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灾害_第1页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_第2页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_第3页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_第4页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我国是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版图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泱泱大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交织体。且首先是自然再生产,对自然有很大的依附性。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灾害频繁,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自然灾害是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它轻则使农业歉收,重则无收,甚至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研究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史,不仅能熟悉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树立“天人合一”思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定适合国情的农业政策和抗灾避灾措施。本文仅就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救荒策作一初浅概说。一、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从洪水猛兽传说到五种灾情的提出 我国远古时期的自然灾害,无文字史料可查,历来只凭一些传说。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发掘的遗物和化石提供了一些分析考据的资料,但毕竟难以尽然。相传,在北京猿人时期,大地上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盛的野草。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于森林和山野中。那里还有大象、犀牛和梅花鹿等。原始人用木棒和石器同野兽作斗争,过着狩猎生活。开始吃生肉和野果。后来发明了火,就把食物烤熟来吃。慢慢地又学会了把捕来的鸟兽驯化饲养,变成了家禽家畜。开始有了畜牧业。以后又学会了把野生植物栽培变成庄稼,因而有了种植业。种植业搞起来了,于是就存在一个同水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问题。“大禹治水”就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故事:相传在五千年以前,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伤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面对严重的水灾,尧即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对策。四方部落首领首推鲸去治水。鲸花了九年时间也没能制服洪水。原来他的治水方法不对头,只知“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堤坝,水灾反而越闹越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视察,发现鲸办事不力,治水无方,即将其治罪处死,并命鲸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接受了父亲的教训,采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群众,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把洪水弓|入大海。在十三年的漫长岁月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酿成水灾。禹亲自到实地察看地形,便带领人们将龙门山开凿了一个大口子。使河水畅通无阻。禹由于治水有功劳,后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夏代以后,农业上大规模垦殖,人们伐木、烧山、驱赶野兽。周朝以后,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烧炭,建房。驱赶野兽,放牧,甚至为战争而毁林。由于森林的减少,干旱现象也就日趋严重。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不是洪水内涝,而是干旱。以排除积水为其功能的我国古代沟洫,不能不为灌渠的兴起所取代。当时,干旱的秦国,沟洫无水可排,也无水可蓄,商鞅就干脆把它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灌溉渠道。战国时期,著名的灌溉渠道工程有期思——雩娄灌区、都江堰、郑国渠等十多处。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万顷田。