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之白居易专练_第1页
高考复习专题之白居易专练_第2页
高考复习专题之白居易专练_第3页
高考复习专题之白居易专练_第4页
高考复习专题之白居易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高考复习专题之白居易专练一、文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字乐天。敏悟绝人,工文章。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zhōuzhì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①,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póu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李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钳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拜左善赞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赋》,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穆宗好畋游,献《续虞人箴》以讽。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大和初,二李党争,险利乘之,更相夺移,进退毁誉,若旦暮然。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节)【注】①平章,即平章事,唐宪宗拟为王得加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名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B.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C.征任宰相/太宗用毁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D.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左拾遗”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B.拔萃:拔,意为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拔萃即指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C.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可提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关心国事,曾建议免去江淮两赋以救助饥民,也曾献上《续类人荒》婉言劝告穆宗。B.白居易论辩刚直,在殿中答对,惹得皇帝不悦。后来经过李绛的劝说,皇帝醒悟后又待之如初。C.对武元衡被杀一事,白居易首先上疏,宰相认为他越职言事,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D.白居易不参与党争,上书称病回到东都。去世后,他不仅受朝廷追赠,还被宣宗写诗悼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黜之,是钳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2)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5.白居易在“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一事上持反对意见,其论述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二、白居易诗情境默写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无声胜有声的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三、白居易诗歌阅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街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诲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2.本诗中“月”这一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注]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注]蜃: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変,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B.江面经雨水一洗,在タ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鮮明净,风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C.诗人所见之景鲜奇壮美,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在上面题诗寄给朋友。D.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抒情则既寓情于景,又涵咏在尾联的点题句中,令人读之有味4、.本诗是怎样凸显题目中的“鲜奇”二字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寒食江畔①白居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②明日是清明。[注]①本诗与《琵琶行》写于同一时期。②下邽,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B.颌联中“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C.颈联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D.全诗虚实转换,曲折有致,勾连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6.本诗尾联说“忽见紫桐花怅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晚起[注]白居易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泊处或依酤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中的“犹”字意蕴丰富,照应“晚起”,说明旅途中天已大亮诗人仍关着窗子在睡觉。B.颔联对诗人旅途中泊宿的环境进行概括式描写,简笔勾勒出诗人旅途中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C.“退身江海”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请求到外地任职,也暗指诗人远离政治斗争的情感倾向。D.本诗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特点,起承转合的结构也非常严谨。6.分析尾联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态度。(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真趣。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8、对点题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坐白居易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家田园生活场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元素,诗歌彰显出浓郁的农家风味。B.颔联对仗工整,用词精当,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堪称格律诗的典范。C.颈联通过视觉描写,表现了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感受。D.诗歌前六句描写场景,后两句抒发感受,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0.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展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咚咚地敲起,衬托出作者开心愉悦的心情。B.小狗眠于台阶,已知大地的潮湿,侧面表现出春天到来,大地潮湿难耐。C.诗中对活泼的小鸟儿在窗前不停欢叫的传神刻画,紧扣了诗题“早”字。D.春天的气息让白居易陶醉,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心境空明而没有烦恼。E.因为乡梦撩人愁思,于是作者只好借酒浇愁,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1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①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字梦得)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抒写和刘禹锡聚会时的兴奋,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的回顾。B.颔联“共”字表明两人争相付钱却囊中羞涩,暗示二人有相同的处境,都想以酒解闷。C.颈联写两人喝酒之时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诵,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D.诗题虽为“闲饮”,诗中却深藏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1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萧处士游黔南白居易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18.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9分)鹦鹉罗隐①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20.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一D2.B3.C4.(1)如果贬黜他们,这是不让他们说话,使他们为自己谋划,不能用来发扬崇高的品德了。(2)白居易不得志以后,能随遇而安,寄托佛教生死学说,如同忘记了自身。5.首先指出授予平章事(宰相)的标准是要有重望显功,为后面的论述张本;接着指出王锷种种荒谬的做法,意在指出其不符合标准;最后假设论证,指出朝廷如果授予王锷平章事(宰相)一职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强化了反对的理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成”的宾语为“其正寝”;“后嗣不能守”,“后”是“嗣”的定语,所以应在“寝”后面断开,排除AC;“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赎”和“赐”这两个动作是顺承关系,用“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并且“赐”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故选D。2.B.“拔萃为唐代考选科目之一。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由原文“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赋》,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可知,宰相认为他越职言事和流言使得白居易被贬为刺史,后有中书舍人王涯的上言,白居易才被追贬为江州司马。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黜”,贬黜;“钳”,不让说话;“所以”,用来……的。(2)“既”,以后;“托”,寄托;“形骸”,自身。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可知,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首先指出授予平章事(宰相)的标准是要有重望显功,为后面的论述张本。