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在学唱舒伯特《摇篮曲》时.老师指导学生用“m”哼唱歌曲.并提示注意气息”,其教学目的是()。A.提高分析能力B.理解音乐要素C.表述歌词内容D.训练演唱技巧【答案】D2、叶小刚的交响曲《地平线》中,蕴含了囊玛的音调和酒盅舞的节奏型,这说明除了蒙古族音乐A.维吾尔族B.哈萨克族C.达斡尔族D.藏族【答案】D3、下列关于格里高利圣咏描述正确的是()A.以拉丁文演唱B.结构强调对称与均衡C.用复杂、精巧的各种对位技术写作的混声合唱D.通常以琉特琴伴奏【答案】A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音乐表现”领域的是()A.演唱、演奏B.综合性艺术表演C.识读乐谱D.创作实践【答案】D5、表现主义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A.主调音乐B.复调音乐C.无调性音乐D.有调性音乐【答案】C6、西洋铜管乐器中,音色嘹亮辉煌,善于表现雄壮有力的音乐情绪,还能吹奏优美旋律的乐器是()。A.长号B.小号C.圆号D.管子【答案】B7、歌曲《松花江上》的曲作者是()A.黎锦晖B.张寒晖C.麦新D.聂耳【答案】B8、京韵大鼓因用北京方言演唱而得名,其唱腔来自()木板大鼓。A.北京B.河北C.山东D.山西【答案】B9、下列作品中属于贝多芬创作的是()A.《伊菲姬尼在陶里德》B.《弄臣》C.《费加罗的婚礼》D.《费德里奥》【答案】D10、在《桑塔·露琪亚》一课中,教师在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出现在()环节比较合适。A.导入B.总结归纳C.初步感知D.拓展延伸【答案】C11、《广陵散》是()。A.古琴曲B.古筝曲C.琵琶曲D.二胡曲【答案】A12、《糖果仙子舞曲》出自芭蕾舞剧()。A.《天鹅湖》B.《睡美人》C.《胡桃夹子》D.《黑桃皇后》【答案】C13、学生在音乐技能学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如在音乐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并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现象一般称为()A.平衡期现象B.平稳期现象C.高原期现象D.徘徊期现象【答案】C14、“在音乐课上,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顺时针方向舞蹈,并演唱《非洲赞歌》中人声部分,一个同学在中间敲击简单的马林巴节奏,身边两个同学在打击非洲鼓节奏,教师融入外圈同学当中和学生一起演唱与舞蹈。”这样的情景应该出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什么阶段?()A.展开阶段B.呈示阶段C.导入阶段D.结束阶段【答案】A15、我国的教育体系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受西方及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音乐教学评价方面同样如此。虽然在较长时间的发展中经过不断地融合和改革,教育体系基本适应于我国的国情,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教育的发展,仍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地方,因此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音乐课程的评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下列不属于新型A.审美教育思想B.主体教育思想C.综合教育思想D.情感教育思想【答案】D16、下列欧洲国家与其民间音乐体裁对应正确的是()。A.波兰一波尔卡B.意大利一玛祖卡C.捷克一塔兰泰拉D.奥地利一约德尔山歌【答案】D17、两句结构乐段,上下呼应,不同材料,称为()。A.平行式结构B.连环式结构C.合尾式结构D.对比式结构【答案】D18、《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学内容的表现领域包括()内容。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答案】A19、青少年交响乐团为贫困青少年进行“音乐援助计划”起源于美洲哪个国家()A.委内瑞拉B.墨西哥C.美国D.加拿大【答案】A20、该患者应辨证为查看材料A.心气虚B.脾阳虚C.心阳虚D.肺气虚E.脾气虚【答案】C21、钢琴曲集《十二平均律》的作者是()A.亨德尔B.巴赫C.斯卡拉蒂D.维瓦尔第【答案】B22、《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创作,以黄河为题材,歌颂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人民的合唱作品,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杰作。下列乐章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⑧⑤④③⑥⑦②①B.③①⑧⑦⑥⑤④②C.③①⑦⑧⑥⑤④②D.③①⑧⑦⑤⑥④②【答案】B23、下列哪首歌曲属于欢乐美的范畴?()A.《春节序曲》B.《小放驴》C.《创世纪》D.《威尼斯船歌》【答案】A24、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为测试学习结果而创设与其应用情境相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下列评价方式属于表现性评价的是()。A.学生用口风琴吹奏学唱过的歌曲旋律B.教师用书面试卷测试音乐常识C.老师将本学期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做成评价表D.学生将基本资料、音乐学习专长及心得做成个人档案【答案】A25、在唱歌课《雪绒花》学唱环节,学生们在老师的钢琴伴奏声中都很投入并轻柔地演唱这首旋律优美、抒情的歌曲,突然老师听到从角落里冒出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原来是班里的一位经常调皮的学生发出的,他平时就喜欢在在下课时的走廊里大声唱歌,并引此为傲。这位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呵斥了这位学生。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什么理念?()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B.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C.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D.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答案】D26、“张飞”这一角色在传统京剧中属于()。A.生角B.旦角C.净角D.丑角【答案】C27、通过试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评价方法中的()A.