郑国渠(今陕西关中)可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远古时期至周朝以前的自然灾害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人类刚刚由原始猎狩生活转为畜牧、农耕生活,大自然还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现状,原始植被遍地,森林茂密,野草丛生,野兽成群出没。那时,又正值地质史上最近一次冰河期的结束。大地回暖,气候湿润,地形复杂,江河无水路,百川无堤防,沼泽无障碍,故遇暴雨,洪水横流,泛滥成灾。“大禹治水”传说实际上是人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洪水作斗争的缩影。.极为简单的农业活动对灾害缺乏敏感性。饲养业是刚刚处于将野兽驯化为家畜的阶段;种植业上刚刚将野生的狗尾草培植为粟,将野菜培植为蔬菜,野果培植为家果这样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籽入土而待收。多种少收,或有种无收。作物对水分要求不严格,对其他自然灾害更不敏感。所以,一般传说。也仅有洪水灾害的体验。.即使发生了自然灾害也无史料可查。因为文字还处在“甲骨文”时期和汉字成形时期,语言还没有规范化,人的思维能力还极有限,不可能有什么文字记载。因此,即使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人类也是朦昧无知,无所认识。仅有对“洪水”和“猛兽”的直观认识而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所著《管子》一书,其中《度地》篇中已提到水、旱、风雾雹霜、疠(疫病)、虫等害,说明先民们已突破对洪水猛兽的传说,而开始对五种灾害有了初步认识。这是灾害学上一个起点碑。 二、两汉、新莽、魏晋、南北朝:旱、水、虫、饥、雹、风、疫、地震八灾搔扰 我国的两汉时期,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历时426年。这期间有一个王莽篡政的l5年(公元8—23年)。此后是60年的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0—280年)、155年的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和历时161年的南北朝大分裂时期。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汉朝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农业。汉朝代的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国家向农民提供一定面积的土地。官僚贵族占有较多的赐地,通常由农民耕种,再从农民那里按收成的比例征收土地税(实物地租)。由于人口增长(当时人口已到5900多万),加之官僚机构庞大,连年战争。政府越来越感到土地不足。因此,极力向西开拓边疆,实行屯垦戍边政策,由内地向边疆大量移民,使多数牧区转化为农耕区。森林、灌丛、草原受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坏。黄土高原的原面、陇南的河谷以及河西走廊的绿洲等地的天然植被基本上荡然无存。到三国时期,北魏统治阶级采取了登记户口,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奖勤(农桑)罚懒,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减轻赋役,整顿租调等政策,自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封建割据,战争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人们不能安居乐业,人口大减。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只有1600多万人。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加之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农业上自然灾害种类多了,计有旱、水、虫、饥、雹、风、疫(或牛疫)、地震等八种以上。据史料记载,在西汉至南北朝这个785年当中,共发生水灾162次,平均每4.8年一次;旱灾第179次,平均每4.3年一次;风灾50次,平均每15.7年一次;蝗灾87(其中螟灾7次),平均每9年发生一次;饥馑56次,平均每14年发生一次;雹灾52次,平均每15年一次;霜灾24次,雪灾15次,冰灾1次;地震241次,平均每3.2年一次:人疫46次。牛疫5次。这段历史时期自然灾害有以下六个明显的特点: 1.水旱灾害交替,抗灾能力小,一旦遇灾,灾民遍野,乃至相残。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发展了。人们的生活非得仰赖农业丰收,但无抗灾的设施,遇灾则无力自救。例如汉元帝初元元年五月,渤海水大溢,秋九月,关东十一个县涨大水,造成饥荒,民多饿死,琅琊县有人相食。东汉献帝兴平元年,三辅(今长安一带)大旱,自四月到七月。是时,谷一斗五十万,麦豆一斗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晋武帝大康二年六月,泰山、江夏大水,泰山流三百家,死六千余人。江夏大水,泰山流三百家,死六千余人。江夏亦死了人。晋孝武帝太元八月年、太元十八年,始兴、南康、庐陵涨大水,平地水深达五丈。.蝗灾严重,且常常是两灾并发。据史料,这段时期发生的87次蝗灾(包括7次螟灾),其中就有18年是旱灾与蝗灾并发,夏有4年是水灾与蝗灾并发,夏蝗多于秋蝗。由于当时蝗虫有发生的环境条件,无扑灭的好措施,常造成大发生,成群迁移为害,所到之处,为害甚烈。