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血液清洁”是近年日本流行的健身健美全新理念,也是防病保健的基础,医学界喻称“血液革命”。有关专家认为,经常检测血液是否清洁,保持血液清洁流畅,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延缓血管硬化,维持血管弹性,让人活力充盈,焕发生机,推迟衰老。

自从1628年英国医师、生理学家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的科学新概念以来,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这就是血液循环。不过当时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马尔皮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实了哈维的正确推断。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运转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分钟,人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会毁坏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智力。

血液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流动不畅。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胆固醇中和了中性脂肪,积聚在血管内侧沉淀下来,血管变狭窄,失去柔韧弹性,处于脆弱易裂状态,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易诱发脑中风和冠心病。在血管分界处的毛细血管一旦被堵,会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死。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还会诱发痛风。所以,血液清洁不单指血液顺畅流动,还包含血液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正常。血液能准确反映身体的一些潜在病症,血液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像心情不佳、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精力分散、头晕、恶心等。那么,如何鉴别血液是否清洁?血液粘稠就是警告信号之一。人们在生活中常有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进食速度过快;极少吃蔬菜,尤其是黄绿色蔬菜;不喜欢吃水果、酸奶;常吃方便面或快餐;经常吃油炸食品;鱼吃得少,肉吃得多;经常吃甜食;喝水少;晚8点钟以后吃饭次数过多;经常酗酒;一天吸烟10支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易使血液受到污染。英国《自然》杂志不久前刊登美国斯坦福大学专家的试验报告说:“人体衰老并非完全因为器官老化,血液受污染是其更重要的原因。倘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其可望快速恢复年轻,这对研究人体衰老现象很有意义。”

(选自《知识窗》)1.下列关于“血液清洁”和“血液循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液清洁”是一种健身健美理念,要保持“血液清洁”,就应该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B.“血液清洁”被医学界喻为“血液革命”,是防病保健的基础,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让人焕发生机,推迟衰老。C.“血液循环”作为科学新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血液是如何循环的。D.血液循环能保证正常的物质运转,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组织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同时维持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这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B.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会诱发痛风;可见,血液清洁不单是血液要顺畅流动,其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也要正常。C.血液粘稠是血液受到污染的标志之一,而血液受到污染,人体的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因此一旦血液变得粘稠就应高度重视。D.器官老化与血液受污染都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其中,血液受污染对人体衰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器官老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循环是机体各器官组织正常运转的保证,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就将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对人体造成伤害。B.血液受到污染,会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是因为血液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影响血液循环。C.血液受到污染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血液清洁,预防疾病大有好处。D.科学研究证明,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可使其快速恢复年轻;这个研究成果让人类不老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参考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1.选出下列加点词“顾”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1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归而谋诸妇

诸:之于的合音B.履巉岩,披蒙茸

披:动词,拨开,分开C.掠予舟而西也

西:作状语,向西D.揖予而言曰

揖:动词,向……拱手作揖13.选出对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将归于临皋

复游于赤壁之下B.予亦悄然而悲

飞鸣而过我者C.状如松江之鲈

我知之矣D.听其所止而休焉

不见其处14.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3)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参考答案:11.B

12.C

13.C

14.(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2)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3)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5)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加点词‘顾’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CD三项中的“顾”都是“环顾”“四处看”“回头看”的意思,“顾而乐之”意思是“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四顾寂寥”,意思是“四周看去,寂静寥落”。“道士顾笑”,意思是“道士回头笑了起来”。B项,“顾安所得酒乎”中“顾”意思是“但是,可是”,这句话是说“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故选B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掠予舟而西也”的“西”如做状语,在语法上讲不通,状语在句中修饰谓语,而句中“西”后面没有谓语,故“西”不能作状语,此处的“西”应做动词,向西飞去。故选C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对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要求选出“不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C项,“状如松江之鲈”中“之”是结构助词,“我知之矣”中“之”是代词,代指“道士的底细”或“情况”。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故选C项。【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肴”,菜;“如……何”,固定结构,怎样对待……;“良夜”,美好的夜晚。第二句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子”,你。第三句中,“博”,广博;“日”,名词做状语,每天;“参省”,检验反省;“乎”,相当于“于”;“知”同“智”,智慧;“过”,过错。第四句中,“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之天下”;第一个“下”,自取下策;“从”,追随;“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旧例;“是”,这。【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前后词语的词性也相同。比如“以”,第一个“以”后面的“安”活用为动词,第二个“以”后面的“表”是名词,故两者不同。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歌,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3.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C.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要“合”就会发生冲突,冲突化解了才能进入“和”的状态。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A.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B.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C.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D.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一定要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参考答案:答案:(1)C(2)D(3)D【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分析】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对于说明文阅读,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解答】(1)定义与概念题。C项错误在于,原文是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因此项说法前提错误。(2)材料与观点题。D项错误在于,“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3)要点与概括题。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B项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C项概括失当,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即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顾隐君传(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①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尤不能与俗竞。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③,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注】①覃恩:广施恩泽。②媮靡:奢侈的生活。③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平生未尝爱财

爱:吝惜B.曰:“微天子恩,不得此。”

微:没有C.置役田以恤其里人

恤:怜悯D.勒石于墓

勒:雕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居昆山之七浦塘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B.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

空以身膏草野C.卒偿之而不自言

劳苦而功高如此D.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0.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C.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来源:学科网ZXXK]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4分)

(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4分)

(3)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分)

