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旧石器时代第一节概说一、旧石器时代及其特征十九世纪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提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段分期法,并应用于其任职的博物馆。1865年英国学者拉波克在《史前时代》一书中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从约三百万年前起直到一万二千年前左右结束。此间,人类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的前氏族社会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该时代相当于地质学上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与人类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民族学有密切的关系。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对象(1)人类化石人体遗骸在密封、不受细菌侵害和在埋藏处有含矿物质地下水流动等条件下,经过一万年以上的时间有可能成为化石。目前所见人类化石,从早到晚体质形态上差异较大,可划分四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猿人以南猿为代表;晚期猿人以爪哇猿人为代表;早期智人以尼安德特人为代表;晚期智人即和现代相同的人类。(2)与人类共存的动物化石旧石器时代的动物种类很多,但许多已经绝灭。至今存活的有大熊猫、犀牛、虎、鹿、象等,不过与现代种属有区别。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是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发现的批示物。(3)人类使用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人类所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和武器大都是木、石制的,少数是用骨、角、牙、蚌等原料制成。考察和研究这些工具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和工作效能,可以探索该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必要时可以做石器试验。(4)早期人类的居住遗址该时期多居洞穴,但也有其它方式。俄罗斯古人多居平地上,他们用猛犸或其它大型动物的肢骨作支架,其上覆以兽皮作为住所。在日本北方地区开阔地带的遗址常有成堆石块,有垒成圆圈形,其用意尚不明确。居址附近常发现有烧红的土块、灰烬、裂纹的石头和烧烤过的兽骨等。(5)墓葬及其它三、地质年代与考古学分期地质学把地球历史分为五大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中世纪的欧洲,上帝造人说一直占据着人类起源学的统治地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没有这方面的学说。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如拉马克、赫胥里、达尔文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人类与猿的密切关系或人猿同祖说。十九世纪末叶,由于科学材料日渐发现,从猿到人的学说基本上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人与猿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近代人提出所谓“界河说”,凡脑容量在750毫升以下者是猿,以上者是人。但非洲能人能够制造工具,脑容量才680毫升。恩格斯一百年前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指出人和猿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能否劳动。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1、一般进化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进化方式发展而来。2、人猿同祖说: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人与现在猿拥有同一个祖先。3、自然选择学说:人类与其它生物自身没有进化的动力,生物的进化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4、渐变论:人类按照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方向逐步进化而来,突变在进化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西方学者1、目前发现的生物化石在达尔文所论述的进化论链条当中还存在非常多的缺环,生物化石不能完全证明进化论的成立。2、进化论无法解释第一个生命体的出现与第一个细胞的进化成功。3、当今科学认为不同的物种之间不能实现相互进化。4、西方学者认为至少从血液类型来看,人类与猿类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学者5、也有西方学者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加以修正,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种质和体质两种物质,其中种质是人类主动进化的动力。6、科学、地质学等现代科学不能为进化论提供坚强的证据。7、生物由低到高的进化序列不符合物理学热力第二定律。中国学者中国多数学者对进化论持认同态度,进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可以由考古学及其它科学的发展和发现逐渐补充完整。据古生物学家研究,在距今大约三千万年的第三纪渐新世,猿类从低级的猴中分化出来。这种猿化石最初发现于埃及,故叫埃及猿。到了第三纪的上新世,猿类又分化为两支:一支是森林古猿,即后来的现在猿;另一支是腊玛猿,后发展为人类,即人类的猿类祖先。腊玛猿生存的时代约距今七百万至一千四百万年间。上新世期间,森林减少,腊玛猿转入地面生活。它们可能原先即有半直立行走、手脚之间有某些分工、群居、杂食等一系列特征。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关键性的一步。直立行走促成了手和脚的明确分工,同时也引起了脊柱、胸腔的相关变异,喉头得到了解放,视野也得以扩大。这样,手被解放出来,越来越灵巧。恩格斯:“没有一只猿手曾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人和猿最后分道扬镳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劳动的需要,产生了语言。