由原文“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可知,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即指出王锷种种荒谬的做法,意在指出其不符合标准。由原文“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可知,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的法纪就会遭到破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通过假设论证,指出朝廷如果授予王锷平章事(宰相)一职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强化了反对的理由。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聪敏超人,擅长作文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宪宗认真采纳。李师道进献私钱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征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同意。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的法纪就会遭到破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堪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赶走他(贬逐)!”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第二年,授任左赞善大夫。在这时候,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过了很久,调任忠州刺史。入京担任司门员外郎。穆宗喜好打猎,白居易进献《续虞人箴》委婉劝谏。文宗即位,以秘书监召入白居易。大和初年,二李党争发生,利用是非,交替排挤对方,进退毁誉,如朝夕般短促。白居易厌恶因与党人有瓜葛而受贬斥,便上书称病回到东都。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退休。六年,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二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三【答案】A2.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项,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全诗歌的大意是: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明月寄托相思,承载着抒情主人公的怀乡思亲之意。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昔今对比在古诗里是常见的,就本诗看,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昔日“曲江池畔杏园边”,今日“湓浦沙头水馆前”,对比中徒添诗人不尽的凄苦感。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诗人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然而结果相反,只是“今夜清光似往年”,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惨淡的月辉满地,照彻在清冷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秋风乍起,置身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令人清冷至极。贬谪后的诗人内心的这份清冷和悲苦,正是通过月色的层层渲染展现出来的,其烘托作用,不言自明。【点睛】回答诗歌鉴赏的主观题,尽量做到内容分析、情感把握、技巧赏析三个维度的一体。3.C4.①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②颈联运用比喻,白浪如花,雁过如字,生动形象。③颈联“白”“青”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④颔联和颈联动静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天的动态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5.C6.①远离故乡,思念亲人。清明将至,忽见紫桐花开,自然而然思念起家乡亲人来。②遭遇贬谪,远离帝京。诗人听见莺声后的沉吟、信马江头,可知诗人遭遇贬谪,不禁伤感,思忆京城。③仕途不顺,愧对祖先。诗人因仕途不顺而心情郁结,又临近清明,诗人在思念亲人的同时,也觉得愧对祖先。【解析】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说法错误。颔联写出了诗人感觉今年的春季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今年的春天,诗人却遭遇贬谪,心情郁结;颈联中诗人在听到莺声后沉思站立,可知诗人心情仍然忧伤,并未平复、愉悦。故选C。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也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作答本题,首先对全诗作整体感知,然后结合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大约勾画出诗人“仕途不顺,遭遇贬谪”的生命轨迹。把握住诗歌的写作背景之后,结合首联“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和诗人听见莺声后的“沈吟”“信马江头”随意而行的“取次行”中,可以知道诗人“怅望”的原因之一是“忆帝京”,即是遭遇贬谪,又逢春天,诗人不禁伤感,思忆京城;而尾联中“忽见紫桐花怅望”一句,紫桐花是清明节时开的花,诗人忽然看见了紫桐花开,想起来“明日是清明”,自然而然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再结合注解,知道“下邽”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再结合“今日病心情”一句,可以推断出诗人因为仕途不顺,所以心情郁结,恰好时近清明,诗人在思念亲人的同时,也觉得愧对祖先。根据这三点,整理出答案即可。【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5.B【解题思路】“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错误。从注释来看,诗人是自己请求调离京城的,因此虽有些失落,但并不至于借酒浇愁,也不是“落魄”,且“泊处或依酤酒店”也不能表明作者的落魄。6.①尾联是诗人对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想象自己做个闲官,饮酒赋诗;②“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延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③“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每点2分)【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诗歌尾联。诗人因不被重用而无奈请求离开朝廷,一方面认为自己应“退身江海”,另一方面又惦念朝廷,内心是矛盾的。尾联就是承接这些内容而来的,“且向钱唐湖上去”是说暂且只能去杭州任职,“冷吟闲醉二三年”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失落和无奈。【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生活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调任杭州、远离京城的点滴喜悦,又有政见不被重视的无奈;既有远离京城的伤感,又有退居江湖甘愿归隐的逃避等。首联写的是诗人舟中高卧的情形,“犹”字照应诗歌标题中的“晚起”,写出诗人的慵懒;“凉”字既指天气凉,亦指内心悲伤。颔联中“酤酒店”与“钓鱼船”,点明诗人离开了朝廷,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颈联直抒胸臆,略带不被重视的调侃,“退身江海”一语双关。尾联是诗人对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是诗人的自我安慰,点明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可以从表面的消极之中看到诗人思想里积极向上的因素。本诗语言朴实,结构严谨,起承转合。7、C解析C项对诗歌最后两句的含意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写西亭是隐居的好地方,何必去寻找蓬莱山。这样写意在突出西亭环境优美,而不是要劝说杨颖士。8、①“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的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9、B10、描绘了一幅祥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鸡犬懒散地散步,儿童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要,人们悠闲地坐在槐树下吹着晚风,生活一派祥和。【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B.“颔联对仗工整……堪称格律诗的典范”错误,颔联“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不符合对偶或对仗规则,并非格律诗的典范,比如“闲坐”是偏正结构,而“开襟”是动宾结构,“槐阴下”是偏正结构,名词性质,而“向晚风”属于动宾结构,动词性质。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象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描写农家田园生活场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元素,诗歌彰显出浓郁的农家风味。首联“婆娑”写枝叶扶疏盘旋舞动的样子,鸡犬自在觅食或闲逛,悠游自在,孩子们也恣意玩乐。忙完农事的人们坐在枝叶繁盛槐树荫下纳凉,无所顾忌地敞开衣襟,一任凉爽的晚风吹拂满身的惬意。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祥和安宁美好的生活图景,自然是美好的,人们是幸福的。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向往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望。11、BE12.①“头仍重”写早晨酒未醒,仍有头重脚轻之感,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②“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③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这首诗当是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喜悦之情。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尽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的感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B16.①对挚友的深情厚谊:二人相约重阳佳节时再到家里会饮,表现了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②隐藏在“陶然”背后的哀伤和愁苦:诗人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满腹经纶却闲适度日,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③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更显人生不达的哀伤之情。(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出哀伤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囊中羞涩”错,“共把十千沽一斗”意思是“你我争拿十千钱买一斗好酒”,体现的是两位老友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