终结性评价B.定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定量评价【答案】D28、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繁盛时期,下列哪首歌曲是当时的电影插曲?A.《天涯歌女》(贺绿汀)B.《红豆词》(刘雪庵)C.《山在虚无缥缈间》(黄自)D.《叫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答案】A29、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管弦乐队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是()A.巴赫B.亨德尔C.蒙特威尔第D.普契尼【答案】C30、下列戏曲作家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A.关汉卿B.马致远C.王实甫D.郑光祖【答案】C31、张老师在讲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一课时,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段民族舞,这种教学方法属于()A.演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讨论法【答案】A32、歌剧《梦游女》的曲作者是()A.罗西尼B.唐尼采蒂C.贝里尼D.威尔第【答案】C33、下列作品属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是()。A.①③⑤B.②③③C.①②④D.③④⑤【答案】A34、患者,女,25岁,怀孕5周。因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医生根据病情,结合妊娠用药禁忌开具处方。A.三七B.人参C.薄荷D.茯苓E.鳖甲【答案】A35、最早将西方音乐带到中国的人是()。A.汤若望B.徐日昇C.利玛窦D.郎世宁【答案】C36、立部伎一般用()人演奏。A.64~180B.190~200C.200~250D.200~250【答案】A37、欧洲中世纪主要的音乐教育机构是()。A.学校B.宫廷C.寺院D.教坊【答案】C38、构成交响乐团的基本乐器组是()A.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B.弦乐组、管乐组、弹拨组、打击乐组C.弦乐组、木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D.弦乐组、铜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答案】A39、()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A.创造B.表现C.聆听D.探究【答案】A40、“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在欣赏卡上注明乐曲中法国号一共演奏了几次主题A”,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A.模唱B.编仓C.律动D.听辨【答案】D41、画家康定斯基所属的表现主义美术流派和下列哪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类似()A.勋伯格B.德彪西C.斯特拉文斯基D.巴托克【答案】A42、患者,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A.清热化痰,宣肺止咳B.清热化痰肃肺C.辛凉清润D.滋阴润肺,止咳化痰E.辛凉解表,宣肺清热【答案】B43、《西班牙舞曲》是哪部舞剧中的乐曲?()A.《吉赛尔》B.《鱼美人》C.《天鹅湖》D.《葛蓓莉娅》【答案】C44、《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原名为《夕阳箫鼓》,乐曲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该曲主题旋律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中国民乐传统的()。.A.螺蛳结顶B.鱼咬尾C.模进D.同头换尾【答案】B45、由马思聪创作,部分主题源自《墙头上跑马》等民歌的小提琴曲是()。A.《摇篮曲》B.《绥远组曲》C.《西藏音诗》D.《牧歌》【答案】B46、四肢不温与气的哪项功能失常有关一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答案】B47、“老师让学生根据三个画面一威武的雄狮、奔腾的骏马、快乐的小鸟,用口风琴即兴吹奏自编的旋律”,这一教学活动强调的是()。A.创造B.演唱C.讲解知识D.练习识谱【答案】A48、下列哪件乐器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常用定音乐器?A.中阮B.琵琶C.埙D.笙【答案】D49、下列关于格里高利圣咏描述正确的是()A.以拉丁文演唱B.结构强调对称与均衡C.用复杂、精巧的各种对位技术写作的混声合唱D.通常以琉特琴伴奏【答案】A50、迪斯康特声部附加在格里高利圣咏的()。A.上方B.下方C.上下方皆有D.与奥尔加农声部相同【答案】A51、古典音乐欣赏课上,刚讲完导入部分,教师就发现下面坐着的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本来设计的是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看到这个场景,教师直接调整了教学内容,播放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同学们顿时被“惊”了一下,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教师的这种行为,符合下列哪种调控方式?()A.温处理B.热处理C.冷处理D.急处理【答案】B52、下列由谷建芬创作的歌曲是()A.《大海啊,故乡》B.《歌声与微笑》C.《难忘今宵》D.《小草》【答案】B53、《卡门》的体裁是()。A.喜歌剧B.抒情歌剧C.正歌剧D.趣歌剧【答案】A54、下面谱例的曲作者是()(易错)A.黄自B.赵元任C.沈心工D.李叔同【答案】D55、佛罗伦萨梅第奇家族的鼎力资助促进了歌剧的兴起。下列哪部作品是巴洛克早期歌剧的代表作?A.《唐璜》B.《费岱里奥》C.《奥菲欧》D.《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答案】C56、马老师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社交舞教学中,播放探戈与华尔兹的舞蹈片段,让学生讨论二者的异同。他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比较法C.练习法D.音乐与戏剧表演【答案】B57、《德意志安魂曲》是德国作曲家()的作品。A.舒曼B.勃拉姆斯C.贝多芬D.巴赫【答案】B58、17世纪的序曲分为两种,“慢一快一慢”三个乐章属于()。A.法国式序曲B.意大利式序曲C.英国式序曲D.美国式序曲【答案】A59、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A.蒙古族B.满族C.朝鲜族D.