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_第1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_第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_第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_第4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与文明史构成有机的整体,试题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思想演变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形成了三个结合,即: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的结合;

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

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

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3、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让题目出彩,试题角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教材是课程的资源之一,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因而高考会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命题,超越教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学科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用材料进行补充。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有意识的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以新材料、新情境等形式呈现出来。注重问题材料、地图材料、图像材料、图表材料与教材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原生态的特色有效的遏制了猜题押宝的行为。从而成为试题的主打题型。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提取信息是关键。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考察。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提供新材料,以材料和多种信息入题,考查学生发现信息、提炼信息、理解信息、利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当前复习注意两点:一是如何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历史必须要记忆,但更要去理解。二是如何学会运用知识,这是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死记硬背不适应新的课改要求和高考要求。高考试题的有效答案是学生对教材理解和对材料信息解读的结合体。现象:有些学生教材背的很熟,但考试分数不高,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材必须要熟记,但熟记了未必得高分。做到七抓:抓基础、抓线索、抓规律、抓比较、抓联系、抓训练、抓反思。夯实基础必修三模块是文化史,是精神文明的内容。建议二:本模块由三部分组成,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教育等。分成三部分组成小专题模块。建议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进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复习,要注意联系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知识。还要注意文化的继承性.第一部分:思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三部分:文学、艺术、教育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1课

第2课

第3、4课单元解题1.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2.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3.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什么叫“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流派?3、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4、“百家争鸣”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社会大变革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社会大变革合作探究——物质基础——舆论阵地思维拓展: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儒家学派1、孔子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图片1:孔府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图片2:孔庙—杏坛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越来越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图片3:孔林—孔子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1、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政治思想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仁爱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协调人际关系(2)“仁”在政治的表现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是民本思想,也是他的道德观和伦理观。(3)P4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克己复礼”(如何实现“仁”的主张?)对己——克己复礼;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他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仁”:进步:AC,局限(阶级性)“德”:进步:BC,局限:阶级性。“礼”:局限:维护周礼和奴隶制。孔子的民本与教育思想值得肯定。合作探究: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开出了“仁”的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4)孔子进步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它:“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知识梳理“礼”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应批判)“仁”(核心),“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在民间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截至2006年3月,已有54所孔子学院在3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预计未来几年将达到100所以上。

在2004年曲阜孔庙第一次实现官方祭孔、2005年全球30多个城市共同举行全球联合祭孔之后,今天的祭孔大典已经由原来的一项文化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国之大典”。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课外延伸请说说孔子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孟子的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2、孟子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荀子的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儒学大师。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3、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从道不从君”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孟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思想的影响:

其“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子曰:“性相近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孟子·告子上》

想一想,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见教材P6《学思之窗》——讨论【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附: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三、道家和法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也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无为而治”有利于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老子:无为、愚民、小国寡民孔子:有为、教化、礼仪之邦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唯心)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

2.朴素辨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知识梳理2、法家韩非子:①发展观: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该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②法治观: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③集权观: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顶点,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附:法、势(权势)、术(君王对臣下的统治手段)法术的前提是势,法术的实施,大权握得更紧。法家韩非子观点主张(1)发展观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2)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三)法家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集权观: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核心思想

知识·梳理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这些主张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及阶级社会里,这些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非攻”“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论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物时期

学派代表阶层孔子春秋晚期

儒家奴隶主阶级老子春秋晚期

道家奴隶主阶级孟子战国儒家封建地主荀子战国儒家封建地主庄子战国道家奴隶主阶级韩非子战国法家封建地主墨子战国墨家平民小生产者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知识升华智慧连线

请将下列不同派别观点与相对应的派别用直线连起来:“克己复礼”“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君主专制、以法治国”没落消极奴隶主贵族没落积极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层下层贫苦民众孔子(儒家)韩非子(法家)墨子(墨家)老子(道家)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学习延伸:探究活动(题目略)提示: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战场上见高低!趣味百家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练习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C练习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阿:袒护)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B练习B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2000.上海卷)

(译文: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A兵家

B儒家C法家D道家孔子主张德化和礼治练习4.(2009年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B练习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D练习6.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C解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练习7.(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D8.“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B9.下列思想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存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兼爱非攻

D.法不阿贵B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C练习: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此,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代表都曾提出过相关的主张或构想,并付诸实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面对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曾提出许多协调社会矛盾,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请列出其各自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其积极意义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求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反对“虐民”“暴民”,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缓和社会矛盾,促使社会安定及公平选拨任用人才,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有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建立法治社会练习:1994年全国高考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4分)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2分)。墨子生活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