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每个蒲公英的种子都有一把小伞,以适应于()

A.风传播B.人为传播C.水传播D.动物传播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的是()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土壤

3.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又称能量守恒定律B.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无损失C.又称能量衰变定律D.光合作用不适用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4.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5.自然界中某个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首先反映在()。

A.其数量上B.食物链上C.营养级上D.消费者身上

6.在PH值为7.5以上的石灰性土壤中,Ca常和下述哪种营养元素结合而降低该元素对作物的有效性()

A.NB.PC.KD.以上三者

7.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8.碳循环是一种()。

A.液相型循环B.沉积型循环C.气相型循环D.混合型循环

9.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10.自然选择,按其选择的结果分成()。A.稳定选择B.定向选择C.分裂选择D.以上三类

11.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这是生态因子的

A.间接作用B.直接作用C.综合作用D.补偿作用()

12.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A.高位芽植物B.地面芽植物C.地上芽植物D.隐芽植物

13.在温带地区,影响秋天树木落叶的最重要因素是()

A.温度的变化B.水分的变化C.日照长度的变化D.光照强度的变化

14.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15.生态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物种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难以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A.捕食B.共生C.寄生D.竞争

16.下列有关水生植物特点中,正确的是()。①发达的通气系统②叶片极厚③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④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全部正确

17.在以下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阔叶林C.温带草原D.暖温带混交林

18.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

A.单独作用B.限制作用C.综合作用D.主导作用

19.艾维因肉鸡,生长速度快,体形大是一种优良品种肉鸡,它的形成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根据人类需要定向选择的结果

C.人工根据肉鸡生长需要定向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结果

20.“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A.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B.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C.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D.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2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

A.有一定的种类组成B.有一定的结构特征C.有一定的动态特征D.以上三者都是

22.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C.团粒结构D.柱状结构

23.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A.E级越高,群落的均匀性越大

B.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C.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

D.B、C、D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24.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A.种群衰退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

25.2007年我国太湖出现蓝藻大发生的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这属于()。A.年间波动B.种群大爆发C.生物入侵D.季节性消长

26.种群分布的类型是()

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集群分布D.以上三种类型都是

27.演替的方向性是指()。

A.大多数群落的演替都有着共同的趋向,而且是不可逆的,演替的趋向一般是从低等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等生物

B.大多数群落的演替都有着共同的趋向,而且是可逆的,演替的趋向一般是从低等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等生物

C.从小型生物发展到大型生物,生活史从短到长

D.从小型生物发展到大型生物,生活史从长到短

28.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

29.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

A.光照时数B.光照强度C.光谱成分D.温度

30.生态学是研究()A.水分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环境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D.气候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1.最易被叶绿素吸收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的光是()

A.蓝紫光B.红光和蓝紫光C.红橙光D.绿光

32.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A.根系发达B.肉质茎肥厚C.角质层厚D.叶面积大

33.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利

34.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A.生物个体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35.()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最好。

A.砂土B.壤土C.粘土D.以上三种质地土壤差不多

36.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

A.雨量充沛B.温度适宜C.阳光充足D.食物丰富

37.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A.盖度B.频度C.密度D.重要值

38.下列属于人工驯化生态系统是

A.农业生态系统B.宇宙飞船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39.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向B.坡度C.海拔D.水分

40.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

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

41.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42.在典型的水生演替中,湿生草本植物的前一个阶段是()。

A.自由漂浮植物阶段B.沉水植物阶段C.浮叶根生植物阶段D.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43.()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A.红光B.蓝光C.红外光D.紫外光

4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45.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远小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远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46.动物对其他种类生物的影响表现的实例是()。A.食谷鸟由于食物的短缺而迁徙

B.豆科植物的自身供氮结构

C.夹竹桃含有的苦味强心苷对动物组织产生危害

D.蚜虫侵袭榆树,使叶子组织畸形,生长成虫瘿

47.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净化环境B.涵养水源C.增强温室效应D.保护生物多样性

48.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49.实验证明,()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A.红光B.青光C.紫光D.蓝光

50.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二、填空题(20题)51.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______选择。

