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口硕博连读研究生口学术型硕士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口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口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口基地班硕士口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口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口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课程名称:分子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学位课口选修课也研研所专任考考评TOC\o"1-5"\h\z究生年级、姓名 8研研所专任考考评究生学号 6在学院(系、部) 5业学科 4课教师姓名 3试日期试成绩卷教师签字处子,以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新药。只有确定了靶点,后续所有的工作才有展开的依据。化合物的合成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负责新化合物的合成,大多数药物的框架都是在现有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和优化。除此之外还有从动植物中获取的天然活性物质,在获得大量潜在活性物质之后可进行下面的步骤。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不是所有合成出来的化合物都能有理想的活性,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生物实验手段筛选出初步有活性的化合物用作备选。这些化合物叫先导化合物(lead)。得到的活性数据可以结合化合物结构得到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构效关系可以有效的指导后续的化合物结构优化。这一步工作主要在细胞实验层面展开。同时也存在一个化合物对目标A靶点没有作用,却有可能对其他的B靶点C靶点有非常好的活性的情况,暂且不表。进行下一步的化合物结构修饰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2到4这是一个循环,直到我们得到了活性足够理想的化合物。上面的内容也就是药物化学领域的大致工作范围了。药物评估评估药物的药理作用,安全性与毒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ADME)。这部分的实验需要在动物层面展开。细胞实验的结果和活体动物实验的结果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制剂的开发药物的服用需要在一定的媒介中,不能直接将药物吞食服用,所以制剂开发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有的药胃肠吸收很差,就需要开发为注射剂。有的药对在胃酸里面会失去活性,就需要开发为肠溶制剂。有的化合物溶解性不好,这也可以通过制剂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前面这些内容都统称为临床前研究。是药物研发的最开端的内容。各个实验的步骤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展开,也没有1、2、3这样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各个步骤是一个相互包容协调的关系。临床I期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I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健康志愿者(对肿瘤药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后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I期临床试验通常要求健康志愿者住院以进行24小时的密切监护.随着对新药的安全性了解的增加,给药的剂量可逐渐提高,并可以多剂量给药.通过I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剂量的信息,以便确定将来在病人身上使用的合适剂量.可见,I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临床II期通过I期临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为达到合理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品的剂理的信息,即药代动力学数据.但是,通常在健康的人体上是不可能证实药品的治疗作用的.在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即n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在患病状态的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常常是不同的,对那些影响肠、胃、肝、和肾的药物尤其如此。以一个新的治疗关节炎的止通药的开发为例。n期临床研究将确定该药缓解关节炎病人的疼通效果如何,还要确定在不同剂量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高低,以确定疼痛得到充分缓解但不良反应最小的剂量。可以说,n期临床试验是对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n期临床试验一般通过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根据具体目的也可以采取其他设计形式),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为设计ni期临床试验和确定给药剂量方案提供依据。临床III期在I,n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将试验药物用于更大范围的病人志愿者身上,进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或安全性),称之为n期临床试验。n期临床试验可以说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也是为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依据的关键阶段,该期试验一般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化盲法对照试验。临床试验将对试验药物和安慰剂(不含活性物质)或已上市药品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应当具有可重复性。可以说,该阶段是临床研究项目的最繁忙和任务最集中的部分。除了对成年病人研究外,还要特别研究药物对老年病人,有时还要包括儿童的安全性。一般来讲,老年病人和危重病人所要求的剂量要低一些,因为他们的身体不能有产地清除药物,使得他们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更差,所以应当进行特别的研究来确定剂量。而儿童人群具有突变敏感性、迟发毒性和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等特点,因此在决定药物应用于儿童人群时,权衡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应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国外,儿童参加的临床试验一般放在成人试验的ni期临床后才开始。