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1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2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3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4页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导读手汗症虽不影响人体安康,但是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手汗症的病症就是手汗多,特别在夏天,手汗多得甚至会滴下水来。中医并没有手汗症的概念,但有很多关于手足出汗的记载,而且格外留意辨证分型,对指导治疗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张智华、陈鉴云、刘松林和邢颖等师从梅国强教授,总结归纳了梅国强教授对于手汗症的辨治理论、治则和方药,分析清楚,论证缜密,同时承受多个案例证明其准确性,不失为学习中医的案例参考。手汗是临床常见病症,虽然以之为主诉求诊的病人不多,但有此症者多为此苦恼,甚者无论寒冬酷暑,手掌均可如水流沥,多在心情紧急时加重,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西医认为手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跖多汗,属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特别所致,可实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但术后往往会消灭代偿性多汗。相比术后不良反响,中医在诊疗上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而阴阳盛衰或失于和调均可导致汗出特别。手汗属常见汗出特别症状,导师认为临床辨治手汗,理当首辨虚实。实证中医认为脾胃主四肢,导师亦认为手汗症多与脾胃的病理变化相关。1、阳明热盛证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即阳明胃热〔腑实〕可蒸腾津液,导致手心出汗。《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亦云:“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通腑之意同张仲景。假设同时兼上焦热盛,见面赤唇焦,口渴心烦等,当属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多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凉膈散化裁治疗;假设仅为阳明经热势炽盛,无明显腑实之候,可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2、脾胃湿热证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谓:“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治疗上,张璐〔〕认为:“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故脾胃湿蒸有湿热、阳虚生湿、气血亏虚生湿的差异。脾胃湿热所致,患者常言其手汗夏天更为严峻,伴见手心温润而黏,治宜清热祛湿,治疗上可考虑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治疗;假设除手汗外,患者痰湿之象明显,也可选用温胆类方加减治疗。虚证《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曰:“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可以看出除痰、湿外,汗证属虚者更为多失调有关。1、心肺缺乏证从经脉循行上来看,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皆起于胸·宣明五气篇》中有“五脏化余”,心主血,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曰“汗为心液”“汗血同源”。因而不少女性病人常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加之肺能“助心行血”,肺气虚则气不摄津,局部患者除手汗外,还可兼见腋下、心胸的汗出,导师常用生脉散、黄芪生脉饮等化裁;假设久病亏虚者,以张璐之十全大补去川芎之温燥加收涩之五味子等辨治。2、心脾缺乏证《类证治裁·汗症论治》云:“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可知心脾气血缺乏,则固摄无力,不能统摄阴液,也会导致手汗,这类病人常常消灭面色少华、心悸失眠等症候,导师多项选择用归脾汤加减。假设以心脾阳虚为主者,多汗出手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可仿《张氏医通》理中丸加乌梅化裁治疗,临床亦有以苓桂术甘汤治疗中。3、心肾两虚证《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迫津液外出,而致盗汗”,汗为心液,而肾主五液。由于心肾两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相对亢盛可致心液外泄;反之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水泛滥,因此病人常伴有五心烦热、遗精滑泄、舌红少苔等阴虚征象。临证用方可依据病证程度及兼证偏颇,考虑以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药化裁治疗。4、营卫〔阴阳〕不和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灵枢·由上可知,卫气主外周的津液,血中津液一般依靠心阳的蒸腾,固汗功能是卫气和心阳共同作用的结果。假设营卫〔阴阳〕不和,卫气不能固守营阴则津液外泄,常伴恶风、易感风邪等,临证观看,确实肤白、敏感体质者多见,对此类手汗患者,导师常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单方或合方加减治疗。案例举隅笔者运用上述阅历,试用于临床,确有良效,举例如下。案1:患者某,女,2020234166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峻;月经常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舌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汗;辨证为脾胃湿热。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处方:藿香10g,厚朴15g10g30g10g10g,浮小30g15g30g30g,杏仁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复诊2次守上方加减,更为严峻,汗出手粘,食欲不振,纳差,多因脾胃湿热,迫津外泄;脾湿阻遏清阳,则精神欠佳;脾湿偏渗肠道则大便黏;脾胃湿热胶着,气血生化缺乏,故月经常常推迟,量少,色暗,质黏;舌红苔白腻,脉滑皆为脾胃湿热之象。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故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方中藿香化湿和中;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兼健脾助运;杏仁宣利肺气,宣畅上焦,有助布散津液以除湿。诸药同用,清热祛湿,宣畅三焦。厚朴、法半夏行气祛湿,使气行则湿去;煅龙骨、煅牡蛎滋阴潜阳,合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湿热壅滞,易助热并煎炼血液而致血热、血瘀,故加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全方热清湿祛,三焦通畅,故汗出自止。案2:患者某,女,20202331833易出汗,白天尤甚,伴失眠,时而口干,下肢自觉偏凉,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略数。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汗;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止汗,兼补养安神;以黄芪生脉饮加减化裁。处方:生黄芪30g15g,麦冬10g6g30g30g,炒枣仁15g,怀牛膝g,薏苡仁g,当归g。7剂〔颗粒剂,日122显著好转,调治月余收功。按:本案患者平素易感风邪,手心和背部自汗,属气虚;口干、大便偏干均为津液缺乏之候;久汗后损伤肝血,故失眠、脉弦细;久则阴损及阳,阳气不得温煦故下肢自觉偏凉。方中以黄芪生脉饮益气养阴,补敛兼施;煅龙牡安神、涩津、敛汗;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患者手心及背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