鄂伦春族【答案】C60、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法了解到全体学生音乐学习的背景()A.舞台表演B.问卷调查C.抽样访谈D.查阅档案【答案】B61、学堂乐歌大多选取日本和欧美的歌曲旋律填词而成。下列由我国音乐家自创的学堂乐歌是()。A.沈心工《竹马》B.李叔同《送别》C.李叔同《春游》D.沈心工《体操——兵操》【答案】C62、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某老师将不同地域的《茉莉花》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这体现了()的运用。A.听唱教学法B.视唱教学法C.比较教学法D.探究教学法【答案】C63、下列欧洲国家与其民间音乐体裁对应正确的是()。A.波兰一波尔卡B.意大利一玛祖卡C.捷克一塔兰泰拉D.奥地利一约德尔山歌【答案】D64、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也叫()A.《苏格兰交响曲》B.《意大利交响曲》C.《宗教改革交响曲》D.《德国交响曲》【答案】A65、"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投影的画面,自选乐器创编旋律并吹奏。”该音乐活动是()。A.模仿创作B.采风创作C.自由创作D.对比创作【答案】C66、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对应不正确的是()。A.壮族——“双声”B.侗族——“大歌”C.土家族——“哭嫁歌”D.蒙古族——“飞歌”【答案】D67、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模块中,音乐鉴赏是必修模块。下列不属于音乐鉴赏内容的是()。A.情绪B.风格体系C.演奏(唱)技巧D.精神特质【答案】C68、叶小刚的交响曲《地平线》中,蕴含了囊玛的音调和酒盅舞的节奏型,这说明除了蒙古族音乐A.维吾尔族B.哈萨克族C.达斡尔族D.藏族【答案】D69、通过欣赏中国和日本两个版本的《四季歌》,学生领悟了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这一教学活动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哪种核心素养?A.语言运用B.艺术表现C.文化理解D.创意实践【答案】C70、“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属于A.浮脉B.沉脉C.迟脉D.数脉E.虚脉【答案】A71、表现主义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A.主调音乐B.复调音乐C.无调性音乐D.有调性音乐【答案】C72、春秋时期,音乐活动摆脱了礼乐制度的束缚,乐教的职能开始转型。下列选项与此描述相对应的是()A.“声无哀乐”B.“胡乐并用”C.“礼崩乐坏”D.“立师以教”【答案】C73、某女性患者表现为头昏眼花、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等症状。按照藏象理论,回答以下问题。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B74、学期结束后,班里的音乐老师在考评中为小明附上如下评语:“该生期末考试分数为95分,成绩优异。在音乐课当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主动查阅课程所学歌曲的相关知识,能准确分辨乐曲乐段以及音乐的流派。”在上述评语当中,运用到了哪种评价的方式与方法()A.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B.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C.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D.评价具有整体性原则【答案】B75、普通学校教育中,合唱、重唱等音乐活动的重要价值是()A.发展学生个性B.培养创造精神C.学会合作交流?D.了解多元文化【答案】C76、马老师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社交舞教学中,播放探戈与华尔兹的舞蹈片段,让学生讨论二者的异同。他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比较法C.练习法D.音乐与戏剧表演【答案】B77、在初中二年级的一节欣赏课上,学生围绕歌曲《西风的话》所表达的情感展开了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不偏向任何一方,而是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并仔细聆听、感受。学生在感受、交流中豁然开朗,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最后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本堂课。下列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A.以学生为主体B.教师本位C.实践性D.强调音乐实践【答案】A78、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是由()组建的。A.任光B.萧友梅C.黄自D.刘天华【答案】B79、中医理论认为,“症”“证”“病”三者的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发热恶寒B.气滞血瘀C.胸胁胀满D.纳呆食少E.鼻塞流涕【答案】B80、19世纪,将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成钢琴超级练习曲的作曲家是()。A.李斯特B.肖邦C.舒曼D.舒伯特【答案】A81、中国古代君子“四艺”指的是(),其中涉及的乐器是()。A.吹、拉、弹、唱;琵琶B.唱、念、做、打;古筝C.琴、棋、书、画;古筝D.琴、棋、书、画;古琴【答案】D82、“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在欣赏卡上注明乐曲中法国号-共演奏了几次主题A”,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A.模唱B.编创C.律动D.听辨【答案】D83、藿香正气散除用来治疗寒湿泄泻外,还可以用来治疗A.外邪犯胃引起的呕吐B.饮食停滞引起的呕吐C.痰饮内阻引起的呕吐D.肝气犯胃引起的呕吐E.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答案】A84、下列中国歌剧中,创作时间最早的是()。A.《白毛女》B.《伤逝》C.《茶经》D.《洪湖赤卫队》【答案】A85、“老师请学生根据视觉提示或戏剧故事,为人物角色即兴创作不同的旋律”,这一课堂教学活动强调的是()。A.竞争B.探索C.讲解D.示范【答案】B86、西方音乐史上“歌曲之王”指的是()。A.舒伯特B.莫扎特C.舒曼D.勃拉姆斯【答案】A87、下列不属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是()。A.柴科夫斯基B.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C.