如果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并且很严重又没有其他治疗方法,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允许I期临床试验真接从儿童开始,即在不存在成人数据参照的情况下,允许从儿童开始药理评价。我国对此尚无明确规定。新药上市阶段新药申请在完成所有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并分析所有资料及数据,如证明该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可以向FDA提交新药申请。新药申请需要提供所有收集到的科学资料。通常一份新药申请材料可多达100000页,甚至更多!按照法规,FDA应在6个月内审评完新药申请。但是由于大部分申请材料过多,而且有许多不规范,因此往往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1999年对于单个化学分子药的审评时间平均为12.6个月。药物批准上市上述任何一步反馈得到的结果不好,都有可能让一个候选药物胎死腹中。最悲惨的结果可能是这个项目就直接被取消了。能够通过全部3期临床评价而上市的新药越来越少,部分原因是开发出比市场上现有药物综合评价更好的新药越来越难。如果能够走到这一步,那么暂时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从最开始的备选化合物走到这一步的药物寥寥无几。但是批准上市了并不代表这个药物就高枕无忧了。因为还有后面一步。新药研制成功率是很低的,大约5000种化合物中被评估的只有5种可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大约只有1种会被批准。IV期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监测。主要关注药物在大范围人群应用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使用知道(其实就是说明书的增补)需要根据这一阶段的结果来相应修订。这一阶段还会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有,药物配伍使用的研究,药物使用禁忌(比如有些药物上市就发现服药期间服用西柚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如果批准上市的药物在这一阶段被发现之前研究中没有发现的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显著增加服药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之类的,药物还会被监管部门强制要求下架。有的药物甚至才上市一年,由于4期临床评价不好而被迫下架。FDA要求的附加的上市后试验,包括实验室和动物试验,试验人群:20〜80例健康志愿者、100〜300例病患志愿者、1000〜3000例病患试验者。试验目的为评定药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确定药物安全性和剂量,评估药物有效性,寻找副作用,验证药物有效性,监控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三、模拟创新对新药研发的作用“十一五”计划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与医药、生物学和化学相关的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都以空前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申请、答辩和即将实施的浪潮中。我国政府对新药的创制从来没有这样大的投入。然而,我国的新药研发刚刚由仿制转向创制的道路,制药企业的创新刚刚起步,能力较弱,以致新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院所和大学中。然而,作为技术创新的药物研发应以企业为核心,这种严重的错位导致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脱节。研究院所和大学的目标设定、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与企业有很大区别,事实表明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项目往往脱离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难以与开发接轨。所以,尽管国家倡导甚至规定产学研相结合,但难以克服由于体制问题所造成的矛盾,这是我国研发新药速度慢、成功率低以及药物的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在“重大新药创制”的专项行动中调整思路,理顺关系,切实落实创制新药的目标,而新药创制应以模拟创新为主。首创性药物和模拟创新药物按照药物作用靶标的新颖程度可将创新药物分为两类,即首创性药物和模拟创新药物。这两类药物的研发目标虽然都是具有知识产权和有市场潜力,但起步点和涉及的技术方法有所不同。首创性药物的作用靶标是全新的、首次发现的生物大分子,是从发现新的靶标并通过确证而起始的研发项目,是由生物学研究为原动力,所以可认为首创性药物是生物学驱动,目标是创制作用于新的靶标、新的作用环节和作用机制的新化学实体。由于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并确证与病理过程相关、成为药物干预的靶标,是非常艰巨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风险大。模拟创新药物是指研制药物的作用靶标是已知的,而且靶标结构也可能明确,还因为有已知的活性化合物或药物作为参考,可进行结构模拟或根据药效团进行设计。所以,模拟创新药物是以化学作为驱动研究的。研发的药物可认为是模仿性的跟进(me-too),或是优于已有的类似药物(me-better)。这种研发模式的问题是当一个新靶标被披露或相应的药物进入临床或上市后,往往有众多的研发跟进,因此竞争激烈,研制的化学空间较小,新药上市后的市场空间也比较拥挤。研制模拟创新药物的关键是速度和对已有药物的超越。表1比较了首创性药物与模拟创新药物的区别。表1首创性药物与模拟创新药物的比较内容首创性药物模拟创新药物0f制药物的目标惟一,领先超越.跟进靶标及其结构全新,未知己知靶标结构未知已知配体或活性分子无有药效团无有化学空间大局限投入大较小市场塞争暂时无漱烈风险性较小分子骨架和药效团概念是药物模拟创新的基础药物分子可认为是由药效团和结构骨架构成的,药效团是药物呈现特定药理作用所必需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这些物化特征是由不连续的离散的原子、基团或片断所构成,如正电荷、负电荷、氢键给体、氢键接受体、疏水中心和芳环质心等。药效团需结合在分子骨架上,形成具体的分子。骨架可认为是药效团的“赋形剂”,具有连续性的特征。相同的药效团附着在不同的分子骨架上,构成了作用于同一靶标而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受体的柔性和可塑性,形成了“杂乱性”空间,体现为受体结合部位的多重性,因而可容纳结构多样的配体(药物)分子。分析模拟创新药物与首创药物的结构特征,可认为是在保持药效团前提下,变换结构骨架,或者不改变骨架,只变换骨架上的某些原子或基团。保持药效团不变,保障和维系了特定的药理活性;变换分子骨架,赋予了分子新的性质,例如改善药动学性质或物化性质,有利于发挥药效,同时,新的骨架体现了结构的新颖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构骨架变换的方式模拟创新药物的分子设计,主要是骨架的变换,变换的方式很多,可归纳为3个层次:以电子等排原理变换骨架结构;以优势结构为导向的变换骨架结构;以结构-活性演化的方式进行骨架迁越。电子等排置换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设计的经典方法,包括原子、基团和环系之间的变环。