汉武帝太初元年八月,关中蝗虫大发生,从东方飞到敦煌。汉平帝元始二年四月发生蝗灾,到了秋天,河南竟有二十个县遭受蝗灾。东汉安帝永初六年三月,有四十八个县受蝗灾。晋愍帝建兴四年六月发生蝗灾,至冬十月,京师闹饥荒;斗米值二两金,人相食,死者大半。梁敬帝太平二年,陈武帝永定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北周孝闵帝元年、明帝元年夏至九月,北章河北六州、河南十三州、畿内八郡大蝗,飞至邺,遮天蔽日,声如风雨。.饥荒降临,景况悲惨。此期的56次饥馑,景况是十分悲惨的。汉高祖二年六月。关中发生饥馑,斛米值万钱,人相残食,朝廷令民到四川谋生。新皇帝王莽天凤四年,荆州发生饥馑,民众只好到野泽地挖野荸荠充饥。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七月,洛阳因旱灾弓I起的饥馑,一斤黄金只能换到五升豆子,造成人吃人。晋愍帝建兴四年冬十月,京师发生饥馑,斗米值二两黄金,人相食,死者大丰。公元501年三月,北魏青、齐、徐、兖四州发生大饥荒,饿死一万余人。.瘟疫流行。死者甚众。古代医疗条件差,发生流行性传染病,一染十。十染百,很快传染开去,不可收拾。例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会稽(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发生瘟疫,死者万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瘟疫,魏文帝写给吴质的一书信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魏陈思王描绘当时的疫情情景是:“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晋武帝咸宁元年十一月,京师发生瘟疫,死者十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凄凉景象。.地震灾害频繁。这个时期发生241次地震和16次山崩。其中有31次地震发生在京师地区。文献记载地震有“地动”、“坏城垣”、“山崩水出,坏城郭室屋”、“杀人”、“蓝田地沙石壅坝水”、“岸崩,江水逆流”、“地裂压杀人”、“丘山陷”、“地坼裂,水泉涌出”、“飞泉涌出”、“地陷裂”、“水涌井溢”、“隐隐有声,屋瓦摇”、“有声如雷”、“殷殷有声”、“野雉背雊”等。例如汉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雨雪,深五尺,树折屋坏。结果发生地震。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戍,犍为、柏江地震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死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有的年成,一年数震。晋武帝大康九年正月、四月,七至八月,九月,十二月,全国有十二处发生地震。晋惠帝元康四年二月,五月,六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全国十八处发生地震。不过。古代因为没有大城市,地震伤人者不多。但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五年、延昌元年四月的一次大地震,震区包括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恒州之繁吁寺、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死五千三百一十人,伤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算是这个时期因地震而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了。・ 6、风灾、雹灾等其他灾害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威胁。如汉高祖二年三月,彭城大风,从西北起,折木拔屋,扬沙石。昼晦。汉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者寿春大风,毁民室,死人。汉成帝建始元年十二月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千围以上。雹灾的特点是雹大惊人。如汉武帝元封三年冬十二月的雨雹,大如马头。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四月,沛国、渤海大风,雨雹,拔树三万余株。汉文帝后七年,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汉景帝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汉景帝中元年,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晋成帝咸和七年五月的一次雹灾,大如鸡蛋,平地三尺,行人禽兽死者数万。面积遍及太原、东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等千余里。树木摧折,庄稼荡然无存。这是历史上记载最严重的一次雹灾。此期的15次雪灾,有的也挺严重。汉成帝元封二年,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王莽天风三年二月,关东一次雨雪。深者一丈,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三、隋、唐、五代十国(附辽)“八灾”加重和种类增多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水灾163次,虫灾55次,雹灾39次,霜冻18次,风灾31次,疫灾19次,牛疫7次,地震61次,旱灾弓1起的饥荒17次,不明原因的饥荒56次,水灾弓1起的饥荒2次,雪灾11次,鼠灾5次,山摧4次,兔灾1次,其他灾害2次。 