12.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顾隐君为人处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8.C(恤:救济)9.B(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把”。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助词,取消独立性,无义。C项第一个“而”为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而”为表并列的连词。D项第一个“因”表承接的连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因”介词,译为“通过”)10.B(3分)参考译文: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11.(11分)(1)(4分)遇到有人乞求借钱,(顾隐君)马上分钱给予,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大意2分,落实“贷”“负”各1分)(2)(4分)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大意2分,落实“然”“逆”各1分)(3)(3分)做大事不必在意小的细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大意1分,“大行”“细谨”各1分)12.(5分)①敦厚朴实,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②不喜欢结交官场人士。③对皇帝有感恩之心。④仗义疏财,对人有怜悯之心。⑤待人坦诚,从不怀疑人。(一点1分,共5分。语意相近即可)【参考译文】顾隐君名叫启明,字时显,祖上曾居住在昆山的七浦塘,现在他是太仓人,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人。顾隐君有个儿子叫顾存仁,他考取了嘉靖十一年的进士,被选拔外调做余姚知县。因为政绩考核得了第一名,他被调入朝廷做礼科给事中。恰逢皇太子出生,皇上厚待身边臣子,把顾存仁曾做的余姚县令一职封给顾隐君。顾隐君做人忠厚老实,特别不愿意和世俗人攀比。顾君过去生活在海边,做官后的说话和穿著,仍然像过去的海边人,没有丝毫城市人奢侈习气,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即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敬领官服后,他闭门不结交州郡官员。郡太守举行乡饮宴会时,亲自上门迎接延请他,可他最终没有前去。每天早晨,他焚香朝着京城方向跪拜,每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一定先把手放到额头上表示感谢,说:“没有天子的恩情,我不能够过这样日子。”家居时经常读书,遇见自己满意的内容,每次他都挑选出来对人说个不停,他常说:“我不相信现在的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活着。”所以他一生不曾吝惜钱财,不曾怀疑过人。弟弟早早地去世。他生前着意要顾隐君的儿子过继做后人,可顾隐君坚决地把机会谦让给哥哥的儿子。即使是未做官漂泊谋生的时候,他也一心一意地把帮助别人作为重要的事。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马上分钱给予,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有人曾冤枉说顾隐君骗人钱,顾隐君说:“我不知道什么钱,可这钱被骗的事确实因我担保而起。”他最终替骗钱人偿还了钱但自己却不向外人说明。州大夫要为余姚县孝义的人建牌坊,就派人送拨款给顾隐君,送钱的人撒谎说:“这是我赎罪的钱,可我实际没有那罪啊。”顾隐君听了表现出同情的样子,马上把钱还给那人。大凡乡里有某住宅某墓地因互相邻近(需要搬迁却无钱),有某桥梁某道路因无钱而未修整,有某人死了因无钱而未入殓安葬,只要有人前来告诉顾隐君,顾隐君就一定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至于自己的日常奉养,也就是布衣菜饭而已。沿海一带老百姓多有欠税的,于是顾隐君就开辟役田来救济那些乡里的欠税人。他曾说:“海边是我的故乡,我不能有一天丢掉自己根本。”所以他自号海隐居士。他最后因在海边得病而回乡,然后去世。当初,顾隐君年龄未满六十,教导儿子说:“古人安葬是为了掩盖死者形体,安葬一定要遵循简朴原则,看着美有什么用处?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于是就求兄长写下遗命,把它刻在墓旁的石碑上。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际:接近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保全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描写放鹤亭周围景物的一组是(

)①彭城之山,冈岭四合

②秋冬雪月,千里一色③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④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⑤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A.②④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鹤亭建于熙宁十年秋,云龙山人在故居遭水灾后迁居时作此亭。B.放鹤亭得名的原因是云龙山人养了两只驯良善飞能朝出夕归的鹤。C.文章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了作者政治失意时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D.文章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⑵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参考答案:11.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12.C(③⑥不符合题干要求)13.A(A项放鹤亭建造时间有误)14.⑴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哪里。⑵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独自整天在山涧溪谷中,啄食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黄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6.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全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祝曰:“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③⑤⑥⑧

D.①②④⑥1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全属于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③君子不齿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③①④⑤15.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未之有也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学不可以已16.下列画线的字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越国以鄙远C.必蹶上将军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17.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担任)汉家除残去秽C.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意志集中在某一方面)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18.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19.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例句:上食埃土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0.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①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美我者A.①②

B.⑤⑥

C.④⑥

D.②③参考答案:13.B

14.C

15.B

16.C

17.B

18.B

19.B

20.D【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①知——智,②暴——曝,④受——授,⑤反——返,⑦说——悦,⑧共——供。故选B。【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题中金:今义,金子;古义:兵器。地方:今义,某处所;古义,土地方圆。夫人:今义妻子的称呼;古义,那个人。东道主:今义,宴会的主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故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例句和B项为宾语前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判断句。故选B。【1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题中例句和C项为使动用法,使……灭亡,使……受挫折;A项,名词作状语,当面;BD项,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认为美。故选C。【17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为汉家除残去秽”中的“为”是“替”的意思。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爪牙”用的是“比喻义”错误,用的是本意,爪子和牙齿;B项,两个蓝都是“蓝草”;C项,“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论述”错误,“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D项,“春秋”错误,应为“战国”。故选B。【1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B项,例句和B项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其余没有活用,A项,动词,CD项名词。故选B。【2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①輮,名词动用,使弯曲;②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③斗,蛇,名词作状语,像蛇,像北斗星;④水,名词动用,游泳;⑤轻锐,形容词作名词,轻锐的部队;⑥美,意动用法,认为美。故选D。【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