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核舟记》(作者:魏学洢)………………………《北冥有鱼》(作者: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作者:庄子)……………………《虽有嘉肴》(编者:戴圣)………………………《大道之行也》(编者:戴圣)……………………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卷六,《陶渊明集》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二、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但是统治者的腐败,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三、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1]晋太元[2]中,武陵[3]人捕鱼为业。缘[4]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5],落英[6]缤纷[7]。渔人甚异[8]之,复前行,欲穷其林[9]。林尽水源[10],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11]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1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5]。阡陌交通[16],鸡犬相闻[1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18]如外人。黄发垂髫[19],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20]大惊,问所从来。具[21]答之。便要[22]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23]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24]邑人来此绝境[2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6]。问今是何世,乃[27]不知有汉,无论[28]魏晋。此人一一为[29]具言所闻,皆叹惋[30]。余人各复延[31]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32]:“不足[33]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4],处处志[35]之。及郡下[36],诣[37]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38]刘子骥[39],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40]往。未果[41],寻[42]病终,后遂无问津[43]者。【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2]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3]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4]缘:沿着,顺着。[5]鲜美:新鲜美好。[6]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7]缤纷:繁多的样子。[8]异:惊异,诧异。这里是感到惊异的意思。[9]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10]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1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12]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1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14]俨然:整齐的样子。[15]属:类。[1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7]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8]悉:全,都。[1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20]乃:于是,就。[21]具:详细。[22]要:同“邀”,邀请。[23]咸:全,都。[24]妻子:妻子儿女。[2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27]乃:竟然,居然。[2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9]为:对、向。[30]叹惋:感叹惋惜。[31]延:邀请。[32]此中人语云: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33]不足:不值得,不必。[3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35]志:做记号。[3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37]诣:拜访。[38]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39]刘子骥:名嶙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40]规:打算,计划。[41]未果:没有实现。[42]寻:随即,不久。[43]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洞里好像有点光亮。就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哪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款待他)。渔人停留几天辞别离开。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拜访了太守,说出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未能实现。不久,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过(桃花源)了。四、字词整理(一)重点虚词1.之:(1)的【例】忘路之远近。(2)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代词【例】渔人甚异之(指见到的景象)/具答之(指他)闻之(指这件事),欣然规往。(4)语尾补足音节,不译【例】处处志之。1.乃:(1)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2)竟然【例】乃不知有汉。2.为(wéi):(1)向【例】不足为外人道也。(2)以……作为【例】武陵人捕鱼为业。3.其(1)代词【例】欲穷其林(这)。其中往来种作(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指自己的)。(二)古今异义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今义】好像。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今义】味道开朗【古义】性格外向。志【古义】记号。【今义】开阔敞亮。【今义】志向。果【古义】实现。咸【古义】都。【今义】果实、结果。【今义】一种味道。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三)一词多义1.舍:(1)(shě)舍弃【例】便舍船。(2)(shè)房子【例】屋舍俨然。2.寻:(1)寻找【例】寻向所志。(2)不久【例】寻病终。3.志:(1)做标记【例】处处志之。(2)标记【例】寻向所志。3.中:(1)方位词,中间【例】中无杂树(2)名词,年间【例】晋太元中(3)方位词,里面【例】其中往来种作(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志:做标记。2.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异。心乐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3.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谭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形容词作动词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位于前置,即“石底卷以出”。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六)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的意思。具答之:同“俱”,全、都的意思。(七)出自文章的成语1.落英缤纷成语解释: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2.无人问津成语解释: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3.黄发垂髫成语解释: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4.豁然开朗成语解释: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5.怡然自乐成语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四、文章内容理解1.文脉梳理2.文章主旨《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3.桃花源中的人对待这为不速之客的方式: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①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五、真题精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便扶向路()(4)处处志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二)1.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此中人语云卒中往往语。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社会?【答案】(一)1.交错相通解析:交通:交错相通要:同“邀”,邀请扶:沿着、顺着志:做标记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C解析:“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二)1.A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为异中B“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故选A.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石潭记文学常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河东先生集》。“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柳河东集》是唐代柳宗元作品集,刘禹锡编。集中还收录了他的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同时,这个集子还收有他写的古、今体诗二卷,约140余首。原名《柳先生文集》,又称《河东先生集》。二、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柳宗元因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为永州司马,由于统治黑暗所以心存不满。生活在永州的十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即为其中之一。三、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2],闻水声,如鸣珮环[3],心乐之[4]。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5]。全石以为底[6],近岸,卷石底以出[7],为坻[8],为屿,为嵁[9],为岩。青树翠蔓[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1]。潭中鱼可百许头[12],皆若空游无所依[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4]。佁然[15]不动,俶尔远逝[16],往来翕忽[17],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8]。其岸势犬牙差互[19],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20],悄怆幽邃[21]。以其境过清[2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23],龚古[24],余弟宗玄[25]。隶而从[26]者,崔氏二小生[27]:曰恕己,曰奉壹。【注释】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2]篁(huáng)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4]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5]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尤,格外。[6]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7]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8]坻(chí):水中高地。[9]踸(kān):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2]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13]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15]佁(yǐ)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6]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7]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9]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20]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21]悄(qiǎo)怆幽遼(suì):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22]清:凄清。