52.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过由简单到______的发育过程。

53.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可划分为______和农生演替两类。

54.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______。

55.植物之间为竞争环境条件和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都会导致______分布的不均匀,形成镶嵌性。

56.季节性消长主要是一年内随______和生物生活史的适应性变化。

57.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58.热带雨林分布区的土壤是()。

59.测定物种多样性的方法很多,一般用物种________来定量表达群落内物种多样性。

60.防风林林带的结构分紧密结构、______、通风结构三种。

61.半自然生态系统又叫__________。

6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______实验。

63.______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初级生产者十分分散,有的成灌木状或匍匐状生长,主要是一些有很强抗旱性的植物类群。

64.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______。

65.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J型增长和______。

66.生物量是指在任一时间里实际测得的单位面积内有机物总量,一般用______来表示。

67.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__________两个方面。

68.两个相似的物种由于竞争的结果不能占有相同的。

69.植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包括垂直地带性和_______地带性两大类型。

7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背风侧形成千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输送扩散作用,又有稀释作用。[]

A.正确B.错误

72.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中人为因子起决定性作用。()

A.正确B.错误

73.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寄生关系。()

7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5.营养物质循环变慢是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A.正确B.错误

76.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季相不分明。()

A.正确B.错误

77.梨、苹果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是因为降水量太大。()

A.正确B.错误

78.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生物小循环加强。[]

A.正确B.错误

79.钾在植物—微生物—土壤—植物间的循环属于生物循环。()

A.正确B.错误

80.相对于限制因子来说,改善主导因子获得的效益最大。()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82.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83.简述顶级群落的特征。

84.什么是碳循环?

85.简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人工选择在种群进化与适应中的作用。

87.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六、单选题(0题)88.种群的季节性消长主要是()

A.环境因子的影响B.生物因子的影响C.人为活动的影响D.突发性自然灾害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5.B

6.B

7.B

8.C

9.B

10.D

11.B

12.A

13.C

14.B

15.D

16.C水生植物的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植物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淡水植物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

17.A

18.C

19.B

20.B“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年龄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为“老年型人口国家”。

21.D

22.C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23.D

24.D

25.B

26.D

27.A

28.A

29.B

30.B

31.C

32.D

33.D

34.D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35.B解析:壤土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既有很好的通气性,又能保水保肥,故选B。

36.A

37.B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F1(频率)=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38.A

39.D

40.D

41.B

42.D

43.B

44.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45.D

46.D

47.C

48.B

49.D

50.D

51.r

52.复杂复杂

53.原生演替

54.减少

55.群落内部物种群落内部物种

56.季节变化

57.湿润区

58.群丛

59.多样性指数

60.疏透结构

61.驯化生态系统

62.受控

63.荒漠生态荒漠生态

64.生态入侵

65.S型增长

66.干物质重

67.运动

68.生态位生态位

69.水平

70.焚风效应

71.A

72.B

73.N

74.Y

75.A

76.A

77.B

78.A

79.A

80.B

81.(1)由不同物种组成物种间相互影响;(2)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3)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4)有动态特征;(5)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由不同物种组成,物种间相互影响;(2)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3)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4)有动态特征;(5)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2.(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3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

83.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群落。顶级群落的特征为:(1)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3)有机物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4)顶级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84.C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和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绿色植物借助光能吸收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C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C有机物。含C有机物又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这些生物又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和水排出体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绿色植物再利用这样C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C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和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绿色植物借助光能,吸收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C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C有机物。含C有机物又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这些生物又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和水排出体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绿色植物再利用,这样C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

85.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研究途径和方法是:(1)野外调查;(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研究途径和方法是:(1)野外调查;(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

86.人工选择是人为定向地使生物发生遗传变异,即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人为手段(定向培育、杂交选育、基因嫁接、克隆技术等)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或者通过改变和影响环境等环境胁迫的作用来影响生物生长和繁殖等。人工选择已经成为种群进化适应的强大动力之一,因此,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变异的结果。人工选择不可避免地会有有害类型的产生,如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种群越来越大。

87.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