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主讲:陆益龙副教授简介:2000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户籍制度与移民研究、法律与社会研究、农村社会学、水与社会研究主要作品:?户籍制度?〔商务〕、?超越户口?、?流动产权的界定?〔人大〕、?嵌入性适应模式?〔社科〕、?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小岗村调查?〔上海〕课程介绍课程目的:社会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之根底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懂得用社会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理解中国社会。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答疑时间:星期二、三上午,地点:科研楼A座404室,82502554。亦可登录的课外辅导目录第一章社会学视野4-42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43-100第三章文化与社会101-112第四章个人的社会化113-134第五章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135-149第六章群体与组织150-161第七章社会分层与流动162-167第八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68-173第一章社会学视野社会学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学社会学视野社会学简史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学的价值第一节社会学是什么?1社会学的起源:1〕创始人: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法国思想家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首次提出“社会学〞〔Sociology)一词,希腊和拉丁语的意思是“社会之研究〞。根据孔德的设想,其主要包括两大局部:一是研究社会是怎样组合起来的“社会静力学〞,二是研究社会是怎样运动变化的“社会动力学〞。2〕工业化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和开展与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是在技术革命推动下出现的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伴随着工业化,出现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其中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城市社会和社会现代化标志着传统社会的发生了根本转型,社会学的产生正是要认识和理解这种新型社会及其中的问题和危机。3〕科学与社会学:社会学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思潮影响下诞生的。从18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从自然科学迈向社会科学〞的潮流,众多思想家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在社会进化论中。早期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或多或少带有物理学、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色彩,他们把人类社会当作自然物质世界来加以科学地考察。2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开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良性运行:是指社会系统各局部处于良好状态,整个系统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其相对应是中性和恶性运行。比方,社会是否出现肌瘤或严重社会问题。3〕社会协调开展:是指社会系统在变迁和开展过程中,各局部之间能到达和谐、相互协调的关系。譬如,各阶层群体之间是否和谐?经济、政治与社会及环境等子系统之间是否协调?4〕社会学的对象:就是社会和人。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即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人就是社会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是社会的人。社会学研究要兼顾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两个方面,否那么走向要么只有森林不见树木的极端,要么走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极端。简单地说来,社会学研究的就是:人是如何构成我们的社会?社会又是如何运转起来的?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无穷尽的学问。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学社会多样性社会边际性社会问题日常生活的视角一、社会多样性社会多样性(socialdiversity):指社会由具有不同价值信念、利益追求、存在和生活方式的个人及组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社会学视野具有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指分析和思考问题时不以单一标准和单一目标为依据,而是遵循平衡和协调的原那么。因此,社会学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多样的社会现象、多元的社会构成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二、社会边际性社会边际性〔socialmarginality):指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相对封闭的群体,在社会行动中,某些群体总被其他一些群体视为“外人〞而排除在外,从而导致某些群体或个人成为边缘群体或边缘人,这一状态即社会边际性。例如,种族、民族、性别、年龄、阶级、阶层及其它身份群体等等,常常成为社会边际性状态形成的原因。社会边际性状态通常被许多人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而社会学正是要本着人文关心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反思社会边际性问题。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socialproblem):是指有来自社会因素引起的、对正常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的、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才能预防和解决的问题。如贫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治安问题等等。在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问题、分析其成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学的旨趣之一。四、日常生活的视角1日常生活:是那些同时使个体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要素集合。也就是每个个体在每日的平常事件的总和。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直接再生产自我和自我世界,并间接再生产社会集合体,即他人的世界;个人在再生产自我和他人世界的同时,也使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对象化;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经受着歌德所说的“是谷还是壳〞的检验。3在平常的实践中,蕴含着不平常的规律和真理。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的舞台上表演着,在其表演中,潜藏着人生和社会戏剧的主题意义。4日常生活是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在日常空间里,个体通过日常事件组织起社会世界来。总之,日常生活对于社会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透过它,我们既可以认识和理解人性的真谛,也能发现社会性的规律。第三节社会学视野1.什么是社会学视野?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的眼光。指从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把握事实、审视现象、认识社会和理解世界。作为一门综合社会科学,社会学在其开展历程中,已经形成具有自身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基于这一体系,社会学研究能够从独特的切入点和角度去分析、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2.社会学视野的特点之所以强调社会学视野,是因为其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具有独特之处:1〕以经验事实为切入点。社会学的调查是社会学者立足点,几乎所有理论分析和解释都是由此出发的。社会学视野强调的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的结合。社会学有以个体及其行为为对象的微观社会学,有中层理论和宏观社会理论。