[23]吴武陵: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24]龚古:作者的朋友。
[25]宗玄:作者的堂弟。
[26]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7]二小生:两个年轻人。【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坐在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十分寂静,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幽深得使人感到忧伤。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件事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四、字词整理(一)重点虚词1.而:(1)连词,表修饰。【例】潭西南而望/隶而从者。(2)连词,表承接。【例】乃记之而去。2.以:(1)介词,拿、用、把。【例】全石以为底。(2)连词,可译为“而”。【例】卷石底以出。(3)连词,因为。【例】以其境过清。(二)古今异义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三)一词多义1.可:(1)大约【例】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例】不可久居。2.从:(1)自,由【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例】隶而从者。3.清:(1)清澈【例】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例】以其境过清。4.差:(1)名词,长短不一【例】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例】其岸势犬牙差互。5.游:(1)游动【例】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例】同游者。
6.环:(1)玉环【例】如鸣珮环。(2)环。【例】竹树环合。7.为(1)作为【例】全石以为底。(2)成为【例】为岩。(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2.意动用法心乐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3.使动用法如鸣珮环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凄神寒骨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冷。(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斗折蛇行句前省略主语“小溪”。日光下澈“澈”后省略宾语“潭水”。坐潭上“坐”后省略介词“于”。以其境过清“以”前省略主语“我”2.倒装句卷石底以出谓语前置,即“石底卷以出”。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五、文章内容整理1.文脉梳理2.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之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3.写潭水的清澈: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没有直接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写出了水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4.赏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六、真题精选(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3)俶尔远逝()(4)以其境过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链接材料】仆[1]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2]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3]一遇和景[4],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1]仆:对自己的谦称。[2]已:过一会儿。[3]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4]和景:温暖的日光。【答案】链接材料译文:我闷了就出外游山水,偶而看到一些好树好石头,心情为之一颤。过去之后又不快乐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一碰到好天气,自己就靠着墙搔一搔,摩一摩,活动一下支体,当这个时候,也觉得很舒服。再看天地有多大,不过是一寻一丈之间,终于自己还是出不去,那怎么能够总是感到很舒畅呢?1.可:大约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清:凄清2.(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3.D解析:“斗折蛇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蜓。4.(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解析:分析这道题需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小石源记主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柳宋元被贬后内心的压抑。欲抑先扬,同时结合材料得出对统治者的不满,结合具体语句作答即可。
核舟记一、文学常识魏学洢(yī),《核舟记》作者,字子敬,明末人,七岁能作诗,成年后以善写文章闻名乡里,著有《茅檐集》。《虞初新志》:明末清初时期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题材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人物,《核舟记》即选自此书。编选者是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二、原文及翻译核舟记[1]明有奇巧人[2]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3],为[4]宫室、器皿[5]、人物,以至鸟兽、木[6]石,罔不因势象形[7],各具情态。尝贻[8]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9]。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0],高可二黍许[11]。中轩敞者为舱[12],箬篷[13]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14]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5]”,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6]”,石青糁之[17]。船头坐三人,中峨冠[18]而多髯[19]者为东坡,佛印[20]居右,鲁直[21]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22]。东坡右手执卷端[23],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4]。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25],各隐卷底衣褶中[26]。佛印绝类弥勒[27],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8],神情与苏、黄不属[29]。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30]倚之——珠可历历数[31]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32]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33],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34],若听茶声然[35]。其船背稍夷[36],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37]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38]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39],其色墨。又用篆章[40]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4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2]。盖简[43]桃核修狭[44]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45]!【注释】[1]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魏学洢(yī)(约159-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2]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4]为:做。这里指雕刻。[5]器皿(mǐn):盛东西的日常用具。[6]木:树木。[7]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8]贻(yí):赠。[9]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时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就游的赤壁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jī),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嘉鱼东北。云,句末语气词。[10]有奇(jī):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11]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12]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13]窘(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14]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1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17]石青糁(sǎn)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糁,用颜料等涂上。[18]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19]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20]佛印(1032--1098):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21]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苏轼的朋友。[22]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23]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24]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25]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26]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27]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27]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28]不属:不相类似。