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房地产业新表填报技巧_第1页
建筑业房地产业新表填报技巧_第2页
建筑业房地产业新表填报技巧_第3页
建筑业房地产业新表填报技巧_第4页
建筑业房地产业新表填报技巧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建筑业、房地产业所得税2104新版申报表填报技巧及风险点化解赵小刚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纳税人在填报申报表之前,必须仔细阅读《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表单》,并根据企业的涉税业务,进行执业判断,选择“填报”或“不填报”。选择“填报”的,必须完成该表格相关内容的填报;第1张表:《企业基础信息表》(A000000)本表为必填表。主要反映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包括纳税人基本信息、主要会计政策、股东结构和对外投资情况等。(一)基础信息表的作用1.是纳税人自行披露重要涉税基础信息的平台;2.为税务机关后续管理提供企业重要基本情况;3.为纳税人减负,可替代部分年度备案资料;4、可与征管信息系统内已有信息进行比对,提高税务登记信息质量。(二)设计思路填报除税务登记信息以外与所得税相关的基本信息;实现三个基本功能:一是确定企业性质,小微企业、汇总纳税、所属行业、规模;二是明确会计核算制度和所得税相关的核算方法;三是了解企业股权结构及投资情况;(三)申报类型正常申报:申报期内,纳税人第一次年度申报为“正常申报”;更正申报:申报期内,纳税人对已申报内容进行更正申报的为“更正申报”;补充申报:申报期后,由于纳税人自查、主管税务机关评估等发现以前年度申报有误而更改申报为“补充申报”。(四)基本信息1.汇总纳税企业“101汇总纳税企业”:纳税人根据情况选择。纳税人为跨地区经营企业总机构的,选择“总机构”,选择的纳税人需填报《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年度分摊企业所得税明细表》和《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2.所属行业明细代码“103所属行业明细代码”: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11)标准填报纳税人的行业代码。比如:所属行业代码为7010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可以填报《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第21至29行;所属行业代码为49**为“建筑安装业”3.从业人数“104从业人数”:填报纳税人全年平均从业人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从业人数指标,按企业全年月平均值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月平均值=(月初值+月末值)÷2全年月平均值=全年各月平均值之和÷12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财税﹝2009﹞69号)4.资产总额“105资产总额(万元)”:填报纳税人全年资产总额平均数,依据和计算方法同“从业人数”口径,资产总额单位为万元,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财税﹝2009﹞69号(五)主要会计政策和估计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206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纳税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选择多项。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2.“207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纳税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选择多项。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计划成本法□其他□(六)主要股东及对外投资情况1.企业主要股东“301企业主要股东(前5位)”,填报本企业投资比例前5位的股东情况。包括股东名称,证件种类(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身份证、护照等),证件号码(纳税人识别号、组织机构代码号、身份证号、护照号等),经济性质(单位投资的,按其登记注册类型填报;个人投资的,填报自然人),投资比例,国籍(注册地址)。国外非居民企业证件种类和证件号码可不填写。2.对外投资“302对外投资(前5位)”,填报本企业对境内投资金额前5位的投资情况。包括被投资者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经济性质、投资比例、投资金额、注册地址。第2张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A100000)本表为必填表。是纳税人计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表。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第1-13行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口径——利润表填报。第一部分、利润总额计算(一)纳税调整后所得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填报纳税人经过纳税调整、税收优惠、境外所得计算后的所得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利润总额-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

1.境外所得第14行“境外所得”:填报纳税人发生的分国(地区)别取得的境外税后所得计入利润总额的金额。填报《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A108010)第14列减去第11列的差额。第二部分、应纳税所得额计算2.纳税调整增加额第15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本行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调增金额”列填报。3.纳税调整减少额第16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金额。本行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调减金额”列填报。4.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第17行“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填报属于税法规定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金额。本行通过《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0)填报。5.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18.第18行“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选择用境外所得抵减境内亏损的数额。本行通过《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A108000)填报。(二)应纳税所得额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9-20-21-22行计算结果。本行不得为负数。本表第19行或者按照上述行次顺序计算结果本行为负数,本行金额填零。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所得-所得减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所得减免第20行“所得减免”:填报属于税法规定所得减免金额。本行通过《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A107020)填报,本行<0时,填写负数。(国税函[2010]148号已废止,本勾稽关系需要废止)2.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第21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填报根据税法规定应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通过《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A107030)填报。3.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第22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的数额,本行根据《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A106000)填报。(一)应纳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5%)1.应纳税所得额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9-20-21-22行计算结果。本行不得为负数。本表第19行或者按照上述行次顺序计算结果本行为负数,本行金额填零。2.税率第24行“税率”:填报税法规定的税率25%。第三部分、应纳税额计算(二)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额-抵免所得税额1.减免所得税额第26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实际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本行通过《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A107040)填报。