非洲、亚洲南部起源说: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学者达尔文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恩格斯认为,人类最初的起源地可能是在现已沉入印度洋的一片陆地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由于爪哇人和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学者们中有些人说亚洲可能是人类的诞生地。大洋洲至今没有发现过较早的人类化石,专家们认为大洋洲居民是两万年前迁过去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由亚洲大陆迁去的。欧洲没有发现过早期更新世的东西。目前早期猿人化石80%发现于非洲,非洲也有晚期猿人;亚洲是腊玛猿最早的发现地,完整的腊玛猿头骨也在亚洲有所发现。露西露西(Lucy)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南方古猿阿法种(en: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的古人类化石的代称。露西生活的年代是320万年之前,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是目前所知人类的最早祖先。
1974年11月24日,美国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伊夫·科本斯和蒂姆·怀特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凹地发现一具骨人类的化石。根据当时庆祝发现而播放的披头士乐队的一首歌《LucyintheSkywithDiamonds》将她命名为露西(Lucy)。露西是一具40%完整的骨架,生前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根据骨盆情况推算生过孩子。露西的脑容量只有400毫升。330万年以前的露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在科考队的史前考古学家、73岁的黄万波教授的讲述下,记者回到了露西时代——330万年前的某个夏天,阿法盆地草木茂盛,这里有一片凉爽而潮湿的稀树草原。不远处,火山在冒着火龙。南方古猿露西眺望着太阳即将沉下去的方向,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男人们用天然木棍猎取羚羊或者用石片切开其他动物的胸腔。他们没有任何铠甲,肉体直接碰撞,比刺猬、角马和羚羊更直接。也没有任何工具和动力装置。
露西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在跟父亲打猎时不小心被猛兽吃进肚子,现剩的一个孩子仍是野性十足,总喜欢私自跑出去玩……露西也许过分担心她的孩子,她更应该担心她自己
———就在她转身想回到洞穴的一刹那,一个趔趄,失足落入水潭……那一瞬间,她的悲哀比没有等回最后一个孩子更加深重!没有任何工具能让她从水中逃脱,而她自己的四肢也没那么强壮和灵巧。恰在这时,一只鸟盘旋在这片水潭的上空,轻盈地掠过露西最后的视野。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转眼就是330多万年后的1974年。
“天亮啦!”露西的眼前一亮,久违的阳光重新洒落在她那没有肉身的骨骼上———露西被发现了!她不久就坐上汽车或飞机,被藏入博物馆,不明不白地成了“人类的祖母”。塞拉姆
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绝无仅有的完整的南方古猿的女童骸骨化石,这将有助于揭示古人类身上的种种谜团。完整性前所未有
这具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科女童化石是2000年10月在埃塞俄比亚北部被发现的,考古学家为了把化石从沙岩中发掘出来已经花了近6年时间。大部分化石已经拼接完成,女童被命名为“塞拉姆”,在埃塞俄比亚一些部落语言中,这个词语有“和平”的含义。
“塞拉姆”属于南方古猿,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的物种,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据《自然》杂志21日发表的文章介绍,“塞拉姆”的整个头颅、躯干和四肢的重要部位都得以保留。领导这次考古发现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阿利姆塞盖德博士兴奋地说:“这是一生中难得的一次发现。综合她的完整性、古老、年龄各种因素,这可以说是考古学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发现,为早期人类祖先儿童时代的研究开辟了多条新的道路。”
堪与“露西”媲美
“这些骨骼属于一名生活在距今330万年前的3岁女性,它比‘露西’整整早了10多万年,”阿利姆塞盖德说。
1974年,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被称为“露西”的成人古人类化石。“露西”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原始人之一。“露西”的面世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塞拉姆”和“露西”同属南猿阿法种化石,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之一。有意思的是,这具化石发现地点距离“露西”发掘处仅60公里左右。《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威尔福德因此浮想联翩:“如果‘露西’有孩子,应该大致就长成这个样子。”上半身为猿下半身为人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但有一点却众说纷纭,即它是否还保留着猿类爬行和在树上灵活穿梭的能力,如果失去了这些能力,就意味着南方古猿处在了人猿的分界线更靠近人的一边。
根据目前的初步分析,虽然“塞拉姆”的下半身很接近人类,但她的上半身更像猿类:肩胛骨像是大猩猩的;颈部短而粗,像是类人猿的,人类的脖子通常比较细,这样才在奔跑时保持头部的稳定。主要研究者之一弗雷德·斯普尔教授表示,还没有有力证据显示“塞拉姆”保留着爬行的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石中非常罕见地保留了舌骨。“塞拉姆”的舌骨也类似于黑猩猩的。由于舌骨与舌部肌肉相连,它有助科学家研究南方古猿可以发出什么声音。研究者说他们的发音可能更接近猿类,而不是人类。
意外发现沙中小脸
这具化石的发现充满戏剧性。当时,阿利姆塞盖德带领的科考小组当时正挥汗如雨,跋涉在光秃秃的山地岩壁上,同行的埃塞俄比亚文化和旅游部长突然看到,沙砾中半掩着一张仰视天空的小脸。这是一张狭长、突出、鼻子扁平的脸。科考小组说,“塞拉姆”可能死于附近阿瓦什河的一次洪水爆发,随后尸体被掩埋在沙砾和岩石堆中,这种密封环境保证了化石完整。
