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晋剧民俗传承问题浅探学生姓名:落小红指导教师:杨矗崔瑾内容提要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晋剧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文从民俗传承的视角,探讨了山西晋剧的民俗传承方式,进一步说明了山西晋剧的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以期山西晋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词山西晋剧民俗传承发展策略一、民俗传承概述(一)民俗传承的概念传承,“传”有传播、传扬、传递之意;“承”有承受、承续、承接之意。在民俗学里,第一次使用“传承”这个词的是日本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他在1934年写成的一本叫做《民间传承论》的书中,主张用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研究日本的风俗和信仰,同时还提出:“今天论及社会,考虑国民福祉的人们,对贫民的实际太不了解。希望民间传承之学能更进一步,给他们提供教诲”。传承性首次成为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之一是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现代社会对传承的理解无非有两种:一是把民俗传承理解为从古到今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另一种观点就是传承既包括时间上的继承,也包括空间上的扩展。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理解民俗传承,其前提是先理解民俗文化,然后在传播,理解其文化内涵在融入现代社会,通过一定的载体将其传播开来。(二)民俗传承的方式民俗不仅是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方式,亦是人类传承延续的文化。因而钟敬文说:“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没有民俗,也就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既然民俗与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的变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又是如何传承的?.通过口耳相传来沿袭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少不了人的作用,没有人的口耳相传,代代相授,民俗文化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口耳相传的作品直接呈现于传承人口头讲述之中,作用于听众的耳朵,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曲艺、戏剧、俗话、谜语、方言、音乐等风俗贴近现实生活,多依赖于这种传承方式。就拿曲艺来说,历代统治者曾对反映人民疾苦、叛逆犯上内容的曲艺节目进行查禁,但终归根除不了,许多艺人以口耳传给后代,大多还以此谋生,很少有印本,多见口传、家传本,才使得今天有机会搜集、整理到这些传统曲艺资料。.通过文本书写来传承文字、史书、绘画、雕刻等民俗主要是通过文本书写来传承的。雕刻即是以刀为笔,在各类物体上做字画的手工技艺。它是通过在各类物体上雕刻文字,图案等传播开来。口耳相传与文本书写的传承方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文学,无论是客观叙事的,如现代的小说,还是主观抒情的,如自古至今的抒情诗,它既可以凭口头讲述也可以凭书面文本而传播、流布。.通过物质使用来传承物质使用也是民俗传承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从民俗本身具有的功能和效用的模拟上形成了民俗的不断流动发展,传统民房、服饰、菜肴、食品、酒类、糕点、工艺美术、用具等等的专门制作能够一代代传下来,依赖的是这些民俗物的实效功能和传人的技巧、手艺的传承。著名的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的木架构的外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则用平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宅东南角。一般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梁头屋脊等处略施色彩或加若干雕饰。这种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民众喜欢居住其间,多少年来,绵绵不绝,他的流传,与它的实用功能和工匠的技艺是密切相关的。其他像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的杆栏式竹楼或木屋,无一不是相沿数千年而不衰。促进其传播的,主要是适宜的功能和养成的习惯做法。4.通过习惯相沿袭有些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入世”,完全生活化了,也就是说成了生活的一个构成成分,成了一种习惯。在民俗的传承中,通过习惯相沿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靠这种方式传承的主要有礼仪、节庆、信仰、舞蹈、娱乐、祭祀、迷信、禁忌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人际礼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如做客:客人到主人家,必先敲门或呼叫,候主人应答招呼请进时在入内。主人对贵客和特邀的宾客来临,比先候于大门外,届时也可燃鞭炮,以示敬意。远客至,必设宴为之“洗尘”亦谓“接风”,客人吃饭时,忌发出“渍渍渍”的品味声响,为不懂规矩。还有春节贴门神、端午划龙舟、中秋吃月饼等民俗都是通过习惯来传承的。(三)民俗传承的意义民俗,从表层来看,是一个族群传承性的的生存经验、智慧的结晶。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习惯,民俗传承即为技艺和习惯的延续;表现为社会民众群体风行的不成文的程式化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民俗传承就是这些规范和文化模式的现实应用,反映一种活世态的生活相,或生活场、生活流。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和民俗分不开。