2.抵免所得税额第27行“抵免所得税额”:填报企业当年的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的金额。本行通过《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A107050)填报。3.应纳税额第28行“应纳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25-26-27行。(三)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额+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1.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第29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本行通过《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填报。2.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第30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所得依照中国境外税收法律以及相关规定应缴纳并实际缴纳(包括视同已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准予抵免税款)。本行通过《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填报。(四)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1.实际应纳所得税额第31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当期的实际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28+29-30行。2.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第32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本纳税年度已在月(季)度累计预缴的所得税额,包括按照税法规定的特定业务已预缴(征)的所得税额,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按规定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的所得税额。1.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第37行“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填报纳税人以前纳税年度汇算清缴多缴的税款尚未办理退税、并在本纳税年度抵缴的所得税额。2.以前年度应缴未缴在本年入库所得额第38行“以前年度应缴未缴在本年入库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以前纳税年度应缴未缴在本纳税年度入库所得税额。第四部分、附列资料第3张表:《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本表适用于一般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取得收入情况。注意:按照会计口径填表企业的营业收入,便于后期税务机关利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信息和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风险比对,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导致比对风险异常!视同销售收入,本表不填!建筑企业填报技巧第5行“提供劳务收入”:填报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第6行“建造合同收入”:填报纳税人建造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房地产企业填报技巧第3行“销售商品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开发产品(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除外)取得的收入也在此行填报。第5张表:《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2010)本表适用于一般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发生成本费用支出情况。注意:按照会计口径填表企业的成本支出,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导致比对风险异常!视同销售成本,本表不填!建筑企业填报技巧第5行“提供劳务成本”:填报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发生的的主营业务成本第6行“建造合同成本”:填报纳税人建造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发生的主营业务成本房地产企业填报技巧第3行“销售商品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开发产品(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除外)发生的成本也在此行填报。第8张表:《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本表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查账征收居民纳税人填报。纳税人应根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科目分析填报。填报技巧关注在三项期间费用中向向境外支付的相关明细项目的金额,比如:房地产企业向境外支付设计费第9张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适用于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需纳税调整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相关税收政策,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填报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本次修改后的申报表,将所有的税会差异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照收入、扣除、资产、特殊事项、特别纳税调整等,设计了15张表格(1张一级附表,即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12张二级附表,2张3级附表)变化:一是将境外所得和税基优惠项目从纳税调整项目中剔出;二是增设了“四、特殊事项调整项目”;三是纳税调整项目不再与收入费用明细表发生交叉;四是调整设置了14张附表。填报:数据栏分别设置“账载金额”、“税收金额”、“调增金额”、“调减金额”四个栏次。“账载金额”是指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项目金额。“税收金额”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项目金额。“收入类调整项目”:“税收金额”减“账载金额”后余额为正数的,填报在“调增金额”,余额为负数的,将绝对值填报在“调减金额”。“扣除类调整项目”、“资产类调整项目”:“账载金额”减“税收金额”后余额为正数的,填报在“调增金额”,余额为负数的,将其绝对值填报在“调减金额”。“特殊事项调整项目”、“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其他”分别填报税法规定项目的“调增金额”、“调减金额”。填报技巧1、建筑业、房地产业纳税人向非金融企业借款,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支出的金额。填报第18行“(六)利息支出”,注意“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的利息支出的金额。2、第26行“(十三)跨期扣除项目”:填报维简费、安全生产费用、预提费用、预计负债等跨期扣除项目调整情况。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跨期扣除项目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房地产企业注意预提费用:(一)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二)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三)应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以按规定预提。物业完善费用是指按规定应由企业承担的物业管理基金、公建维修基金或其他专项基金。3、第39行“(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根据《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10)填报。第2列“税收金额”为表A105010第21行第1列金额;表A105010第21行第2列,若≥0,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若<0,将绝对值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第10张表:《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10)本表适用于发生视同销售、房地产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政策依据:国税函〔2008〕828号、国税发〔2009〕31号填报技巧:1、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工程或房屋抵债,属于债务重组,会计上确认收入,则不再本表填报。