穆索尔斯基D.格里格【答案】D88、行于脉外的是A.宗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中气【答案】D89、下列不属于甘美兰乐器的是()。A.吊锣B.姆比拉C.木琴D.金属排琴【答案】B90、20世纪上半叶,作曲家巴托克将西方作曲技术与哪一地区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A.东非B.南美C.东欧D.南亚【答案】C91、奥尔夫常把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短语组合在一起进行朗诵教学、这种组合通常称为什么?A.音乐织体B.和声基础C.律动D.调式色彩【答案】C92、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A.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B.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京剧C.中国黄梅戏、意大利歌剧、印度梵剧D.中国京剧、希腊悲剧和喜剧、中国豫剧【答案】A93、下面乐谱所显示的音乐主题选自()A.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B.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C.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四月——松雪草》D.门德尔松钢琴套曲《无词歌》中的《春之歌》【答案】A94、“人类的情感是音乐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这是哪位音乐教育家的观点?()A.达尔克罗兹B.奥尔夫C.铃木镇一D.柯达伊【答案】A95、欣赏海顿《“惊愕”交响曲》时,老师说:“在平静的音乐中,时不时会出现一声突响,这种突响一共出现了几次?”这一教学活动突出了哪一种音乐要素()A.力度B.速度C.节奏D.音高【答案】A96、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是()。A.《唱论》B.《词源》C.《碧鸡漫志》D.《闲情偶寄》【答案】A97、钢琴曲集《十二平均律》的作者是()A.亨德尔B.巴赫C.斯卡拉蒂D.维瓦尔第【答案】B98、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感觉运动阶段的认知主要通过看、听、动和接触等行为达成。下列哪一种行为属于感觉运动阶段?()A.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音乐概念B.通过练习,了解和掌握记谱法的规则C.通过演奏,识别和比较不同速度的同一首旋律D.通过对实际音响的感知,建立声响的存储库【答案】D99、在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提倡运用富有节奏的语言、歌词和打击乐器通过教学的是()A.达尔克罗兹B.奥尔夫C.柯达伊D.铃木镇一【答案】B100、唐代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说:“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诗中谈到的乐器是()。A.唢呐B.竹笛C.管子D.箫【答案】C大题(共20题)一、案例:在介绍舞蹈《千手观音》时,陈老师发现后排的一个女生没集中注意听课。而当播放《千手观音》视频进行欣赏时,她却很专注的模仿视频中的舞蹈动作,影响了周围同学安心听课。于是陈老师将她叫到前面来。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让她在前排空位处坐下听课直至下课。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综合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节课为一节舞蹈欣赏课,主要欣赏的是舞蹈《千手观音》。本案例中教师看到一学生不专心听课时并没有制止,而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其实有助于实际教学,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醒。或者在课后的时候针对这一点进行反思,为什么会有学生不愿意听这些课堂知识,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后来这个学生在看到视频时,模仿其中的动作,影响了其他学生上课。老师对此进行了批评,这在师生之间产生了更远的距离。教师本应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反而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者;本应是音乐美的传递者,实际效果却成了审美能力的摧残者;本应是情感、态度的促进者,没想到竞成为学生成长的阻碍者。新课程观强烈呼唤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即学生从原来的服从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一方,教师也从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另一方。案例中的女学生模仿视频动作的这个欲望我们可以鼓励,甚至可以邀请这个学生上台进行舞蹈的模仿.从而达到整体都参与的一个热闹的气氛。二、将下面谱例中的乐节发展成一个完成的乐段。要求:(1)必须运用模进和重复两种发展手法。(6分)(2)乐段由同头换尾的两个乐句构成。(4分)【答案】(1)本题涉及内容是通过所给谱例进行二次创作,首先题目中要认知模进亦称移位。这一手法即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谓之。模进通常有:1、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模进的方向),二度模进或三度、四度、五度模进等等(模进的音程关系)。2、首调模进(模进仅限于一个调性的范围内)或转调模进(模进是从原有的调转到另一个新调)。而重复则是完全进行乐曲旋律的重复,进而进行答题。(2)本题涉及的是和第一题相同的内容,在创作手法上有所改动,所谓同头换尾是乐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变化。从而进行题目作答。三、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欢乐颂》(选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内容】音乐鉴赏《欢乐颂》?【教学重点】《欢乐颂》主题?【教学过程片段】?1.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分辨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几次。?2.再次聆听,学生辨析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以什么力度出现。?