此期自然灾害的特点是:1.水旱灾害发生频繁。此期平均每2.3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每2.2年发生一旱灾。均较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发生频率增大了近一倍。存在还不到40年的隋王朝,就发生9次水灾和8次旱灾。唐朝发生水灾100次,平均每2.89年发生一次。发生旱灾125次,每2.3年发生一次。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几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如贞观元年,“山东诸州大旱”。贞观七年“八月,山东、河南等四十余州水”。贞观八年“七月,山东、淮南、河南大水”。贞观十二年冬,吴、楚、巴蜀二十六州,从冬季开始不下雨,延至第二年五月,半年多时间遭旱。武则天称帝执政的十五年,七年遭水灾,五年遭旱灾,还有其它灾害。唐玄宗在位的44年,遭水灾20次,旱灾16。水灾最重的一年是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东都(今洛阳)暴雨,谷水暴涨,溺死者二万余人,水入上阳宫,宫人死者什七八。*[}+廛]水暴涨,涨溺者二千余人,新安、渑池、河南、寿安、丽县等庐舍荡尽,漂九百六十一户,溺死者八百十五人,许、卫等州常闲番兵溺死者千一百四十八人。京城与道坊,一夜陷为池,一坊五百家俱失。”当年,邓州(今河南伏牛山以南的丹江、湍河、白河流域)因暴雨成灾,漂溺数百家。当年夏天,关中驻扎着抗契丹进攻之援兵万余人,因山洪暴发,一夜之间皆被洪水淹死。到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七月又出现一次全国多处型水灾。当时河南、河北、山南(在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番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涡水以西、自四川重庆市至湖南岳阳之间的长江以北地区)、江淮凡四十余州涨大水,淹死二万余人。郑(今河南郑州),蓟(今天津蓟县、河北三河、玉田、丰润、遵化等县地),涿(今河北涿县、雄县及固安县地)、檀(今北京密云县一带)、平(今河北陡河流域以东,长城以南地区)等州平地水浸一丈五尺,郭邑、庐舍,田稼漂损皆尽,百姓皆登丘冢以避之。唐文宗大和四至五年(公元830—831年),连续两年全国性的水灾。到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8年),又自头年十月旱至第二年二月,连续5个月遭旱灾,接上又是全国性的水灾。2.蝗灾为害愈来愈猖獗,虫(鼠、兔)灾种类增多。我国的蝗虫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这两类蝗型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相互转变。古代蝗灾均为飞蝗。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46次蝗灾,平均每8.2年发生一次,较之前一个历史时期每9.8年发生一次。间隔时间稍有缩短。从史料记载来看,蝗虫有为害愈来愈烈的趋势。在隋朝仅有文帝开皇十六年“并州蝗”一次记载。贞观二年六月在京畿,旱后“蝗食稼”。贞观三年五月,徐州蝗。秋戴、德、廓等州蝗。贞观四年秋,观、兖、辽等州蝗。高宗永徽元年,自夏不雨至七月,雍、夔、绛、同等九州蝗、旱。高宗开耀二年,永淳元年三月,京畿蝗,无麦苗。六月,雍、岐、陇等州蝗。武周长寿二年,台、建等州蝗。唐玄宗开元四年五月,山东诸州蝗,蝗大起,蚀稼。声如风雨。六月,分遣御史捕而瘗之(掩埋);当时朝廷有放蝗与捕蝗之争论。八月,向河南、河北派遣了检校捕蝗使;而河北蝗虫顷日成灾,经历之处,苗稼都尽。这说明蝗灾严重,已弓[起朝廷高度重视。开元九年,江夏飞蝗害稼;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食苗。唐代宗广德二年秋。蝗食田稼殆尽。二十一年后的唐德宗贞元元年夏,发生一次大蝗灾,“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经弓[之处,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饥馑枕道。”经历此次蝗灾后有37年未见有蝗灾记录。直到唐穆宗长庆三年秋,才出现“洪州(今南昌)螟蝗害稼八万亩”的记载。十五年后,即唐文宗开成三年、四年、五年和唐武宗会昌元年,连续四年发生蝗灾,而且范围越来越大,为害越来越猖獗。此后又有45年未见蝗害。到唐僖宗光启二年七月,淮南发生蝗灾。五代十国的53年,发生五次蝗灾。后梁一次,后唐二次,后晋二次。尤以后晋出帝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最惨重。那年四月,诸州大蝗,食草木皆尽。雍华节度使命百姓捕蝗,一斗以禄粟一斗偿之,九月,二十七州郡蝗,饿死者数十万。时,蝗、旱相继,人民流移,饥者盈路。关西饿殍尤甚,死者十七八。由于当时信迷信,认为蝗虫与关押犯人有关,所以除十恶、行劫、杀人者以外,对其余禁囚减型或释放。在蝗虫间歇性为害的同时,其他害虫也开始威胁农业。此期出现了粘虫(好鲂)6次。紫虫1次,黑虫1次,螺虫1次。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榆关(今山海关)好妨虫害稼。是我国粘虫为害最早的记录。此外,鼠害已有记录。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建州(今建瓯,辖境相当于今福建南平市以上的闽江流域)鼠害稼”,是我国鼠害最早的记载。