3)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复杂因素。各门科学都要解答各种“为什么〞的问题,社会学的解答常常是综合性的。比方,对“有些人为什么会自杀?〞涂尔干〔E.Durkheim)给出的答案是从社会团结〔关系〕的角度区分出利己式、利他式、宿命式和越轨式四种自杀及其原因。4)揭示真相。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中,人们倾向于停留在想当然层面,即依据不成立的前提而进行的推论。例如,一般观念认为,工业效率比农业效率高,所以,农民改变收入低下就是要办工业。但是,微观的现实通常会揭示,有些试图办工业的农民,其结果往往更惨。3.三种主要社会学视角社会学家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开展的认识并非是单一的,有的偏重于科学性、有的那么倾向于人文关心;有的更强调社会,有的那么关注个体。不同的社会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生活。主要视角可概括为三种:1〕结构-功能视角: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结构要素组成的整体,各组成局部都对社会秩序具有相应的功能,且能系统平衡。如斯宾塞〔H.Spencer〕、帕森斯〔T.Parsons〕、默顿〔R.Merton〕、马林诺夫斯基〔Malinovsky〕等。2〕社会冲突视角:认为人类社会的冲突是永恒的,冲突源自于人们对有限资源、权力和地位的争夺。所以,稳定的秩序是相对的,冲突才是绝对的,秩序不过是冲突的一种状态或结果。马克思、科塞〔L.Coser)、达伦多夫(R.Dahrendorf)和米尔斯(C.Mills)等倾向于从这一视角看社会。3〕符号互动视角:从微观层面关注现实社会中人们是如何进行相互交往的,人们是如何运用符号象征来建构起社会互动乃至生活世界的。如戈夫曼〔E.Goffman〕把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视为社会戏剧;吉尔兹〔C.Geertz〕的“深描〞说就是要揭示人类是如何在生活世界中建构起象征系统,象征系统又如何构筑了我们社会的秩序。第四节社会学简史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当代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的开展1)古典社会学社会学从形成至今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变迁过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劳动、贫困、犯罪等问题,一些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思想家试图用研究自然界方法来研究社会世界,以便寻找能完善人类社会的规律。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有:〔1)孔德〔1798-1857):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思想家,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使用“社会学〞,倡导其发现社会“不可更改的规律〞,可供建立新的秩序。〔2)斯宾塞〔1820-1903):英国思想家,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提出社会像一种生物有机体,是一个自我管理的有机系统,其变化亦像物种演进,由简单到复杂。其思想对中国近代维新运动影响较大,严复曾将斯宾塞的?普通社会学?、?社会学原理?译介到中国,即?群学肆言?、?社会通诠?。〔3)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认为社会中存在永恒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迁,每个社会都埋藏了让自己消灭的种子。他还认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经济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4)韦伯〔M.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解释与理解、价值中立、理想型〔idealtype)等方法论观点,以及在社会分层、行动、宗教和法律社会学的诸多思想,对现代社会学产生极大影响,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社会学家。2)现代社会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学迅速开展起来,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涉及城市的贫民、移民、种族和规划与更新等方方面面,在学术界和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由此也形成以帕克〔R.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此外,由芝加哥学派分化出了以米德〔G.Mead)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对抽象符号意义的反响、自我意识和文化象征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3)当代社会学二战期间,美国社会学得到广泛应用,二战后,美国社会学得以广泛支持和快速开展。在理论方面,主要形成:(1)以怕森斯、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2)以米尔斯为代表的冲突论。〔3)以布鲁默为代表的互动论。(4)以霍曼斯、布劳为代表的交换理论。此外,美国社会学的实证经验研究得以进一步开展,并形成美国社会学注重科学分析的实证主义风格。20世纪80年代后,欧洲社会学思想似乎开始复兴,出现以吉登斯〔A.Giddens)为代表的英国建构主义、布丢〔P.Burdiu)的实践反思社会学、福柯的后现代主义。4)中国社会学的开展历程中国社会学的开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传入阶段: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2)传播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后3)成长阶段:1930年代到1952年4)中止阶段:1952年-1979年5)恢复阶段:1979年-1990年代6)开展阶段:1990年代后至今第五节社会学与其他学科政治和经济科学与社会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与社会学人类学与社会学行政管理与社会学1)政治和经济科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主要考察的是权力的形成、运用和制约的规律;经济学主要探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规律。它们都侧重于社会中的某一个专门领域,而社会学那么主要关注的是各种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与社会学的分野之处。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自然科学方法,有较多相关之处。2)历史学与社会学历史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意义的分析,来寻找人类社会变化开展规律,社会学那么更多从今天的社会现象中探索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规律,这是两者的分野之处,且在方法上,社会学更注重经验实证,历史学那么注重推理。两者的联系是都关注人性、社会系统和综合分析3)心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及规律,如态度、动机、潜意识、意识、人格和行为等,强调的是个体的生物本能特征,而社会学那么强调个体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受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两者在目标方向上是相对的。例如,在关于犯罪理论上,纯心理学的观点会认为有些人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犯罪心理倾向,而社会学家不会赞成,而认为任何犯罪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两学科的联系主要在社会心理学中得以表达,是两种观念的中和与交叉。4)人类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进化及文化变迁的科学,主要侧重对前工业社会或传统文化的研究,当代人类学也逐步转向研究现代文明和社会,使得其与社会学越来越相近,甚至难以分清出他们的边界,可能只在理论传统和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在我国,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几乎难以找出较大的分野。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是一位人类学家。5)行政管理与社会学政府职能的公共性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第六节社会学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对个人的价值1)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学知识对社会有何作用呢?1.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系统运行规律,提高人类理性和完善社会的能力。2.提供诊断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材料,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3.社会调查资料可提供社会预测。4.社会评估有助于社会政策和开展规划的制订。5.