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要素_第1页
语言风格要素_第2页
语言风格要素_第3页
语言风格要素_第4页
语言风格要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语言风格要素1.1语言风格形成的制导因素语言风格的制导因素是起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指语言使用者的条件、特点和交际环境。风格的形成是离不开人的,而语言是由人来实践,所以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态度,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等皆是形成语言风格的内部因素或是主观的因素。交际环境则是指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环境,交际方式,交际对象等,它是形成语言风格的外部因素或是客观的因素。1.2语言风格形成的物质材料因素所谓语言风格形成的物质材料因素,指的是语言风格表达手段,它是语言风格学形成的基础,物质材料因素又可区分为语言要素中的风格手段和超语言要素中的风格手段。意同于胡裕树所言的:「语言表达手段中,有丰富多样的风格表达手段,它们存在于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之中。」,胡氏所提出的非语言要素,指的是修辞、篇章、结构、艺术方式等.1。2。1语言要素中的风格手段语言要素包含了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在语言使用者交流或创作时,这三种风格手段被反复地运用,便形成了使用人特定的风格。(1)、语音要素中的风格手段汉语的语音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韵母中的元音有宏亮,有纤细,前者如江阳等韵,通常表现的是雄伟、豪放、激昂的声调;后者如支微等韵,所表现出的则是柔婉、纤细的韵调。除了利用汉语的声、韵、调可以发现创作者的语音风格之外,还可利用双声、迭韵、拟声、谐音、音律、节奏、停顿等来增加语言的音乐美与律动美。小说中存在的任何风格都必须透过语言材料来加以呈现,因此,创作者所使用的「音律节奏」与「语气语调」便会形成小说的语言风格.然而何谓音律节奏?何谓语气语调?音律节奏与语气语调的作用又如何能形成作家的风格呢?首先我们就先来界定什么是「音律节奏」?一般语言表达时所显示的音律,是指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其语言声音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强弱、长短及音色的变化之适切分配而言的。若把语言运用到文学上去,特别是需要特别显示音律的诗歌,及组织严密的有韵文字,则其语言所表现的高低、强弱、长短及音色的变化,更须有十分精密和适切的调配,这种文学语言上的音律,我们称之为「文学音律」。苏联小说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经说过:「我不知道你们的看法如何,可我觉得,如同诗歌具有准确的节奏规律一样,散文也应该具有、而且实际上确有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至今尚未研究,尚未赋予任何定义;但它无疑是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小说的音律节奏也的确是存在的。诗歌的音律节奏具体表现在重音的复现频率、韵脚的次序与声调中平仄舒促的关系,而小说的音律节奏则需考虑到语音、语词、语法、语义等因素在小说语言中位置的安排,换句话说,所有语音的成分,如重音、节拍、韵脚、语调都存在于小说中,只是我们在处理小说的音律节奏比较自由,不像诗歌那般严格整齐。其次说明语气语调的风格作用.按照语音学的说法,语调主要取决于音高变化,音高变化的不同,就产生了所谓的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而音高音长的变化,则主要决定于作者情感的表现,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理查德‧泰勒(《理解文学要素》)清楚地说出了他的看法,他说:“句子的长度、措辞上的流畅与否以及音调模式的相似性都会对所反映的情感形象和意义产生决定性的震动力量。例如,一个长句子就能在时空范围内产生增加长度的印象。当用长长的、开朗的或洪亮的音调很流畅地陈述,具有强大声势时,这种句子就会根据题材的需要,导致强烈的感情,要么沈静、厌烦,要么消沉或沮丧。另一方面,一个短句子,要是它被打散成短语,并且用尖锐而快速的爆破音量重读,那就会给人以富有生气、有煽动性或狂暴的强烈印象(可以体会小说中句子给人的感受加以研究)。"所以,我们可以确定作者的情感强弱,影响着句子的长短变化,而句高变化和句长变化的互相配合,便可获得高调、低调、长调、短调等四个小说的基础调值,因此,我们就可以从阅读小说的文本去归纳分析作者的语调风格.(2)、词汇要素中的风格手段词汇也是构成语言风格学重要的物质材料因素,在汉语丰富的词汇中,各式各样的语汇,例如方言、口语、歇后语、谚语、外来语、古词语等等,经由创作者特定的使用,便会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色彩,因此,词汇也是形成个人语言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竺家宁在其论《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在词汇风格方面可以从拟声词、重迭词、方言俗语、典雅或古语词汇、外来语词、词汇结构类型、虚词、词汇的情感色彩、新词的创造力、词类活用、成语、谚语、歇后语、共存限制来检视印证词汇的风格色彩.