抗溃疡药物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作为首创药物上市后不久,模拟性药物兰索拉唑和泮妥拉唑相继问世。变换的方式是用氟原子替换氢,避开了原创的专利。而且兰索拉唑的药动学性质强于奥美拉唑,泮妥拉唑用二氟甲氧基代替奥美拉唑的甲氧基,提高了代谢稳定性。组氨H2受体阻断剂的首创药物是西咪替丁,是以组胺为出发点,经药物化学的结构衍变研发的卓越范例,其后继的模拟创新药物如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分别是用呋喃和噻唑环代替了西咪替丁的咪唑环,同时对侧链的取代基作适当的变换以调整分子的碱性,使得模拟创新药超越了首创分子。优势结构是药物化学的另一个概念,其定义是“一个结构骨架可构成与多种受体相结合的配体分子”。治疗男性勃起障碍的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西地那非是首创药物,虽是偶然发现的,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伐地那非是将母核骨架异嘌呤的氮原子易位,成为新的骨架,乌地那非是韩国2005上市的模拟新药,其药效学强度和选择性以及药动学性质均优于西地那非,且研发的时间与成本也低于西地那非。骨架迁越最初是用计算技术在已知的数据库中寻找与苗头化合物完全不同的拓扑骨架,但仍然保持有原来的生物活性。现今已不限于计算的方法,药物化学家在用传统的类似物设计方法设计全新骨架,实现骨架的迁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靶标,最初发现SGLT抑制剂是天然产物二氢查耳酮根皮苷,经骨架迁越将苯酚环变成苯并呋喃得到T-1095,现处于II期临床研究。Sergliflozin是将天然产物的2个苯环距离缩短成一个碳原子,为碳酸酯前药,处于II期临床研究。Dapagliflozinl拟Sergliflozin的二苯甲基骨架,但将O-葡萄糖苷变换成C-糖苷,提高了稳定性,现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化合物16是通过螺环将糖环固定,对构象加以限制,并成为新结构类型的SGLT抑制剂。右芬氟拉明为5HT2c受体激动剂,最初批准上市为减肥药,但一年后(1997)被终止使用,系因使心脏瓣膜发生变形的严重不良反应。后来证明心脏瓣膜的不良反应是由于右芬氟拉明同时对5HT2B的激动作用,所以,消除右芬氟拉明激动5HT2B的作用,提高对5HT2C亚型的选择性活性,是研发减肥药的途径。为此,对右芬氟拉明加以构象限制,得到苯并氮杂化合物lorcaserin,它对5HT2C的选择性作用强于5HT2B100倍,每日口服10mg,bid,连续1年可降低体重3.6kg,未见心脏瓣膜的变化,目前处于III期临床研究。四、现代生物学带动新药的研发现代“组学”与药物发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科学焦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现代“组学”学科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和完善,这些学科从分别基因(DNA)、蛋白质、RNA(mRNA)、代谢产物等多个层面对药物发现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基因组学与药物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更多基因变异与药物个体效应差异之间的关联证据,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物理图谱的描绘,以及大量药物作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检测与发现,大规模基因分型技术、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为从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这些研究成果为药物发现提出了新的模式,即从基因功能到药物。基因表达是大部分机体对异质物反应的枢纽。近年来通过联合应用基因组表达谱与信号网络分析,研究比较基因组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以及药物干预前后基因组表达改变,提示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和药物靶点共表达的新序列,极大地促进了药物作用新靶点的发现。特别是针对单基因疾病,基因组研究对发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靶标十分有利并有助于治疗药物的分子设计。由于体内单一基因变异的不可预见性常常直接导致临床药物疗效的不可预测性。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变异促使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的形成而成为基因组学研究的另一亮点。药物基因组学以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个体遗传学特性如何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差异,以及导致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出现吸收、转运、代谢和消除差异的基因特性,从而指导药物开发过程以及临床合理用药。药物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策略是选择与药物代谢、活化以及排泄等过程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基因序列的变异性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依赖于高度灵敏的基因变异检测和分析技术包括以DNA芯片、生物统计分析技术和基于SNP研究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药物发现过程中,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也面临以下挑战:(1)受药物调节或影响的候选基因的准确定义以及信号网络途径的合理分析;(2)疾病相关基因与药物反应基因的相关性;(3)药物反应表型的准确定义;(4)大规模药物反应数据及有关资料的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相关技术与道德伦理问题。只有充分而妥善处理好上述问题,才能合理地将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运用于药物发现过程,推动个体化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基因组学研究已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菌药物、抗HIV药物以及治疗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发现过程。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由于大多数核酸具有同源性并与机体许多正常功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而作用于DNA的药物往往选择性差,且常常伴有严重的细胞毒性;而且疾病的特征通常主要表现在蛋白层面,因此,单一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很难获得突破性进展。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终产物,只有完全注释基因组序列所编码的蛋白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基因组研究的价值。