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_第1页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_第2页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_第3页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_第4页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第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教学重点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第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内容结构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第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LandformoftheEarthSurface)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Continent(洲)

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

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有狭义范围与广义范围的差异第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Ocean(海洋)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称为海洋,包括洋、海和海峡;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分为四大洋;全球的海洋是相连通的。第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第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第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地形结构因洲而异第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

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

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170m)。第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地表形态的演化

(TheEvolutionoftheSurfaceMorphology

)地球内营力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地球外营力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第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TectonicPlatesandtheMovement)1.板块的划分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第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关于板块运动的学说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DriftHypothesis)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在其中作了论证。但因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海底扩张说(Sea-FloorSpreadingHypothesis)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洋盆的形成模式。随后R.S.迪茨于1961年用海底扩张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赫斯于1962年对洋盆形成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并阐述了洋盆形成、洋底运移更新与大陆消长关系。这一理论为板块构造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并触发了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关于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新认识第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板块构造学说(TectonicPlate)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第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其基本思想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第十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种板块边界类型离散型边界(DiscreteBoundary

)汇聚型边界(ConvergentBoundary

)平错型边界(TransformationalBoundary)第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TheKineticMechanism)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第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1.大洋的发展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2.大陆的分合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第十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第十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假定:①板块的内部是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②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是狭窄的。第十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未来构造活动的研究应突出两个内容:关注大陆。大陆是记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此外,主要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大,这也是地理学更注重的是陆地系统而不是海洋系统的原因之一。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减灾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之一。第二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全球气候。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因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有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我国学者将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为若干气候型。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气候类型空间分布主要特点植被土壤类型三个纬度带气候影响气团主要环流系统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一)陆地低纬度气候主要气团赤道气团、热带气团。主要环流系统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以上。主要气候类型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5种类型。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主要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主要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信风与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热带干湿季气候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主要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主要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主要特点: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海洋性气候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陆地中纬度气候影响气团:热带气团与极地气团主要环流系统:极峰、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很显著。主要气候类型: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与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与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共8种类型。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大陆东岸、西岸与中部的差异。陆地亚热带气候第三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º~35º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主要特点: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降水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是主要植被,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湿润气候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主要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集中于夏半年。植被土壤: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季风气候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主要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亚热带夏干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主要特点:亚热带干旱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主要分布在35º~60ºN的地区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陆地温带气候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主要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温带季风气候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常年受西风的控制。(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主要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温带海洋性气候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ºW以东大约在40º~60ºN的地区等)。主要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植被土壤: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主要特点:冬冷夏热、干燥少雨。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陆地高纬度气候影响气团:冰洋气团、南极气团、极地大陆气团主要环流系统:冰洋锋等气候特征:气温低主要气候类型: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极地冰原气候3种类型。第四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主要特点: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环境冷湿。植被土壤:典型植被为针叶林;土壤为灰化土。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主要特点: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植被土壤:该气候带树木基本绝迹,只有较耐寒的苔藓及地衣生长。土壤类型为冰沼土。极地长寒气候

(苔原气候)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特点: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植被土壤:冰原气候区的土壤为冰沼土和永冻土,植被稀少。极地冰原气候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各地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四)高地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结构:垂直气候带(气温、降水等的要素随高度的变化造成)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成因: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概念: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成因: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表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尤为明显。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概念: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表现: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成因: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表现:高地气候垂直分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取决于高地所处的维度和海拔;不同纬度的高地,若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同一高地,因距海远近、坡度、坡向等差异,垂直带谱存在差异。第五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南坡冰川属于海洋性,海拔较低北坡冰川属于大陆性,海拔较高

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

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一、气候的时空变化科学界公认的几种时间范围的气候变化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等。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出现的几次气候变化。世纪内的气候——时间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气候周期。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时间尺度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冷暖干湿、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历史时期两次大的波动:最适宜气候期、寒冷气候期近代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变化:全球气温的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变化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大气的性质变化的性质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一)冰期与间冰期的作用地壳的上升、沉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物种的消失、出现动植物的迁移、演变地貌的塑造与形成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水系的改造、变化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的气候明显变暖自有全球表面温度仪器记录以来(1850年以来)的12个最暖的年份中,就包括了过去12年(1995~2006年)中的11个年份。最新更新的过去100年(1906~2005)的变暖趋势为0.74℃(0.56~0.92℃),这比TAR(即第三次评估报告)的趋势0.6℃(0.4~0.8℃)要高。过去50年变暖趋势是每十年升高0.13℃(0.10~0.16℃),几乎是过去一百年来的两倍。2001~2005年与1850~1899年相比,总的温度升高了0.76℃(0.57~0.95℃)。(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11)强烈的温室效应(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全球气温升高可能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引发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或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TheEarthSummit)上通过。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的授权(柏林授权),缔约国经过近3年谈判,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确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指标,工业化国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5%,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

第六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至少在55个缔约方、其中至少有占工业化国家集团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5%的发达国家批准本议定书之后第90天才行生效。俄罗斯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向联合国秘书长备案,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COP15(the15thConferenceofthePartiestothe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COP15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2月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各国领导人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并在2012年后生效(2012-2020年)。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灾害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致灾因子的变化人类社会灾害易损性增大、抗灾能力相对下降(即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加)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来源:史培军,四轮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7E:孕灾环境;H:致灾因子;S:承灾体;Ds:灾害系统的结构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灾害响应理论区域灾害是人类居住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人类活动(管理和规划)才能得到改善。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国际国内防灾、减灾计划IDNDR(InternationalDecadeforNatureDisasterReduction):“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90~2000)宗旨:通过国际上的统一活动,从科学技术角度采取措施,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避免社会经济的停顿与破坏。目的: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目标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点;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通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Multi-riskAssessment欧洲多重风险评估方法(Multi-riskAssessment)是一种通过综合所有由自然和技术致灾因素引发的所有相关风险来评估一个特定地区的潜在风险的方法(Greiving,2006).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通过对洪水、地震、风暴潮、石油运输泄露等九种灾难的各自危险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危险性评价,用单位面积研究区的平均GDP、人口密度和被分开的自然区域三个指标加权求和得到灾害暴露性指数;用单位面积全国的平均GDP来代表防灾减灾能力;再将暴露性指数和防灾减灾能力加权求和得到灾害脆弱性评估图;最后把综合危险性评价图和脆弱性评价图加权叠加得到多灾种复合风险评估。第七十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HAZUS模型美国联邦紧急管理局(The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FEMA)和国家建筑科学院(TheNationalInstituteofBuildingSciences,NIBS)共同研究的HAZUS模型,是一个标准化的国家通用的多灾害损失估计方法,主要针对地震、洪水和飓风等灾害进行潜在致灾因子、暴露性、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社会损失、经济损失以及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全国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高地震烈度区,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致灾因子分类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自然与人为致灾因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外的致灾因子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火山灾害包括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巨量火山灰,炽热的火山碎屑熔流,致命的含硫磺气体以及爆炸、岩崩、滑坡、次生泥石流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火山喷发的突然性和极快的扩散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