斯普尔说,这一发现“令人激动”之处在于,她恰好处在“发生许多变化”的古人类生长年龄阶段,“大脑正在发育,牙齿正在长出,四肢正在发展”。发现“人类进化中的第一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19日报道,5月19日,科学家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考古发现找到了人类进化中“缺失环节”。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个0.47亿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现今猿类、猴类和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这无疑是人类进化研究中的重大发现。人类进化的第一环这个类似狐猴的远古物种被称为“艾达”,它是一只雌性,其身高3英尺。挪威奥斯陆大学国家历史博物馆乔恩-赫鲁姆(JornHurum)说,“艾达”展现了非人类进化链的特征(类似原猴类的狐猴),但和人类进化链关系更为密切。赫鲁姆说“艾达”的发现为始新世以来发现的所有灵长类动物化石提供了完整的古生物学解释。赫鲁姆说,“这是人类进化中的第一环。”不过,赫鲁姆说艾达并不是真正的类人猿。据悉,该化石标本是在1983年德国梅塞尔化石遗址挖掘发现的,但当时私人收藏家却并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却把它一分为二,并且把两部分全部售出。较小部分被科研人员找到,不过这个骨骼化石标本被修补过,所以看起来更完整。较大的那部分最近刚刚进入公众的视野,现在属于奥斯陆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艾达是在德国梅塞尔化石遗址被发掘出土的,这里是始新世时期生物化石的重要发现地。艾达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动物化石标本,甚至还能清晰地在岩石中看到它们身体上的软毛纹理。赫鲁姆说,艾达有和其他脚趾相对的大脚趾,手指尖和脚趾尖有指甲,并且艾达脚上有一块距骨,这表明艾达和人类有直接联系。化石还保存了艾达肠胃中吃过的食物,包括果子,种子和树叶。X光照射显示艾达同时有婴儿和成人的牙齿,但是艾达没有像细齿梳子一样的爪子,而这是狐猴的特征。狐猴也是灵长类动物,但是被认为更为原始,和大猩猩及人类不属于同一个种群。科学家估计艾达死亡时大概9个月大。她向前突出的眼睛和人类的一样,使她的视场能够重叠,有立体感和距离感。赫鲁姆和他的同事还表示,艾达很可能是在夜间活动。艾达骨骼化石的年代背景早期智人最早出现在距今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出现在约600万年前,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和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这一分化发生在始新世时期,正好是艾达存在的年代之后。灵长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艾达是怎么死的?艾达生活在距今4700万年前,当时地球几乎就是一个大丛林,气候是亚热带气候,哺乳动物正在迅速进化。早期的马,蝙蝠,鲸鱼,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繁荣生长。喜马拉雅山正在形成。赫鲁姆说,X光片显示艾达可能死于手腕骨折。他表示,很可能艾达手腕骨折后,一次她去梅塞尔湖畔喝水,但是不幸却因湖畔二氧化碳过浓而窒息。梅塞尔湖是由火山爆发形成,静静的湖水上和湖畔覆盖有厚厚的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手腕骨折行动不便,艾达慢慢失去了意识。后被水冲刷进湖中,沉入湖底。赫鲁姆说,湖底独特的条件使艾达的尸体得以保存4700万年。据悉,一件艾达的复制品将会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也将很快推出。赫鲁姆和一支国际研究小组目前将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杂志上。肯尼亚古人类化石冲击人类进化史自达尔文“进化论”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早期古人类存在两个种群:“能人”和“直立人”,并且由前者进化成后者直至发展成现代人。日前考古科学家们根据对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附近发现的化石的研究发现,这两个种群其实并非进化关系,他们曾相互并存长达50万年,而只有其中一个才是人类的祖先。倘若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将可能改写人类历史。
考古人员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附近发现了一块“能人”的下颚骨化石,研究显示,这块化石源于144万年前。
这个结论让科学家大吃一惊,因为这个时间比已知的“能人”存在的时间晚了至少20万年,已经进入“直立人”生活的时期。可是根据现代人类进化史,“能人”与“直立人”是不可能并存的。
按照目前科学界的观点,“能人”(拉丁语意为“手巧之人”)生活在距今300万年-150万年前,应该是第一种能够熟练制作石器的古人类。“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是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并且一般认为“直立人”是由“能人”进化而来,随后来又进化成早期智人。因此,“能人”也被看作是现代人类的远古祖先。
但随着新化石带来的新发现,考古人员推测,应当是两个种族中较为年青的“直立人”最终进化为智人,一步步演化为现代人。而“能人”可能在进化过程中消亡了。如果这个结论是真的,那么这两种人应当存在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生活在距今200万至300万年前,他们又是谁?但是现今科学家对这一时代的研究还是个空白,也没有那个年代的化石记录。不过至少已经说明,“能人”和“直立人”曾并存至少50万年。从未发生过的纷争
在肯尼亚科比福拉地区领导考古发掘工作的米薇·李基和她的女儿路易丝·李基说:“"能人"和"直立人"之间是共存关系,这使"直立人"是从"能人"进化而来的理论被推翻。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盆地50万年,但却能作为独立族群分别存在,这就暗示出他们有自己的生态区域,避免了纷争。或许两个族群在食物方面存在差异”。
美国犹他大学的弗兰克·布朗说:“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在东非早期的那段历史上,曾经不止一个人类族群存在过。几个"能人"族群平行存在在历史上是十分正常的,28000年前灭亡的穴居人就是其中一例”。布朗补充说:“但是今天,只有一种智人族群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就是我们现代人类”。
“直立人”奉行“一夫多妻”?