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组织或细胞甚至亚细胞器基因编码的全部蛋白,包括蛋白组成、种类、分布、功能、代谢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等。基因组研究结果提示,人类至少包含数万个基因表达数十万蛋白。其中许多蛋白很可能是控制人类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执行体,因此很有可能成为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而且,目前已知的约500个药物作用靶点中(不包括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药的作用靶点),主要是受体、酶类、离子通道和核受体等,其中90%的靶点为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组织或细胞样品抽提、两维(2D)凝胶电泳分离、结合色谱与质谱(MS)技术、图象处理与数据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技术等,全面检测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药物干预过程中,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变化,从而发现影响疾病或药物作用的关键蛋白,并对这些蛋白进行一级结构和三维结构测定,综合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推测新的、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为发现药物作用潜在靶点提供可能,同时也能提高已发现的药物作用下游事件的效率,并促进人们根据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合理设计药物或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因此,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和药物发现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人们根据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药物蛋白质组学(pharmacoproteomics)或称化学基因组学(chemogenomics)。其研究内容包括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基础研究主要包括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候选化合物的筛选、药物临床前评价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等;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将疾病特异性蛋白作为有效药物选择的依据和临床疾病诊断的标志物,以及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此外,化学蛋白质组学(chemoproteomics)和结构蛋白质组学(structuralproteomics)在药物发现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化学蛋白质组学是利用特定的化学小分子探针研究靶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或通过筛选小分子配体与蛋白的结合验证可能的靶。结构蛋白质组学旨在为所有蛋白提供三维结构信息并为大量未注释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线索。化学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能够帮助认识某种蛋白质的结构,预示其生物学功能,并评价其作用药物靶标的潜能,从而实现对药靶的发现和确认,并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成功用于肿瘤、糖尿病、艾滋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蛋白的检测,为发现和确认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靶标,以及筛选相关候选化合物提供有力的工具。转录组学与药物发现转录组(transcriptome)是指一个细胞内的一整套mRNA转录物,包含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生命体的细胞或组织在某一环境条件、某一生命阶段所表达的全部基因种类以及表达水平。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研究可以精确反映基因表达的时空性,以及机体组织细胞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性和适应性。转录组学通过分析转录谱中的共调节基因,阐明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依赖的复杂调控信号网络,提示基因组中与某一生命现象或病理状态相关的基因;基于这些信号网络寻找和发现调控基因的未知生物学功能,提示药物潜在的作用靶点及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转录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主要是基因芯片技术,其主要分析方法包括随机cDNA测序、mRNA展示和差异杂交等。转录组学研究在药物发现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包括药物靶点的探索与发现、指导新药设计与合成、新药筛选等。代谢组学与药物发现机体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反应性,并提示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代谢产物谱包含丰富的生物学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反映或提示机体对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特点以及药物对机体整体的影响。1999年英国教授Nicholson等在NMR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正式提出代谢组metabonomics)学概念(Nicholson.2002。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液(包括尿液、血液、汗液、胆汁、脑脊液等)细胞提取物以及组织提取物,动态评价机体生物液体中内源性和/或外源性代谢产物的浓度与功能,即代谢产物谱的变化,从而动态评价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及机体的反应性。代谢组学通过分析机体生物液体和组织中代谢产物谱的变化,研究机体整体生物学状况及其功能调节。代谢组学与其它“组学”相互联系,共同提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然而,尽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外/内环境改变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但这种效应很难从整体上反映机体的终点状态。