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齐家睦亲之道_第1页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齐家睦亲之道_第2页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齐家睦亲之道_第3页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齐家睦亲之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齐家睦亲之道治理好家庭,使家庭和睦有序长盛不衰是古人的普遍心理,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前提,正是从这个心理状态和文化观念出发,古人对管理家庭提出了十分丰富、具体的想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家理论,也出现了许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家风、门风。1.和顺睦家“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古人所追求的治家理念。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五种重要的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而在家庭之中就包含了“三伦”,因而实现父子和、兄弟和、夫妻和,成为实现家庭和睦的基本条件。正如南宋陆九韶说:“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居家正本制用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古人认为应该以封建社会的礼制来处理家庭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便成为古代家庭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大量出现在家训著作中。首先,家训中的父子关系既注重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更侧重于子女对长辈行“孝”。例如,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然而即使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女,“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子女终身也不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何况是那些不尽孝道之人呢。又如,司马谈在《命子迁》中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行孝由侍奉父母逐渐到侍奉君主,修己立身,扬名后世,使父母获得荣耀,这才是最大的孝行。此外,古代家训中还多次提及对子女应当均爱、严爱,而不要偏宠、溺爱等内容。其次,兄友弟悌意即兄长要关照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爱戴兄长。关于兄弟之间的关系,《颜氏家训·兄弟》篇有过一番详细而又深情的阐述,颜之推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兄弟是身体分开,但是血气相通的人,在他们年少的时候,“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如,游则共方,”因此尽管其中有兴乱作害之人,也“不能不相爱也”,并列举了许多兄弟间相亲相爱的事例。司马光也说:“兄弟手足也”(《家范·弟》),张英言:“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聪训斋语》)等等,这些都告诉子孙,兄弟关系不同于其他关系,主张兄弟之间应当团结友爱,维护并珍惜这种血脉亲情。那么,该如何做到兄友弟悌呢?朱柏庐说道:“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朱子治家格言》)兄弟叔侄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严格按照等级秩序区分长幼内外。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说道,兄弟之间应当“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弟弟听从兄长的话,兄长扶持弟弟渡过难关,这样“家和则福自生”矣。当然,有的家训过于强调兄弟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例如明人杨继盛告诉小儿子,尊敬哥哥要“十分小心,合敬吾一般的敬才是”,还要“跪拜与他赔礼”(《杨忠愍公遗笔》),现在看来这种言论未免过于迂腐。另外,古代家训对于夫妻关系也做了严格界定。所谓夫义妇顺,意即丈夫要节义而要见色忘义、富而失伦,妻子要恭敬、顺从、温柔、贤淑,如此才能夫妇和顺,相敬如宾。如,司马光在《家范·夫》篇中说道:“夫妻之际,以敬为美”,《家范·妻》篇中又说:“妻者,齐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事二夫。”从这里可能看出,儒家“夫为妻纲”对传统家训的深刻影响。总之,父子、兄弟、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古人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三对主要关系,才能进一步处理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实现家庭的和谐有序,也即话所说的“家和万事兴”。2.勤俭持家勤俭向来是治理家庭的重要法则。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促使古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收支有度、温饱有常。因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极力推崇节俭的生活方式,勤俭持家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唐代李延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夫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意思是说恭敬节俭是载着福气的车乘,骄傲奢侈是引起祸患的机关,因此“乘福舆者浸以康休,蹈祸机者忽而倾覆”(《北史·崔棻传》),要求子孙后代要引以为戒。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此深有体会,曾写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著名诗句,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镜鉴,也成为后人的警世恒言。宋代学者倪思就俭与奢作过一番论述,他说:“俭者,君子之德。”节俭是君子的美德,勤俭可以“足用”、“寡求”、“成家”、“立身”、“传子孙”。而与之相对,奢侈则“用不给”、“贪求”、“掩身”、“破家”、“不可以训子孙”(《经锄堂杂志》),这样就使得节俭与奢侈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即使是富有四海的皇帝李世民,也非常提倡节俭之道,他在《诫盈第七》中指出俭对于君主的重要性:“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牢,静则下不扰。”在《崇俭第八》中开篇又说道:“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帝范》),教导太子李治俭以养德。后世不断倡导并践行着这种观念,例如明人周怡的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谕儿辈》在诸多家训中被直接引用。清人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的著名训言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成为家喻户晓的修身治家格言等等。古人对节俭之道的奉行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丧葬、婚嫁、祭祀、待客、人情、衣食住行等家庭的各种日常开支,这部分内容逐渐发展成了古代家训的制用思想或称节用思想。这里,略举一二以观之。譬如,“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宋史·王旦传》)是王旦告诫子孙死后应当节葬;“子孙各要布衣蔬菜,惟祭祀宾客之会,方许饮酒食肉,暂穿新衣”,“待客,肴不过五品,汤果不过二品,酒饭随宜”《庞氏家训》,是庞尚鹏倡导从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厉行简约,等等,这些无不是古人勤俭治家的体现。3.清白传家古代家训中有诸多清白传家的思想,特别是自宋代以来不断涌现,这类思想集中体现在仕宦名臣家训中。例如,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的名臣司马光,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其在《训俭示康》开篇即言:“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接着,他列举了宰相李文靖公、张文节为官清廉、生活节俭的例子,又以晋朝何曾、石崇、近世莱国公奢侈浪费为反例,教导子孙崇尚节俭,继承清白家风。欧阳修之母在《教子学父》中以丈夫生前的言行教育他:“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后来欧阳修继承了亡父遗志,一生高风亮节,不徇私情,正直清廉,其在《与十二侄》中又告诫侄子“官下宜守廉”,将这种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房玄龄之父房言谦尽管身居要职,但是将所得俸禄都拿去接济亲戚朋友,因而他在《教子言》中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别人都因为俸禄而富有,只有我当了官还贫穷,留给子孙的也只有清白二字而已。房玄龄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成为一代清官名臣。南宋赵鼎在《诫子勤廉》中说:“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凡是做官的人都要以廉洁勤政为根本。人的才能各有长短,不能勉强。但是,廉勤二字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还有,包拯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只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短短几十个字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警示后世子孙要恪守清白家风,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