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

马说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反逻辑的语句,体味韩愈三维“韩如潮”的语言风格。2、聚焦“喻巧而理至”,体味“说”的文体特征以及韩愈散文独特的说理方式。新课导入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项羽的坐骑——乌骓马刘备坐骑——的卢马曹操坐骑——绝影马……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作者简介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sì):通“饲”喂养。食(shí):吃。7、(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鞭策。今义:策划,策略。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6、以不以千里称也:因为,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辱:受屈辱骈:两马并驾称:以...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才美:才能,美貌见:“见”通“现”,显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握临:面对知:识别,了解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本文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赏析形象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因何如此不幸?1.《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它因何如此不幸?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讨论下面这组问题。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课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以千里称也”。遇到食马者只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人才只有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才能被赏识重用,充分发挥才能,遇到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只能终生被埋没。课堂小结《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后作业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