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快阁》知识总结与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围绕“快”字感受诗人的情绪起伏;挖掘“痴”与“快”的内在联系。2.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3.根据诗歌,体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夺胎换骨”。(“江西诗派”诗歌理论)理论解析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夺胎换骨——出自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入,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他与苏轼同命运、共进退,屡遭新党打击。他最后被贬到偏远的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在诗歌创作上,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虽不如苏轼那样才华横溢,却同苏轼一样想象丰富,学问渊博;他对诗艺所下的功夫比苏轼更深细,因此成为宋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最鲜明地体现出宋诗的特色。元丰五年(1082)秋,黄庭坚在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任上已经三年。快阁在县城东,前临赣水,风景绝佳。这首诗描写他登阁所见的秋日黄昏美景,表现其胸襟品格,抒发其思乡怀友、弃官归隐之情,是山谷的七律名篇。作品有《山谷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文本研读明确“登以前学过三首登临诗词:李白登凤凰台吊古伤今,柳永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辛弃疾登赏心亭把栏杆拍遍、难诉愁情。可见,登高临远总能引起文人墨客感慨万千。那么黄庭坚的《登快阁》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诗的首联,痴儿,犹言痴人,呆子。公家事,指官事。了却公家事,即办完官事。这两句说,我这个呆子办完了公家的事,登上快阁,时而东时而西,倚栏观赏傍晚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色。起句不直写登阁,而先写“了却公事”,是侧笔逆入,借“了事”的快意自然引出登“快阁”,使上下句巧妙联接。黄庭坚作诗,讲究谋篇结构严密奇巧,擅长运用典故,刻意烹炼字句,追求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语言精警,诗意含蓄丰厚。这一联诗,多是俗字俗词,接近口语,乍看是诗人脱口而出,涉笔成趣,其实诗句中活用了历史典故与前贤诗句。《晋书·傅咸传》记傅咸性刚直,每上书言事,执政杨骏恶之,骏弟济与咸友善,作书对成说:“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末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此诗首句七字,即出自这个典故。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也总结晋人时风是“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可见,在许多文人眼中,过于关心时务政事就是“痴”的表现。所以心有“忘机”之愿而当时正在泰和县为官的黄庭坚便只能自嘲为“痴儿”,深知自己投身宦海的行为在他人眼中、在自己心中均是痴傻之举,他并不想随波逐流、争名逐利。那他流连官场、宦海浮沉却不乘船归去又是为哪般?朱自清先生分析说:“鲁直用‘生子痴,了官事’一典,却有四个意思:一是自嘲,自己本不能了公事;二是自许,也想大量些,学那江海之流,成其深广不愿沾滞在了公事上;三是自放,不愿了公事,想回家与‘白鸥’同处;四是自快,了公事而登快阁,更觉出‘阁’之为‘快’了。”一句七字,竟表现出四种情思,堪称言简意赅。“快阁东西倚晚晴”一句为人称道的是这个“倚”字,尽显诗人疲惫却闲适的姿态。这句的句法与字法,也是从唐人的诗句中脱胎而出。杜甫有“注目寒江倚山阁”《缚鸡行》,李商隐有“西楼倚暮霞”《闲游》、“高楼倚暮晖”《即日》、“人间重晚晴”《晚晴》。黄庭坚点化杜甫与李商隐上述诗句,融铸出新警之句。“倚晚晴”三字搭配奇特,使人和环境融为一体,让四处游走于快阁的自己倚靠在无所依凭的傍晚晴空之上。缪钺先生说:“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如果用‘赏’宇,就显得呆板了。”(《宋诗鉴赏辞典,599页)评赏精切。“倚晚晴”的意象组合,还使我联想到唐代“好奇”诗人岑参的“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这些诗句都是用具体实在的动词同抽象的或虚无缥缈的情景搭配,从而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加强了主观的感受和感情,使诗句富于想象力,新奇、警拔,意味隽永。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登阁的原因是公事扰人,心中略有“不快”,而登阁的目的便是“寻快”。具体来说就是欣赏美景。诗的颔联紧密承接首联末三字“倚晚晴”,展现出登阁所见的一幅江天美景。这两句说:远望无数秋山,树叶都已凋落,天空更显得辽阔远大;清澈的赣江在快阁下流过,一弯初月映照水中,格外明亮柔美。出句与对句都妙用映衬、烘托的艺术手法,以千山落木衬出天的高远,用一道澄江映出月的分明。这一联从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江楼夕望》“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等句化出,兼有景美、情真、格高、理深之妙。景美,是说诗人把清秋晚晴的江天景色描绘得十分明净高远,优美动人,仿佛一幅美妙自然的水墨写生画。诗人琢句之精致,用字之洗练,令人击节叹赏。情真,是说诗人融情于景,我们从这幅如画的美景中,可以感受到他在繁琐公事之余登临远眺时的兀傲神态和畅快心情。格高,是说诗人在写景中表现出他的宽广胸襟、远大抱负、澄明心境,显示出一种不受俗世红尘污染的高洁精神境界。诗人黄庭坚既是忧国忧民、坚持仁义节操的儒士,又曾研读庄子精通释典,与江西禅门临济宗的黄龙系关系密切,并从相心禅师学道。他圆融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一套内儒外佛道的人生哲学。在这一联诗中,他又借秋月澄江景色,含蓄地表达出佛理禅趣。正如孙海燕博士所说:“所写之景既是寓目直观之境,又是诗人以明净禅心所体陪到的独特之境,秋月、澄江,两者都是清净明彻的,交相辉映,生发了一种水月两忘的明澈禅境。外境与内心契合统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融理于景,又不落痕迹。”《黄庭坚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禅意化演进》情、景、理的交融契合,使这联诗的意境高远深邃,给读者以涵茹不尽的审美快感与思想启迪。