事办主任。(广西钦州53500)[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科研项目“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模式的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桂高教[2007]109号、165号)[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72-0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通常只是孤立地教语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传授,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不少中国大学生尽管学了多年英语,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与英美国家的人交际时,仍时常会出现中国式的英语表达和令对方误解的举止,这是由于汉语文化对他们的交际言行产生了负迁移作用。文章拟从这一议题入手,探讨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一、文化负迁移的理论基础迁移(transfer)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其基本观点是旧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语言学家Lado于1957年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Lado认为在外语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倾向把他们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习得中去。Lado的名言是“与母语中相似的成分易学,不同的难学”,即外语和母语相同、相似的成分,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而不同或没有对应的成分,就会发生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迁移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层面上,还表现在语言和行为蕴涵的深层文化因素层面上。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通常表现为在跨文化和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族人的言行和思想,往往会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因此,研究文化负迁移无论对跨文化交际还是对外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负迁移现象1.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客观事物或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联想,如果不加比较,直接以母语文化模式去套用,就会产生文化负迁移。例如,“龙”在中国是神圣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汉语中“龙飞凤舞、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词语都表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试想,对于“望子成龙”的美国父亲说,“Youhopetoseeyoursonbecomeadragon”,这位父亲不感到惊讶,乃至恼怒才怪。再比如对颜色的理解,乍一看,“bluepicture,theblue-eyeboy,tobegreeneyed,greenhand,intheblack,graymare”等词是很让人费解的,各自对应的译法分别是“黄色电影、红人、嫉妒、没经验的人、不欠债、母老虎”。因此,不少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无法理解类似以上的中英文对译。的确,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文化词”的。2.交际用语的不同规约。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文化习俗,对语言使用的规约也不同。在日常交际寒暄用语方面,汉、英文化的使用规约就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恭维语。在英美文化中赞美人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素质修养等被视为礼貌之举,常常赢得对方的欢心和喜爱,特别是女性,如“Howcharmingyouaretonight!”“Whatabeautifuldressyouarewearing!”等颇受女性的欢迎。英美人常常把恭维语挂在口上,如“wonderful,beautiful,fantastic”等。汉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着恭维语,但范围和程度却有别于英美,特别是女性,一般不习惯于异性对自己的恭维,认为他们不怀好意。因此在用英语交际时,很多中国学习者很少有意识地去夸赞对方,这就是很明显受了汉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2)自谦语。中国文化一向把谦虚视为美德,所以当一个人受到赞美和夸奖时,总要客气一番,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我不行”“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例如,受到外国朋友夸赞:“YourEnglishisverygood!”,中国学生可能会立刻做出“自贬”性的回答:“Oh,no,no,myEnglishisquitepoor.”。殊不知,这样的回应,往往会让对方很尴尬,似乎是在说他的夸奖言过其实,而外国人的回答必定是:Thanks!(3)致谢语。英美人大都习惯在各种场合说“Thankyou”,而中国熟人间则很少说“谢”字。西方人得到中国学生的帮助,向他们表示谢意时,中国学生常常为表明很乐意提供帮助而说:“这是我应该做的(It’smyduty.)”但对于外国人而言,这样的回答似乎在暗示提供帮助是你的责任。西方人通常的回答是“Don’tMentionit.(不值得一提)”或者是“Iwouldloveto.(很高兴这样做)”(4)称谓语。西方人在很多场合习惯直呼其名或以“Mr./Ms.+姓名”称呼。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一般都比较笼统、模糊,不论辈分大小,很多按名称呼。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却十分讲究,“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叔叔、姑姑、舅舅、嫂子、婶婶……”,尊老卑幼,总要分得清清楚楚,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3.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由于价值观念取向的不同也常常引起文化负迁移。中西价值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并不是贬义词,这种价值观念重视自我努力、个人利益和隐私。隐私问题是汉英文化交际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中国人与英美人的“隐私”观念差别很大。中国人之间交谈,可以谈及个人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职业收入等,而这些内容却恰恰被西方人视为他人不可窥探的“禁区”。4.思维的差异。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结构、行文的遣词和造句,影响篇章的谋篇布局。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差异。英、汉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汉式思维的整体性决定了语言的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人的倾向。在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汉语篇章主要呈螺旋形,表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委婉、间接、迂回等特点。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个体性的特点,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说起话来自信、明了,所以在语篇上往往表现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不少中国人写出的英语文章让英美人觉得结构松散,主题不明确。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除了用语言交际外,人们还更多地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用言词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眼神、服饰、体触、体距、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和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同样受文化的支配和制约。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的方式在数量、种类、使用频率及其所表达的含义和使用规约上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便是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规约。例如握手,英语国家礼节性的握手是:两人以手相握,然后马上松开,两人之间的距离也随即拉开。中国人的礼节动作则是:两人先握一下手,然后相互靠近,两人的手仍不松开,或者干脆变成相互抓住不放。对此,英语国家的人常感到窘迫不堪。可见,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将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模式套用到他族非语言交际模式同样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化负迁移现象。三、文化负迁移产生的根源1.从客观社会因素分析。文化差异无疑是文化负迁移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汉、英文化差异来看,差异涵盖了两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象征心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社会组织、角色关系、社交准则、风俗习惯、自然环境、语言、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如果缺乏对这些差异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以母语文化准则来评判对方的言行,导致文化负迁移的产生。2.从主观心理因素分析。文化负迁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它的产生不仅受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系统影响,还不可避免地受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制约。中国学习者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在外语习得之前,母语文化模式早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文化系统必然对他们的言行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母语文化模式来感知、比较、吸收、移植外语文化系统中的对应因素,当母语文化与外语的差异因素影响交际或学习时便产生文化负迁移,并在语言和非语言层面中表现出涉及文化方面的言行错误。同时,学习者个体因素,如民族文化背景、外语文化修养、外语水平、文化适应度及认知心理等都会制约着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可能性和程度。一般而言,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与外语文化越相似,对外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也就越容易;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和文化适应程度越高,产生跨文化负迁移的可能性、迁移程度与干扰作用就越小。四、克服文化负迁移的教学策略1.以文化语言观指导外语教学。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干扰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帮助学习者尽可能摆脱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干扰。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文化能力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文化教学,增加外语文化环境下的交际策略、交际习俗、礼仪、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和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敏感性,克服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干扰。2.加强文化对比。文化差异是文化负迁移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弄清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异同,找出干扰外语学习的根源——文化差异和相应的语言差异,有助于教师准确地预测和科学地分析学生的文化错误,从而能在教学中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促进文化正迁移,克服文化负迁移,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3.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跨文化语用能力。Hymes在Oncommunicativecompetemce中曾指出,要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人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语言的形式规则,更需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规约的,是文化所能认可和接受的。具体地说,就是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看电影、情景模拟对话、听力训练等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外语文学作品、小说,了解目的语文化语用规约,鼓励学生大胆与外籍教师交谈,或通过网络与外国人交流,尽可能地在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接触大量真实的语料,提高语用能力。文化负迁移作用于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是构成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正确认识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对促进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者能否把文化习俗、意识形态、思维方法和生活习惯与语言习得机制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学习效率的关键。[参考文献][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戴伟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5]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mce[A].InJ.Pride&J.Holmes(eds)ExplorationintheEthnographyofSpeaking[C].Harm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