拟声词是指描写自然界客观音响的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藉声音效果来造成鲜明逼真的感觉,同时唤起视觉与听觉的临场感。词的重迭式是汉语构词的一项特色,重迭有些是用作拟声,有些用作一般的形容词,少数或作动词和名词.主要可以分成迭音和迭义两大类。我们可以藉由词汇出现的频率,以及结构式样的描述来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基于作家所处时代及地域之不同,因此使用方言俗语的表现手法最容易呈现地方性的语言风格。有些作家,为了营造作品的特殊氛围,故意使用当时口语已经不用的上古词汇,以造成典雅的风格,或者使用典故来造成命意深切,寄托深远的风格。因此,从作家所使用的古词汇,也能看出他的语言风格。汉语中的外来语主要指的是「音译词」,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来自欧美的音译词更是普遍,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使用此类词汇的频率来描述作品风格.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是多样的,如:联绵词、节缩词、并列复合词、主从复合词、动补复合词、动宾复合词、主谓复合词、派生词等,我们可经由作者构词偏向的观察,用统计数字把这种显示出来.虚词是指没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只担负某种特定的语法功能,或表现某种特定的语气。虚词的使用状况可以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词汇往往反映不同程度的情感色彩,或激情、或感性、或中性、或理性等,有些作家擅长运用强烈的色彩词,有的措词比较理性客观.我们可以由作家所使用的词汇,分析其情感色彩的倾向,描述其语言风格。一般作品所用的词汇都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现成词,亦有一些作品用词突兀新颖,表现很大的独创力,有些作家往往自创新词以表现新风格。有些作家不常造新词,却把原有的词变换一下词性使用,也造成新颖有力的效果。每位作家活用词类的频率与方式都不相同,这样也显示了风格的差异。有些作品则收入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藉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并呈现其驱遣语言的风格。自然语言里,词和词之间有一定的搭配关系,有的可以相连接出现,有的词不能相连接,研究词与词的这种搭配规律即是「共存限制」的课题。而张德明在《语言风格学》一书中也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要研究词汇的风格,可以从各类词语的风格作用、中性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风格作用与词的本义和转义用法在表现风格上的作用三方面来进行。在各类词语方面,他主张可以从古语词和现代语词、方言词和普通话、行业词语和通用词、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固有词和外来词、各类熟语的风格色彩等去发现作家的词汇风格色彩。所谓古语词的风格色彩比起现代汉语词要简洁文雅,庄重严肃,它适用于敬称、谦称,或是用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幽默诙谐讽刺嘲笑的风格作用;现代语词则比较通俗平易,便于表现新的时代风格。方言词在口头语体中使用较多,适当的运用方言词,可突出人物性格,加强地方色彩,但是在比较庄重的文体风格不宜使用方言词;普通话词在各个交际领域和各类语体中都广泛的被运用着,又因其内部的组成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风格作用。行业语词,包括了专门术语词,这类词语具有独特的色彩和格调,最能表现语体风格色彩;通用词则适用于全民交际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艺语体中大量被使用,因此通俗平易,使广大读者能读懂.运用口语词所表现出的风格色彩是通俗平易、生动活泼,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书面语词则包括庄严典雅的词、专门术语词、古语词等,其风格色彩主要是简洁文雅、庄重严肃、谨严规范.多用固有词能表现本民族语言的风格色彩,如汉语的简洁,优美丰富细致,并能反映汉族人民特有的心理特点和风俗习惯;外来词则多半在科技语体中表现精确平淡的书面语风格。各类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因为它们是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期锤炼的精华,所以最容易产生风格色彩,风格感。中性词语则是指在全民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明显风格色彩的词语,多半以基本词汇为主的通用词,具有全民常用、通俗易懂的特点.