例如,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但由于在基因多态性、机体代偿性机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时候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与基因和蛋白表达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研究就不能比较准确地反应机体的最终反应性。代谢产物是机体继基因激活、转录、翻译、翻译后修饰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之后的最终信号载体之一。因此,代谢组学研究有可能更为准确而全面地揭示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与药物作用密切相关的生物液体中内源性代谢产物浓度,比对药物不同作用剂量以及不同作用时间机体代谢产物谱特征,从而为寻找药物的作用靶点,探索药物作用机制以及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提供有力工具,成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力补充。此外,代谢组学技术还可以广泛地参与药物的早期药理学活性及毒性筛选、先导化合物的选择与优化,以及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与药物发现随着组合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天然产物分离纯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后基因组时代出现大量的候选化合物,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研究不断发现大量新的潜在药物靶标。制药工业迫切需要对这些新的候选物进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多方面的快速规模化筛选,同时对可能的药物靶标进行验证和确认。因此,构建快速高效的药物筛选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成为药物发现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screening,HTS)、高内涵筛选(highcontentscreening,HCS)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药物的发现过程。高通量筛选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HTS是上世纪末开始兴起的药物筛选新技术体系。HTS主要依赖于体外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筛选模型,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样品的高度自动化大规模筛选,这一筛选过程又被称为反向药理学。HTS筛选的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其常用检测技术有基于受体配体结合实验的同位素标记法、酶底物法、报告基因法、荧光探针标记法等。与传统药物筛选方式相比,HTS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⑴微量筛选,节约资源:HTS一般仅需微克^贮样品便可对候选物进行筛选,从而大量减少实验耗材;(2)有效利用药用资源,提高药物发现机率:HTS实现了药物筛选的规模化,并可通过一药多筛,充分挖掘药物的可能药用价值;(3)高度自动化,操作便捷:HTS主要采用计算机进行操作控制,减少人为操作误差率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HTS通常包括候选化合物和筛选模型(通常是单一的药物靶标)的选择;候选物对药靶药理学作用的初步筛选;然后选择具有活性的候选物对其进行复筛,重点研究该候选物与药靶作用的强度、量效关系以及作用特征等;此后,根据样品初筛和复筛的结果,再选择其中某个或某些特定候选物进行深入筛选,包括候选物对药物作用的基本细胞毒性、选择性强弱、可能作用机制、与同类化合物的比较研究等。近几年,HTS技术进一步微量化和自动化,形成超高通量筛选(ultrahighthroughputscreening,uHTS)。uHTS采用微量化技术和更灵敏的检测方法以及高度自动化进样系统与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检测微量化和操作自动化是uHTS的关键技术。目前uHTS检测所需样品体积为pL水平,每日筛样量可高达10万次以上。高内涵筛选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然而,经典的HST仅基于孔的单一药物靶标检测,所获得数据仍然有限,而且初筛所获得阳性结果还需进一步确认,而阴性结果容易忽略候选物的可能作用。因此,高通量、多靶点地对候选物进行活性评价成为药物筛选的发展方向。HCS是指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条件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选样品对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涉及的靶点包括细胞的膜受体、胞内成分、细胞器和离子通道等,即从单一实验中获得大量与候选物药理学活性相关的信息及其潜在的毒性作用。HCS是一种基于细胞层面的、多元的药物筛选方法,它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细胞成像系统,充分整合样品制备技术、自动化设备、数据管理系统,检测试剂,生物信息学等资源的综合优势,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实现对候选物的多元化、快速化和规模化筛选。基于细胞的筛选有如下优点:不需要纯化靶蛋白;在细胞中靶蛋白的构象、活性以及生物学功能更接近于自然生理状态;对于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用细胞研究化合物的作用可以观察到化合物的毒性;化合物可能不能够跨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内的靶,基于细胞的筛选将剔出这些药物。因此,经过HCS筛选得到的阳性化合物(hits)和先导化合物(leads)更可靠,并能有效地克服HTS成功率低的缺陷,使研究人员可以在新药发现早期阶段就获得候选化合物对细胞多重效应的详细数据,包括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形态改变和药物毒性效应等。HCS的检测载体和所需样品体积与HTS没有明显的差异,检测仪器多采用荧光显微镜。目前,HCS已经引起了国际制药公司的高度重视。有科学家预言,在今后的药物发现中HCS将有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药物分子设计和虚拟筛选与药物发现后基因组时代的药物分子设计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以及信息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共同推动药物分子设计的迅速发展。药物分子设计主要包括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就设计方法而言,药物分子设计包括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igandbaseddrugdesign,LBDD)和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targetsbaseddrugdesign,TBDD)。