社会批评研究给人们提供一种理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具有一定社会监督意义。2)对个人的价值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习社会学可以做什么呢?1.社会学教授和研究者:较多学习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是以大学教授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为职业。2.行政管理者:也有不少社会学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3.社会工在工业化国家,很多社会学毕业生从事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效劳的社会工作。4.市场调查研究者:较多学生也可选择调查公司,从事专业市场调查工作。5.人事部门经理:在欧美,一些企业人力资源部也乐意接受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专业学习使他们掌握较好的人际沟通技巧。6.规划人员:在传统城市和建设规划中,规划员的知识背景都是工程技术和经济学,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各种规划中,开始吸纳具有社会学背景的规划人员。7.自由撰稿人:一些学习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文学、新闻、政治、经济等专业知识,后转成公共社会学家,专门为各种媒体提供相关的评论。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测量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SPSS软件应用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方法论的意义社会学研究过程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1社会学方法论的意义一、社会学方法体系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那么,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那么,是确定研究者的根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根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那么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那么,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根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着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根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逻辑方法原那么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根本规那么。遵循逻辑规那么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根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那么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那么,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学科的开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根底上进行的。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那么的指导意义。例如,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等一般理论,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二、社会学方法及意义1)科学方法是系统、客观、科学地研究的根底。2)科学方法是寻求真理的途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包括:经验、信念、知识。经验是凭借感官获得的,信念取决于观念系统,知识依靠理性的思维、归纳和演绎。3)科学方法是探索真理的必要条件。人类创造和积累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常识和实证科学。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总结出的,如“养儿防老〞等一些生活和生产经验。实证科学那么是运用大量经验或重复实验来获得对事物普遍性的认识。如“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意愿呈反相关。〞
三、社会学研究及方法类型
根底理论研究:问题、假设、实证应用性研究:社会评估、政策调查、社会预测、诊所社会学定量方法:数量测量、解释、验证定性方法:语言描述、理解、论证2社会学研究过程一、研究的逻辑过程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理性目标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演绎和归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就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就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综合。根据华莱士〔W.Wallace〕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科学之环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检验二、社会学研究步骤1.提出问题2.研究回忆3.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发现并验证假设7.得出结论8.撰写和公布研究结果第1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提出和界定问题。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总是要解答某些具体问题,所以问题是研究的导向,也是研究的目的。提出问题一般遵循这样几个根本原那么:第一,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所谓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是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譬如,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网络对个人找工作的影响〞可以说是具有理论导向的问题之一。第二,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因此,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第三,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也就是说,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能够解答的。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1〕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2〕问题能切合实际;3〕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第2阶段第二阶段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忆别人是如何研究的。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者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防止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二者通过回忆别人的相关研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答复以下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3阶段第三阶段就是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方案。例如,如果研究需要通过抽样调查来收集资料的话,那么就需要对如何实施调查进行设计;如果是利用第二手材料来进行研究,那么就需要设计收集哪些二手资料以及如何获取。第4阶段第四阶段是收集资料。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2〕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到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3〕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也就是说,所收集的资料因该是新的;4〕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第5-6阶段第五阶段是整理和分析资料。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第六阶段就是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也就是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要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第7-8阶段第七阶段是得出结论。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一般来说,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此外,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最后,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第八阶段就是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主要有:1〕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2〕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3〕有利于知识积累;4〕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三、社会学的解释