考古人员在当地还发现了第二个化石:一个“直立人”的头骨化石,可追溯到155万年前。通过对它的研究,科学家们竟无意中窥探出“直立人”的性习惯。
英国伦敦大学的弗瑞德·斯伯恩介绍说:“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直立人化石,可能是一名成年女性的化石”。这显示当时男性体态比女性要高大得多,而这种特征表明,当时的人们奉行“一夫多妻”制。
弗瑞德表示,男女性的这种差异在大猩猩身上也同样明显。猩猩、猴子和猿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占统治地位的雄性垄断族群中的交配权,因此雄性体形也更庞大。现代人类位于二者之间,但“直立人”女性体形更小,这暗示我们的祖先可能存在“一夫多妻”的习惯,战胜对手的雄性会赢得许多雌性的爱慕五、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用途旧石器是打制石器,形制粗糙,与自然石块有近似之处。(1)石器的制作第一步选择石料。古人常常选择燧石、石英岩、砂岩和角页岩等作为石器原料,硬度在6~8度之间。石料产地一般离居址不远。第二步打击石片。用一块石头敲击另一块石头,使之产生石片,前者叫石锤,后者叫石核。石器可分石片石器、石核石器。打击石片有锤击法、摔击法、间接击打法。第三步修整。即进一步打击修理,使它的刃部更加锋利或者便于手握。(2)常见旧石器的类型与用途较为粗重的有刃器,可称为砍砸器,也叫万能手斧。体型较大者一般是石核石器。古人多用来敲砸坚果、挖掘块根或剥取兽皮。较小而有刃的称为刮削器。根据形状又可分为圆头、凹刃、凸刃刮削器等。尖形的石器被称为尖状器,可以用作扎、钻、刺之用。尖状器有石核制的,也有石片制的。尖状器从中期以后大为盛行。石球是呈球形的石核,打猎用的工具,在中期之后盛行。雕刻器的形状类似现代的木刻刀。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晚期多见。鉴别旧石器,要注意以下特点:一是有无使用痕迹,二是周围的环境与自然条件。达尔文愈到晚年愈倾向不可知论,在有神与无神之间左右摇摆。1876年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不能设想,这浩瀚而美好至极的宇宙,这能回首遥远过去,展望遥远未来的人类,都是盲目的偶然性或必然性的产物。进行这种思考的时候,我感到不得不承认存在着智慧的“第一因”,因此,我理应被称为一个有神论者。《科学与宗教》116页
第二节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旧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框架。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总起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韦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为代表。另外比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及其他地区,都存在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在华北,有继承前一个时期的小石器传统,其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等;有石叶文化类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水洞沟文化为代表,它与西方同期文化有较多的相似处;还有70年代后发现的典型细石器工艺,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的虎头梁文化等。在东北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属于这一时期或稍晚的旧石器文化地点。总起来看,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除少数地点外,石叶工艺和骨角器生产不很发达。一、猿人化石及旧石器的发现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用古地磁测定法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男性青年。它确证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和存在。和这两枚牙齿化石同时从褐色黏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脉石英石核与刮削器。中华文明就这样开始萌动了。
左:元谋人的石器右:元谋人复原头像左:元谋人门齿化石右:元谋人发掘现场西侯度西侯度遗址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经发掘出土有动物化石,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以及有切割痕迹的鹿角,这说明西侯度人已开始用石片加工制造工具,这是世界上最早用石片加工技术的标志。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如此古老的烧骨,这个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此外,根据发掘的脊椎动物化石考证,当时的哺乳动物绝大部分种类是草原动物,有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粗状丽牛、步氏鹿、纳玛象等20余种。由此可知当时西侯度一带应为疏林草原环境。根据鲤鳃盖骨判断,这里的鲤超过半米,因此,西侯度附近当时应有广而深的稳定水域。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蓝田猿人80万年至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他们低平的前额上,明显地隆起粗壮的眉骨。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78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蓝田人右:蓝田人下颌骨化石左: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及所打制的石器右:蓝田人复原像左:蓝田人下颌骨发现地陈家窝“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在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陈家窝化石系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县城西北的陈家窝村附近发现的。公王岭化石,系同一单位于1964年在县城以东的公王岭发掘出土。以后两年内,在公王岭还发掘出石制品和可能是人类用火留下的炭屑。
人类化石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颗左上第二臼齿,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原研究者将它命名为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直立人蓝田亚种”,亦可俗称为“蓝田人”
(“Lantianman”)。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眉嵴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嵴,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眉嵴与额鳞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额骨非常低平。头骨骨壁极厚,同北京人、爪哇人头骨相比较,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们的变异范围的上限,有些甚至超过最大数值。例如,顶骨前囟点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个头骨的平均值为7~9.9毫米,爪哇人的4个头骨平均约5.5~10毫米,蓝田人则为16毫米。蓝田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个。蓝田人的脑量估计为780毫升左右;而爪哇人为775~900毫升;北京人为850~1300毫升。蓝田人的牙齿和北京人女性的比较接近,但更大一些,蓝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托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与之相比.二、周口店北京人及其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同时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明德-里斯间冰期,据铀系法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及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和意义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一处含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引导下,在龙骨山北坡又找到一处更大、更丰富的含化石地点,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1地点”。1921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并定为人属。由于这一发现,1927年在周口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发掘,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当年又发现1颗人的左下恒臼齿。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对先后发现的3颗牙齿进行了研究,给这一从未见到过的古人类定了个拉丁语化的学名──Sinanthropuspekinensis(曾译“北京中国猿人”,原意应为“北京中国人”)。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1870~1946)则给了它一个俗名:“北京人”(Pekingman)。现在已把他的“属”、“种”和爪哇人合并,另建立了一个“亚种”,改称为“北京直立人”(Homoerectuspekinensis)。