(学生在纸上边听边写,一位同学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验证。?(1)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四次。?(2)主奏乐器分别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以及乐队全奏。?(3)力度从弱到强,音区从低到高,形象地表现了“欢乐”的壮大过程。?4.小结:乐曲采取简单有效的重复方法,正式确立了“欢乐”主题。【答案】本课是一节鉴赏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上反映了以下特点:(1)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衔接紧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寻找到了“欢乐”。(2)本节课鉴赏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欢乐颂》,通过不断聆听和模仿,进行艺术积累,可以获益颇多,进而使其在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和提高。不足之处:缺少教学目标。一堂课的三维目标一定要定准,之后所有活动安排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聆听与体验中,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教学重点不合理,只写了《欢乐颂》主题,没有说明是演唱还是鉴赏。缺少导人环节,一节课的导入,对明确该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引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两次聆听,仅仅让学生去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主奏乐器、力度,教学内容有些单一,作为鉴赏课,可以从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情绪等各要素着手,引导学生聆听鉴赏。教学环节中,教师让一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此环节设计的意义不明确。小结总结不到位,小结应该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及给学生布置作业。四、阅读案例,回答问题。在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在进行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的教学时,播放了《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提问:“这样音乐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位男生举手回答:“我听了之后感觉很伤感.仿佛想到了我小学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但是现在大家都考上了不同的学校,分开了,所以很难过。”老师听了之后对这个男生说:“你是在开小差还是在听音乐这么欢快的音乐你居然说伤感”于是这个男生就不敢再回答了。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阐述你的观点。【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堂课是一节音乐鉴赏课,主要是欣赏歌曲《草原放牧》。在这节课中,教师播放歌曲《草原放牧》并询问学生,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己去聆听感受音乐中的美。而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想不同,案例中的老师则采用打压、伤害的方式进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学生,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到音乐中欢乐的情绪。音乐是聆听的艺术。不同的人可以听到其中表达的不同情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案例中的老师显然违背了这一点。面对学生的感受没有加以探讨引导,而是批评打压,没有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老师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妙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以此来得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五、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欢乐颂》(选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内容】音乐鉴赏《欢乐颂》?【教学重点】《欢乐颂》主题?【教学过程片段】?1.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分辨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几次。?2.再次聆听,学生辨析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以什么力度出现。?(学生在纸上边听边写,一位同学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验证。?(1)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四次。?(2)主奏乐器分别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以及乐队全奏。?(3)力度从弱到强,音区从低到高,形象地表现了“欢乐”的壮大过程。?4.小结:乐曲采取简单有效的重复方法,正式确立了“欢乐”主题。【答案】本课是一节鉴赏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上反映了以下特点:(1)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衔接紧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寻找到了“欢乐”。(2)本节课鉴赏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欢乐颂》,通过不断聆听和模仿,进行艺术积累,可以获益颇多,进而使其在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和提高。不足之处:缺少教学目标。一堂课的三维目标一定要定准,之后所有活动安排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聆听与体验中,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教学重点不合理,只写了《欢乐颂》主题,没有说明是演唱还是鉴赏。