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虽有嘉肴礼记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礼记》相关文学常识,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3.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回忆常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走进作者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zāi)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qí)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共

篇。又叫《

》。与《

》《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唐朝时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摘出来,与《论语》、《孟子》列为“四书”,进一步巩固了《礼记》的地位。儒戴圣49仪礼周礼小戴礼记孔子和弟子修身作人的准则礼制、礼仪解释礼仪

走近作品

虽有嘉肴(yáo)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āo虽有佳肴

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然。指美味的菜。味美。最好的道理。因此;所以困惑。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强,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表示推测,大概、或许。课文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

学学半

2、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

“学”同“敩(xiào)”,教导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3)不能知其旨(4)教然后知困(5)然后能自反也古义:教与学

今义:指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关联词(古义:味美。今义:意义)(古义:困惑。今义:困难)(古义:反思。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一词多义其①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②不知其旨也:代词,嘉肴。文言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教学相长也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成语积累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增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读透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读透2.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虽有嘉肴类比引入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善层层推进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之读透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1)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事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学习,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3)使说理更加浅显易懂,容易被接受。读透4.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结合文本体会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引用论证,“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证明论点“教学相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读透5.课文中的“教学相长”与我们理解的“教学相长”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又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读透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本文的句式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选自《孟子》)

这里所说的对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这篇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试从文中举例并分析其作用。(句式特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文多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效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类比论证,引出议题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进一步论述教与学的作用虽有嘉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实践出真知教学能相长小结课文主旨本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人求学,有人失败是因为贪多,有人失败是因为务少,有人失败是因为浅尝辄止,有人失败是因为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