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识培训-黑洞讲义-第二讲_第1页
天文知识培训-黑洞讲义-第二讲_第2页
天文知识培训-黑洞讲义-第二讲_第3页
天文知识培训-黑洞讲义-第二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洞一一课时二I、黑洞的诞生和消亡诞生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黑洞。这些性质奇异的天体是怎么来的?(提问)其实不同黑洞的起源可能是不一样的。现在天文学家观测到的黑洞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恒星级黑洞,它的质量约等于几个太阳质量;一类是超大质量黑洞,它们可能有上亿到上百亿个太阳质量。这两类黑洞的形成显然是不同的。恒星级黑洞我们现在了解得比较清楚的是恒星级黑洞的形成。简单来说,恒星级黑洞是大质量恒星生命末期的产物,是大质量恒星的“残骸”。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从恒星的演化谈起。我们对恒星的印象,很打程度上来源于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稳定地为我们提供光和热,似乎一个永远不会熄灭的大火炉。然而,事实上,所有恒星都会有把能量耗尽的一天。在那一天来临时,能量来源枯竭的恒星,将会无力抵抗自身的引力,从而不断收缩,形成一个密度很高的星体。天文学上把这类天体称为“致密星”。致密星的密度有多大?以我们的太阳为例,天文学家推测,太阳的结局很可能是一种被称为“白矮星”的致密星,它的密度可能有大约100万克/立方厘米(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其他种类的致密星,密度比白矮星还要大许多。晚期恒星到致密星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质量的恒星有不同的演化经历。小质量的恒星,比如太阳,在燃料枯竭时,会先膨胀,变红,形成一颗红巨星;接下来,红巨星的气体外壳向外膨胀并最终形成星云,而红巨星的核则会变成前面提到的白矮星。质量更大的恒星,则会在晚年先膨胀为红超巨星,之后发生一次猛烈的“爆炸”(天文学上称为“超新星爆发),向外抛射出大量物质和能量,而它的核心则会形成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致密星:质量不太大的恒星,核心变为密度比白矮星还要大许多的中子星;而质量足够大的恒星,核心将变为黑洞。为什么不同质量的恒星,最终形成的致密星种类有所不同?这主要受恒星核心的质量(就是变成致密星的那部分)所影响。天文学家推算出,白矮星有一个质量上限,如果它的质量超过这个上限,它自身的弓I力就强大到可以将白矮星进一步压缩,形成中子星。这个质量上限大约是1.45倍太阳质量,是印度天文学家钱德拉赛卡首先计算出来的,因此被成为钱的啦赛卡极限;同样,中子星也有一个质量上限,大约是2〜3个太阳质量(现在尚未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如果它的质量超过这个上限,中子星就会在自身的引力下无可避免地坍缩,其结果就是黑洞。中子星的质量上限被天文学家们称为“奥本海默极限(注意,这里所说的极限质量是指致密星的质量,而不是形成致密星的恒星的质量。事实上,形成中子星的恒星总质量一般在8~20倍太阳质量之间,而要想形成黑洞,恒星的总质量应该在20~30倍太阳质量以上。这其中大部分质量都在超新星爆发中被抛射到了广阔的宇宙空间。)总结一下:恒星级质量的黑洞(质量在几倍太阳质量)来源于大质量恒星。大质量恒星演化末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恒星的外壳被抛射到宇宙中,而内核则在自身引力下向内坍缩,最终可能形成黑洞。超大质量黑洞超大质量黑洞,顾名思义,它的质量可以达到上亿到上百亿个太阳质量。很多星系的中心都有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我们的银河系就是这样。这些黑洞的形成显然是不能由恒星形成的,因为最大的恒星也不过上百太阳质量重。(提问:大家认为这些“庞然大物”是怎么形成的呢?)目前,天文学家们还不完全清楚这些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一般认为,这些超大质量黑洞是由一些小质量的,,种子黑洞,,不断地吞噬物质而逐渐,,吃胖,,的。这些黑洞通常以星系中丰富的气体作为“食物工然而,关于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种子黑洞”有多大,为什么绝大部分超大质量黑洞都位于星系中心,黑洞吞噬气体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总结一下:超大质量黑洞来源于“种子黑洞”大量吞噬星系里的气体。但是这个过程的细节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黑洞的消亡黑洞会消亡吗?刚才说到,大质量恒星生命的一种可能结局就是演化为黑洞。此后,黑洞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认为,黑洞是会逐渐消亡的。更准确地说,黑洞会不断地向外发射粒子,从而使自己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这就是所谓的“霍金蒸发这似乎并不好理解,不是说任何物体都无法从黑洞的视界以内逃脱出来吗?其实黑洞的蒸发和这一点并不矛盾。黑洞的蒸发发生在视界外侧非常靠近视界的地方。在那里,不断有粒子产生并带走黑洞的能量。著名的E=mc2告诉我们,能量的减少就意味着质量的减少。因此,黑洞的质量会不断地损失。为了理解这个过程,让我们来到黑洞的视界边上。一般情况下这里是一片真空。但是量子理论告诉我们,所谓“真空”并不平静,在这里不断地有粒子一反粒子对产生和湮灭。在我们所处的,引力场不强的时空中,这些粒子的存在时间非常短,短到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观测。因此人们也叫它们“虚粒子”。然而在黑洞视界面附近,“虚粒子”有变为实粒子的可能。比如,在视界面附近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此后反粒子被黑洞吸了进去,正虚粒子没有了可以湮灭的对象,它就“实”化了,变成了真实的、带有一定能量的粒子。产生这个粒子的能量,自然就由黑洞所提供。事实上,类似的情况有4种:正反虚粒子产生然后湮灭;正反虚粒子产生然后同时被吸入黑洞;反虚粒子被吸入黑洞,正虚粒子变为实粒子;正虚粒子被吸入黑洞,反虚粒子变为实粒子。霍金计算的结论表明,第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最大,而总体的效果,就是使黑洞不断地向外发射粒子,而黑洞的能量不断变小。