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独自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骨已经问世,但这些发现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在持进化论的学者当中,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共有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这些珍贵的标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全部在几个美国人手里弄得下落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店的发掘得到恢复。多次发掘,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还从靠顶部的堆积中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此外,又从1937年前发现的碎骨中认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如果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同时,发现了不下10万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遗址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的材料中,是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地层堆积和年代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为含化石的堆积,依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13层。在堆积物中还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烬。从第13层以上发现动物化石,这一层还出土了几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类活动。根据动物化石的性质,第11~13层的时代与遗址以南约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点相当。后者亦为洞穴堆积,发现有石制品、灰烬、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带最早的遗存。和北京人遗址第1~3层时代大体相当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点。其中周口店第15地点出土的材料最丰富,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还有灰烬和烧骨。另外两个地点遗物不多,但在第4地点曾发现一颗人牙,从而成为周口店地区除北京人遗址、山顶洞遗址以外又一个出土人类化石的地点。这3个地点的时代,有的研究者根据存在赤鹿等时代较晚的化石的事实,认为可能已经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对于北京人遗址时代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初,安特生和师丹斯基认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1881~1955)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等,以动物群的性质为主要依据,判明这个遗址属于比泥河湾期晚而比黄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蓝田人遗址发现后,有人提出将华北中更新世划分为早、晚两期的主张,早期以含公王岭动物群的蓝田人遗址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动物群的北京人遗址为代表(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1976年后,采用铀系法、裂变径迹法、古地磁法等多种方法,测定了北京人遗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层以上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左右,第14层以下早于距今70万年。体质特征北京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与现代人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虽已比猿类增高,但低于现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这表明他们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的内面靠前部有明显的下颌圆枕。他们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得多。另外,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内侧和外侧门齿的舌面为明显的铲形。北京人的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们同属于直立人发展阶段。北京人的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又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现代人则占二分之一;胫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方面都已和现代人相似,这证明他们已经善于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较小管壁较厚外,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说明他们的上肢已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北京人的身高,从发现的一条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推算,约为1.56~1.57米。北京人的文化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料有来自洞外河滩的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砾石,也有从两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山坡上找来的水晶。北京人用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他们挑选扁圆的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这类石器的尺寸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盘状、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等形状,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不多,但制作比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节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见彩图“北京人”的尖状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时期的遗址中,还从没有听说过精致程度堪与相匹的同类石器。石锤和石砧是他们制作石器的工具。从石锤上留下的敲击痕迹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经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发现使用过的痕迹。有关“北京人”化石去向的几种说法1、日本人占领秦皇岛后,将美军保管的化石从火车上卸下,装船运往天津,该船于途中覆没。
2、拦截火车的日本人由于不懂化石的价值而将化石砸烂扔掉。
3、日本军人得到化石后,把化石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人。
4、化石从秦皇岛运到天津美军兵营,日本人占领后下落不明。
5、1945年,美联社发表题为《拯救“北京人”遗骨——包括在掠夺品之内的地质学珍品在日本发现》的文章,讲到美军从没收的信件中得知“北京人”已被送到日本,并被日本人在东京帝国大学内找到。
6、1946年,路透社转引上海电讯报道说:运往日本的“北京人”化石将归还北平地质调查所。据东京大学报告说,这些化石已交盟军当局。
7、日本科学家在北平找到“北京人”化石,日本专家负责监督运往东京。
8、1980年9月17日至10月1日,纽约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夏皮罗先生来华旅游,有人告诉他:装运“北京人”化石的箱子放在天津原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大院6号楼地下室木板层下面,但该处早已夷为平地并改作操场了。
9、“北京人”化石被埋在北京日坛公园东边的一棵大树下,后有关方面对该处进行地球物理勘察及探坑试掘,但未发现任何线索。
10、1999年11月消息:“北京人”可能静置在1945年4月1日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日本“阿波丸”号巨轮上,该船目前位于福建平潭海域。