例如,传统节日,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传统节日的继承,使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了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规范化的作用,具有凝聚社会的思想感召力。传统节日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无形的心意表象,以节日为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的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现代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石。民俗传承并不是完全继承传统的民俗事项及价值观念,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所选择,有创造性的改造,进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族群服务。从深层结构看,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民俗传承就是要从源头出发,继承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糟粕。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常常不经意的流溢在我们人类每个人的日常言行、器物和观念中。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民俗,民俗传承就是要维持文化基因的传承以及实现恰当的基因变异。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基因,在现实社会中虽是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但其内部却蕴藏着民俗承受者即群体民众相通的“我们”感---一种心心相印的共同意愿,荡漾着自古以来连绵不绝的具有共同精神内涵的集体意识流,并由此构成了群体民众---民族、国家思想精神文化的基础,民族魂、国魂的内核。一国的国魂正是在该国民众世代相继,代代相传的民俗中挑选出来的。有着悠久历史和生活文化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就凭藉有史以来生存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俗精粹,一套适合我国民众人情和国情的文化系统,才得以排除万难,生生不息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俗是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俗传承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构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另外,民俗还是国家统制管理的软件。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对人民的生活、言行产生法一样的效应。民俗这种不同于法律的约束能力,对社会群体的稳定及和谐起着很大的诱导和制约作用。二、山西晋剧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曾经横扫三晋大地甚至整个华北地区的中路梆子还是风采依旧吗?山西晋剧的内容及其民俗传承方式能够说明这一点。(一)山西晋剧民俗文化概述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了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晋剧的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道白清晰明了,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其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打金枝》《金水桥》等,随着晋剧的传承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现代新创剧目,如《麦穗儿黄了》《走进绿林》等,同时还出现了晋剧电影《傅山进京》。晋剧民俗是在晋剧发展过程中由广大民众特别是艺人所传承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文化,同时,它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山西晋中一带,地方特色浓厚,这里主要介绍了晋剧的唱腔及道白。.唱腔晋剧的唱腔在唱法上综合性很强,激昂高亢,铿锵有力是其最鲜明的特点,而吐字、立音又与唱腔有着密切的关系。(1)吐字与唱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一切声乐艺术共同的审美要求。然而,在晋剧唱腔艺术上,对于字、腔、声、情的审美要求,不同于其他声乐艺术,有他自己独特的规律及个性。晋剧的吐字艺术要求“尖圆”“喷口”“五音”,其力在声母,“四呼”“平仄”“收声收韵”,力在韵母。为了吐字达到真切的境界,力求在婉转的唱腔中做到字音清晰,送远达听。晋剧唱法还在调动吐字艺术的各个环节的同时,把一个字分做字头、字腹、字尾来完成出声、行腔和收声归韵的程序。如“家”必须唱成“几----衣一啊";“乡”必须唱成“希一衣—央”。演唱时,除了要求声母五音有力,尖圆分明,四声准确以外,还特别重视字音的圆满动听,收声归韵。如:安、天、生等,收声时必须入鼻音的n或ng。在演出和教学中,遇到很多“吃字”和“倒字”现象,如“江东”唱成“央中”,只唱模糊的字音,而把字头字腹全部吃掉;再比如“盖世”唱成“该使”。总之,在吐字方面形成的这些要求都构成了晋剧民俗。(2)立音与唱腔立音也可称头腔共鸣,是晋剧唱腔艺术中的高难度技能之一。作为男女演员同用一个调式的晋剧唱腔来说,头腔共鸣显得极为重要。演员演唱时自我感觉声音从头颅深处唱出来,前额部分有膨胀的感觉,头颅部分似乎有东西往上提升一样,同时小腹部和背部形成一股劲,直顶着声音和后脑,立体式的发出来。此时听众感觉声音无杂音,圆润统一,铿锵有力,余音绕梁。行里有句话说“脑后摘筋”,也就是形容头腔共鸣去演唱的戏曲专业术语。由此可见,这种立音是真假声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节奏感,是晋剧唱腔中别具一格的唱法。这种唱法代代相传,就形成了晋剧民俗。.道白在传统晋剧道白中有些字是晋剧道白发声所特有的,这些特有的发声能体现晋剧梆子的独有魅力,就像京剧一样,它的个别字的发声也不完全是普通话发音,也有他独特的韵白特色。