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词的本义和转义用法,无疑地在语言风格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3)、语法要素中的风格手段一、从作家的造句类型来探索作品风格的差异汉语的句型包含零句(又称小型句、非主谓句)、名词性谓语词、动词性谓语词、形容性谓语词、主谓谓语句、动宾谓语句、动补谓语句、连动谓语句、兼语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惊叹句…等。我们可以针对作品进行统计分析,看看作者使用各类句型的比例,藉以反映出他的造句风格。而每个人、每个时代、每部作品的句型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形成不同的造语风格,可供比较研究之用。二、由长句和短句的使用状况来看作品风格长句的风格作用是由于结构复杂,修饰语较多等,因而表达情意精确严密,委婉细腻,适于表现低沉深厚的感情和比较缓慢的节奏。而短句则因结构简单、形体短小,显得简洁明快、活泼有力,适于表现高昂的情绪,快速的节奏,以及雄伟豪放的风格。三、由例程句和变式句的归纳来看作品的语言风格例程句表现出平易典雅的风格;变式句则表现出新颖奇崛的风格.例程句通常指的是顺装句;变式句则指的是倒装句.四、由作品里文言或白话句式的使用情形看风格现代散文虽然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但白的程度各人不同,或文白夹杂体、或十分口语化,在文、白之间,风格自然有所不同.五、由句法的偶化状况看风格利用汉语的单音节性可以造成上下对称的句子,呈现出整齐的美感.此一语言特性的利用,可形成各种体裁风格,也形成作家的个人风格。在研究此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时,还可以分析对偶方式的差异。六、由韵散夹杂的方式看语言风格采用韵、散混用的体裁,可形成变文的特殊风格,而同属变文中,也有个别的风格差异存在韵、散结合的情形不尽相同,韵文的表现方式,有的用七言,有的夹杂三言,也有混用五言、六言的,散文的表现方式,有的用白话口语,有的用骈偶句法,风格呈现了繁复而多样的局面。现代文学无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我们都可以由这个角度分析其语言风格。七、由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运用情形看风格口语句式来源于口头谈话的场合。其特点是结构简明,自由松散.而书面语句式则表现出严密细致,庄重文雅的风格,主要适用于书面语体,特别是其中的科技、政论和公文等语体。八、由重语句式看作品的风格重沓反复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段,作家不断的使用重复一定的词语来显示语句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的句法形式,会给作品带来特殊的风格色彩,我们由作品中去归纳作家所使用的反复格式,并加以区分出他惯用的反复类型,由此便可见出其语言风格。九、由走样句看语言风格在造句上改变了自然语言的规范,发挥作家创造力的句子,研究作者创新语言的模式和频率,也是探索作品个人风格的途径之一.上列所提出的有关语法风格的研究方法,不论是从造句的类型、例程句、变式句、长句、短句、韵散夹杂、文言白话句式或者是口语句式、重语句式、走样句、语句偶化等的运用,皆可以发现作家的语言风格。换言之,作家透过句法的运用绝对可以营造出他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1.2。2超语言要素中的风格手段超语言要素的风格手段亦被称为非语言要素的风格手段,意指作家除了使用上节所论述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外,还利用超出这三要素范围的风格手段来塑造他们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所谓超语言要素的风格手段又包括了修辞方式中的风格手段以及篇章结构中的风格手段。(1)、修辞方式中的风格手段修辞方式也是形成语言风格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使用夸张、排比、反复、反诘等辞格的表现方式,最易造成豪放、雄浑的风格;而选用婉曲、双关、借代、比喻等辞格的表现方式,则容易塑造出蕴藉含蓄的风格;又另外运用仿拟、析字、反讽、飞白等辞格的表现方式,则会形成幽默风趣的风格。因此,选用不同的修辞方式就能产生不同的语言风格。(2)、篇章结构中的风格手段篇章结构,在传统的辞章学被称为「章法」。中国文学之美,来自于不同的文类采用不同叙述的文体表现方式,例如诗歌讲究的是文学的音律之美,它特重于分行的排列,作家采用什么方式排列,便能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而骈文,又称为四六文,它的写作方式,除了注重辞藻的华丽、平仄音韵的和谐,对仗典故的运用外,句法结构则以四个字或六个字的造句为主,无形中也造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美学。1.3总述除了上述所言的这些语言要素或超语言要素会影响语言风格外,尚有标点符号、图形、线条、公式、年表等也能当作语言风格的表现手段。在受到制导因素影响的同时,出色的创作者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会通过对不同物质材料因素的甄别选择,在不同的作品或者相同作品的不同部分之间表现出相适的语言风格。中国历史上的风格分类一古代分类:(一)刘勰分类刘勰《文心雕龙.