11、2002年8月7日最新消息:“北京人”和一批从中国掠夺的450吨黄金,36尊金、铜佛像及一些国宝级文物,被日军埋藏在韩国釜山地下鱼雷工厂暗道。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们显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生活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在灰烬中发现的敲破的烧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熟食。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头争。季节变化、自然灾害、猛兽侵袭、疾病困扰,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威胁。从化石测知的数十个北京人个体的年龄告诉我们,他们的死亡率极高,这也可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北京人的石器以细小石器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不但在华北,而且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在西南、东北等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人的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骨。有的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例如,截断的鹿角根既粗壮又坚实,可以当锤子使用,截断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从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断的地方先用火烧,使之容易截断的方法,又例如,许多鹿头骨只保留着象水瓢似的头盖,上边有清楚的打击痕迹,多数经过反复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状也相当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顺长轴劈开,把一头打击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边缘有多次打击痕迹,也可作工具使用。不过,有些学者对北京人是否制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见。“北京人”是比我们想象中聪明的直立人群体
“经过初步研究,这些标本为‘北京人’自主用火排除了争议。”昨日,在纪念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8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评价说,“周口店遗址‘猿人洞’西剖面发掘可以证明‘北京人’是比我们想象中聪明的直立人群体。”据了解,历时近4个月的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的西剖面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因气候原因本月暂停,待明年初再发掘。目前考古人员转战实验室,开始对方圆10平方米、深5米左右“探洞”内的遗存进行细致分析。新证排除“冲入”及自然火可能此次发掘出的“火文物”为“北京人”自主用火排除了不少障碍。高星举例,以前的发掘只证明“北京人”用火,而此次通过科学发掘手段等方式,“定位”了每处遗迹后,发现被火燃烧后残余的灰烬分布范围很广且集中,而非仅一两处,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了火是由自然界突发因素造成的说法。而且这些灰烬、烧骨和炭屑是从不同堆积层内直接找到的,其周围土质较硬,有明显燃烧过痕迹,所以可排除是某次从外界被雨水冲进洞内的说法。除了为自主用火添了新证,此次发掘还有望揭开不少远古的秘密。“周口店的洞穴内每个时间段都会有历史事件发生,古人类是否一直居住在这里,何时来何时走……这些都可通过研究所发现遗存物来获得答案。”高星透露,目前,考古人员已将“火文物”密封保存,进行实验室分析。96件标本均有工具使用痕迹经过筛选、水洗等一系列工作,考古人员发现了近千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文化遗存,其中体格最袖珍的啮齿类动物标本意义尤为重要。由于这些小动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演变速度很快。通过研究和整理化石,可以全面“重现”古人类当年的生存环境等外部信息。另外,考古人员在部分动物骨骼上找到了人类工具使用的痕迹,这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在与动物的互动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高星说:“这证明人类开始进行狩猎等行为,这些人类遗迹不是被动物咬死后推拽进洞的。”使用工具是古人类具备的一项标志性能力,而此次发掘出土的标本中有96件都有使用过的痕迹。高星说:“尖状器、刮削器……‘北京人’制作的每件工具都有各自的用途,部分标本上还出现了安装柄的痕迹,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熟练掌握了制造工具的工艺,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姓名:裴文中
生卒: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
描述:中国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杰出的科普作家。
籍贯:河北省丰润县
特殊贡献: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科学社于1930年授予他金质奖章。
1937年获巴黎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
1957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史前和原史学协会名誉理事(1979年)。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名誉委员(1982年)。
重大研究项目:
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负责人,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周口店发掘与研究,“中国猿人第一块头盖骨发现”获国家科学金奖。贾兰坡,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而攀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字郁生、笔名周龙、蓝九公。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家。直隶(今河北)玉田人、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刻苦钻研,自学成才。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科院地学部委员。对我国的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的研究和考古工作作出了重工贡献。1935年起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如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石器、脊椎动物化石和三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对北京文化的性质和分期及北京人的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国后,主持和指导蓝田人遗址、丁村人遗址等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1957年提出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组(距今100-300万年)地层有最古老的人类遗骸和文化遗物存在的论断,后为科学发现所证实。首先提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至少存在两个大系统的理论,对中国远古文化的探讨起了积极作用。著有《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等。第三节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大荔人及其遗存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1978年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与大荔人同时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约为20余万年。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缺下颌骨),其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头顶低矮,前额扁平,上方有一横沟(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但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为1120毫升,这些是智人的进步特征。
二、马坝人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鬣狗、大熊猫、貘、剑齿象等19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三、长阳人1956年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1957年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共存的动物化石均属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如豪猪、竹鼠、古豺、大熊猫、斑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属早期智人,距今年代约为19.5万年。
