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_第1页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_第2页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_第3页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_第4页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8/28【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教具准备:课件。【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教学过程:一、根底训练:〔1〕口算。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出示:5×3×2=60÷3÷4=7×7+1=21÷3+9=…………〔2〕简单的解决问题。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师:能补充问题吗?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创造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二、新授例题1、找信息搜集数学信息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根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2、提问题完善解决问题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师:你能补充问题吗?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创造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3、说思路理清解题思路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表达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4、列算式尝试解决问题师:你能列式解答吗。【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5、说意义掌握解题步骤师:“60÷2=30〔人〕〞表示什么?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6、写综合算式。类比分步计算师:刚刚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那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三、稳固练习。100页做一做。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局部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四、课堂训练。1、第104页的第11题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生:能。【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拟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第104页的第12题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堂总结。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乐学、爱学。板书设计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1、搜集信息。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几人?2、理清思路。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3、列式解答答:每个小圈有6人。小学数学教案篇2一、预期效果1.应掌握的知识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拟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2.开展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想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3.应培养的情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二、设计要旨1.课标解读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是学会比拟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3.学情认识学生比照拟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比照拟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缺乏,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拟、思考,使学生获得比拟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直接比拟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拟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4.经验介绍“轻重〞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拟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根底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表达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异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拟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拟,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拟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三、实施要领1、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2、教学流程序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导〔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快乐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学生答复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学生观察并答复下列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生1:大象重、小狗轻;生2:大象重、小熊轻;生3:小猴重,小狗轻。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二〕、实践操作,开展认知实践操作,开展认知1.掂一掂(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1)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2.称一称(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2)猜一猜:谁轻谁重?掂一掂:谁轻谁重?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方法呢?(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方法?(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拟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5)分小组活动。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2)教师小结:从刚刚的比拟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明确:比拟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学生猜测结果。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测、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拟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方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三〕、稳固练习,深化认识稳固练习,深化认识1.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3.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4.第4题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到达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展。四、学业诊断1.常见错误分析:常见错误分析1.比拟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缺少观察比拟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3.三种物体比拟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2.诊断问题诊断1:()比()重?诊断目的:比拟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2、知道比拟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教学过程: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第一层次,比拟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拟物品轻重的方法。1、看看说说〔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学生讨论,小组交流。〔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方法呢?2、掂掂说说〔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学生讨论,小组交流。〔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方法呢?〔3〕学生讨论答复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拟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3、称称呼说〔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局部及其名称。〔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3〕比拟物品的轻重。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学生尝试操作,根据答复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拟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2〕刚刚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学生轮流掂一掂糖。〔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A、称1克大豆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B、称15个图钉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小组轮流掂一掂。C、称1支粉笔、1把小刀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4〕完成40页的试一试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三、稳固练习,促进提高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拟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小学数学教案篇4设计说明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展。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正确的分份方法和最正确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学生准备天平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生自主答复)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方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答复想法)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本钱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提出探究要求。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理解题意,动手操作。(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页—41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度量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二、新授〔一〕角的表示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角的表示方法:〔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B读作:角B〔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1,读作:角1。〔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二〕角的度量1.引入展示图片《比拟角的大小》个别答复,集体核对。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适宜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分小组讨论、汇报。2.介绍量角器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反应: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3.认识1°角课件演示。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4.学习量角〔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分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方法: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复述量法。〔2〕试一试出示40°和140°角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三、稳固练习教材41页“试一试〞四、师生共同回忆本小节所学内容。五、作业教材46页练习二第4题。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85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教学重点: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教学难点: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3.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4.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适宜的工具——量角器。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2.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局部的构成,为下局部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三、自学课本,尝试操作1、请先单独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1)自学(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4、交流评议。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四、分层练习,及时稳固1、填空量角器是一个,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记作。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1)小组合作交流。(2)小结。说明:通过这局部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五、课堂总结,收获评价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内容: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开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3、开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二、解决问题类型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1〕归一问题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表达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2〕归总问题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3〕行程问题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根本的数量关系式为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小学数学教案篇8教学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材分析: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局部: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局部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局部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学情分析: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教学目标: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教学难点: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教具学具: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主题图〕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教学新知1、认识计数单位十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师:你猜对了吗?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2、数的组成〔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数的顺序〔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面,14小于15;15在14的〔〕面,15大于14。〔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三、练习延伸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2、读一读。2013151811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四、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小学数学教案篇9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根底上,正确读、写亿以上的数。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为根底,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读、写亿级的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看这幅漫画,哇!你想说什么?生可能说: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地球都要背不动了!也可能说:全球人口有六十一亿,太多了!(惊讶):六十一亿,这个数真大呀!像这样亿以上的数,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二、学习读数和写数(一)学习读数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1页,例1中有三个数,你们会读吗?请同学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