晋剧传统韵白发声如:“脸”字,在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jian”的音,比如梁晓云在唱《二进宫》的时候有一句“讲出来本后脸无光”这时候“脸”的发声就要用“jian”。“街”字,在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jiai”的音,比如丁果仙在唱《空城计》的时候有一句“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落了街亭”这时候“街”的发声就要用‘jiai",再比如丁果仙在唱《捉放曹》的时候有一句“更鼓解发”这时候“解”的发声要用“jiai”。“喊”字在原来的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xian”的音,比如乔玉仙在唱《反徐州》的时候有一句“大堂口是何人大声喊冤”这时候“喊”的发声就要用“xian”,再比如丁果仙在唱《反徐州》的时候有一句“我梦见一苍龙两只虎大堂喊冤”这时候“喊”的发声也是用“xian”。(4)“如”字,在原来的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ri”的音,比如丁果仙在唱《捉放曹》的时候有一句“陈公台在店房心乱如麻”这时候“如”的发声就要用“ri”。以上是是我们晋剧所独有的道白字,还有一些是我们山西人特有的晋韵发声:如:“何”字我们传统把它发为“huo”;“容”“荣”字我们传统把它发为“yong”;这些字很好地体现了山西梆子的独有魅力,形成独特的晋剧民俗。山西晋剧固然在传承内容方面保留了诸多的地方特色,但这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当然,仅从传承内容上来说还是不够全面的,还应了解其民俗传承方式,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发展现状。(二)山西晋剧的民俗传承方式1、依靠口耳和行为来传承从山西晋剧自身的传承角度来看,以口头传承和行为传承为主,口头传承主要体现在技艺传承这一方面,再晋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戏剧演员的文化水平有限,知识素养不高,却能在舞台上搬演古今之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许多艺人拜师学艺是通过口头传授来完成的,尤其在唱念方面更体现了口头传承的不可替代性。晋剧表演中的动作,招式主要体现出了行为传承,戏剧表演的动作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他的每招每式都是固定的,这种根据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和美德形式提炼出来的程式化动作时靠行为传承下来的。山西晋剧就是靠口头传授和行为传承代代相传的。2、依靠岁时节日来传承山西各地都有在岁时节日演戏的传统。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大同府志》载:其节序,立春前二日,忧人乐户各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演春与东郊。清乾隆年间的《广灵县志》载:四月初十日,合邑市民献戏,设供祭享关帝,凡三日。六月十三日,水神堂祭九江圣母,士女骈集乡村。若夫二月初三日文昌圣诞,诸生献戏享祭则衣冠士林之会也。像这样的记载,在各地方志大都出现过。山西晋剧的演出活动大多聚集在岁时节日,又以正月上元节、四月初八、六月初六居多,已达到迎春、开市等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进一步提高晋剧的演出时间也逐步扩展到喜庆、丧事活动之时,现在人们往往会看到在婚嫁或者是殡葬之时会有戏剧演出。3、依靠农闲演出来传承山西农业人口历来占大多数,晋剧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就必须吸引农民来看戏,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一般选择在农闲时演出。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是农业活动的特点。戏剧就在春耕开始之前,农事完毕之后进行演出,这与古代崇拜神仙也有关系,春播之前许愿祈福,秋收之后还愿酬神。山西晋剧与生产民俗相联系,使其代代相传,延续了下来。4、依靠晋商来传承晋商和晋剧,是同根同脉同时代兴盛起来的两大山西名牌,尽管渊源不同,但都诞生在三晋这方黄土地上,都蕴含着浓厚的山西人文精神。二者像一对有着亲缘关系的同胞兄妹,相扶相携,互助共荣,晋商为晋剧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晋商曾投资兴办戏班,他们兴建戏台,购置行头,为晋剧的发展提供了硬件载体;其次,晋商们为了经商,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为了缓解思亲想家的情绪,就请来家乡戏班在其经商之地演出,这就使得商道成为戏道,山西晋剧扩展到晋商的经商之地,晋商使得晋剧不仅在时间上得以传承,而且在空间上也得到扩展。总之,山西晋剧着重保持其原生态,也为束缚了它的创新发展,使其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踉不上了时代的步伐,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山西晋剧民俗传承的不足及其原因(一)传承内容传统化风俗本是生活行程的历史积淀,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推陈出新。过往的风俗民情对今人犹如童年的梦,遥远的种种事象,在想望中分外亲切,民俗就能唤起这份珍贵的回忆。正如人类天生有追根溯源的特性一样,对民俗也有自发的怀旧情结,尤其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当人们为转瞬即逝的现象而眼花缭乱的时候,更期待从旧日风情中获得心理的慰藉,也因此,晋剧一直以来以传统剧目为主。但是,大多数的传统剧目既是皇帝装饰“太平盛世”和“治民”的工具,又是供权势者享乐的玩物,形式僵化,内容陈旧,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并不匹配。现代社会要求戏剧以“启蒙”“审美”为主要功能,即所谓“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启蒙”就是教人摆脱愚昧的精神状态,做一个独立自由、思想解放、有个性和人格尊严的现代人。“审美”则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与精神的享受,它通过艺术欣赏不仅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而且使精神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高。