1)概念和变量
2)假设和概括
3)理论
4)验证1)概念与变量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地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情况下,当我们使用一个概念时,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概念去进行描述和分析。如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概念就失去概括和归纳的意义。所以在理论研究中,概念的含义必须是确定的,概念的模糊容易导致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变量是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了解释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通过用变量来加以衡量和说明。于是,研究者就必须将一些概念转换成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变量,例如,“人口规模〞、“迁出〔入〕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等,就属于可以测量的变量。通过对这些操作化变量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概括和解释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例如,如果我们测量某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展水平、受教育水平中位数以及人均年收入水平,然后,既可根据变量测量的结果,看它们之间数量变动的关系,由此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在研究解释中,变量一般有两大类:一是因变量〔dependantvariable〕,也叫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二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某个民族自治区域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的话,那么,可以把人口增长率、迁入〔出〕率作为因变量,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它们与区域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2)假设假设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能够表达和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解释。假设分为研究假设〔H1〕和虚无假设(H0),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研究目的,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假设在经验材料验证之后,无论是被证实或是被证伪,都具有理论的奉献。理论假设的意义在于,研究者可以更加明确地关注几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为研究的展开和取得研究结论奠定根底.3)检验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假设检验的原那么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认域,也就是根据统计值是否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认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如果能够在显著都很小的情况下否认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反之亦然。在社会学研究中,检验假设一般可以用显著度P≤0.05作为准那么,有些研究也运用P≤0.01或P≤0.001。检验方法主要是非参数检验,包括卡方〔X2〕检验和方差〔F〕检验。四、社会学研究的三大范式一、实证范式positiviststudy:将推理逻辑与对个人行为经验观察结合起来、运用因果概率定律来预测人类行为模式。特点有:1)工具取向,2)社会现实有序假定,3)因果定律的运用,4)价值中立,5)解释的覆盖定律〔lawofcovering)二、意义研究meaningstudy:通过对具体情境中人的直接观察,领悟行动的意义及关联,以求解释社会世界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特点有:1)对行动及其意义系统的强调2)重视常识的作用3)理想型〔idealtype)分类法的运用4)注重表意和归纳三、批判研究criticalstudy:通过对外表现实的分析,揭露现实的本质或里层结构,以到达批判和改造的目的。特点有:1)行动取向,2)结构主义,3)异化〔reification)逻辑,4)错觉原理,5)决定论3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隐私问题忌讳问题政治伦理一、隐私问题遵循尊重隐私原那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需要研究者在特定研究情境下,遵循一定的原那么,这些原那么包括:1〕平等的原那么,2〕尊重对方的原那么,3〕理解的原那么,4〕保密的原那么。二、忌讳问题忌讳问题涉及到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社会学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隔膜、距离。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和心理距离的存在,有些研究这就可能冒犯被研究者的禁忌,结果导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甚至伤害到被研究者的情感。研究者要防止冒犯忌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进入调查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准备工作之中,应把对调查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有关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纳入其中,在调查过程中,要养成“入乡问俗〞的习惯,这样既可迅速适应调查对象的文化环境。此外,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为防止犯忌,也可采取较为保守方法,就是在询问中涉及到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时,提问应谨慎,或多听少问。三、政治伦理社会问题常常可能与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有所关联,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需要而且也能够做到保持政治的中立性,更多地关注学理问题,而不应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第二节定量研究方法一定量研究设计1.实证研究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是通过变量、假设、分析单位和因果解释构成的研究过程。在实证研究中,聚焦问题尤为重要,明确高质量的焦点问题,是研究的重要起点,也是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实证研究的特点是:1〕明确性:即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及结果是非常清晰的、确定的。2〕专门性:即研究的问题是集中的、专门的。3〕可验证性:即研究的假设和结果是可以检验和证伪的〔误差的检验与结果控制〕2.变量选择1.变量及其类型变量是指有两个以上观察值的概念,如“性别〞,有男、女之分;“学历〞有小学、中学、大专、大学、研究生等之别。概念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指固定现象,如“单位制〞、“腐败〞;二是指变动的量,即变量,如“收入水平〞等。表示变量值或类别的是变量的属性,如“性别〞变量中男或女,变量属性不是变量,两者容易混淆。通常情况下,如对非变量的概念加以修改,即可将其变为变量,如“男性〞“男性程度〞。根据变量在一种因果关系链中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因变量〔dependent〕、自变量〔independent)和中间变量〔intervening)。因变量是指表示结果或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变量,自变量是指导致或作用于某些现象的变量,中间变量是指在因果关系中既是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导致其他现象的原因。区分因变量与自变量要看两个方面:1.哪一个发生在前,哪一个在后?2.如果同时发生,哪一个有影响作用,哪一个受到影响?