此后,贞观二十一年渝州(今重庆市),唐中宗神龙三年基州,唐玄宗开元二年,韶州,均发生过鼠害。唐高宗开耀二年,永淳元年。岚(今山西岢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出现了“兔害稼,千万为群,食苗尽,兔亦不复见”的记载,是我国最早的一次兔害记录。3.雹、霜冻和风灾较前有所加重。隋、唐、五代十国,平均每9.7年发生一次,雹灾,较公元前785年每15年发生一次,缩短了5.3年。唐高宗显庆二年五月,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大雨雹。人有死者。总章三年四月庚午,雍州(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市以南,渭南以西地),开耀二年五月,定州(今河北定县)均出现过“大雨雹。”武周天授二年六月庚戌,许州(今河南许昌)大雨雹,证圣元年二月癸卯,滑州(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等县)大雨雹,杀燕雀。武周长安三年八月,京师大雨雹,人畜有冻死者。武周长安四年九至十月,唐中宗神龙元年四月壬子,雍州同官县,唐中宗景龙二年正月已卯沧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戊辰,京畿渭南等六县,唐代宗大历七年五月乙酉,大历十年四月,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四月渭南,元和十五年三月京畿兴平、醴泉等县均发生过雹灾。其中有的年成雹灾造成损失大,如唐僖宗中和元年,四月甲申朔,汝州大雨风,拔街衢树十二三;东都大风,长夏门内表道古槐树自拔者一十五六;雨雹大如杯,鸟兽殪于川泽。京师及东都,汝州雨雹,大风拔木。后唐末帝清泰二年阆州大雨雹,如鸡子,鸟雀皆死。霜冻灾害记述较简单,如“霜杀稼”,“霜杀桑”等。唐太宗贞观元年八月的一次霜害面广且严重,当时“关东及河南、陇左沿边诸州霜害稼,遣使分往诸州赈贷。关内饥。”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天下州十七。霜杀稼。”此期发生的十次雪灾,从记载看有的也挺严重。如唐高宗总章三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冻死。”唐宪宗会昌三年“春寒,大雪,江左尤甚,民有冻死者。”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南唐升元三年,契丹会同二年(公元939年)“十二月,后晋大雪害民,五旬不止。契丹六月雨雪。”算是这个时期最反常最严重的一次雪灾了。这个时期,平均每12.2年发生一次风灾,较之前一个历史时期每15.7年发生一次,间隔时间也缩短了。风多与雨、雹交加。不过,此期有了“海啸”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八月,海溢。”是我国最早的海啸记录。唐代宗大历十年七月,“杭州大风,海溢,溺州民五千余家,死者四百人。苏、湖、越等州亦同。”是唐朝杭州湾等海面发生海啸最严重的一次。此外,还发生两次海啸: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六月,“密州(今山东诸城)大风雨,海溢,毁城郭。”唐文宗大和二年夏,“越州(今浙江绍兴)大风海溢。”4.地震灾害较前有所减少。此期平均每6.2年发生一次地震。较之前700多年每3.25年发生一次间隔期拉长了。隋朝仅发生三次地震,一次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第二次是隋文帝仁寿二年四月,发生在岐、雍两地。第三次是隋炀帝大业七年。唐王朝发生58次地震,其中有20次是发生在京师地区。可见唐首都长安是处于地震频繁朝。损失最惨重的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二月壬寅在秦州(今甘肃秦安北)发生的一次地震,造成“廨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千余人。”于是朝廷命地方政府“敕给米贷赈,三口以下给米一石,六口以下两石,七口以上三石,给粟准米计折。”五代十国没有发生地震的记录。5.疫灾仍较严重。这个时期平均每20年发生一次疫灾,较之前一个时期每17年发生一次稍有减轻。隋朝仅炀帝大业八年因大旱而发生一次疫灾,造成“人多死,山东尤甚;百姓流亡。”唐王朝在贞观十六年到十八年连续三年发生瘟疫。而且流行面积达3—5州。唐宪宗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因大旱弓1起饥馑而瘟疫流行 四、宋(辽金)元明清:四大主灾肆虐。其余六灾不轻 宋元明清的自然灾害记载较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大。宋王朝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宋帝晶祥兴二年(公元1299年)的319年,就有297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占其统治年数的93.1%。仅有22年风调雨顺。占6.897%。较之中兴时代的唐王朝,其自然灾害的频率显然高多了。据统计,唐朝从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到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288年,有241年发生自然灾害,占83.68%,有47年无自然灾害。占16.3%。元朝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的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7年(元朝灭亡)的96年时间,年年发生自然灾害,且多数年成一年数灾。