戏剧作为一门严肃的艺术,必将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现代戏剧虽然并不拒绝戏曲遗产中某些带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精华,但从根本上说,他必须面向现代社会与现代人,以人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现代思想取代旧戏中封建主义“忠、孝、节、义”的思想以及种种反现代、反科学、反人性的迷信思想。归根究底,任何一种民俗都起源于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其随着生产发展水平和生活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晋剧的传统剧目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晋剧的传承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进而最大限度满足民众情感心理需要的能量。(二)传承方式单调化晋剧是原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一种民俗事项,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其传承方式,都比较传统,这就使其难以应对现代依靠传媒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娱乐节目,与它们相比,晋剧民俗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依靠口耳和行为来传承;第二、依靠岁时节日来传承;第三、依靠农闲演出来传承;第四、依靠晋商来传承。这些传承方式都比较传统,不足以应对信息社会晋剧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它应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来传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使他们成为晋剧的有力传承人。另外,还可以把晋剧与民族声乐,现代舞蹈等融合起来,借助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实现晋剧的民俗传承。(三)传承人才稀缺化晋剧来来源于民间,民间戏曲文化艺术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素质结构不合理,致使晋剧呈下滑趋势,目前,不少剧团青年演员很少,有的甚至已经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演员的年龄结构趋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导致了剧团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不能够顺利开展演出活动,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体现在相关艺术院校和机构不能提供高素质的戏曲人才上。另外,现代社会电视的普及、娱乐方式的增多,使得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风光已渐然消逝,晋剧潜在的创作人才以及演员大部分也因此转移了发展方向,使得晋剧的学习者及欣赏者大为减少,难以形成规模,晋剧的传承也遭到威胁。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也为传统的晋剧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这些都造成晋剧传承人才的稀缺化。(四)营销手段单一化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中国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戏曲统领城乡舞台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戏曲不仅退出了城市舞台,而且在乡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萎缩。其原因与晋剧营销手段的单一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晋剧没有积极利用信息社会的高科技手段,适时宣传,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致使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审美情趣,这也使得晋剧的民俗传承处在了瓶颈期。另外,传统晋剧缺乏现代元素的融入,其形态动作的模式化及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在年轻人看来都比较呆板,不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所以,很难获取年轻人这块市场,这也阻碍了晋剧的进一步传承。促进山西晋剧民俗传承的策略(一)提高晋剧剧目的创新性戏曲艺术的突出特点是集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故事性是其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的首要因素,因此剧目在一个剧种发展中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剧目从某种程度上说能保护一个剧种、养活一个剧团。要对传统剧目进行深入加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努力赋予时代元素,使其真正成为优秀传统剧目。同时更要推陈出新,下大力气创编新剧目,多出精品。晋剧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民间性及由之产生的地方性是晋剧固有的根本特征。要使晋剧保持一种活化状态,必须使其真正回到民间,保持民间特色。具体来说,在剧目题材上,晋剧还必须紧贴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要,反映群众的心理、情感和诉求,为官大群众喜闻乐见。在语言上,仍有必要保持地方性、通俗性,使用当地方言俗语,而不能一律变为普通话。在演出上,还是应以村口地头、广场街区等为主要场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而不能彻底走进剧院成为只可远观的“高雅品”乃至“奢侈品”。只有这样真正回归民间,保持晋剧的活化状态才能真正拥有旺盛的生命力。需要指出的是,保持晋剧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并不意味着使其局限于农村或局限于个别地域。