在复杂的理论解释中,通常有多元的中间变量,用来解释复杂的因果关系链〔如布劳-邓肯职业获得模型、生育水平模型〕。3.因果关系与假设因果关系即指两现象之间何为原因何为结果的关系,因果关系的解释是科学研究活动重要内容。构成因果关系有三个根本条件:1)两变量之间的时间顺序。原因总先于结果而出现,变量时间顺序明确因果关系的方向,在简单因果关系模型中,只有单向因果关系,而在复杂理论解释中,也有双向因果关系,即相互影响关系。2)两变量之间的关联。即两现象在产生和表现上有着某种联系,如相关关系是其中之一,相关系数就是测量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此外,共变关系〔concomitantvariation)也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形式,表示两变量同时变化。3)替代原因的排除。研究者必须明确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导致的结果,而不受其它因素作用。排除替代原因,研究者通常在研究设计中要设计控制变量或实验控制组,并通过对它们的测量可以掌握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作用的大小。假设是指有待验证的、关于两变量关系的陈述或设想。因果关系假设有五个根本特征:1)至少两个变量,2)表示两变量之间的原因-结果关系,3)对预期成果的预测,4)与研究问题和理论有着逻辑联系,5)通过经验是可以证伪的。假设类型:在假设检验中,支持假设的证据与否认假设的证据是不同的,支持某种假设表示可能性存在,否认某一假设那么意味着语言是错误的,这就是否认假设逻辑。根据这一逻辑原理,定量研究中常运用虚无假设〔nullhypothesis〕和替代假设〔alternativehypothesis)或研究假设两种假设来进行假设检验。虚无假设是和研究假设相对应的,是研究假设的否认表达形式。否认了虚无假设就等于肯定了研究假设,不能否认虚无假设那么说明研究假设不成立。例如,研究假设为“男生与女生在学习成绩上有显著差异〞,虚无假设就是“男生与女生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因果假设主要表述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述方式可以为“A导致B〞、“A造成B〞、“A与B相关联〞、“如果A就有B〞、“越A越B〞、“A影响B〞等。在陈述假设时,应防止“自相矛盾假设〞,即在一个假设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关系,例如: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将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在这一假设中,能力和态度可能单独影响成绩,也可能结合起来共同影响,这两种关系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4.因果关系示意图XX1X2XXX1X2XYYYYZZYY1Y2Z1、+++++++++++-二、选题2-1主题选择选择主题是任一研究工程的开始,它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可供选择的主题很多,选择主题的技术是没有限定的。选择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个人经验、个人价值观、个人知识状况、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解决问题和好奇心。2-2从主题到问题选择主题只是确立了研究方向和范围,这仅为研究的起点,研究者还需要将较宽泛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为一些具体问题。创设具体研究问题的技术包括:1)文献回忆,即了解在探讨同一主题的已有研究中,其他研究者所聚焦的问题和解释。2)与他人研讨,即就某些观点进行讨论。3)结合具体背景,即选择具体背景来研究所要讨论的主题。4)明确研究的目标。2-3从问题到假设假设可以使研究问题更加具体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研究的任务和过程。提出研究假设并无固定的程序,一项研究可以有多个研究假设,但假设都是对研究问题的可能答复。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测量一、测量及意义测量是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关键,研究者在明确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和分析单位之后,就面临着收集数据,而要收集有效数据,就必须进行能够得到简明、准确发现的测量。测量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拓展人的感觉,让人们得到更加具体、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例如,人体测量、环境监测等。此外,测量还能让人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社会测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行为背后的观念系统。二、测量过程1〕确立概念:如“代际流动〞。2〕概念的理论化〔conceptualization〕:从理论角度给概念下定义。3〕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给概念确立操作性的定义,将理论语言与经验测量语言联系起来,列出能反映理论概念的经验。4〕创设测量指标。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reliability&validity)信度:即可靠性,指测量工具或指标每次所测出的结果之间一致性程度。效度包括三种:1〕稳定性效度,即不同测量次数之间的相一致性程度,该效度可以通过重复检测加以把握和控制。2〕代表性效度,指不同人群间的一致性程度。3〕均衡性效度,指不同测量工具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这一效度可以通过对不同测量工具加以均衡的途径到达。提高信度有四种途径:1〕概念界定要明确:即概念的定义在理论上是明确的,而不是模棱两可。2〕测量的层次要简明:测量的层次越简明,测量的信度越高。3〕运用多指标测量:多指标可以让研究者对一个概念的多方面进行测量,同时也可防止单个指标的不全面性。4〕进行试测和复测:通过屡次测量试验,可以发现测量工具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调整和改进,即可提高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和信度。效度效度:即测量的有效性程度,指测量指标或工具适合所要测量概念的程度,也就是理论概念与操作概念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测量指标越适合反映概念内容,测量的效度就越高。效度的四种类型:1〕外表效度〔facevalidity〕:最易到达的一种效度,学术共同体能直观判断的适宜定义和测量方法。2〕内容效度〔contentvalidity):指概念的内容是否全面得到测量。3〕标准效度〔criterionvalidity〕:指根据一定标准来衡量测量工具或指标的适宜程度和精确程度,如比较效度、预见效度等。4〕概念效度〔constructvalidity):指理论定义明确表达具体概念边界的程度,包括多项指标的集中或一致性程度,以及它们与相对概念的区分程度。效度概念还用于内涵效度、外延效度和统计效度。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尽管一个有效的测量必须具有信度,但信度并非效度的必要条件,也不能确保效度。通常情况下,信度与效度是互补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两者又相矛盾,信度较易到达,而效度难以实现,为了提高效度,有时不得不降低信度。如对抽象事物的测量。四、测量的层次测量层次是一种抽象但却非常重要且经常涉及的观念,测量层次取决于概念的界定方式或概念化方式,同时它又影响测量工具或指标的选择,以及统计方法的运用。根据测量的简明化程度,测量可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这四个层次测量的特征比较如下。前两类测量用于对非连续变量〔discreteV)的测量,后两类用于对连续变量〔continuousV)的测量。层次不同类别分等类别之间距离零值定类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定比ratio√√√√五、测量理论测量理论是指关于测量信度、效度及其他问题的数理和方法论观念。对一个概念的经验测量由三种要素构成:1)真实的测量,即理想值;2)系统误差,即非随机偏差;3)随机误差,不可防止的时机误差〔见下式〕O=M+S+R多种观察原那么:为提高定量测量的质量,遵循多种观察原那么尤为重要,实现这一原那么有三种方法:1)复制法,即为到达相同结果重复做同一事情;2)三角聚焦法,即从至少三个角度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现象;3)多特征-多方法矩阵法,是将三角聚焦更加具体化的一种方法,把多种特征和多种方法排列成矩阵,以了解特征和方法的影响,从而到达更准确地测量对象。A1A3A2六、指数法和量表法〔indexes&scales〕指数法和量表法都是能提供关于变量信息的工具,两者可以转换,也可结合使用。指数的建立:常见的指数有职业声望指数、城市现代化指数、人文开展指数〔HDI)、性别平等开展指数〔GDI)等。建立指数通常包括:选择可能工程、考察工程间的经验关系、组合多个工程成指数、对工程赋值和加权、对指数加以标准化。如大学质量评估指数QS=师生比,F=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数,B=图书馆藏书量,D=新生中退学率,G=学生进入高学位学习的比例,P=教师发表论著平均数Q=〔-1)S+〔1)F+〔1)B+〔-1)D+〔1)G+〔1)P未加权Q=〔-3)S+〔4)F+〔3)B+〔-1)D+〔2)G+〔5)P加权七、量表量表可对一个变量进行定序、定距、定比测量,且能用数值来表示。建立量表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帮助对变量的概念化和操作化,二是对变量进行定量测量。建立量表的逻辑就是通过对不同态度和行动赋值的方式来建立变量程度的指标。如守法意识。常用量表有:1)李科特量表〔LikertScale):也叫总加量表,可对个人态度进行定序测量。建立量表的逻辑就是根据不同程度的态度,赋予不同等级的分值,最后对所有问题的分值加总,反映个人某种态度的强弱程度。如下:完全赞同赞同不赞同极不赞同1.不遵守法律是可耻的43212.有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法律1234常用量表2)瑟斯顿量表〔ThurstoneScale):也叫等距量表。建立量表首先要列出关于某种观念的大量陈述,然后请评判员对陈述进行打分评判,最后根据评判的一致性程度确立20个左右的陈述作为量表问题。如:赞同中立不赞同1234567Q1603010Q25205010105Q32020603)古特曼量表〔GuttmanScale):用来判断测量指标或工程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如:
+++10-+-2++-50+-+7+--40-++1误差系数=1-误差数/测量数4)鲍格度斯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socialdistancescale〕:通过对交往意愿强度的测量来衡量人际社会距离的方法。如:你愿意和黑人同住一个国家--社区--附近--邻居--通婚吗?第四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抽样方法Sampling抽样的意义:通过抽样可以获得一组个案或样本来代表研究对象总体,从而使研究具有可控性和提高效率。总体、个体与抽样框:研究对象所有个体构成总体,其中每个分子即个体。目标总体〔targetpopulation)是指所要具体研究个体的总和。总体的具体列表就是抽样框,抽样框可以用号码、身份证号码列表,好的抽样框对抽样尤为重要。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sampling):不是根据概率论的随机原那么进行的抽样。包括随遇抽样〔haphazardsampling)、配额抽样〔quotasampling)、判断抽样〔judgmentalsampling)、滚雪球抽样〔snowballsampling)。概率抽样〔probabilitysampling):根据概率论的随机〔random)过程进行的抽样,其核心原那么就是总体中每个个体有同等被抽中的时机。主要有:1〕简单随机抽样:通过随机程序或运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的抽样。2〕系统抽样:根据抽样距离从抽样框中随机抽取样本。3〕分层抽样:先将总体分成几个层次,然后从每个层次中分别随机抽取样本。4〕聚类抽样〔clustersampling):在总体分散缺少好的抽样框,或者获得抽样框本钱太高的情况下,运用聚类抽样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聚类抽样的第一步是随机抽取大类样本,第二步是从选中的大类中随机选取小类,第三步是从选中的小类中随机抽取个体样本。5〕随机拨号抽样:在调查中运用的电子拨号随机抽取访谈对象的方法。样本量究竟要多大?1〕要求的精确度,2〕总体的差异程度,3〕要分析的变量数。样本量并非越多越好,较小的样本量也会得到较精确的结果。二、问卷设计Questionnairedesign一、问卷调查的逻辑:问卷调查就是随机抽取被访者,并让他们答复相同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控制可替代性解释,来揭示变量间相关性或因果关系。问卷是问卷调查的核心工具。二、设计好问卷的根本原那么:设计好的问卷,有两个根本原那么需要遵循,一是要防止误解,二是要始终考虑被访者。具体来看,设计问卷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防止行话术语,如“先天性免疫力缺失综合症〞、“阶层〞等。2〕防止语意模糊,如“收入〞。3〕防止情绪性语言及偏向。4〕防止模棱两可问题,“你认为家庭环境对个人性格和行为有没有影响?〞5〕防止诱导性问题,“你认为恐怖主义讨厌吗?〞6〕防止被访者不能答复的问题,“假设你是孩子父母,你会溺爱孩子吗?〞7〕防止错误的前提,“当前腐败盛行,你认为哪个影响最大?〞8〕防止双重否认问题,“你是否同意不应该要求学生参加毕业考试?〞三、问卷格式:见实例三、访谈Interviewing访谈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访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话访谈,二是调查访谈,前者就是在交谈中提出问题来获得资料信息,属于非结构或非正式的访谈,调查访谈〔surveyinterviewing〕是正式的访谈,即访员用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和具体要求的问卷来对被访者进行访谈。调查访谈的步骤:1〕入户和自我介绍2〕随机选取被访者作答3〕说明答复以下问题的方式4〕按照问卷提问5〕记录答复6〕结束提问时检查问卷7〕补问和留下回访联系方式8〕致谢和结束访谈四、田野调查Fieldwork1。什么是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即实地调查,就是研究者亲自深入实地进行全面、综合考察,以获得对对象整体性理解的目的。田野调查2田野调查3
第五节数据分析与SPSS软件应用一、单变量分析分析数据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来简化变量资料,然后再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适当统计方法的选择,主要要看变量测量的层次。一般来说,适合较低层次的统计法,也适合更高层次,但要求较高测量层次的额方法,不适宜用来分析较低测量层次。1。根本分析1.频数分布〔frequencydistribution)2.比例〔proportion〕3.比率〔rate〕:百分率4.比照值〔ratio):如性别比5累加次数〔cumulativefrequency)和累加百分率〔cumulativepercentage)2。集中趋势〔centraltendency)用一个数值来反映变量的集中分布情况,其意义在于可以根据这个代表值来估计对象个体的数值。常用集中趋势分析法有:1)众数〔mode〕,适于分析定类变量;2)中位数(median),适于分析定序变量,Md位置=,Md=L+{n/2-cf/f}w;3)平均数〔mean),适于分析定距变量Ī=∑I/n.3。离散趋势dispersiontendency离散趋势分析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个案与个案之间差异或离散分布情况。如个案间差异越大,集中趋势数值〔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代表性越小。常用分析法有:1)离异比〔variationratio):,适于定类变量分析,比值越大,说明众数代表性越小。2)四分位差〔interquartilerange〕:Q1位置=,Q3位置=,Q=Q3-Q1,四分位差适于定于变量分析,说明50%个案分布距离中位数的远近,差越大,中位数代表性越小。3)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用于分析定距变量的离散程度,表示用均值来估计代表值时引起的偏差,标准差越大,说明均值的代表性越小。在统计中,还有离散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偏态〔skewness〕、峰态〔kurtosis)等方法表示离散趋势。4。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条平滑的钟形曲线,其数学表达式如下,其中e=2.718,正态分布具有单峰和对称特征,众数、中位数、均值相等。在均值两旁各一个标准差s,面积占68.26%,2s为95.46%,3s为99.37%。-3s-sx+s+2s+3s-2sXF(x)标准值standardscore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normaldistribution):如果用标准差为单位,即可将不同形态正态分布简化为一种分布,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就是标准正态分布。以标准差为单位,那么每个变项值即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标准值Z表示每个数值所在范围与均值的距离相当几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如Z=2,那么表示该值范围与均值距离为2个标准差,即95.46%/2=47.73%。正态分布是对称且面积相等的两个半部构成,所以,用0.5减去标准值所代表的面积即为超过标准值的面积比例。如Z=2时,面积比例为47.73%,0.5-0.4773=0.0227,即2.27%。重要Z值:Z≥│1.65│,比例为0.05Z≥│2.23│,比例为0.01Z≥│2.58│,比例为0.005Z≥│3.09│,比例为0.001二、双变量分析1。相关及其意义1.相关:指两个变量值存在一定相连性,如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相关有程度之分,在统计上用〔0-1〕区间表示,0表示不相关,1那么完全相关;定序、定距变量间的相关有方向之分,正数表示正相关,即一个变量值增加,另一个变量值也在增加;负数表示负相关,即一个变量值增加,另一个减少。相关变量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共变关系。如果我们认为变量X影响变量Y,那么两者相关为不对称相关,如果不能确定影响方向,那么为对称相关。常用测量二分变量相关的方法为Yule的Q系数:Q=ad-bc/ad+bc2.列联表:综合两个以上变量关系的统计表,表的行〔rows)和列〔columns)的数构成r×c列联表,如2×3、3×2列联表。3.削减误差比例〔PRE):通常用相关系数〔coefficient)来测量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也可用PRE来测量,其原理是用X来预测Y时能够削减的误差比例,比例越大,那么两者相关越强。PRE=E1-E2/E1acbd30%90%70%10%2。相关分析法1.两个定类变量相关Lambda系数Λ=〔〔30+40+10)+〔40+30)〕-〔60+50)/200-〔60+50)=0.44Λ1=70-50/100-50=0.4MFtotal11030402401050310010total60401002两个定序变量相关分析Gamma系数和萨姆斯dy系数:
G=(2-4)/(2+4)=-0.33Ns=2(ac,bc);Nd=4(ab,ad,bd,cd)MathChineseA42B33C21D14列联表的同序对和异序对计算Ns=f11(f22+f23)+f12(f23)Nd=f13(f22+f21)+f12(f21)Ty=f11(f12+f13)+f12(f13)+f21(f22+f23)+f22(f23)F11F12F13F21F22F23YX3两个定距变量相关分析1)简单线性回归:根据一个直线方程,用一个自变量X的数值来预测一个因变量Y的数值。Y’=bX+a其中b为回归系数〔regressioncoefficient〕,即回归线的斜率,a为截距。回归系数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和方向,表示每增加一单位X,Y值变化多大〔b=∆y/∆x),其值在〔-1,+1)之间。2)积距相关r〔Pearsoncoefficient):r与b差异在于:1)假定X和Y是对称关系,2)r具有削减误差的意义,r表示用线性回归方程来预测时所能减少的误差比例。三、多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主要有:1)详析分析〔elaboration),2)多因分析,3)多元相互关系分析。1。详析模式:详析分析根据作用不同,分为三种模式:因果分析、说明分析、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是要辨明自变量X和因变量Y是否确实有因果联系,为此通常引入第三变量,即统计上的控制变量。控制后,X与Y的关系有三种可能:1)消失,2)维持原状,3)关系减弱。说明分析是要分析因果关系环节,即X是怎样影响Y的,通常引入第三变量即中间变量T,通过控制中间变量T,看在X变动的情况下,Y的变化情况,由此说明T是否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分析结果有三种可能:完全说明〔X变,Y完全不变〕,局部说明〔X变,Y变动小〕,完全不说明〔X变,Y全变〕。X2X1X2X3X4X3X1YXA,B2.条件分析Specification条件分析也叫标明分析,是用第三变量作为根底,来分析X与Y在不同情况下的关系。如分析“平时学习成绩〞X与“报考研究生志向〞Y的关系,在引入第三变量即条件变量“性别〞C之后,就能看到X在不同条件下对Y的影响关系。男女高低高低报考30101550不报考701510503.多因分析1.复相关multiplecorrelation:用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X1,X2,X3.……〕与因变量Y的关系,用于定距变量,其值在〔0,1)之间。R的平方为决定系数,具有削减误差比例的意义。2.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linearregression:用两个及以上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的值,其方程式为Y’=b1X1+b2X2+…+bnXn+an,其中b就是净回归系数,表示控制其他X变量后,相应X对Y的影响。为比较自变量影响大小,要用标准化方程:Y〞=B1X1’+B2X2’+…BnXn’4.路径分析Pathanalysis路径分析是将多因分析与详析分析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通过每条路径在整个因果关系网中的效应大小,即路径系数〔pathcoefficient)的大小,来分析因果关系网内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即P12=∆X1/∆X2.路径系数越大,表示因果效应越强。进行路径分析时,首先需要将各个变量分类:1)外生变量〔exogenousV〕在因果关系网中不受其他变量影响,2)内生变量〔endogenousV〕,受其他变量影响。因果关系网模型可分为两大类:1〕单向模型〔recursivemodel):各个因果方向都是单向不可逆。2〕非单向模型〔non-recursivemodel):有些因果关系是可逆的。下次讨论主题〔11.19〕: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有何作用或影响?通知因本人需赴日本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故下周一〔11月12日〕?社会学概论?课停课一次。请谅!陆益龙第三讲文化与社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特性文化分析的视角第一节什么是文化?〔1〕一、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各种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J.Tylor,1871)。文化的演进:约300万年前〔早期工具〕;100-300万年前〔社会组织〕;1万年前〔农业生产〕;5000年前〔国家体系〕;17世纪〔工业文化〕二、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的功能1适应策略:文化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人们创造的文化为社会成员适应环境和生存提供各种策略。2传承文明: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以文化为载体而不断积累和传承的。3整合社会:文化为社会成员整合成一个有机系统提供了符号、价值和标准认同的根底。4促动变迁:文化是一种动态系统,文化变迁包含着同时也促动社会的变迁和开展。第二节文化的构成〔1〕一、符号:群体表达意义;传递、交换和存储信息的事物和行为,包括:象征物、语言〔言语和文字〕、动作二、标准:引导或制约群体成员行动的规那么,主要有:习俗、民德、规约、法律文化的构成〔2〕三、价值观: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的倾向和观念。影响着社会理想、目标和行动方式。四、生计模式:群体成员维持生活的根本方式。由生态环境、器物、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第三节文化的形式一、主流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依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及作用而分。主流即占主体地位、主导社会化、影响普遍;亚即占次要地位、影响局部群体、为局部成员所运用;反文化即与主流文化相对、价值观相反的文化。二、精英文化、群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按文化创造者来分,精英文化即为精英所创造的;群众和流行文化为非精英群众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化。三、高雅文化与民间〔俗〕文化这是按照文化评价标准而进行的划分。高雅通常指人们对社会上层或文化精英所承载的文化;民间或俗文化是指普通民众所操持的文化。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这是根据时序性对文化的划分。广义传统可通指过去,狭义指近代以前,传统与现代文化就是根据这些分野来区分的。第四节文化的特性1文化无所不包2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3文化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4文化是习得的5文化具有象征性6文化具有共享性7文化具有整体性第五节文化分析的视角文化进化论:泰勒、摩尔根、萨林斯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布朗文化相对主义:博厄斯、本尼迪克特生态人类学:斯图尔德第四章个人的社会化1个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化的主体生命历程与社会化社会化类型人格开展与社会化理论第一节个人的生物和社会属性〔1〕人是生物有机体,所以具有生物属性1〕人有本能行为:如喜怒哀乐2〕遗传基因决定个体生理特征3〕遗传因素影响个体行为模式4〕自然环境影响人的生存适应策略个人的生物和社会属性〔2〕人是社会的构成,因而具有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是指个体有意识建构互动关系和群体组织的行为倾向性。1〕个体的存在和成长受到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制约2〕个人的学习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3〕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个人的生物和社会属性〔3〕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1〕从个体角度看,个人特征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个性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且两种因素相互渗透。因此,决定性因素是不可知的。2〕从社会系统的维度看,社会中一切因素都经受过社会的作用,生物性的特征是在社会性作用制约的前提下发挥作用的。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1〕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成为社会成员资格所需具备的技能、标准和知识的全部过程。社会化主体是指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群体和组织。社会化主体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群众传媒社会化的主体〔2〕
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最重要单位:1〕它是社会化的起点2〕它伴随社会化的整个过程3〕它提供社会化的最根本的内容同辈群体〔peergroup〕:是指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结成的年龄相仿、关系亲近的伙伴群体或同龄群体。同辈群体既具有个体特征,也具有社会历史特征。社会化的主体〔3〕