体性》风格归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此后,文论家常用“体”指称文学风格.如皎然《诗式》有《辨体有一十九字》,列举十九种诗歌风格。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有《论体》,列举六种文学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苏诗云:“圣俞、子美,各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欧阳修所说的“诗体”之“体"显然是指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专篇《体性》篇将“体"(文学风格)与“性"(作家生命)联言,所论证的主要也就是作品之体(即风格)与作家之性(即个性生命)的关系,“体”(作品风格)与“性”(作家生命)密切相关。“体”作为风格概念,包蕴着浓郁的生命意味。

文学风格千姿百态,无限多样.有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就有多少独特的文学风格。一部文学史,也就是一部风格的历史。为了便于鉴赏和总体上的把握研究,中外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企图说明各个风格类型的审美特征。一般地说,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这可以追溯到安提西尼(Antesene),他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但丁的分类相似:“悲剧带来较高雅的风格,喜剧带来较低下的风格,挽诗,我们知道是不幸人的风格."他认为悲剧“应采用光辉的俗语",喜剧“就应该有时用中级的,有时用低级的俗语”。到了黑格尔,他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并作了详细的阐说.而现代文艺理论家威克纳格则从文体的角度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十分丰富,对风格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可谓独树一帜。其特点是:一、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地繁殖递加;二、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这可能不够“科学"、“理性”,但更切合多数人的审美经验,因为风格美是难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把握的,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和韵味、色彩和境界。

ﻫ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说影响最大,且源远流长。从他具体的形容和描述来看,阳刚之美美在刚劲、雄伟、浩大、浓烈、庄严;阴柔之美美在柔和、轻盈、幽深、淡雅、高远.前者是壮美,后者则是优美.姚鼐是提倡刚柔相济的,认为两者不可偏废,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作了更明确的说明:ﻫ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姚鼐《海愚诗钞序》)

在他看来,阳刚和阴柔都是美,但应相济互补,否则会发生偏执,走向极端.然而,真能做到两者兼备的却很少,所以他又认为可以“偏优"和“奇出”。简分法虽简,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其实文学史上出现的很多具体的风格,都大体上可以分别归入到“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模式中去。ﻫ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谈到风格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时说: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的八体又分成四组,四组之间有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构成了一个风格系统,隐含了八卦的意象,可以说:“八途而包万举”。但刘勰的风格论仍是广义的风格论,他把非文学体裁的文章风格都包括在内,如政论、日用文体、学术著作等,说明尚未完全摆脱先秦以来把“文”看作是学术文化总称的传统观念。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便出现了对诗歌的各种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探索。如皎然《诗式》提出“辨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对其中的每一个字,他都作了扼要的说明。认为“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总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由于皎然用的是“风律”和“体德”的交叉标准,所以他的分类不甚协调,但对后人也不无启发。