缺少导人环节,一节课的导入,对明确该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引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两次聆听,仅仅让学生去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主奏乐器、力度,教学内容有些单一,作为鉴赏课,可以从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情绪等各要素着手,引导学生聆听鉴赏。教学环节中,教师让一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此环节设计的意义不明确。小结总结不到位,小结应该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及给学生布置作业。六、某学校在高二“音乐与舞蹈”选修模块开设了韵律操。每节课前,老师都会从网上下载根据《江南Style》《向前冲》《小苹果》等流行歌曲编配的广场舞录像;上课时,老师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要求学生对照录像上的动作学习。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省心,学生开心。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大汗淋漓,意犹未尽。有一天,老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跳《青春修炼手册》!”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齐声叫好!安静下来后,有一位学过芭蕾的女同学举手对老师说:“老师,每天就这么跳好像没什么意思啊,到现在我也没搞懂什么是韵律....."(1)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8分)(2)如果你是音乐老师,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7分)【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授课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七、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课题名称】《丰收时节》【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欣赏《丰收时节》及综合创编【主要目标】1.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感受“赛乃姆”节奏。2.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围绕“丰收时节”主题,尝试创作和表演,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其他目标略)【学时】1【教学过程片段】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欣赏以及综合创编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八、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的教学过程,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民族舞韵吐芬芳,圆满和谐映华夏?【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内容】民族舞剧《小刀会》之花香鼓舞?【教学目标】略?【教学重点与难点】体验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要态,感悟身韵的核心价值和审美特征;感悟以中国古典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教学过程】?1.交流与分享?(1)伴随滚动播放的《花香鼓舞》视频,学生进入课堂。?(2)引出课题——民族舞韵吐芬芳,圆满和谐映华夏。?(.3)学生作业展示——舞剧《小刀会》,小组学习与交流。?2.欣赏与体验——《弓舞》?(1)创作背景。【答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与学习中国古典舞——《弓舞》的基本要态,体会小刀会将士们不屈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向往与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与《小刀会》小组相互配合,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中国古典舞所表达的圆形的艺术、形神兼备的艺术、刚柔并济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弓舞》的基本动作,了解舞剧中身韵的变化。(2)课例点评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里,此课例基本符合讲课过程所要进行的四个基本步骤:首先,采用滚动播放的《花香鼓舞》视频来进行情境导人,符合学生接受的心理特点;其次,在“课堂欣赏”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对视频进行反复与细节播放,教师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对其中的动作做出适当的展示,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次,“拓展与探究”如果能从“身韵”开始,整个课堂结构与时间安排也将会更加合理;最后,列举了能体现出中国民族精神中圆满和谐、形神兼备、刚柔并济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态,拓展了学科知识,符合新课程要求。九、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课程名称】《海的百态》【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欣赏《海的百态》【主要目标】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片段】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欣赏(1)观赏油画《九级浪》和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2)师问:大海里的风景是怎样的生答:有时安静,有时狂暴……(3)师:各种状态下的大海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答案】这个课例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些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上述案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1)从教案来看,本课展开部分内容较为完整。