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漳州交通生活环境论文材料_第1页
改革开放30年漳州交通生活环境论文材料_第2页
改革开放30年漳州交通生活环境论文材料_第3页
改革开放30年漳州交通生活环境论文材料_第4页
改革开放30年漳州交通生活环境论文材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随着三十年祖国的改革开放,漳州在教学事业上也是大有发展的。听学校的老师说,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要想富,先修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连接了起来。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的尴尬情形了。如今,不管天晴下雨,人们都可以衣帽洁地串门、上学。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们不但在物质生活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现在的小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新建学校,而且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室等。在校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新建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减轻家庭负担。改革开放以后,漳州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国内外客商接踵而来。工商业的兴起带动农业发展。30年来,漳州老区农业跳出单一的以粮为纲的传统方式,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发展多种经营,又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字上下功夫,实现了生产多元化、品种特色化,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优势,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平和蜜柚、漳浦花卉、华安铁观音茶叶、龙海白对虾、云霄枇杷、诏安青梅、南靖麻笋、长泰芦柑等“一县一业”、“一县一品”,特色农业不断做大做强,成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除了加强自身建设以外,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是漳州老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漳州老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从设备、资金、种苗、栽培管理技术的引进和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到工厂化生产、国外市场整体进入,对台农业合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兴农和老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老区群众增收。通过大力扶持,目前无公害、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漳州老区农业最突出的品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致力工业发展.漳州老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老区发展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八十年代中后期,老区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并逐步确立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也使老区工业发展上了新台阶。在水资源开发方面,凡是水资源丰富可办水电站的地方,都运用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办电站为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漳州老区以办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等。我们相信,漳州的将来会更加美好的。改革开放30年漳州交通生活环境大变化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漳州的交通、通信、水电、燃气、绿化、环卫、住房、金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谓变化巨大,发展喜人。一、交通网络大变化1978年,漳州境内公路总里程3998.6公里。其中,国道、省道635公里,县道1023.2公里,乡道2150.3公里,专用线190.1公里。30年后的今天,漳州高速公路里程247.143公里、国道257.15公里、省道670.431公里、县道1698.983公里、乡道3085.451公里、专用线148.29公里、村级公路4217.27公里。当然,仅有公路是不够的。随着30年开拓进取的步伐,漳州境内的铁路长起来了,港口、航道也多起来了。1996年,漳州第一个万吨级码头建成;1999年,漳州开通10万吨级航道工程;2003年,漳州港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成为福建省继厦门、福州、泉州之后第四个迈进千万吨级大港的沿海港口城市。2006年,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港立市”战略,实现了全市港口发展新跨越。目前,漳州港口分布在厦门湾南岸有招银、后石、石码3个港区,分布在泛东山湾有古雷、东山、云霄、诏安4个港区,形成一港七区格局,其中,招银、后石、东山3个港区为国家一类口岸,招银港区还是对台直航试点口岸。同时,全市已建有56个码头。30年前,漳州交通发展落后。30年后,漳州交通取得了全方位、大跨度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为大动脉,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达到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实现了中心市区至各县(市)区行政中心“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圈”。二、信息平台大发展30年弹指一挥间,漳州完成了由单一、分割的农市话网到全市统一的C3本地电话网的过渡;完成了由明线、电缆到以光缆、光纤为主体,直通各村镇、路边、大楼的,覆盖全业务的数字传输网络的过渡;完成了从单一的电话、电报网到拥有数字数据网、支撑网、智能网、IP城域网、宽带网等综合电信网的过渡。漳州的城乡电话用户数从1233户增至145万户,累计增长近1200倍;漳州移动用户数由1999年的26万户发展到现今的190多万户;漳州小灵通、宽带用户从无到有,截至2007年,分别达40万户和14.3万户。30年前,漳州与外界的通信仅仅是靠几条悬挂在蓝天上的架空明线,几乎所有的电话交换机还是古老的“摇把子”。今天,程控电话、小灵通、手机、互联网等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漳州与世界的距离近在咫尺。改革开放之初,漳州除单一的县乡村有线广播外,没有广播电台,电视事业几乎一片空白。至2007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3817公里,拥有有线电视用户45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07%和98.18%。目前全市所有乡镇通有线电视,漳浦、东山、芗城、龙文四个县区已实现100%行政村通有线电视。那种几十号人、几百号人围看一台信号很不好的黑白电视机的情景已经远去模糊了。三、基础设施大改善改革开放的30年,是漳州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30年。不仅交通、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水电、燃气、绿化、环卫、住房、金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齐头并进。30年来,漳州住宅建设不断加快,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5平方米扩大到28平方米,增长4倍多,住宅成套率也从不足20%上升到85%。农村人均住宅面积提高到25.22平方米。30年来,漳州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9.2%,水质合格率达99.8%。燃气普及率达95.6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13%提高到59.88%。管道燃气(LNG)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市区已铺设燃气管道99.22公里,签约居民用户7.32万户,点火用户11062户,已供气的居民小区70个。30年来,漳州逐渐加大环卫建设力度。2007年,市区垃圾处理率达98%,污水处理率达73%。同时,在“家园清洁行动”中,全市重点治理的镇(乡)、村共有卫生保洁员4591人,配备垃圾桶22.6万个,垃圾箱7446个,垃圾池2802个,保洁车1418辆,建设焚烧炉43个、中转站9个、垃圾填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