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档精选文档精选文档比率
1、比率的意义和基天性质
第一课时
讲课内容:P32~34比率的意义和基天性质
讲课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率的意义和基天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
比能否能构成比率。
2、经过指引研究、概括概括、议论、合作学习,培育学生抽象概括
水平。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
讲课要点;比率的意义和基天性质
讲课难点:应用比的基天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率,并正确的构成
比率。
讲课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谈谈什么叫
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边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10:
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发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由于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因此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
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
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
题:比率的意义)
二、指引研究,学习新知
1、讲课比率的意义。
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
旗长和宽的比。
5:2.4:1.660:4015:
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2.4:1.660:40=15:10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率。
比率也能够写成:==
我们也学过不同样的两个量也能够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
千米。列表以下:时间(时)25
行程(千米)80200
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行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
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行程,单
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
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依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行程和时间的比
吗?”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行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行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由于这两个比相等,因此能够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构成比
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率。
指着比率式4.5:2.7=10:6发问:“谁能谈谈什么叫做比率?”指引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此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率。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率的意义我们能够知道,比率是由几个比构成的?这两个比必然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可以够构成比率,要点是看什么?假如不可以够一眼看出两个比能否是相等的,怎么办?”
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经过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率是由两个相等的比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可以够构成比率时,要点是看这两个比能否是相等。假如不可以够一眼看出两个比能否是相等,能够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此后再看。比方判断
10:12和
35:
42
这两个比能
不可以够构成比率,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因此
10:12=35:
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
比较“比”和“比率”两个看法。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此刻又知道了“比率”的意义,那么“比”和“比率”有什么差别呢?
指引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推行比较,最后教师概括:比是表示两个
数相除,有两项;比率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牢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边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可以够构成比率。(能,就用张开
拇指和食指表示;不可以够就用两手的食指交错表示。)
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依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构成比率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
师边巡视边批阅,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谈谈是如何做的,看看自己
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构成不同样的比率(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构成比率的四个数,把能构成的比率写出来。构成的比率只需
能成立就能够。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率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讲课比率的基天性质
讲课比率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可以够构成比率了,那么比率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率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率的外项、内项。
讲课比率的基天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率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率有什么性质呢?此刻我们就来研究。(在比率的意义后边板书:比率的基天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率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
80×5=2×200“能否是全部的比率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疏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率式。
经过计算,大家发现全部的比率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概括并板书出:在比率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率的基天性质。
“假如把比率写成分数形式,比率的基天性质又是如何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率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由于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因此,当比率写成分数的形
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错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重申:假如把比率写成分数形式,比率的基天性质
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错相乘,积相等。
牢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能否是成比率,我们是经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
的。学过比率的基天性质此后,也能够应用比率的基天性质来判断
两个比能不可以够成比率。
应用比率的基天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可以够构成比率。
(2)P34“做一做”。
三、牢固深入,拓展思想
1、谈谈比和比率有什么差别?
2、填空
5:2=80:( )2:7=( ):51.2:
2.5=( ):4
3、先应用比率的意义,再应用比率的基天性质,判断下边那组中的
两个比能够构成比率。
(1)6:9和9:12(2)1.4:2和7:10(3)0.5:0.2
和:
4、下边的四个数能够构成比率吗?把构成的比率写出来。、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理解
经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率?比率的基天性质是什
么?应用比率的基天性质能够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增补,拓展延长
1、判断。
假如3×a=5×b,那么5:a=3:b。
:和:中,能与:构成比率的是:。
在一个比率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必然是15。
2、用、8、
3、请你用20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率的项,你能构成几个比率?之内的四个合数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的比率。
第二课时解比率
讲课内容:P35~37解比率
讲课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率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率的
基天性质。
2、经过合作交流、试一试练习,提高学生使用比率的基天性质解比率
的水平。
3、培育学生的知识迁徙的水平,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讲课要点:使学生掌握解比率的方法,学会解比率。
讲课难点:指引学生依据比率的基天性质,将比率改写成两个内项的
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讲课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率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率?
比率的基天性质是什么?应用比率的基天性质能够做什么?
2、判断下边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能构成比率?为什么?
6:3和8:4:和:
3、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相关比率的知识,学习解比率。(板书课题)
二、指引研究,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率?