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称此二句为“奇语”,张宗泰《跋张戒》赞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洵非虚誉。清代诗人兼诗评家查慎行评此二句“极似杜家气象”(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山谷这联诗学习、借鉴了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象高远阔大,却无杜诗雄浑动荡的气势和沉郁悲凉的情调,而自有清朗澄澈、宁静澹泊的意境,以及明心见性、观心观道的佛理禅趣。这是杜、黄两位诗人所处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他们不同的身世遭遇、思想性格、审美情趣所决定的。思考: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呢? 黄庭坚展现了自己“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巧妙化用前人诗句的实力,他融合了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名句“澄江静如练”,将自己倚凭所见描绘得出奇清朗。例如选用其中的“落木”的意象十分自然贴切,正如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木”使人更易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让眼前群山更显空阔远大。同样,一个“澄”字、“一道”和“分明”三个词连用,把江水的澄澈、清爽,月色的清楚、明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月色如碎银般洒在了赣江之中,好一副“晚晴江月图”。试问,面对如此沁人心脾的爽朗之景,谁能不感到爽快、畅快呢?因此此处,诗人获得的快意是“赏美景之快”。诗的颈联抒发世无知音的感慨。上句,朱弦,指琴弦。佳人,美人,指知己朋友。绝,断。这句用俞伯牙、钟子期事。《吕氏春秋·本味》载,古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下句,青眼,用《晋书·阮籍传》事。阮籍能为青白眼,见到讨厌的人,以白眼对待;见到喜欢的人,就用青眼。青即黑,青眼就是眼睛正视,黑眼珠子在中间,表示对人的好感。白眼,即翻眼睛,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因,姑且为了。横,斜着眼睛看。诗人借用两个典故,营造出饶有诗味的典象,生动地表白自己虽心怀大志,但世无知己,不愿再施展才能,就像伯牙扯断朱弦不复鼓琴;阮籍只有见到了清樽美酒,眼中才勉强露出喜悦的神情。律诗中间两联,按照格律要求对仗,对仗不仅要工稳妥帖,还要两联在句意、句法、字法上有变化,避免雷同。此诗颔联写景,颈联抒慨;颔联纯用实词,颈联用“已为”、“聊因”两个虚词呼应、转折;颔联诗句的节奏是“四三”,颈联诗句的节奏是“二五”;颔联是“正对”,颈联是“反对”,但句意贯通,似水顺流而下,又如“流水对”。总之,两联对仗工切匀称,自然意远,富于变化,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人吴汝纶评此诗:“意态兀傲。”(《唐宋诗举要》卷六引)颈联的“横”字与首联的“倚”字,都用得生新,常字见奇,凸显出诗人兀傲旷放的神情意态,亦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思考:既然诗人登阁是为了寻快并从美景中得到了快意,甚至也出现了足以传诵千载的名句,诗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黄庭坚还“画蛇添足”地写了后面两句呢?诗人的情绪在此处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颔联的美景当前、快意当前的情绪到“朱弦已为佳人绝”一句,作者的情绪有一个下滑。“朱弦”的典故讲的是世无知音,伯牙绝弦。一个“绝”字表明,黄庭坚不再对时处官场的同僚抱有交友之心。所以他在此处的情绪突变,忽然失去了前面美景所给予的快感。但“我”就此罢休了吗?不!“我”将移情他物。于是诗人从另一个地方勉强、姑且找到了一份“快”,即此处的“美酒”。(“移情美酒”)想象中,美酒正当时,我且以青眼横流,流转于美酒之间,借酒消愁,稍作调适吧,这何尝不是一种“快意”呢。但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调适,诗人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快意,其途径是什么?归去。诗人欣赏美景时触景生情,自然景观之美让诗人更清晰地意识到官场的浑浊和官务的繁冗,勾起了诗人返璞归真的向往,渴望潇洒地吹着长笛,“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也要回去,像回到大自然的白鸥一样自由自在。因此,诗的结尾,诗人感悟到第三种“快”——不在当前的世界中,而在向往的美好的归隐世界里。(“悟快:归隐”)诗的尾联,表示弃官归隐之意。上句,弄,这里是吹奏的意思。长笛,一种六孔的竹笛。东汉马融《长笛赋》:“可以写神喻意,溉盥污秽,澡雪垢滓。”弄长笛,即有写情畅神、怡志保身之意。万里归船,暗用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与白鸥盟,典出《列子·黄帝》,海上有好鸥者,每日从鸥鸟游,其父云:“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次日此入至海上,鸥鸟便不再飞下来。意思是说人无“机心”(诡诈的心思),鸥鸟才愿意跟他做朋友。后多用以指隐居自乐,与世隔绝,不存机诈之心。诗人巧妙化用了马融赋、杜甫诗,以及《列子·黄帝》的典故,从中汲取、提炼出“万里归船”、“长笛”、“白鸥”等意象,组合成一幅情景优美、节奏欢快的想象图画,将弃官归隐的心愿表达得那么淋漓酣畅,富于诗情画意,既使诗人自己心旷神怡,也令历代读者为之心驰神往。反复吟味这个结尾,笔者忽然想到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首诗的结尾,都用想象之笔描绘情景,喜悦之意也都一气流注于句中。黄庭坚一生写诗奉杜甫为师,从此诗的颔联和尾联看,他是多么善于学杜啊!清代和现代的诗评家对这首诗的章法结构和韵律音调多有赞赏。姚鼐最早指出此诗“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诗”,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引了姚语,并进一步阐发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潘伯鹰(《黄庭坚诗选》评:“此诗一气盘旋而下,而中间抑扬顿挫又极浏亮。”确实,读这首格律森严的七律诗,使人感到像是读李白的长篇歌行,笔势如风,一气盘旋,又如江河滔滔,奔泻而下。从首联登阁到次联揽景,再到三联怀友、末联思归,意脉密切相连,虽有抑扬开合,却无大的曲折;音节声韵也和谐流丽、明快浏亮,爽利异常。总之,从构思、立意、格调、章法、句法、字法、用典、对仗、音韵各个方面来看,这首诗都已达到精切自然、无一瑕疵的艺术高境。