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精卫系_第1页
儿童情绪精卫系_第2页
儿童情绪精卫系_第3页
儿童情绪精卫系_第4页
儿童情绪精卫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义指发生于儿童少年期,以焦虑、抑郁、恐惧、强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儿童行为障碍

特点(与成人神经症的不同)疾病无连续性情绪发育阶段的突出化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别临床分类的界限不清患病率(国外)Rutter(1970):2.5%Castello(1989):8.9%Esser(1990):13岁青少年为5.8%患病率(国内)北京(1990):1.64%湖南(1993):1.05%

男:女=1:2.2分类(CCMD-3)儿童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

定义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患病率患病率%学龄前儿童多见,尤以女孩为多

正常儿童的分离焦虑特点

正常儿童遇到陌生事件,与其所依恋的人离别时可显示某种程度的焦虑反应。随年龄增长,对外界世界了解增多,独立性增加,可逐渐消除焦虑只有当这种害怕分离的焦虑超出其通常的年龄阶段或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时,才考虑为病态病因心理社会因素:与父母突然分离或遭受精神刺激(惊吓、家庭内重大变故)遗传因素:患儿的父母或同胞有焦虑症状,父或母具有焦虑素质(紧张、多虑等)人格类型:患儿自幼有焦虑素质,如不安、易烦躁、难照看等临床表现表现过分地、不现实地强烈忧虑主要依恋人可能遇到伤害或一去不复返经常作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不上学没有亲人陪伴就不愿就寝,害怕独处当与亲人分离前、分离中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焦虑、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退缩)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诊断标准(CCMD-3)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3项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离别3.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4.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症状标准5.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6.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7.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8.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诊断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起病于6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1个月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症,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疾病所致治疗心理治疗

1.查明原因,解除诱发因素

2.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3.家庭辅导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松弛疗法)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

2.三环类抗抑郁剂

3.新型抗抑郁剂儿童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定义及患病率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Disorder):指儿童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患病率%,女多于男,常见于较大儿童临床表现主观的焦虑体验外显的不安行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焦虑体验:不安、易烦躁、不愉快,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和惶恐年幼儿童:爱哭、不易安抚年长儿童:诉说内心烦躁不安的体验、担心临床表现不安行为幼儿表现为好哭闹、纠缠大人学龄儿童:上课不安,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行为退缩易激惹,在家发脾气、攻击亲人和自己在学校易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临床表现躯体症状因担心和焦虑而感到疲倦、精力衰竭或疲劳感,肌肉紧张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夜惊食欲不佳、排泄习惯紊乱,遗尿,遗粪临床表现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虽经百般安慰、解释仍不能释然

临床表现常伴有恐怖症状(如不敢走黑路)、强迫症状(不放心、反复检查)有的出现学校恐怖症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在学业或其它重要方面造成明显的功能紊乱或损害麻烦的、难安抚的孩子治疗参见儿童分离性障碍的治疗恐惧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丢失、死亡、被拐骗)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恐怖幼儿:生人、陌生环境、动物和昆虫、黑暗、电闪雷鸣、凶恶的面孔学龄期:外伤、自然灾害青春早期:社会情境恐惧出现惊叫、回避等行为,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抖等生理反应在女孩更常见这些症状常为时短暂,一般不超过一年,很少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儿童恐怖症定义及患病率指起病于相应发育阶段儿童而与发育阶段不相适应的持久或反复出现的恐怖情绪,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患病率%,多见于女孩病因素质因素:同一家族中类似患者较多学习理论:儿童的恐惧内容与母亲的恐怖、焦虑症状相关,是由于模仿母亲的焦虑所致教养方式不当临床表现

与其年龄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称,症状持久或反复出现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见的事物或情境,所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虽有一定危险性但其所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程度临床表现经任何劝慰不能消除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学习、社交病程至少4周治疗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示范法阳性强化法严重者可短时应用抗焦虑剂、抗抑郁剂退缩

正常儿童在半岁-1岁时对陌生人警惕,遇到陌生的环境或在意外遭遇,表现短暂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或焦虑在儿童早期也是正常的退缩