(2)教学内容在欣赏、编创上都有涉及:内容比较丰富,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抓住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3)在编创环节采用多种编创形式,全班分组练习等,学生实践的形式丰富,这些都体现新课程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基本理念.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在展开环节过于简单,聆听不够深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充分地聆听乐曲可以有效地把握乐曲,为探究做准备。课例中每一个乐曲只聆听了一次,不够充分。(2)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德彪西的《大海》和肖邦练习曲0p.25N0.12——《大海》进行聆听,并没有对比分析不同音乐作品对于大海描写的不同。(3)编创环节过于复杂,编创的选择过多,教学过程有些头重脚轻。(4)展开阶段过于单一化,使得课堂气氛死板。(5)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综上所述,该课例要建议教师丰富、充实欣赏环节。深入讲解知识点,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安排教学,针对以上所存在的不足,具体给出的建议为:首先,调整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在课程的展开环节,教师依然可以通过欣赏油画,提问学生大海的风景是怎样的接着,聆听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带着这种情绪与情感来进行更好地展开教学。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其次,调整教学活动的详略,应该先来聆听肖邦练习曲0p.25N012,分析乐曲的曲调特点和所表达的作品音乐形象,再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详细分析德彪西的《大海》,并总结不同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大海的不同特点。一十、为下面歌曲编配二声部合唱。菊花台要求:(1)在每一乐句停顿处(休止或较长的时值拍)用模仿手法为歌曲创作填充呼应式的第二声部。(2)将原歌曲作为高声部,自己创作的声部作为低声部,以二声部合唱的形式重新记谱。【答案】一十一、案例:楚老师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发现,来自本市一部分地区的学生音乐素质较好,看得出接受过较专业的音乐训练;而另一部分地区的学生则不甚理想,有些学生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于是她决定将音乐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由音乐素养较好的合音乐素养一-般的同学混合组成。同时为鼓励组员间的互相帮助,楚老师将期中、期末考核形式定为小组表演的形式为主,小组表演的总分数对本组组员的个人成绩有直接影响,以促进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楚老师教学中的优点(7分),并说明理由。(8分)【答案】首先楚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第一,楚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小组合作方式给予解决。这符合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的理念。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开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一一“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楚老师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第三,楚老师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都以表演小组方式进行是生动活泼、富于实效和具有音乐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类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通过此类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综上所述,楚老师的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十二、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要求(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答案】一十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鉴赏《魔王》【主要目标】聆听《魔王》,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教学过程】(前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欣赏《魔王》(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①歌词是谁的诗作?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③什么乐器伴奏?【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的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一十四、阅读案例,回答问题。在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在进行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的教学时,播放了《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提问:“这样音乐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位男生举手回答:“我听了之后感觉很伤感.仿佛想到了我小学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但是现在大家都考上了不同的学校,分开了,所以很难过。”老师听了之后对这个男生说:“你是在开小差还是在听音乐这么欢快的音乐你居然说伤感”于是这个男生就不敢再回答了。