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设计_第1页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设计_第2页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设计_第3页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设计_第4页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究文章主旨,领悟生命应当追求“大树”的境界。2.把握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笔下大树的形象。说明:对初中生而言,这并不是一篇容易读懂的文章。广袤的大地涵养了作者诗人的气质,恣意汪洋的文字间裹挟着深邃的思考。文中既涉及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文言名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涉及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还有左宗棠的历史功绩。文史哲,样样齐全,任何一个话题都足以耗去许多的精力。然而,文章的精髓在于作者向读者展示大树的完美形态,既而点明,这种完美来之不易,是在与各种苦难的抗争中铸就的;接着由树及人,告诉读者,一个伟大的人也往往是具备大树精神的人。而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是年轻的学子应该注入到血脉中的。由此,在设计教学中,越过会对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的内容,抓住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部分展开教学。循着作者的思绪,沿着文字,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入作者思想的更深处,在学生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大树的投影。【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研读文本,把握大树“伟大、高贵和智慧”的具体表现。2.难点:对“人树合一”理念的认识。说明:通过对关键词句的体悟,感受作者笔下大树的美好形象,这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文字感受和领悟能力的绝佳时机。“寓情于树”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停止于树,而是旨在告诉读者:大树的美好形象缘于同苦难抗争,体现的是一种“大树精神”,一种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都该拥有的精神。“人树合一”是文章的精粹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该重力突破的核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导入课题1.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和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故事呈现了人类对树的不同态度。2.引出“一棵大树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的话题。3.在作者的心目中,大树的形象义是如何的呢?1.欣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节选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片段。2.感受大树可以使我们远离“麻木”“随波逐流”,是我们学习的对象。3.明确:大树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把目光集中于大树上,知道人们对于大树的态度并不统一,引发该如何对待大树的思考,直奔主题。阅读课文把握形象1.作者认为大树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课文是如何具体体现的?阅读3.4.5段。2.作者对大树的形象持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找出相关词句品析。阅读6、7、8段。3.重点欣赏6、7、8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大树的情感。1.针对3.4.5段内容进行圈画、批注,并做好交流的准备。2.交流,探讨作者之所以认为大树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理由。3.由6、7、8段中知作者对大树的情感态度,用文章第2段的词语来概括的话就是“敬畏和感激”。4.注意力集中于以下句子:“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感受蕴含其中的“敬畏和感激”之情。结合文本,感受词句意蕴,这是阅读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必须形成的阅读能力。研渎课文探究主旨1.要成为棵大树必须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阅读9、10、I1.段。2.一个“伟大、高贵和智慧”的人与棵人树有着怎样的关联,一个“伟大、高贵和智慧”的民族呢?3.出示多媒体课件。1.通过阅读,明确:要成为一棵人树,必须要经受得住人自然的考验,与苦难抗争。2.抓住关键词句,如“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等,感受这种抗争的惨烈。3.齐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中关于松树的的片段。4.结合左宗棠的历史功绩,理解:任何“伟人、高贵和智慧”的形象都必须缘于同苦难惊心动魄的抗争。探寻文章的主旨,吸纳其精华,为自己的生命增添钙质,应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目标。而这样的意识必须在课堂上予以强化、渗透,避免浅阅读。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读这样的文章,你有何收获?2.写一段话:“大树对我说”。1.可以从多方面涉及自己的收获。2.“大树对我说”主要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意在反馈课堂生成,以便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同时,也为了强化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思路点拨】借助标题进入课文教学既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时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本文就可从标题“大树和我们的牛_活”入手,探讨其间的关联,把握大树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大树的情感,领悟大树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读懂作者,读出自我。另外,文章开始之前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句话:“我们不但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目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这句话意蕴丰富,可思考其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