例如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一年就发生了旱、水、雹、风、霜、地震、饥馑等七种自然灾害。有的年成,一种灾害重复发生,或覆盖面广。明王朝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275年中,仅有9年无灾,其余266年都发生自然灾害,占96.7%,虽比元王朝轻些,但较之宋朝,其灾年的频率还是增大了。到封建末朝清王朝,从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的267年,又是年年有灾,和元朝一样,多数年成效灾并发,灾情笼罩面广。为害的程度也越来越大。水、旱、虫、饥已成为四大主灾。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发生自然灾害二十种以上。但发生次数多、为害面广、牵涉面大的是水灾、旱灾、虫灾、饥荒。据统计,四个朝代的951年时间。共发生水灾1042次,平均每年发生1.09次;共发生旱灾912次,接近每年发生1次;共发生虫灾407次,平均每2.33年发生1次;共发生饥荒461次,平均每2.O6年发生1次。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对人们生命财产威胁最大。是第一大灾害。水灾的第一个特点是常造成江河横溢,河堤决口。据统计,宋朝232次水灾,就有57次河堤决口。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的97年,发生水灾116次,平均每年发生1.19次,大小河堤决口33次。明朝发生水灾278次,平均每年发生1次,大小河堤决口34次。清朝发生水灾416次,平均每年1.4次,大小河堤决口15次。水灾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雨区的移动,有的年成一年发生数次水灾,造成连续性危害。例如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一年发生5次水灾,四至八月,全国有62个县涨水。旱灾是渐发型灾害。往往是数月不雨而酿成。其特点是延续时间较长,受害范围较广。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三十二州旱;宋真宗成平元年,宋四十七军州旱。辽亦遭旱;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七月至十一月,几乎半年时间全国有26个军及2个郡遭旱灾。元成宗元贞元年六至九月,全国有12路受旱。明宣宗宣德七年至八年(公元1432—1433年),西京、河南、山东、山西久旱,这一带有45个县,大旱七至八个月。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湖广钟祥十二州县,五十八年有浙江、钱塘等二十一州县,六十年有直隶开州、永年等二十二州县,六十一年有山东泗水等十一个县遭旱灾。清世宗雍正元年。山东有济南等五府,河南有七十七州县遭旱灾。到乾隆年间,受旱的面积更大了。乾隆二年,山东有三十八个州县,甘肃有十个县,山西有十二个县受旱,江苏有二府八十一州县受旱。虫灾是有害生物繁殖过量型灾害。某种昆虫的发生量特多,必然会吞食大量农作物,使人们缺粮少菜而造成饥馑。宋元明清的虫灾主要还是蝗灾。据统计,宋朝发生虫灾108次,其中蝗灾92次,占85.2%:其余的虫灾有:螺虫4次,粘虫4次,桑虫3次,螟虫2次,蛹虫、*[甘+虫+虫]虫和其它虫各1次。元朝发生虫灾85次,其中蝗灾68次,占80%;其余是:桑虫7次,粘虫2次,其它虫2次,稻虫、麦虫、螟虫,螺虫各1次。明朝发生虫灾102次,其中蝗灾91次,占89.2%;其它虫灾11次。清朝发生虫灾112次,其中蝗灾86次,占76.8%,其它虫灾26次。宋元明清蝗灾的特点是为害烈,范围大,旱蝗并发。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六月癸未,宋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蛹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七月辛亥,过京师。群飞翳空,延至江。淮南,趣河东,及霜寒始毙。是月丙辰,宋开封府祥符县蝗附草死者效里。九月戊辰,宋青州飞蝗赴海死,积海岸百余里。”宋宁宗嘉定八年四月「宋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尽;已卯,飞蝗入畿县;自夏徂秋。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计,饥民竞捕,官出粟易之。四月,金河南路蝗,遣官分捕。五月,金河南大蝗。”可见宋朝蝗灾何等猖獗。到了元朝,蝗灾往往是大范围的。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四月,全目一百五十处发生蝗灾;六月又有五十处蝗。三年以后的六、七、八三个月,全国又是二十六处蝗灾。到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四月至八月,全国五十三处蝗。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六月,全国二十六郡蝗。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全国五十五处蝗,造成“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沟堑尽平,民大饥。七月,淮安清河县飞蝗蔽天,自西北来,凡经七日,禾稼俱尽。”到了明清两代,蝗灾仍然是大灾害,且多是旱灾与蝗灾并发。据史料,明朝旱蝗并发的年成有:明太祖洪武三年七月,山东;洪武七年二月,平阳、太原、汾州等地;洪武十九年六月,河南开封府等;洪武二十一年正月。