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同销售比如:房地产企业以房换房如果会计核算以账面价值为基础,仍存在纳税调整问题。由于税法中要求此类资产交换也按市价确认应税收入,因而产生税会差异。3、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视同销售对于企业用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是否需要视同销售存在争议。因为,在《企业所得法实施条例》第25条中并没有企业将财产用于投资需要视同销售的规定。但是,在本表中(第8行、第18行)政策予以明确:需要视同销售!房地产企业专项填报技巧(一)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特定业务填报本表第22-25行第22行“(一)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销售收入,按税收规定计算的纳税调整额。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第24行第1列减去第25行第1列的余额;第2列“纳税调整金额”等于第1列“税收金额”。第23行“1.销售未完工产品的收入”: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会计核算未进行收入确认的销售收入金额。第24行“2.销售未完工产品预计毛利额”: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按税法规定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的金额;第2列“纳税调整金额”等于第1列“税收金额”。第25行“3.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且在会计核算中未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第2列“纳税调整金额”等于第1列“税收金额”。风险点化解:《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10)中第22-25行明确: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且在会计核算中未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是可以扣除的。(二)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特定业务填报本表第26—第29行第26行“(二)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特定业务计算的纳税调整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调整额。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第28行第1列减去第29行第1列的余额;第2列“纳税调整金额”等于第1列“税收金额”。第27行“1.销售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确认的销售收入”: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此前年度已按预计毛利额征收所得税,本年度结转为完工产品,会计上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当年会计核算确认的销售收入金额。第28行“2.转回的销售未完工产品预计毛利额”: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此前年度已按预计毛利额征收所得税,本年结转完工产品,会计核算确认为销售收入,转回原按税法规定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的金额;第2列“纳税调整金额”等于第1列“税收金额”。第29行“3.转回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未完工产品结转完工产品后,会计核算确认为销售收入,同时将对应实际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转入当期损益的金额;第2列“纳税调整金额”等于第1列“税收金额”。风险点化解:A、房地产企业只有在产品完工,会计上确认销售收入时在申报表上确认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因此,《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10)只是把其当期完工产品确认收入中对应的以前按照预计毛利率确认的毛利额和当时实际发生的营业税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转回。B、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会计已结转收入,由于土地增值税没有清算,按照会计谨慎原则预提的土地增值税进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此时企业所得税汇缴不能扣除。但从填报说明上看,主表(A100000)第3行要求根据会计核算科目填报。纳税人需将这部分土地增值税在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42行“其他”中通过纳税调增解决。第11张表:《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20)本表适用于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需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政策依据:国税函〔2010〕79号、国税函〔2008〕875号风险点化解:1、《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条中规定了确认计税收入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但在《实施条例》及其他政策中又对三类收入作出了一些例外规定。(一)《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二)《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但是,国税函[2010]79号规定,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三)《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由于《实施条例》中的上述规定(合同约定收款日期)基本上都带有收付实现制的色彩,故与会计准则处理之间会产生不同情形的差异。以租金收入举例:一次性收租税会无差异[案例]:甲公司向乙公司出租房产一处,租期3年,每年租金100万元。甲公司一次性收取乙公司支付的租金300万元,收取时的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300万

贷:递延收益300万第一年会计收入处理:借:递延收益100万贷:其他业务收入100万以后两年结转收入的会计处理同上;由于国税函[2010]79号规定,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因此,税收收入与会计收入无差异免租期税会差异但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财会[2007]14号)规定: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期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案例]:甲公司向乙公司出租房产一处,租期5年,第1年为免租期,以后4年每年租金分别为80万元、100万元、110万元、130万元。甲公司5年中每年应确认的租金会计收入为:(80+100+110+130)/5=84万元。甲公司5年间企业所得税收入调整情况为:第1年纳税调减84万元;第2年纳税调减4万元;第3年纳税调增16万元;第4年纳税调增26万元;第5年纳税调增46万元;2、注意:分期收款销售,会计一次确认收入,但税法分期确认收入。在本表第5行中进行调整。但是,对分期销售的成本在税收和会计上的差异如何填报?3、注意:在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需要征税的政府补助填入本表。不征税的的政府补助填入《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第12张表:《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30)本表适用于发生投资收益(分持有收益和处置收益)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风险点化解:(一)纳税人发生持有期间投资收益,并按税法规定为减免税收入的(如国债利息收入等),本表不作调整。处置投资项目按税法规定确认为损失的,本表不作调整,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0)进行纳税调整。(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投资取得的所得为应税所得。会计核算中,无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OR权益法,至转让、处置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与税法规定的原始计税成本往往不一致,所以,在转让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计税所得与账面投资收益往往不相等,形成时间性差异。