司空图的分类标准比较统一,基本上是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出发,也较切合创作实际。他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虽然区分的是诗歌风格,但也适合于其它文体,而且这些风格概念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列诸体皆备,不主一格”.司空图对二十四种风格的描述充满了诗情画意,又渗透了哲理,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如对“雄浑”的描述是: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就是说,雄浑是一种可以笼罩万物,横贯九天的气势,它好像是广漠流动的云,又好像是在空中激荡的风.这是由实入虚,向外扩张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境界。司空图对风格审美特征的形象化描述,把我们带领到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审美境界,并具有某种范型的意义。ﻫ二、现代分类:中国古代的风格分类法主要是一种主观直觉的分类法,而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⑴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⑵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⑶组--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⑷组——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ﻫ陈望道认为,简约和繁丰、刚健和柔婉、平淡和绚烂、谨严和疏放都是极端.其实风格并不一定是这两端上的东西,位于这两端中间的固然多,兼有这一组、二组、三组以上的风格也不少,例如简约而兼刚健,或简约兼刚健又兼平淡,如此类推,可以变化无穷。陈望道的风格分类法曾受到叶圣陶等人的好评,认为“这是今人的见解胜于古人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仍有局限之处,因为他更多的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有鉴于此,又出现了各种分类方式。(二)童庆炳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把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⑴简洁—-丰赡;⑵平淡—-绚丽;⑶刚健——柔婉;⑷潇洒-—谨严;⑸雄浑——隽永;⑹典雅——荒诞;⑺清明—-朦胧;⑻庄重—-幽默.似更切合现代的风格审美实际,也有更大的包容性.由于文学风格形态的无限多样又无限生成,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完善的分类法。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且永远是相对的,它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大可不必胶柱鼓瑟,应该根据具体作品的审美特点灵活运用。正如小说家、理论家茅盾所说:“有的可以从全篇的韵味着眼,用苍劲、典雅、俊逸等等形容词概括其基本特点,有的则可以从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着眼,而或为谨严,或为逸宕,或为奇诡,等等不一。"(三)王希杰七组十四类:刚健和柔婉藻丽和平实明快和含蓄简洁和繁丰严谨和疏放庄重和诡奇典雅和通俗(四)陈满铭、郑颐寿《大学辞章学》六组十二类:(一)繁丰与简约------—-从表达内容所用语言繁简分类(二)华艳与质朴——-由修饰度而分类(三)明快与蕴藉―――――――以接受的难易与话语信息的贮藏层次为标准杰划分的类别(四)通俗与文雅――――从话语的俗与雅出发的审美形态分类.(五)谨严与诙谐―――――从语言的变异程度不同分类(六)豪放与柔婉――――由语言的感情格调和力度、气势动感方面也即语言的刚柔(二)华艳与质朴—--—--———--由修饰度而分类(陈望道分为平淡与绚烂,由话语里辞藻多少而分,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便是平淡体,尽量用辞藻的、力求富丽的便是绚烂体。郑氏认为陈氏之说失这宇简,平淡在抵用于记述法令等以阐术述事实为主的场合,绚烂体大抵用于动情兴感为主的场合,平淡和绚烂的区分同修辞手法最有关系,因为前者最注意的是消极手法运用,后者最注积极手法的运用.华艳风格语音上的华彩:节奏和谐,音律优美动听词的藻饰:选择书卷气极浓的甚至带有些文言色彩的词语句式上的铺陈排比,气势如虹,在修辞上对偶、用典、增强文章的情感上,放纵自己的情感,任其自由奔突汹涌,(华丽的形式需要以一种激扬的生命激情为底蕰,当情感与形式完美结合,华艳的辞风才能实现,也才能感染读者,质朴风格语音上不修饰词语和句式上的口语本色,保持零度叙术述。在情感上保持一种极端理性的状态,绝不许感情随意的放任,尽量不让自己的感情介入叙术述中。(三)明快与蕴藉是以读者的接受的难易与话语信息的贮藏层次为标准杰划分的类别,着眼于话语的清晰度,前者题旨明朗,一览无遗,后者主题含蓄蕴藉,有如禅语.明快:语词多选明白易懂的单义性词在句子与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