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阐述你的观点。【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堂课是一节音乐鉴赏课,主要是欣赏歌曲《草原放牧》。在这节课中,教师播放歌曲《草原放牧》并询问学生,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己去聆听感受音乐中的美。而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想不同,案例中的老师则采用打压、伤害的方式进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学生,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到音乐中欢乐的情绪。音乐是聆听的艺术。不同的人可以听到其中表达的不同情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案例中的老师显然违背了这一点。面对学生的感受没有加以探讨引导,而是批评打压,没有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老师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妙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以此来得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一十五、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对象】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胶州秧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探究、体验、编创的学习过程,产生对胶州秧歌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中国民间舞蹈的认识。2.通过欣赏胶州秧歌《春天》,分析音乐要素及舞蹈的动作特点,初步了解胶州秧歌的特点。3.通过胶州秧歌基本组合的学习,探究发现胶州秧歌的动作、体态等特点,并能应用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编创展示舞蹈。【教学过程片段】一、导入教学(略)二、新课教学1.学生观看胶州秧歌视频《春天》然后讨论。【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要求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整;随后教学过程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能力;最后教学的内容要注意适度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此外,高中生学段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一十六、在“创作”模块教学中,徐老师安排上半学期全班学生学习和声、曲式与作品技法,然后进行期中考核。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带领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郊区采风,搜集本地民歌与戏曲素材,最后指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作曲实践;对于其他考核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安排在下半学期只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强化。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徐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15分)【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教学活动以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一十七、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评价。【课题名称】《音乐主题的写作》【教学对象】高二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创作一段音乐主题【主要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两段音乐主题,学会音乐主题的写作。(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片段】1.导入阶段(略)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欣赏《马赛曲》和《懂你》两首作品的A段主题,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聆听:A.歌词内容B.旋律特点C.节奏特点D.节拍特点E.结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问题解决试题及答案
- 医院品管圈全员培训课程
- 2024年汽车美容师考试心态调节与试题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职能转换考量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知识网络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强化监管下食品企业责任的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难度分析试题及答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生活应用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瑶族文化课件
- 2.PaleoScan详细操作流程
- 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电子版
- 文体中心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盐酸)
- GB 2640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
- 威尼斯的小艇 省一等奖
- 2023年神东煤炭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爆破作业现场勘查记录表(样表)
- 临床试验疑难问题解答
-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 毕业论文建筑沉降观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