青州府所属州县;明惠帝建文四年,浙江台州府;明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浙江台州府临海县,十一月河南;明英宗正统七年二月,直隶河间府沧州;正统十三年,淮安府十一州;明代宗景泰七年六月,直隶淮安、扬州、凤阳;明英宗天顺七年六、七月;直隶泗州并天长、石埭、青阳县;明世宗嘉靖九月,北直隶、山东;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七月,保定;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直隶;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山东。清朝旱蝗并发年有:清宣宗道光五年七月,清苑、定州,内邱、新乐及山东观城等四十四州县及德州四卫;道光十五年黄安、公安等七县,道光十六年夏,湖北随州、宜都、黄阙、钟祥;清德宗光绪三年夏,昌平、武清、滦州、高淳、安化;光绪十八年五月,合肥等州县。古代遇天气干旱,有利于蝗虫的繁殖增代。虽然有飞鸟食蝗、蜂食蝗等生物因素制约和“掘蝗种”简单的人工捕杀方法,但往往抑制不了蝗虫的严重为害。故遮天蔽日。飞经数天,所落之处,草木皆食尽的蝗虫,给脆弱的农业生产和先民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据明史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四至九月。在山东、山西、常州、镇江、江宁、广德等十多处发生了大范围的蝗灾,禾黍竹树俱尽,田妇对禾长泣,甚至上吊自缢。饥荒是天气型灾害或生物型灾害所带来的一种悲惨结局型灾害。因水、旱、风、虫等造成歉收无收而发生饥馑,迫使农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卖儿弃女,啃树皮革根。偷盗抢劫,互相残食。宋元明清造成饥馑的主要根源是水旱灾害,尤以旱灾为甚。凡遭旱灾之处,赤地千里,人畜饮水匮乏,作物更是无生长之机。据统计,宋朝的l53次饥荒,其中旱饥37次,水饥24次,旱蝗饥和亡麦饥(据分析是麦病害所致)各5次。水旱饥4次,蝗饥3次,水蝗饥、风饥、地震饥、疫饥各1次,未明原因饥70次(多为辽、金发生的饥荒)。宋朝最惨的一次是宋仁宗嘉定二年(公元1204年)春,因旱灾蝗灾造成的两淮、荆襄、建康府大饥荒,当时“米斗钱数千,人食草木。淮民封道殣,食尽,发瘗掰继之,人相描噬;流于扬州者数千家,渡江者聚建康,殍死日八九十人。是秋,宋诸路复大歉,常、润尤甚。冬,宋行都大饥,殍者横市,道多弃儿。”元朝89次饥荒,其中旱饥32次,水饥18次,水旱饥16次,蝗饥5次,旱蝗饥4次,旱虫风饥1次未明原因饥13次。元朝饥荒频繁,且范围广、饥民多。例如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四月,“陕西饥民百二十三万余。奉元流民数十万。江浙饥民六十余万户。河南饥者三万人,饿死者两千人。大都、中兴诸路,泰安、徐、邳等州饥民六十七万。六月,陕西、河东、燕南、河北、河南诸路流民十数万。”明朝143次饥荒。其中旱饥52次。旱涝饥32次,水饥16次,旱蝗饥5次,水旱蝗疫饥3次,旱疫饥、蝗饥、雹饥各1次,未明原因饥43次。在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至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的32年时间,连年遭受旱灾。旱情笼罩南各地,造成溪涧断流,田苗焦枯。土地干坼,寸草不生,民皆饥饿,饿殍甚众。到清朝,76次饥荒,其中旱饥27次,水饥25次,水旱饥8次,旱蝗饥6次,蝗饥2次,雹饥1次,其他饥7次。较之前3个朝代清朝的饥荒局面有所缓和,表现在饥荒面缩小,多是几个县,甚至1—2个县遭饥荒。.地震间隔期有所缩短且损失增大。宋元明清发生地震225次,平均每4.2年发生一次,较隋唐五代十国每6.2年一次,间隔期缩短了两年。宋朝发生地震41次,损失惨重的有两次:一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十二月甲子京师地震后,甲申,忻州、代州、并州发生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了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九人。其中忻州死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二人,伤五千六百五十五人,牲畜扰死者五万余;代州死七百五十九人;并州死一千八百九十人。二是宋神宗熙宁元年七月至十二月,全国七处发生地震:七月甲申,乙酉,京师地震;辛卯,河朔地大震,京师再震;八月壬寅、甲辰,京师地震;须城、东河二县终日地震;沦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这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九月戊子,宋莫州地震。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元朝发生地震31次。较详的记载有两次: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二月,癸未,泉州地震。八月癸已。地大震。武平尤甚,压死按察司官及总管府官王连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坏仓库局四百八十间,民居不可胜计。九月戊申,武平地震,盗贼乘隙剽劫,民愈忧恐。”元成宗大德七年至大德十年,即1303年至1306年的连续四年,山西太原等地连年地震。1303年“八月辛卯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十余里;太原徐沟、祈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亲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人民压死者不可胜计”。