学校与社会化: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它为个人提供社会和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在现代社会,学校在集中的时间、集中的场所,对集中的群体加以教育、训练,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劳动方式奠定技术,因而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或是社会的“炼丹炉〞。群众传媒与社会化:群众传媒是指面向群众的信息传播中介载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播送、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群众传媒对个人社会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个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化内容和信息来自于群众传媒。第三节生命历程与社会化个人社会化的根本阶段个人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1〕童年期:婴幼儿、少年时期,生活技能和根本标准2〕青年期:从青春期到成年人,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认知3〕成年期:完成初始社会化,人格根本定型,开始扮演更多新的社会角色。继续学习、角色扮演学习4〕老年期:60岁或65岁之后,社会化需要进行自我调适〔身体和心理〕、角色转换生命历程与社会化〔2)儿童养育方式与中国独生子女的成长儿童社会受养育方式的影响较大,不同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和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儿童养育方式包括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学校及社会教育儿童的方式。家庭教养方式通常存在从专制型到放任自由型的不同方式。儿童教育方式有从灌输-接受型到主动-创造型的不同方式。无论何种养育方式,实质都关系到对他人与自我、权威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规训。不同养育方式的形成,与阶层阶级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联。第四节社会化的类型根据社会化性质和内容不同,一般将其分为:初始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初始社会化:也叫根本社会化,指个人从出生到青年期所接受的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生活和劳动技能、社会认知及标准教育。继续社会化:个人在成年以后不断学习、适应和扮演新的社会角色的过程。包括继续教育、社会调适。再社会化:指个人重新或再次接受根本社会化的过程。包括两类:一是个人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必须接受该文化的根本社会化熏陶,也叫文化涵化〔enculturalization);二是个人社会化缺失或失败后的再次社会化,也叫社会教化。第五节人格开展和社会化理论库利〔C.Cooley)的“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自我形成的三阶段,自我即镜中我,是通过想象他人如何对自己行为作出反响而认识的。米德(G.Mead)的“角色扮演〞(roletaking)理论:自我包括“主格我〞〔I)和“宾格我〞〔me);宾格我的形成有三个阶段: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阶段,嬉戏阶段开始重要他人那里学习角色扮演。弗洛伊德〔S.Freud)的“情结〞〔complex)理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情结是人格开展的驱动力。埃里克森〔E.Erikson)的“认同危机〞〔identitycrisis)理论:人格开展终其一生,每一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界定的,认同危机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2〕自主与疑心〔儿童早期〕,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4〕勤奋与自卑〔小学〕,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6〕亲密与孤独〔青年期〕,7〕代际关心与自我沉浸,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开展理论:儿童学习和智力开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2)前操作阶段,3〕具体操作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第五章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1什么是社会互动2社会互动的形式3地位与角色4自我的表现5社会互动理论6社会网络第1节什么是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作出与他人相关的行动和反响的过程。社会互动是构成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核心成分。二、社会互动的原因:1〕个人能意识他人对自己行动的期望2〕个人倾向于按照他人期望行动3〕社会交往将个人纳入社会互动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学会社会认知2〕建构日常现实3〕建构社会关系4〕建构实践的意义第2节社会互动的形式1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主要互动形式包括:1〕合作,2〕交换,3〕竞争,4〕冲突,5〕强制一、合作:是行动者为实现共同目标在单个人难以到达的情况下而联合起来意志行动的过程。人类合作有四类:1〕自发性合作。最早也是最原始的合作形式,人们受一定情景触发而给予相互帮助。2〕传统型合作。是基于社会习惯和制度的合作,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人们会按照习惯相互守望和相互帮助。3〕指导型合作。是基于第三方管理和指导力量而进行的合作,也叫组织合作,如在工厂、学校等组织里,人们的相互合作4〕契约型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合作形式。人们在遵守契约的过程中,完成各自义务和责任,实际上就是在相互合作。社会互动的形式2
二、交换:以获得某种回报或报酬为目的的社会互动过程。回报和报酬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如情感的、象征的。人类交换主要有:1〕纯礼仪性馈赠,2〕延期支付的馈赠,3〕纯仪式性物物交换,4〕纯粹交易交换按主体地位分:平等交换和不平等交换社会互动的形式3
三、竞争:是为争取稀缺资源而要击败其他行动者的社会互动形式。竞争的要件:1〕对竞争各方时机均等的规那么,2〕按照规那么进行裁决的裁判,3〕最终结果的不同竞争类型:1〕游戏性竞争,2〕生存竞争,3〕地位竞争,4〕纯市场竞争社会互动的形式4
四、冲突:是指因为利益和价值不一致,或为争取稀缺性资源而出现的对立性行动。冲突的形式:1)不满或冤屈,2〕纠纷,3〕对抗行为,4〕斗争,5〕群体间的战争冲突的功能:消极功能和积极功能社会互动的形式5五、强制:是个人或团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互动形式,或者说是基于暴力威胁或惩罚威胁的互动。如监狱警察与囚犯的互动。强制既具有正面功能,也具有负面功能。第3节社会位置与角色1一、社会位置〔status):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占据的、为人所知的位置,是由不同权利、衣物、责任和期望构成。位置集〔statusset):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占据的所有位置。先赋位置〔ascribedstatus):个人在出生时就具有的或后天非自愿获得的社会位置,如性别、在家庭中的位置等。自获位置〔achievedstatus):个人自愿获得的、反映个人能力和努力的社会位置,如大学生、运发动等。社会位置与角色2二、社会角色〔socialroles):与特定社会位置相连的行为模式。角色丛〔roleset):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的集合。角色冲突(rolesconflict):角色期望以及角色之间的矛盾或抵触。包括同一角色的不同期望之间的冲突、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第4节自我呈现一、自我呈现〔presentationofself):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试图给他人留下具体印象的过程。二、表现〔performance):指个人在他人面前有意识的自我呈现行为,即“前台〞行为。三、非语言交流〔nonverbalcommunication):在社会互动中,个人通过动作、手势、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表达意思的互动方式。第5节社会互动理论1符号互动论米德:人们方案和预演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之前进行自我交流;互动受文化意义的影响,文化意义具有象征性,所以互动是具有意义的符号交互作用的过程。布鲁默:人们赋予事物意义,并依据意义行动;意义源于互动;人们在赋予意义和行动之前,要警力自我阐释过程。托马斯:日常互动基于人们对符号、语言和社会情境定义的共享;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是的,那么该情境就会产生真实影响〔托马斯定理〕。社会互动理论2社会戏剧论戈夫曼:社会中的人犹如戏剧中的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是由观众来判断的,其失误之处正反映演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