南宋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此诗“已自见成就处”。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也评曰:“吕居仁谓山谷妙年诗已气骨成就,是也。”应当指出,此诗虽在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兀傲奇崛之气,但语言并不瘦硬,声调也不拗峭,全篇仅“弄长”二字拗,其他字句皆合律,是一首风清骨峻、兼具意境情韵之美的佳构,堪称庭坚中年七律的代表作。元人韦居安(《梅裥诗话说》太和的快阁,经黄庭坚作诗品题,“名重天下,前后和者无虑数百篇,罕有杰出者”。深入思考,深化主旨:从总体上来说,《登快阁》巧用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白如话,实则暗含深意。以且叙且写的自然笔调开篇,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但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些矛盾之处。黄庭坚笔下的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显然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实际行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而黄庭坚虽与白鸥相盟,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盟约。这就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首《登快阁》:诗人在吟诵此诗时除了表层的“快意”,他的心境应该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因公事扰人之“不快”而登阁“寻快”,在晚晴江月图中“赏快”时却因自己政坛难觅知音的处境而“失快”,而后无奈“移快”美酒,又“悟快”于归隐之乐,最后仍走下快阁回归官场,在日常“了却公家事”的现实中寻找因济世安民而得到的内心满足欣慰之“快”。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若能更全面地了解黄庭坚的诗词、事迹和性格,会发现他虽无逐名之衷,却有济世之怀。这其实是中国许许多多士大夫(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们)共有的高尚情怀。《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李白却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黄庭坚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同于那些归隐之士,即使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心向往之,却难以拂袖而去;虽不求闻达天下,却依然会在走下快阁之后变回一方父母官,做回那个“痴儿”,兢兢业业地去“了却公家事”了。 因“痴留”于官务而“不快”(“痴而不快”),因纵情山水感到“畅快”所以希望归隐山间、不再“痴留”人间(“快而不痴”),最后却因心中的这份责任感和对百姓的牵挂而重回官场(“痴而快之”)这才是黄庭坚能在“不快”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不快不快寻快得快登快阁赏快:美景之快移快:美酒之快悟快:归隐之快痴而不快快而不痴痴而快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qián)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êi):曲,枉。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读书数过辄诵

过:遍B.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不行:不去就任C.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

举:推荐D.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配:陪衬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至是首问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D.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或因寄所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他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B.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指使陈举抓住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来诬陷他,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D.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较为真实地展示了黄庭坚的风貌。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3)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4分)答案1.D.(配:比得上)2.A(A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B.焉:代词,译为“他”/兼词,相当于“于之”;C.于:比较,译为“比”/地点,译为“在”;D.因:于是,因此/依,随着)3、C

(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已,并非赵挺之所指使。)4.(1)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3分,其中“庐”1分,“殆”1分,全句1分)⑵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3分,其中“对”1分,“壮”1分,全句1分)⑶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戎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4分,其中“嫌”1分,“移”1分,“泊然”1分,全句1分)【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很惊讶,认为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才学过人。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