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33页,共=sectionpages44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44页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作业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A.传播了佛教文化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2.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书记载,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这种现象说明(

)A.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可 B.少数民族失去民族特性C.北方少数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D.少数民族全面彻底汉化4.史学家黄仁宇把秦汉两朝称为华夏第一帝国,其观点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之上的。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有(

)①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②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蓬勃发展

③均对北方匈奴势力采取过大规模军事行动

④西汉为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农政全书》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5.“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评述的事件所带来的历史影响是(

)A.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招致保守意见膨胀C.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趋于加剧 D.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割据势力的入侵6.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由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缘于(

)A.自然地理屏障的客观阻碍 B.小农经济的分散保守特征C.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 D.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7.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西晋 B.②——前秦 C.③——唐 D.④——后汉8.东晋南朝文化精神的总体风貌是“游离于政治,慕尚隐逸”“游离于现世,遁入空门”“游离于礼法,注重性情”“游离于国家,推崇个体”。这反映了(

)A.统一安定环境下生活的舒适安逸 B.佛道思想彻底取代儒学成为主流C.乱世中前途渺茫的痛苦无奈的掩饰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彻底摒弃9.《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描述道:“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大批人口南迁③南方长期基本和平④全国割据局面结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无积聚而多贫”,但在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却被描述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包括(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高产农作物的传入11.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政权改革的措施。据此可知,该政权是(

)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移风易俗:改籍贯、易服饰、说汉语、改汉姓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南宋12.南北朝后期,南北关系出现新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互市交易越来越多;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双方虽有政治对立,但无种族歧视。这反映出(

)A.重归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 B.南方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C.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D.北方在南北对峙中处于优势13.考古发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政权的都城,在形制上都继承了夏朝以来天子之都的标配——“三门道”形制。由此可见(

)A.魏晋时期民族文化多元融汇 B.南北政权长期分裂对峙C.少数民族甘做东晋政权附庸 D.慕容政权追求天下一统14.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15.3-6世纪,中国部分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当时,北方人民南迁的直接原因是A.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B.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繁荣C.气候变冷,农业环境严重破坏D.江南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收益更高二、材料分析题1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代以后,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的政治学说逐渐定型,五德历运成为塑造王朝正统身份的重要依据。东晋南朝和北方的十六国都先后确立了承接西晋正统,且一脉相承的五德历运。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认为“西晋为金德,石赵承晋,为水德,慕容燕承赵,为木德,苻秦承燕,为火德”,北魏继前秦而起,故为土德。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接受大臣崔光等人的主张,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并将北魏作为正统王朝的历史上溯至其前身——十六国时期的代国。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唐王朝都沿袭了这一德运次序。——据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五德历运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北魏五德历运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遥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般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摇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44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44页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把鲜卑氏改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夏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鲜卑族改汉姓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而不是加剧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材料中“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等信息可知,两晋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吏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多种选官制度,且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是首选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阶层在正常流动,并未固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科举制的端倪,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根据材料“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可知,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可,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可,未体现少数民族失去民族特性,排除B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北方少数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排除C项;“全面彻底汉化”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材料涉及时间是秦汉时期,因此“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符合史实,秦朝秦始皇曾让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时期主动出击匈奴,因此③符合史实,B项正确;A项,②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蓬勃发展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史实,排除A项;C项,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④《农政全书》出现在明朝,排除C项;D项④《农政全书》出现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移风易俗,要求人们学汉话,不得讲鲜卑语,符合材料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并未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招致保守意见膨胀,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并为加剧民族矛盾,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是汉化的改革,与抵御北方割据势力的入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依据材料“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并结合所学可知,曹魏政权、东吴政权以及刘蜀政权分别是在中原名门望族、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质上源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使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自然地理屏障、小农经济分散保守特征以及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之后是西晋,十六国之后是北魏,东晋后是宋齐梁陈,西魏之后是北周,①是西晋,A项正确;②不是前秦而是北魏,排除B项;③不是唐而是梁,排除C项;④不是后汉而是北周,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社会动荡,士人才华得不到施展,隐逸遁世纯属无奈,这反映了乱世中前途渺茫的痛苦无奈的掩饰,C项正确;“统一安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佛道盛行但并未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发加快,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现象的原因有,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动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之南方长期和平,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刘宋并未实现全国统一,直到隋朝灭陈,全国割据的局面才得以结束,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10.B【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不是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因素,排除AC项;明朝时期,玉米、甘薯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易服饰、说汉语、改汉姓”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实行了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他三个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后期,南北关系出现新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互市交易越来越多;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双方虽有政治对立,但无种族歧视。”可知,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国家由分裂状态向统一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南方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北方在南北对峙中处于优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都城建设上都效仿夏朝以来天子只读的标配,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都意图效仿夏朝成为统一天下的政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说明的是慕容政权追求天下一统,ABC项的说法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材料中“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等信息可知,两晋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吏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多种选官制度,且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是首选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阶层在正常流动,并未固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科举制的端倪,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因此大量北方人迁移,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到南方是在南宋,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B项;CD都不是北方人南迁的直接原因,排除。故选A项。16.(1)变化:从土德变为水德;从继承十六国变为继承西晋;从承认十六国正统地位变为否认十六国正统地位;否定了东晋南朝的正统地位。(2)影响:塑造了北魏的正统地位;扩大了华夏认同;为重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支持。(3点)【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北魏继前秦而起,故为土德。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接受大臣崔光等人的主张,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可知从土德变为水德,根据“北魏继前秦而起”和“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可知从继承十六国变为继承西晋;根据“并将北魏作为正统王朝的历史上溯至其前身——十六国时期的代国”可知从承认十六国正统地位变为否认十六国的正统地位;根据“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可知否定了东晋南朝的正统地位。(2)影响:根据“五德历运成为塑造王朝正统身份的重要依据”和“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可知塑造了北魏的正统地位,根据“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唐王朝都沿袭了这一德运次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