我们知道比率共有四项,假如知道此中的任何三项,就能够求出这个比率中的其余一个未知项。求比率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率。解比率要依据比率的基天性质来解。
2、讲课例2。
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依据比率的意义列出比率:X:320=1:10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率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依据比率的基天性质能够把它变为何形式?3x=8×15。这变为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率就变为解方程了,利用从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能够求出未知数X的值。由于解方程要写“解:”,因此解比率也应写“解:”。
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率的过程。
教师:从方才解比率的过程,能够看出,解比率能够依据比率的基本
性质把比率变为方程,此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讲课例3。
出示例3:解比率=
发问:“这个比率与例2有什么不同样?”(这个比率是分数形式。)这类分数形式的比率也能依据比率的基天性质,变为方程来求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平时写在等号的左侧,此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如何解的。
4、总结解比率的过程。
方才我们学习认识比率,大家回忆一下,解比率第一要做什么?(依据比率的基天性质把比率变为方程。)
变为方程此后,再怎么做?(依据从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边的过程能够看出,在解比率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依据比率的基天性质把比率变为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校订时,让学生谈谈是怎么做的。
三、牢固深入,拓展思想
P37第7题。四、全课小结,提高理解
什么叫解比率?解比率的依据是什么?解比率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增补,拓展延长
1、P38第12、13题。
2、4:8=12:24,假如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率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构成比率,已知比率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率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率。
4、一个比率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率。讲课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率的意义,能依据正比率的意义判断能否是成正比率。
2、培育学生概括水平易剖析判断水平。
3、培育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看法来剖析问题的水平。
讲课要点:成正比率的量的特色及其判断方法。
讲课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发现思虑两种相关系的量
的变化规律.
讲课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行程和时间,求速度2、已知价和数目,求价
3、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求工作效率
二、引研究,学新知
1、讲课例1:出示:一列火1小行90千米,2小行180千米,3小行270千米,4小行360千米,5小行450千米,6小行540千米,7小行630千米,8小行720千米⋯⋯
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行的和行程
行程
填表,思虑:在填表中你了什么?
化,行程也跟着化,我就和行程是两个相关的量。
(板:两种相关的量)
依据算,你了什么?
相的两个数的比的比一或固定不,在数学上叫做必然。
用式子表示他的关系是:行程/=速度(必然)(板)
教小:
同学通填表,交流,知道和行程是.两种相关的量,行程随
着的化而化.大,行程跟着大;小,行程也随
着小。即:行程/=速度(必然)2、讲课例2:
花布的米数和价表
数目1234567⋯⋯
价8.216.424.632.841.049.257.4⋯⋯
察表,什么律?
用式子表示它的关系:价/米数=价(必然)
3、抽象概括正比率的意。
比率1、例2,思虑并:两个例有什么共同点?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量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化,假如两
种量中相的两个数的比(也就是商)必然,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率的量,它的关系叫做正比率关系。
看P39,一步理解正比率的意。
假如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的比(必然),正比率关系怎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必然)
依据正比率的意以及表示正比率的式子想想:构成正比率关系的两种量必具哪些条件?
4、看P40例2。
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的量?
体和高度的比的比是多少?个比是什么?能否是必然?
它的数目关系式是什么?
从中你了什么?(5)不计算,依据图像判断,假如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
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率的量?它必然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判断成正比率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成反比率的量
讲课内容:P42成反比率的量
讲课目标:1、理解反比率的意义,能依据反比率的意义,正确的判
断两种量能否成反比率。
2、经过指引学生议论研究,剖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浸透函数思想。
讲课要点:指引学生总结出成反比率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必然,从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率的关系式.
讲课难点:利用反比率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能否成反比率.
讲课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边两种量能否是成正比率?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格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本.
2、成正比率的量有什么特色?
二、研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常有的数目关系中的另一种特色
成反比率的量。
2、讲课P42例3。
指引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此后回答下边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系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能否跟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必然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
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目关系式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样?A、学生议论交流。
B、指引学生回答:
教师指引学生明确:由于水的体积必然,因此水的高度跟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添,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高升,并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必然,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率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率的量。
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必然,反比率能够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必然)
三、牢固练习1、想想:成反比率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边每题中的两个量能否是成反比率,并说明原由。
行程必然,速度和时间。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平行四边形面积必然,底和高。
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目。
你能举一个反比率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率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率的两个量,也学会了如何判断两种量能否是成反比率。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正比率和反比率的比较
讲课内容:正比率和反比率的比较
讲课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率和反比率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差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率。
、发展学生剖析、比较、抽象、概括水平,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课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炭购销合同担保书
- 代购合作协议合同
- 燃气承包合同
- 江苏商品房买卖合同模板
- 合同书电子版
- 安装合同简单版样本
- 2025年人教A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衔接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沪教版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湘教版九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
- 客车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艺术培训校长述职报告
- ICU新进人员入科培训-ICU常规监护与治疗课件
- 人教版一年数学下册全册分层作业设计
- 选择性必修一 期末综合测试(二)(解析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数学选修一
- 学校制度改进
- 各行业智能客服占比分析报告
- 年产30万吨高钛渣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环评报告公示
- 民谣酒吧项目创业计划书
- 2023年珠海市招考合同制职员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心电监护考核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