LBDD主要根据现有药物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与结构活性关系(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AR)的分析,联合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库建立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QSAR)或其它数学模型,再根据这些模型对新分子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活性预测,主要是针对小分子的药物设计;TBDD主要是针对潜在的药靶(通常为生物大分子,包括受体、酶、核酸等)的空间结构,通过应用理论计算和分子模拟等方法建立小分子药靶的相互作用,并据此设计与药靶作用的新分子。组合化学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药物分子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人们有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具有新分子结构的候选化合物。随着现代生物学和药物分子设计的发展人们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药物新靶标以及新的化合物,如果对所有靶标和化合物都进行筛选将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虚拟筛选(virtualscreening,VS)的出现有可能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技术之一。虚拟筛选是指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针对重要疾病治疗靶标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或QSAR模型,采用三维药效基团模型搜寻或分子对接(Docking)的方法,从现有化合物数据库中,寻找发现与靶标生物大分子结合或符合QSAR的化合物。虚拟筛选的目的是从大量化合物中寻找发现有苗头的化合物,集中目标,从而减少待筛选化合物的数量,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与药物分子设计对应的是,虚拟筛选分别包括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ligandbasedvirtualscreening,LBVS)和基于靶标的虚拟筛选(targetbasedvirtualscreening,TBVS)。开展虚拟筛选的前提条件是已知靶标的三维结构并获得配体的三维数据库,通过分子对接计算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分子靶点的可能作用,再评分(Scoring)两者之间的结合位点并预测所选择化合物与靶标的结合模式以及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大小,从而实现靶标的发现与确认,以及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筛选。目前,分子对接方法可每天虚拟筛选上百万个分子,大大提高了化合物的筛选速度和效率。与HTS相比,虚拟筛选具有更为高效、快速和经济的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参与药物发现过程中,形成了全新的药物筛选模式(虚拟筛选-体外筛选-体内筛选)。结构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正使虚拟筛选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药物筛选方法。生物芯片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生物芯片(biochip,microarray)是指通过在微小基片(硅片或玻璃)表面固定大量的分子识别探针,或构建微分析单元或检测系统,对标记化合物、核酸、蛋白质、细胞或其他生物组分进行准确规模化的快速筛选或检测目。前生物芯片主要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生物芯片已渗入到药物发现的每个步骤,包括药靶的发现、大规模化合物生物活性及毒性筛选以及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等,同时也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推进创新药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药物靶点发现可能是生物芯片在药物研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主要采用DNA芯片和蛋白质芯片检测某一特定基因或特定蛋白的表达,也可检测生物体整个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的表达情况,为发现可能的药物靶标提供有力线索。生物芯片也是HTS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在芯片上固定特定的寡核苷酸、cDNA、靶酶、受体蛋白,甚至还包括电信号等实现对候选化合物的大规模筛选。目前已经有抗体芯片、受体蛋白芯片、毒理芯片、微流体芯片、芯片膜片钳等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生物芯片的显著优势是快速灵敏、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型制药公司和药物研究机构均已将生物芯片应用于药物的开发过程中,显示其强大的发展势力。随着芯片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提高、样品制备和标记操作的简化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芯片必将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芯片为基础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系统,它不需要荧光或放射性标记物。分子结合与分离时可产生光强度变化,分子结合到一个固相化的生物靶分子上,当分析物溶液通过传感器芯片时,结合到靶分子上的分子可被即时检测。基于这一原理SPR可广泛用于微量蛋白的快速筛选或检测,也适合小于100Da的分子以及完整的细胞功能研究。由于SPR能检测到结合到芯片表面的亚f摩尔的蛋白量,因此SPR技术的检测灵敏度非常高。SPR整合了药物发现过程中阳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hittolead)的信息资源并生成更为深入的生物学信息。SPR为研究蛋白蛋白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项崭新而有力的技术手段,从而有助于发现和确认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并帮助人们深入认识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SPR技术也可用于NCEs的高通量快速筛选以及先导化合物的优化,QSAR分析,预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转基因和RNA干扰与药物发现转基因技术通常包括基因敲入(皿0。卜in)和基因敲除(knockout)两种方式,其显著特点是:分子及细胞水平操作,组织及动物整体水平表达。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体内研究药物对机体整体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其主要应用价值体现在:(1)建立基于特殊疾病的整体动物模型,实现药物的体内活性筛选:转基因技术可以针对某些人类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通过基因敲入使特定基因表达或过表达,或通过基因敲除使特定基因不表达或表达很少,从而复制出与人类疾病类似的动物模型。