[29]诎(qū):同“屈”,弯曲。[30]念珠:又叫“佛珠”或“数(shù)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31]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32]舟子:撑船的人。[33]衡:同“横”,横着。[34]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35]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36]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37]天启壬戌(rénxū):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38]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9]了了:清楚明白。[40]篆(zhuàn)章:篆字图章。[41]丹:朱红。[42]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43]简:挑选。[44]修狭:长而窄。[45]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王叔远)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舟,(刻的)应当是苏轼乘船浮行游赤壁(的情景)。核舟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子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能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坐在)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东坡,佛印和尚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共看一幅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摸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类似。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佛珠靠在左膝上——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舟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那个人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拽住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那个人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有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底部稍平,就在上面题了作者的名字,内容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像蚊子的脚,一钩一画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又盖上了一颗篆字图章,内容是“初平山人”,颜色是红的。总计整条船,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桨、炉子、水壶、书画长卷、佛珠各一件;对联、题名连篆字图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量核舟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这是挑选了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灵巧奇妙啊!三、字词整理(一)重点虚词1.而:连词(1)表并列,并且,而且。【例】中峨冠而多髯者。(2)表承接,不译。【例】启窗而观。(3)表转折,但是,可是。【例】而计其长。2.之:(1)结构助词【例】能以径寸之木。(的)。(2)代词【例】箬篷覆之。(指船舱)。【例】闭之。(指窗户)。【例】石青糁之。(指刻字的凹处)。【例】左臂挂念珠倚之。(指佛印竖起的左膝)。(二)一词多义:1.端(1)一头【例】东坡右手执卷端。(2)正【例】其人视端容寂。2.可(1)大约【例】高可二黍许。(2)可以【例】珠可历历数也。3.奇(1)奇妙(qí)【例】明有奇巧人。(2)零数(jī)【例】长八尺有奇。4.为(1)雕刻【例】为宫室/为人五。(2)是【例】中轩敞者为舱。(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箬篷覆之箬篷:用箬篷。石青糁之石青:用石青。2.名词作动词石青糁之糁:涂染。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型发髻。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2.省略句则题名其上即“则题名(于)其上”。各隐卷底衣褶中即“各隐卷底(于)衣褶中”。卧右膝即“(佛印)卧右膝”。3.倒装句(1)定语后置核舟一/为窗八/为人五/篆章一即“一核舟/为八窗/为五人/一篆章”。其两膝相比者即“其相比两膝”。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即“盖简修狭桃核为之”。(2)状语后置细若蚊足即“若蚊足细”。4.固定句式如有所语有所,固定句式,…有什么…。(五)通假字: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意思。篛蓬覆之:“篛”同“箬”,箬竹的叶子的意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的意思。倚一衡木:“衡”同“横”,与“纵”“竖”相对的意思。四、文章内容整理1.文脉梳理2.文章主旨本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明末手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奇巧、灵怪),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3.雕刻家的高超技艺的主要表现:用料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细腻逼真,情态毕备。4.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是:先写船舱,因为其位置和十六字颜色最为醒目,而且字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可借以感知优美的环境,营造气氛。写完船舱,既增强了浓厚的艺术情趣,也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情态的描述,怡然自得,最后写船尾两个鲜明的舟子,正面烘托了三位游者。这样写使文章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五、真题精选(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2.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3.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案】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A、C3.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乙】庆历中有布衣①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②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节选自《梦溪笔谈》)注:①布衣,平民。②炀烤。(1)解释下列语句加虚词的意思。①尝贻余核舟一贻:②佛印绝类弥勒类:③诎右臂支船诎:④瞬息可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3)甲文中的核舟与乙文听印刷术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杰出代表。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①灵怪”两字来概括;乙文介绍的毕昇发明的印刷术,可用文中一个“②神”字来概括其独特之处。甲文中第二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③刻字,乙文中介绍活字印刷的步骤为: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④密布字印、就火炀、平面六个步骤。(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甲文译文: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1)①贻:赠(或“赠送”);②类:像;③诎:通“屈”弯曲;④就:完成;解析: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贻:赠(或“赠送”);②佛印极像弥勒佛;类:像;③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诎:通“屈”弯曲;④一会儿就能制成。就:完成;(2)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②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解析:①句中重点的词有:其:他们的。比:靠近。句意为: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②句重点词语有:“令”,使;“坚”,坚硬。句意为: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3)灵怪;神(或奇);刻字;密布字印;①王叔远技艺甚高,由“技亦灵怪矣哉!”概括为:灵怪(或“奇巧”);②由“所作之奇俱如此”概括为:奇(或“神”);③刻字;④由文中“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②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步骤填空为“密布字印”。
庄子二则一、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时宋国蒙人,庄子继承老子学说,以逍遥自然无为为主要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郭象把《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散文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二、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1]北冥[2]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4]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6]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7]也。《齐谐》者,志怪[8]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9]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去以六月息者也[1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3]?其视下也[14],亦若是则已矣[15]。【注释】[1]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2]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3]鲲(kūn):大鱼名。[4]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5]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6]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7]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8]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9]水击:击水,拍打水面。[10]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11]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1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1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14]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15]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作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鼓翅奋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在大海翻腾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三、字词整理(一)古今异义野马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天池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海运