毕竟,现在的城市化水平与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城镇居民百姓的工作、生活、日常交往、心理诉求等,也完全应该成为晋剧剧目所反映的内容。更为关键的是,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讲的仍是当地方言,晋剧对其的吸引力同样在于其地方特色。同时,随着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所谓的地域在范围上其实在逐渐扩大。我们已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山西的晋剧是最专业的,只要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晋剧就完全可以在更大的区域内得到流行。(二)积极采用大众传媒任何艺术种类要想取得常住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观众群的,而观众恰恰又是生活在当代的观众,是艺术发展的见证者。远离了时代的要求就是脱离了艺术发展的轨道。戏曲的发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空前的文化转型期,各种文化在这一时期激烈地碰撞、交融。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丧失了话语权。充满着躁动与不安的中国戏曲徘徊在低谷期,这是戏曲舞台大变革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戏曲,将不会只局限于剧场的演出,它将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努力寻找舞台以外的新的载体,以扩大受众群体,弘扬传统艺术。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戏曲艺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这就为山西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晋剧山西是影响较大、流布较广的地方剧种之一,多年来,为了传承、振兴晋剧这一优秀剧种,山西政府及文化部门等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提升晋剧的知名度。其卓有成效的主要有:在山西省举办或者参加的各类赛事、演出中,通过媒体的宣传、专家评论以及录音录像等搜集和保存大量的戏剧信息,然后再由官方、民间出版大批音像制品和书刊;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文化厅运用高科技手段,用影像记录最有代表性的晋剧艺术家和经典剧目,启动“音配像”工程,留住了许多老艺术家创作的名剧;2006年8月,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还借助“山西戏剧文物文献资源数据库”,创建了“山西戏剧网”山西省各大电视媒体还推出多档戏剧节目,有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山西公共频道的《百家戏苑》等众多戏剧节目。可以说,自从有了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就为晋剧的流行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他把传统的在演出现场与演员的面对面交流、直接观赏的方式,变为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工具介入的“间接”的接受方式,这是未来晋剧传播最主要的手段。大众传媒对晋剧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奖晋剧拍成数字电影,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晋剧泰斗丁果仙将晋剧《打金枝》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戏剧界引起轰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月仙、闫慧贞、高翠英等又一代晋剧表演艺术家把《三关点帅》拍摄成电影,又一次扩大了晋剧的宣传。2010年,《傅山进京》也将由舞台走向银幕。《傅山进京》自2007年初被搬上舞台以来,无论是参加国家级的艺术盛会,还是在田间地头为基层百姓的演出,均好评如潮。基于这一原因经全国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组委会研究,并报请中国文联党组决定,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领衔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入选2010年梅花奖数字电影拍摄计划。这次拍摄将厉行节俭的原则,走“绿色”和“低碳”的路子,所有人工搭建的景物和道具,将在拍摄完成后就地或易地使用,作为文化旅游的新资源、新景观、新亮点,这样的拍摄原则还有利于晋剧产业链的形成。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代表剧目数字电影工程拍摄计划(简称: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在财政部等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的一项记录、宣传优秀梅花奖获得者以及代表剧目的重要工程。计划从2010年起开始,每年拍摄四至五部。这不仅能极大地拓宽该戏的受众群体,更能让观众通过电影,感受灿烂的三晋文明,提升山西的文化品格。(三)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戏曲人才戏曲人才主要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创作和表演人员及艺术水平较高的领军人物;二是在民间乐于传唱乃至自编自演晋剧剧目的群众市场。有优秀的演员来演唱,是一个剧种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晋剧演员的整体文化修养并不算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晋剧的发展流行。当今社会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日益提高,演员要把一个人物塑造好,使观众产生共鸣,就必须对剧本的内容、结构、分格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吐字行腔、情感韵味等方面作全面的表现处理,而这要求演员要具备广博的文艺修养和扎实的演唱技巧。