通过这些特殊动物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候选化合物的药理学活性及其在体内的作用特征;(2)药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确认: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生物芯片等主要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寻找和发现药物的作用靶标,然而,由于体外实验环境与机体体内存在很大差异,而药物最终进入人体面临十分复杂的整体环境,转基因动物能够模拟人体的内环境,从而更准确地实现对药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确认,而成为上述研究的有利补充;(3)药代动力学及药物临床前评价:利用特定的转基因动物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尽早地了解药物的代谢特征及其毒理学特点,从而决定继续开展或终止药物的后续开发活动。选择特定的转基因动物能够降低药物发现过程中动物的消耗量、缩短试验周期,从而降低药物开发成本。目前,转基因动物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采末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药物的相关研究中。与转基因技术类似的是,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也能使体内正常基因表达发生改变。RNAi是指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senseRNA)ff反义RNA(antisenseRNA)组成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RNA,dsRNA)导入细胞诱导靶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而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又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genesilencing,PTGS)。RNAi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人体内,对机体基因表达的管理、病毒感染的防护以及活跃基因的控制等生命活动均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Fire等首次报道了RNAi现象并对其做出科学解释(MontgomeryMK,FireA.1998)止匕后,RNAi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中,经数年的研究证实这一机制是完全正确的。RNAi的发现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相互矛盾的实验观察结果,并揭示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自然机制,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因此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NAi为基因和蛋白功能研究、核酸药物的分子设计,药物靶点的发现、疾病基因治疗等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科学家预言利用这种技术有可能发现更多、更好的药物作用靶点,获得使致病基因失活的新型基因药物。RNAi可以高通量地发现药物靶基因,而成为寻找新药作用靶标的有力工具。RNAi可高度特异性地干扰表达潜在靶点的基因,进而干扰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其效果与高特异性靶蛋白的抑制效果类似。目前,RNAi已广泛用于探索发现治疗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疾病的药物靶标。国外许多药物研发公司或大型制药公司已将RNAi作为高通量药物靶标发现与确认的常用工具。止匕外,RNAi还可以与基础表达相结合,用于药物筛选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RNAi与基因敲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手段,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各有优势,相互补充。生物信息学对药物发现的影响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学等手段对各种生物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储存、分析、整理和归纳,并对生物信息做出解析的学科。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1)建立、贮存并管理大量的生物学信息库,包括基因组序列、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特征性代谢产物谱、疾病相关基因和/或蛋白、生物标志物信息库等;(2)开发计算机算法和统计学方法,分析确定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相关性;(3)应用已知的生物学信息预测或分析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信息学可应用于药物发现的全过程,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药物筛选以及药物临床前评价等。生物信息学能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丰富的数据库,包括药靶的基因序列及表达调控特点、三维结构、受体与配体结合作用、构效关系、化合物生物活性库等,从而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导向并促进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对于已发现的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借助配体和作用靶点的三维结构信息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的优化,从而发现更为理想的化合物。此外生物信息学可以对前期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所发现的表达差异基因或差异蛋白归类分析,通过检索特定生物学信息库而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基因的序列特征以及蛋白结构等其它相关信息,发现新的潜在药物靶点并对前期研究所发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确定和验证,极大地提高药物发现的速度和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说,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药物靶标发现和确认的必备技术手段。系统生物学与药物发现“组学”研究、计算科学、数学模型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各学科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交叉与整合,从而推进传统生物学的系统化发展并逐步形成系统生物学(systembiology)。