【古义】海动。
【今义】海洋运输。(二)一词多义1.之:(1)助词,的。【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2)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而:(1)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连词,表顺承关系。【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以:(1)介词,凭借。【例】去以六月息者也。(2)介词,用。【例】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其:(1)代词,它的。【例】其名为鲲。(2)代词,它。【例】不知其几千里也。(3)表选择,是……还是……【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2.形容词作名词《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怪异的事物。(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五)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大海的意思。
四、文章内容理解1.文脉梳理2.文章主旨借鲲鹏的寓言故事说明,事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任何存在都是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五、真题精选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是谓大同D.今夕是何年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困于心,衡于虑D.其人舍然大喜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4.把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是:代词,这。B.这样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是:代词,这。C.这就是所说的大同。是:代词,这。D.今天是何年何月。是:动词,是。2.B解析:A.“冥”通“溟”,大海;B.没有通假字;C.“衡”通“横”,梗塞、不顺利;D.“舍”通“释”,解除,消除。3.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和名句的识记,重在平时的积累。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有:鹏程万里、大鹏展翅(九万里风鹏正举)。4.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填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语有:苍苍:深蓝;其……其:是……还是;邪:同“耶”,疑问语气词。句子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填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二、原文及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2]出游从容,是[3]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4]矣!”庄子曰:“请循其本[5]。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6],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注释】[1]该文选自《庄子·秋水》。濠梁:濠水之滨。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2]鲦鱼:一种淡水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鲦。[3]是:这。[4]全:完全,确定是。[5]循其本:要从最初的话题说起。[6]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云者,如此如此。【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时候,是已经明白我知道鱼的快乐之后才问我的,(只不过是问我从哪儿知道罢了)。那我告诉你我是从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三、字词整理(一)重点虚词1.之(1)助词,的。【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鱼之乐也。(2)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代词,代“知鱼乐”这件事。【例】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2.于(1)介词,在。【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二)古今异义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2.判断句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我知之濠上也。“……也”表判断3.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应该是“我知之(于)濠上也”。四、文章内容1.框架图2.文章主旨尽管“人乐鱼亦乐”的看法纯属庄子在主观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庄子的辩论又属诡辩,却不会令人反感,反而突出了庄子渴望自由,意欲打破物我界限,以追求超然物外的快乐境界的愿望。五、真题精选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循其本 循:追溯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肯定C.怒而飞 怒:愤怒D.志怪者也 志:记载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卷石底以出B.其视下也 其真无马邪C.游于濠梁之上 货恶其弃于地也D.化而为鸟 为宫室、器皿、人物3.下列选项对所选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原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A.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水击打着翅膀,击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B.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水击打着翅膀,击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叹息离开。C.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打着水面,击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叹息离开。D.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打着水面,击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比喻,塑造了“鲲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的超现实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B.甲文首先介绍了大鹏的外形,然后写大鹏的活动,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之后眼中的形象,层次分明,结构严谨。C.甲文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一幅大鲲变成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D.乙文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所叙故事既令人叹服庄子惠子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BD.正确;C.有误,句意: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奋起。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因为。/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B.其:代词,指鹏。/其:难道,表示推测。
C.于:在。/于:在。
D.为:成为;/为:做,这里指雕刻。3.D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句意: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A解析:A.有误,本文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礼记》二则[1]一、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四书五经中包括《礼记》。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二、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2]也;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5]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6]也。《兑命》[7]曰“学学半[8]”,其此之谓乎!【注释】[1]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纂的。
[2]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4]困:困惑。
[5]自反:自我反思。
[6]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7]《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8]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教(xiào)”,教导。【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字词整理(一)古今异义1.旨【古义】味美。【今义】意义。2.长【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3.强【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二)一词多义1.其(1)代词,他的【例】不知其旨也。
(2)其此之谓乎【例】表揣测,大概。(三)通假字兑命:“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发布的政令。学学半:“学”通“敩”(xiào),教导的意思。四、文章内容1.文脉梳理2.文章主旨《虽有嘉肴》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日深,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五、真题精选【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1]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3]”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4],所谓交相问难[5],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6]。”(选自刘开《问说》)【注】[1]辅:辅助。[2]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3]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4]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5]交相问难:互相诘问。[6]裕:丰富。(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③君子之学必好问()④舍问()(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其此之谓乎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然后能自强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C.而或不知其细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D.贤于己者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