4-5岁开始进入交友时期,大多数儿童较快地适应;部分内向的儿童(女孩)对人际往来感到焦虑,在社交场合较为退缩,一般随年龄增大也会自行消失社交性焦虑障碍

指发生在6岁前,对陌生人的警惕达到不寻常的程度,伴有社会功能损害患病率%,女孩多见病因遗传及素质因素:这类儿童常温顺、胆小,对新事物缺乏探索精神父母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临床表现患儿在面对陌生人(包括同龄人)的社交场合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不愿意与小朋友玩耍,很少交朋友,沉默寡言。喜欢依附在亲人身边在进入新社交环境或被人强拉到某种社交场合时,出现显著的痛苦和不适,如哭喊、要求离开临床表现这些行为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患儿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不妥,因而表现出过分尴尬或过分关注他们对父母或熟悉的人有选择性依恋,在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在一起,能高兴地玩耍谈笑,有别于孤独症治疗心理治疗示范法阳性强化法学校恐怖症定义及患病率学校恐怖症(SchoolPhobia)指儿童因害怕而长期拒绝上学,确切患病率不详,国外估计年发生率为17‰

在儿童精神科的病例中占1-8%女孩较为多见。好发年龄为5-7岁、11岁、14岁,即儿童入学、升学的关键年龄病因年幼儿与离别焦虑有关,年长儿与过度焦虑障碍有关素质因素:患儿及其亲属常有焦虑素质环境因素:学习失败、在学校遭到挫折及家庭变故可作为起病诱因临床表现不肯去上学,勉强要其去则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焦虑、哭闹等在上学路上逃学常在上学的清晨出现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不去上学就一切正常治疗心理治疗鼓励家庭学校医师配合,帮助返校帮助解决困难换班转学减负采用抗焦虑剂、抗抑郁剂自幼培养坚强性格,耐挫折强迫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游戏时都可出现一些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2岁、7-8岁及青少年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症状的高峰年龄.但这类行为对儿童的正常生活不造成任何干扰,也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且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行消失,不视为病态儿童强迫症多数起病于6岁以后,常见于少年期,在青少年中时点患病率为1.0%。男略多于女病因遗传及素质因素:NIMH研究先证者2级亲属中20%有强迫证诊断;父母具有胆小、优柔寡断、好思虑、对事细致严肃、古板、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兴趣少患儿:听话、认真、拘谨、善于思考,深得老师喜爱;智力正常或较高病因生物学因素:脑中5-HIAA增高;基底节功能失调(尾状核体积小、糖代谢增高)教养不当:过于苛求、生活制度过于刻板化精神刺激因素临床表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常以强迫行为为主,如: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检查、强迫洗手等临床表现与成人的不同之处时常要求家庭成员参与其强迫行为,否则烦躁焦虑加重其自觉要求克制强迫症状的表现不如成人明确治疗药物治疗:用氯丙咪嗪、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心理治疗癔症定义由于心理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的表现为急性、短暂的精神障碍、躯体功能障碍,而无相应的器质性基础的一类疾病在儿童中患病率不高,年长儿较幼儿多见,中国男孩多见在文化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可有集体发作病因素质因素:具有高度情感性,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特点,大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教养不当:溺爱,对躯体不适过分关注,满足一切要求,使形成自我中心,对环境要求过高;精神刺激因素:委屈、气愤、紧张、恐惧、不幸事件等可作为发作诱因,以后遇类似场景,可通过自我暗示而发病临床表现

躯体功能障碍:多见痉挛瘫痪失明失聪失音口吃精神症状:情感爆发、昏倒鉴别诊断诊断时需要与一切可以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鉴别在幼儿,与屏气发作鉴别(大哭后出现青紫,甚至抽搐,4-5岁后消失)治疗心理治疗: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及暗示作用,保持自信、镇定的态度,群体发作时将患儿分开,避免相互影响。消除诱因暗示疗法:使用语言的暗示作用,辅以有效应的治疗手段,消除症状,注意取得患儿的充分合作,避免使用同一方法药物治疗:情感爆发、痉挛发作可注射安定、奋乃静,但不宜长期应用长期疗效的巩固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抑郁症定义及患病率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伴有与情感协调的思维、知觉和行为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儿童中少见,多发生于10岁后Rutter(1970)0.14%Nissen(l971)

德国0.8%患病率不同年龄的患病率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显著,年龄越小,患病率越低,而且重性抑郁症也更少见少年重性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估计为15%~20%,提示成年人抑郁症常起病于少年期儿童期重性抑郁症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而少年期发病率男女之比为2:1病因

遗传因素: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其一级亲属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估计为20%~46%生物学因素:5-羟色胺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病因

社会心理因素:重大的生活事件、童年不幸的遭遇、缺乏社会支持;童年丧失父母或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