不过,虽然理论上黑洞会这样不断“蒸发”,但是实际黑洞蒸发的速度是很慢的。而且质量越大的黑洞,其蒸发速度越慢。对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蒸发所需要的时间要远远长于现在宇宙的年龄!作为天体的黑洞一般质量都很大,它们的蒸发非常不显著,目前我们是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的蒸发的。2、黑洞的观测发现前面讲了关于黑洞的很多理论知识。但是想让人们广泛地接受这个概念,还需要观测上的证实。但是黑洞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我们是看不到它的。想要观测的话,应该怎么办呢?(提问)为了探测一个“看不见”的天体,有效的办法是探测这个天体和周围天体的相互作用。对于黑洞来说,我们可以探测它的引力对周围物体的作用,从而观测到它的存在。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们第一次观测到黑洞的情形吧。1965年,天文学家们在天鹅库区域发现了一对X射线双星。X射线双星是一种特殊的天体,它由两颗星体相互绕转组成,同时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科学家们分析后认为,这对X射线双星由一颗普通恒星和一颗致密星组成,这颗致密星不断地吞噬它的伴星上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被吞噬的物质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天文学家们”•算了这颗致密星的质量,结论是8.7倍太阳质量。但是,致密星里白矮星的质量上限是1.45倍太阳质量,中子星的质量上限是2-3倍太阳质量。这颗致密星显然不可能是白矮星或中子星。因此,科学家们断定,它只可能是余下的唯一一种致密星——黑洞。这是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个黑洞。事实上,探测强的X射线源是观测黑洞的一个重要方法。黑洞吞噬周围的物质时,被吞噬的物质落入视界之前,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很多恒星级黑洞都是如此被发现的。再来说一说我们如何观测超大质量黑洞。现在普遍认为银河系的中心就是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如果我们观察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恒星,就会发现它们似乎在绕着一块区域旋转,而在那个区域我们却观察不到什么东西。根据恒星运动的轨迹推算,那里有一个质量约为400万倍太阳质量的天体。在那么小的范围内,集中了如此巨大的质量,如此推算,唯一可能的稳定的情况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对于十分遥远的河外星系,我们难以分辨它们核心处的星体,因此我们也难以像探测银河系中心黑洞那样探测它们中心的黑洞。但是,如果这些超大质量黑洞正在存噬气体(请回忆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那么这些气体就会发出辐射。通过探测这些气体的辐射,我们就可以间接地探知超大质量黑洞。另外一种探测黑洞的方法可以称为“引力透镜”法。这里先解释•卜什么叫做“引力透镜我们知道黑洞强大的引力可以使光线弯曲。那么,假如光从黑洞边上经过,它的传播方向就有可能发生偏折。这就好像是光经过了某种透镜的“折射”•般。具体而言,黑洞对光的影响,就好像是•个形状奇怪的凸透镜(此处可以看引力透镜原理图)。通过测量这个“引力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就可以探知黑洞的存在。(此处放引力透镜效果图。大致内容:引力透镜使它背后的星系成像。人们探测到多个非常相似的星系的像,而它们其实是同一个星系,因为我们和星系之间存在一个黑洞,所以在“引力透镜”作用下星系成了不止一个像。)(因为要指着图说,所以这里只说大致内容)(提问:讲完了引力透镜,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我们观察一个黑洞时,我黑洞们看到的样子是什么?)答:我们是无法看见黑洞的,但绝不是想像中的一个“大黑窟窿”的形象。因为引力透镜效应的存在,使得黑洞会“隐身术”。黑洞背后物体发出的光线,可以在黑洞的引力场的作用下,绕过黑洞到达人们的眼睛里。所以黑洞就好像隐身了一样。总结一下,我们大致介绍了3种探测黑洞的方法:探测X射线源,探测星系中心的天体运动,以及利用引力透镜效应。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利用了黑洞的引力场对周围物质或天体的影响。3、未知的世界理论上的黑洞黑洞是经典广义相对论的产物。经典的黑洞有一个特点:严格的视界。视界是一个无限薄的面,将时空分割为两部分,视界内部的物体不可能跨越视界.然而,经典广义相对论里是没有量子效应的。在量子理论中看来,时空是量子化的,所谓“无限薄”的面没有意义,更确切地说,在足够狭窄的空间里,“长度”这个概念将失去意义,因此我们无法谈论一个“无限薄”的面。我们能够谈论的最小长度大约为1.6x10-35米,这个长度称为“普朗克长度“,小于这个长度的“长度”没有物理意义。要想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和谐统一,但是这个工作并没有完全完成。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人们提出了一些“量子化”的黑洞。很多这样的模型都否定一个“无限薄”的视界,代之以一个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区域但是这些也只是理论模型,尚没有得到观测的证实,目前也没有一个公认的“量子化”的黑洞模型。这样的争论,会对目前天文学上有关于黑洞的认识有多大影响?其实影响并不大。因为量子效应只在极其靠近黑洞视界面的地方才会有显著的表现。天文上很难对这么靠近黑洞视界的地方进行观测。目前看来,在天文的尺度上,时空的量子化完全可以忽略,所以即使黑洞理论按照量子论进行了修正,对现在天文学上的观测成果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观测上的黑洞黑洞毕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对它的观测,比对其它天体的观测要困难不少。至今仍有许多观测上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前△轴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级黑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