税会差异处理方法:1、先确定股权转让收入(会计与税收一般一致)2、追溯最原始资金投入成本—税收坚持历史成本3、计算出计税收益4、与当年度会计账面投资收益比较:(1)计税收益大于账面投资收益,差额部分调增(2)计税收益小于账面投资收益,差额部分调减第14张表:《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50)本表适用于发生职工薪酬(会计准则概念:包括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基本社保费、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风险点化解:重点是把握——工资薪金支出国税函[2009]3号文对“合理工资薪金税前扣除”强调5项原则,实质指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但并没有提出必须有社保关系(某些基层税务机关提出此类要求)2012年15号公告提出“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都应区分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实务操作:支付的劳务派遣用工费用可能取得营业税发票(未来营改增后是增值税发票),也应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作为计提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等的依据。但是,一般需在发票栏目上或清单上列明区分“工资、社保、福利费、管理费”等具体数额注意:2014年新职工薪酬准则第三条规定: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

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特别提醒: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准予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特别提醒:国有企业在国资委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纳税调增的情况(因为加入了劳务工工资),未来可能需要采取“提供服务”的方式。注意:正确区分“临时工工资"与"劳务报酬"临时工是指具有固定工作岗位‚临时性招用的人员.比如说保安、保洁等‚人员可能经常性变更‚甚至两三天就换人‚但这个工作岗位在该单位是长期存在的.劳务报酬是指因临时发生的事项而临时招用的人员.企业不设置该项固定工作岗位‚双方也不存在雇佣关系‚比如厂房修缮、装卸搬运等.需要劳务费发票才能税前扣除。第15张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60)纳税人根据税法(收入15%额度、且属于时间性差异)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跨年度纳税调整情况风险点化解:(一)计算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扣除依据的收入可以包含视同销售收入。本表第4行填表说明中写的是“填写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当年销售(营业)收入”,且在表内、表间关系中,该行并不和主表(A100000)第1行有关联关系。(二)房地产企业特殊情况:预售收入可作为计算扣除依据在基础信息表上行业代码填报7010(房地产开发企业)时,扣除基数的校验值就会变为: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第1行营业收入+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企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行视同销售收入+第23行销售未完工销售收入-第27行销售未完工收入结转完工开发产品收入)第16张表:《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70)本表适用于发生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税法规定予以全额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不在本表填报。第17张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0)本表适用于发生资产折旧、摊销及存在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的纳税人填报。风险点化解:(一)本表第5列“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5至8列税收金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二)本表第6列“加速折旧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计算的折旧额。(三)第7列“其中:2014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根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填报,为表A105081相应固定资产类别的金额。(四)第10列“调整原因”:根据差异原因进行填报,A、折旧年限,B、折旧方法,C、计提原值,对多种原因造成差异的,按实际原因可多项填报。第18张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本表适用于按照财税〔2014〕75号规定,六大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以及其他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单项固定资产价值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扣除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统计情况。风险点化解:(一)国税发〔2009〕81号文规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不填报本表。(二)会计处理采取正常折旧方法,税法规定采取缩短年限方法的,按税法规定折旧完毕后,该项固定资产不再填写本表;(三)会计处理采取正常折旧方法,税法规定采取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方法的,从按税法规定折旧金额小于按会计处理折旧金额的年度起,该项固定资产不再填写本表;(四)会计处理、税法规定均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合计栏项下“正常折旧额”,按该类固定资产税法最低折旧年限和直线法估算“正常折旧额”,与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额”的差额,填报加速折旧的优惠金额。风险点化解:财税[2014]75号第三条: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2014年64号公告第三条: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其折余价值部分,2014年1月1日以后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解析:1、“5000元”是指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需要关注当初会计计量时的进项税额问题。2、75号文: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64号公告: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19张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0)本表适用于发生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及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政策依据:财税〔2009〕57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风险点化解:(一)正确划分实际资产损失与法定资产损失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实际资产损失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57号文和25号公告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法定资产损失108(二)正确处理清单申报与专项申报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109上述5类以外的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企业无法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110(三)正确掌握资产损失申报扣除的年度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1112011年第25号公告: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年度扣除。112企业由于上述原因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以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抵扣,不足抵扣的,可以向以后年度递延抵扣或申请退税。亏损企业追补确认以前年度未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支出,或盈利企业经过追补确认后出现亏损的,应首先调整该项支出所属年度的亏损额,然后再按照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并按前款规定处理。113(四)投资损失的填报问题为了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