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_第1页
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_第2页
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_第3页
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_第4页
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从齐白石的创造力看当下的创新教育唐晓敏/文说齐白石是有创造力的画家,人们大概都是承认的。他的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这值得研究。启功先生曾写过《记齐白石先生轶事》一文,文中说道:齐先生对于写字,是不主张临帖的。他说字就那么去写,爱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是齐白石所说的话。启功先生对齐白石,不仅是“听其言”,还“观其行”,看齐白石是怎么做的。启功通过自己的观察,看出齐白石在学习前人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我还看过齐先生中年时用篆书写的一副联:“老树著花偏有态,春蚕食叶例抽丝。”笔画圆润饱满,转折处交代分明,一个个字,都像老先生中年时刻的印章,有很像吴让之刻的印章,也像吴昌硕中年学吴让之的印章。又曾见到他四十多岁时画的山水,题字完全是何子贞样。我才知道老先生曾用过什么功夫。最后,启功提出:“他教人爱怎么写看怎么写的理论,是他老先生自己晚年想要融化从前所学的,也可以说是想摆脱从前所学的,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希望。当他对学生说出时,漏掉了前半。好比一个人消化不佳时,服用药物,帮助消化。但吃的并不甚多,甚至还没有吃饱的人,随便服用强烈的助消化剂,是会发生营养不良症的。(”邓九平主编《谈恩师》(下),第47页7,大众文艺出版社)启功看出,不能仅仅听齐白石所说的。齐白石说“爱怎么写看怎么写”,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希望”。初学的青年人若是这样学习,是不成的。青年人初学,需要的是加强营养。需要的是认真地学习前人,包括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而不是质疑前人,更不是拒绝前人创造的艺术精华。对此,吴悦石讲得更清楚。他说:我看过很多评论齐白石的文章,动不动就是“逢人耻听说荆关,老夫看惯桂林山”。夸大齐先生的创新精神,而不能准确地把时间段掌握好。他强调:齐白石在学习过程中下的功夫非常细致、扎实。北京画院展览馆有很多双钩的花卉小稿,这是以前学画过程中要下的功夫。以前我们学习齐先生这一派就是用齐先生的手法一笔笔出来的,画一片叶,画鸟的嘴,一笔也要双钩,然后再把中心填满。齐先生勾的炭稿非常精致,以前双钩,这不是说齐先生没胆,天下的“胆”哪有超过齐先生的。在准备过程中下的功夫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太平常的笨方式,所以不被人重视,但是一定要下这种功夫。现在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有艺术天分,不需要下这个功夫,但是不下这个功夫是走不远的,天才需要丰厚的基础。齐白石用半年时间勾一本《芥子园》,订十六大册。下那么大功夫临摹《二金蝶堂印谱》,双钩填朱,把赵之谦的味道吃透了,精神得到了。后来齐白石到北京又看到《二金蝶堂印谱》,他就能跟人家说那是假的。他在学习过程中严谨认真深,而且用最传统的传临摹写来继承精粹。我说的只是齐白石的其中一点,最基础的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现代人在学习过程中谁下过这样的功夫?没有。(《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二卷)康守永薛晓源主编,第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年2)吴悦石指出,齐白石不仅是在临摹前人艺术作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而且,他对前人也非常崇拜。他说:齐白石对青藤、八大、吴昌硕十分崇拜,那都是深入骨髓的崇拜。不能说这老人家一开始就懂得创新,不能有别人的面目,那就把前头的历史都割断了。齐白石之所以成为齐白石,他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中国画的妙处,才能在水墨生发中把画画得淋漓尽致。(《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二卷)康守永薛晓源主编,第37、3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年2)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从齐白石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二。首先是需要学习前人,需要下苦功夫,把前人最好的东西“吃”进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创造”是一种集体的行为。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中有一段话:“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常常被人引用,影响很大。但实际上,这段话前面的话,或许更重要,这就是:“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接下去才是“故诗至于杜子美……”这是说,杜甫、韩愈、颜真卿、吴道子等人,确实有伟大的贡献,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发展到他们那里,呈现为高峰状态,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们继承了无数前人的成果。苏轼说:“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解,是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感言。历史上的杰出的创造,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看上去完全是个人完成的,但实际上,这种创造包含了前人的多方面的成果。创造,是带有集体性质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外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理论家的共同的看法。歌德就说过:“根本我们就是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处在什么地位。严格地说,可以称为我们自己所有物的,是微乎其微的,就象我个人是微乎其微的一样。我们都必须从前辈和同辈接受并学习一些东西。……我绝不把我的作品只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维果斯基说得更具体,他认为:“……留下书面创作成果的作家也决不是自己作品的唯一创作者。普希金决不是他的长诗的唯一的作者。象所有的其他作家一样普希金并没有发明写诗、压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情节等方法,而也只是同民谣的说唱者一样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作诗技巧、传统情节、题材、形象、手法,结构等等的发展。成为巨大文学遗产的支配者。属于作者创造本身的只能是对这些或那些因素的选择、搭配,在通常的公式的一定范围内给以变动,以及把一些传统的要素移入另一写系统,等等。”苏轼以及歌德、维果斯基等提示我们,发展创造力,首先是需要将自己融入到历史文化之中,需要有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景仰,需要与这些人有心灵上的沟通,从中汲取智慧。这就是,为何越是有创造力的杰出人物,越是对自己的前辈极为尊敬。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到当下的所谓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