同治年间的《长阳县志》记载:“老鸦岭在邑西南八十里有土坑,形圆如锅,围数亩余,其底有小眼,如井口,深不可测,一日突陷成巨穴,沿围数丈,裂处有折缝,掘得此物,骨脑如巨兽,身盘穴口二周,其刺骨如猪肋而锐,有四齿,粗如巨指,长三寸,板牙四枚,径半寸,长二寸,入城市之众莫识,……视神物委蛇之余。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龙蜕也。”长阳人化石包括1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的上颌骨,以及一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牙齿相当大,咬合面纹理复杂。齿冠较低,齿根很长,下第二前臼齿的齿根有两个分枝。上颌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样,一方面保留了若干原始性质,如梨状孔的下部较宽,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凹,而与猿类接近,犬齿比较发达等;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与现代人相近的进步性质,如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人的显著,鼻棘较窄而向前,上颌窦前壁向前扩展超过第一前臼齿,颚面凹凸不平等。从总体看,明显地比北京人进步。长阳人生活的大山区,洞穴极多。这种环境为长阳人提供了生存条件。在与长阳人伴出的动物化石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里有大片竹林;而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和鹿类的存在,则说明附近还有开阔的林边灌丛和草原。以上动物都是喜暖的,所以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而湿润的。“‘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证据,同时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贾兰坡《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长阳人”是世界人类进化发展于古人阶段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人类考古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个空白,也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四、桐梓人及其文化桐梓人”是在中国南方洞穴中发现的早期智人(尼人)化石之一,距今18万年左右。1971年,在贵州省桐梓县岩灰洞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材料。翌年,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2枚、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痕迹以及相当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岩灰洞中共找到石器材料12件,大部分是以燧石为原料,加工粗糙,用锤击法打片,用自由打法修理石器,以单向加工为主,错向加工的仅一件标本。在该洞发现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大部是零星的牙齿,有金丝猴、长臂猿、硕豪猪、古爪哇豺、大熊猫、最后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20余种。以哺乳动物群来看,桐梓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晚期。
1983年又发现四枚人类牙齿化石,发现者认为其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与早期智人有明显差异。故认为桐梓人应归属直立人为宜。前臼齿和门齿分别属于青年和十岁左右的儿童。五、丁村人及其文化丁村人化石都发现于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1954年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
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两岸﹐主要用角页岩制成。一般石片角都较大﹐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很大﹐且常双生﹐也有小而长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化石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锤击法。石器一般都较大﹐代表性石器为大棱角尖状器和石球。大棱尖状器有3面和3缘﹐横断面近似等边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茎之用。石球制作颇为粗糙﹐被认为可能供投掷之用。在遗址内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不少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纳玛象﹑披毛犀﹑野马﹑野驴﹑斑鹿﹑羚羊﹑野猪﹑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鲤鱼﹑青鱼﹑鲩鱼﹑厚壳蚌等。丁村人距今10万年左右。也就是说: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正好弥补了这23万年到1.3万年间的中国古人类断代。在此遗址中还发现石器二千多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状器、厚三棱尖状器和鹤嘴形厚尖状器等。丁村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进步。其中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猎工具。厚三棱尖状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三棱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厚尖状器特色鲜明,个体均厚重,代表了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另一个传统“河套-丁村系”。六、许家窑人及其文化位于大同城东北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有许家窑人顶骨、枕骨残片以及齿、颌骨等。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全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类有1.4万余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器、石球等多种形式。仅石球就发现1079个,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细,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重要过渡环节。许家窑人的石制品至今所发现的有3万多件,其类型虽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属同一传统,但在技术上却大有进步。动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马、披毛犀、普氏原羚、鹅喉羚、野猪、狼、虎等20余种。
第四节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一、河套人和河套文化我国新人化石。1922年法国人桑志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河岸砂层中发现,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所发现的化石有左上侧门齿一枚齿的大小与现代人相似,齿冠结构具有原始特征。1956年在该区域又发现顶骨化石一块和股骨一段。“河套人”的体质特征接近于现代人,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属晚期智人。到目前为止,“河套人”文化遗址共发现人类化石、石器380多件,还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鸟类化石。“河套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掀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帷幕。中国学术界目前确定,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7万年至14万年间,比过去认为的年代至少提前了3.5万年左右,成为最早的晚期智人,这个结论又一次引燃了2007年考古学界对现代人起源的争论。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发现了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据C14同位素年代测定,峙峪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2.8万年。峙峪遗址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石制品约15万件,还出现了比较进步的间接打制产品,如扇形石核和小石叶。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装饰品,光滑的一面和边缘都经过磨制,摩擦痕迹很清楚,它表明远在2.8万年前,钻孔和磨制技术已在中国出现。同时,这些石器标志着典型细石器雏形和复合工具的诞生。通过对峙峪遗址出土动物化石研究表明,发现在面积不大的发掘范围内有众多的马类猎获品,实为旧石器遗址之罕见,因此峙峪人又被誉为“猎马人”。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最为出色的的猎马人文化。二、峙峪遗址三、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是葬地。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智人化石,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于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平,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摩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饰物特意刻出来的。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山顶洞人也使用火。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摩擦和钻孔技术来推断,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非洲起源说
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DNA分析得出结论: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因为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可是,如果金力教授的结论是真的,为什么我们跟非洲人长得如此不同?那些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人类的后代又都去了哪里?