1304年。“五月庚辰,以去岁平阳、太原地震。宫观摧圮者千四余区,道士死伤者千余人。”1305年,“二月,平阳、太原地震,站户被灾。四月乙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官民庐舍五千余间,压死二千余人。怀仁县地裂二所。涌水尽黑,漂出松柏朽木。”1306年“正月,晋宁,冀宁地震不止。八月壬寅,开城路地震,王宫及官民庐舍皆坏,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明朝地震54次。且发生了我国地震史上最大最惨的关中大地震,即: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十二月,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陕西渭州、华州及山西蒲州等处尤甚,压死军民八十三万。其次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广西陆川县地震,声若山崩,震塌城垣、房屋,压死居民男妇无算。同年,湖广武昌、山东、宁海等处,广东琼、雷等郡,广西桂、平等郡均发生地震,官民死者甚多。清朝大小地震99次,损失较大的有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州县地震,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数。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沂州鱼台等四十州县卫及信阳等三场均地震;四月,金华地震;五月,京师发生五次地震;六至八月,上海、海盐、湖州、绍兴、桐乡、嵊县、香河、无极、南乐、清河、德清等十一处地震。是我国地震史上跨度大、延续时间长的一次南北大地震。二十七年后的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湖广、光化、山东滕县、恩县、邱县,山西临汾、翼城等十县发生大地震,坏庐舍十之五,压死万余人。此次地震后过了四十三年,即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又发生一次大地震,震区在靖远、庆阳、宁夏、平罗、中互等五县,压死五万余人。此后,还发生了三次多处地震;1853年(咸丰三年)“正月始,黄岩一年屡次地震;三月,云和山裂二百丈。苏州地震。四月初五,通州地屡震。二十三日,元氏地震。六月二十六日,景宁大雨,山崩,压死七十三人。郧县青岩崩裂十余丈;保康大山崩移十里许。毁田庐无算;永嘉大雨。龙泉村山圮覆层,压伤十九人。七月,景州地震。第二年五月,安福地陷数丈,深不可测。七月云和山崩,压死三十余人。九月,江陵地震。十二月初四日,钟祥地震。’三年后的1857年(咸丰七年)“四月,兴国地震。九月,铅山地震。十月,永丰地震。十二月二十六日,蓬来地震。并屡不止。”1881年(光绪七年)“四月,台北地震。太平地震,五月又震。七月阶州等处地震。九月,甘肃、台湾地震。十二月十二日,东光地震,二十五日复震。礼县地震,震死四百八十人,倾倒民房四千有奇,牲畜无算。十一月初二日。西宁、丹噶尔厅地震。”清朝是我国地震史上多处地震的典型时期。.风、雪、鼠灾、大疫、霆雨也是这个时期的突出灾害。宋朝发生风灾76次,而且有几次风灾损失惨重。宋真宗大中祥元年(1008年)八月的无为军大风雨。造成“折木、坏城门、军营、民舍,压溺者千余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温州发生一次大风。造成“海溢、漂民庐、盐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掰骼尚七千余。”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正月,“金大风飘端门瓦,昏*[雨+狸]不见日,黄气塞天。秋;宋福州飓风大作,坏田损稼。冬,宋鄂州暴雨坏战舰二百余,寿昌军坏战舰六十余,江州、兴国亦如之。”元朝发生风灾41次。以北方的几次风灾记载较详。如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二月,“诸王薛彻都等所驻之地,雨土七昼夜,羊畜死不可胜计”。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七月戊戍朔,“暴风起东北,雨雹兼发,江湖泛溢东起通、泰、崇明,西尽真州民被灾死者三万四千八百余户。”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温州飓风大作,死者万余人。”明朝发生风灾42次。最大的风灾有两次: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扬州泰兴、海门,如皋等处,狂风大作,屋瓦皆飞,骤雨如注。漂没官民庐舍数千间,男妇死者不计其数。”第二年(万历十年)正月,“通、泰、淮安三分司所属丰利等三十场,风雨暴作,海水泛涨,一时淹死男妇二千六百七十余丁口,淹消盐课二十四万八千八百余弓I。七月,苏、松六州县潮溢,坏田禾十万顷,溺死者二万人。”清朝发生风灾95次。较重的有两次: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江苏苏州、松江等府所属崇明、上海、常熟等十九州县于七月中旬飓风大作,大雨倾盆,海潮泛溢,田禾被淹,人民、房屋多有漂没(崇明县淹毙一万二千余口)。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月壬戍,通州飓风大作,毁屋。七月十四日,永嘉大风兼雨连旬,毁孔子庙及县署。十八日,缙云大风拔木。十九日,景宁大风雨三昼夜,坏田庐无算。十月,武昌大风起江中,覆舟,人多溺死。”宋元明清的鼠灾总的来说不算主要灾害,而且是个渐减的趋势。宋朝发生鼠灾7次,元朝发生3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