培养优秀演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能够坚持深入了解与学习晋剧,能做到亲自花工夫学习的人群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并且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专业为主为主文科性专业,还包括部分对人文学科有浓厚兴趣的理科学生群体,这一群体为高素质晋剧演员的挑选和培养提供了保障。晋剧演员必须抓紧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剧中人物思想感情,清晰地把握人物形象气质,成功地塑造人物。对于剧目创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要对晋剧的表演形式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抒写生活,才能拥有高质量的晋剧剧本。晋剧大多为老年人所追捧,其演出场所也多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地区,市场需求量较小,因此,晋剧的传承还需要解决供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培育市场当作占领市场,晋剧的传承在民间,并不是靠一个剧团,必须培养年轻的观众,没有观众晋剧将无法生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解决观众的问题可以从学校推广,学校是传播文化,教授技艺最好的场所,让晋剧走入课堂,扩大其影响面,进而获取更大的市场,提高它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四)加强政府投入要使晋剧艺术长盛不衰,保持活力,社会各方面必须给它提供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我们对晋剧的态度不应简单地看成个人的爱好,而应从抓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尊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去对待晋剧,也就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晋剧,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晋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引导和扶持。要广泛动员和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力量共同开展晋剧保护工作,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晋剧的传播和展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媒体对晋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对相关剧团,要特别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鼓励晋剧剧目创作,帮助演职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保护晋剧的资金投入应该明确思路,把钱用在刀刃上,要减少大工程的投资,同时主管部门还应当支持戏剧资源的整理研究,重点扶持表演活动,另外,对一些晋剧老艺术家,更要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与褒奖鼓励,还要通过“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等有效形式,积极扩大晋剧的传播面,进一步培养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晋剧的感情。目前,我国教育部已推行“戏剧进校园”工作,这样有利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健身,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为戏剧的传承提供了保障,应教育部的这一要求,部分高校已着手举办大学生戏剧文化艺术节,要求参演的剧目既要有大学生原创的作品,也要有改编的名家剧作。在这一思想交流的舞台上,戏剧艺术对接着当代大学生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轨道,戏剧艺术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们在戏剧结构、表现手段和剧作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激发了大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热情,这无疑将有利于戏曲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戏剧市场的年轻化,更为戏曲的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吹填作业服务合同3篇
- 2024海外大型工程承揽协议范本
- 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机电工程实务考试题库(培优b卷)
- 2023年机械基础知识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沪教版选修3物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美容加盟店经营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股东股份回购协议
- 2025年外研版第二册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设备供应与维护合同
- 污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课件
- 业务下单流程标准规范
- “家园”协力小班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论文
- 集料掺配比例自动计算系统L1.0(试算法)
- 糖尿病专科质控检查表
- 科学版二年级《游戏迎面接力跑》评课稿
- 信访事项复查申请书
- 巡检记录表巡检记录表
- 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调查问卷
- 施工方案水泥厂(总)
- 客服年终总结不足之处及改进计划(五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