系统生物学是指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由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整合的过程,包括从生物体内各分子的鉴定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体内生命信号途径和网络的研究,最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转变为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科学,其主要技术平台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表型组学等,是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系统生物学的出现为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人们更加关注在疾病相关基因调控通路和网络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代谢途径和潜在毒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发现治疗复杂疾病的药物的能力。系统生物学通过阐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信号网络调控途径,促进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确认,并帮助识别药靶的“开关”效应和候选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与毒副作用。系统生物学至今尚处萌芽阶段,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药物开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众多领域。五、药物的创新研发实质是以首创药物作为起点的结构优化,从分子设计的视角看,模拟创新与先导物优化的策略原则是相似的,因此,先导物优化所用的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新药模拟创新中。为使模拟创制的药物获得批准并在市场上占有份额,它应在某(些)性质上优胜于已有的药物,所以难度是较大的。加之在竞争中专利覆盖的范围日益扩大,既要保持乃至超越原有的药理作用,又要在结构上有新颖性,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既有药物存在的不足或缺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变换结构,实现模拟创新中的超越。创新药物研究是关系国计民生,并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课题。药物发现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创新药物研究过程中的“瓶颈”。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为药物发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使药物发现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世界各国竞相利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成果,努力提高药物发现的成功率并降低研发成本,从而提升创新药物研究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药品专利法的实施以及国际医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加强我国药物发现的发展,推进药物研究的源头创新已迫在眉睫。只有掌握药物发现的前沿理论和各种先进技术,结合国际药物发现的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及时调整药物发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策略,才能提高我国药物发现的能力,研制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参考文献SCHUMPETER.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M].Beijing:CommercialPress,1997.SCHOENECKERT,SWANSONLIndicatorsoffirmtechnologicalcapability:validit91yandperformanceimplications[J].IEEETransac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2,1:36.ROSENBERG,N.Thedirectionoftechnologicalchange:inducementmechanismsandfocussingdevices[J].Econ.Dev.Cult.Change,1969,18,6.NELSON,R.R.,WINTER,S.G..Insearchofausefultheoryofinnovation[J].Res.Policy,1977,6:36-76.ACHILLADELISB..Thedynamic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sectorofantibacterialmedicines[J].ResearchPolicy,1993,22(4):279-308.ACHILLADELISB,SCHWARZKOPF,A.,CINES,M.Thedynamic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caseofthechemicalindustry[J].ResearchPolicy,1990,19(1),1-34.GREGORYN.STOCK,NOELP.GREIS,WILLIAMA.FISCHER.Firmsizeanddynamictechnological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02,22:537-549.PATRICIAM.DANZON.Productivityinpharmaceutical-biotechnologyR&D:theroleofexperienceand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2
-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伐木工承包山场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婚庆公园合同范本
- 2024年传动设备租用合同范本
- 冲压车间5S培训
- 不随地大小便的安全教案
- 人员培训与开发课程
- 医疗器械耗材采购
- 2024小区电梯广告合同
- pMD19-T载体说明书
- 客户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处理
- 消防档案(附填写方法)
- 外贸基础知识介绍.PPT
- 入团志愿书表格(含申请书范本)
- 轴类零件工艺工序卡片
- 足球 课件 (共14张PPT)
- 冀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pt课件
-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期末试卷AB试题及答案
- 四年级语文半期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