所有现代人的祖先是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金力教授发表的这个关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早在2001年就已经问世了。当时他带领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就中国人的遗传分子进行了研究,他们想研究中国人到底起源于哪里?是否如前人所说的全世界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最后他们得出的结果和前人得出的结果竟是一致的。金力教授他们提出的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1987年的时候就有人推出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最早推断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是卡恩和威尔逊两位科学家。
1987年初,卡恩和威尔逊等人提出,将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即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约在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其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于是有人把这种理论叫做“夏娃理论”。认为现代人类是单一起源并来自非洲。此后,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都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国科学家褚嘉祐等人利用3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遗传结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进化树聚类分析都支持现代中国人来源于非洲,并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由于微卫星位点突变率较高,对研究较久远的人类进化事件和人群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等人发展了一套Y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简称SNP)研究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而Y-SNP这套研究理论,也就是金力、李辉他们运用的研究理论。
这个惊天结论是从一个古老的DNA分子引出的在2001年的时候,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全球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Y染色体遗传学证据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文,这篇文章从DNA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这个结论。金力教授他们是通过人类基因中的Y染色体的遗传特性来研究人类起源的。为什么选用Y染色体?是因为Y染色体从遗传角度来说相对更单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在这些染色体中,Y染色体是男性染色体,只由父亲一方遗传而来,这就减少了基因突变率,所以通过Y染色体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基因遗传的“历史轨迹”,因此,包括金力教授在内的很多遗传学家都把这种遗传物质作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最佳材料。金力他们利用了3个古老的Y染色体上的SNP作为研究重点,即M89、M130和YAP这3个古老的Y-SNP,这3个Y-SNP又都是在M168突变型的基础上产生的3个突变类型。为什么用M168这个遗传分子?金力他们在文章中这样解释,“据认为,M168是人类在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型,其原始型只出现在东非人群,除非洲以外的现代人及部分非洲人都带有M168的突变型,M168是现代人类单一起源于非洲的最直接证据。”科学家怎样通过DNA推断古人类生活年代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一个DNA分子的年代的?为什么说M168在原始的非洲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个DNA的存在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同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研究中心的李辉副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解释说道,分子人类学用的是非基因的DNA序列。因为基因是有生理功能的,是不能随便变化的。如果基因随便变的话,我们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影响。而在他们的分子人类学研究里,在研究的材料方法上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非基因,一个是单倍遗传。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就是单倍遗传分子。在Y染色体上,基因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基因序列。在非基因序列中,会分析两种突变类型。一种叫做单核苷酸多态突变(即SNP),它的突变很罕见,也很稳定。同一个突变历史上不会重复出现,也不会变回去。所以全世界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结构关系就是据此构建的。另一种叫做短串联重复突变(STR),这种突变是在不断变长变短的,而且变化是匀速的。所以只要调查到突变的总量,再除以突变的速度,就可以得到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产生时间了。也就是说,通过这种叫做SNP和STR的DNA分子的突变规律,突变分子的出现时间可以被推断出来。M168这个突变分子的出现时间也就可以推断出来了。中国人的DNA都带有非洲的遗传痕迹金力他们从中国各地找了近1万例男性随机样本做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只具有M168仅有的三种突变。也就是说,这9988例样本中,M89、M130和YAP这3个最古老的遗传分子只发生了三种突变:一种突变成了M89T、M130C和YAP-,发生这种突变类型的个体最多,有9329例,占93.4%;一种突变为M89C、M130T和YAP-,这种类型的比例占3.7%,有370例;最后一种突变为M89C、M130C和YAP+,有290例,占2.9%。除了这三种突变外,没有其他新的突变种类出现。这个结果和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的,就是说M168在非洲之外的地区没有出现新的突变,也都是只出现了这三种突变,只有有新的突变样本出现才能说明中国人不一定都是起源于非洲。所以,金力他们检测的这近1万名中国男性的样品全都携带有来自非洲的“遗传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又支持了非洲起源学说。这个结果也出乎金力他们的意料。通过DNA如何得知祖先的迁徙路线金力他们除了想找到是否存在中国独立起源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考察这3个古老的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频率,来研究中国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结构、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周边地区人群的遗传关系。通过这些遗传分子如何能知道人类的分布和变迁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民族的遗传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共性。在金力他们的研究中,他们通过M89、M130和YAP发生的三种突变类型,就可以推断出中国各民族人群的分布和迁徙过程,比如突变成M89T、M130C和YAP-这种类型的人在汉族人群中出现的几率最大,样本中汉族人数也最多,达到93.4%。而其他两种突变型在少数民族人群中出现几率大。根据现有民族的分布特点,大致就可以推断出人类的迁徙和发展情况。李辉曾经以自己的DNA分子做研究,来推断自己的祖先大概来自哪里。他从自己的Y染色体上看到,他的Y染色体是O1型,根是在北部湾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发现能追溯到两万多年前,大概到了一万多年前的时候,就扩散到了广东、台湾、福建这些地方。到了8000年前的时候开始到了今天的江浙沿海一带。O1型的Y染色体大约是七八千年前到达江浙沿海的这一批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城市的创新商业模式考核试卷
- 木材的可再生资源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危险品仓储危险物品管理考核试卷
- 目视化管理与沟通效率考核试卷
- 媒体的影响与社会观念考核试卷
- 激光雷达在光学成像技术中的新应用案例研究考核试卷
- 盐矿经济效益评价与优化调控考核试卷
- 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人才选拔机制考核试卷
- 城镇低保申请告知单
- DB11T 584-2013 保温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
- 校车使用(许可)申请表
- 月度质量例会PPT模板
- 煤矿皮带智能化集控系统PPT教学讲授课件
- 分数乘除法整理复习(课堂PPT)
- 故乡雨正普五线谱(正谱)
- YD_T 3956-2021 电信网和互联网数据安全评估规范_(高清版)
- 202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管理实务》考试题库大全-下(多选题、简答)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豆豆家族》含PPT课件
- 压力管道检验员在线考试习题与答案
- 【精品试卷】部编人教版(统编)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金属有机化学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