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纳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纳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纳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纳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纳《沁园春·长沙》一、基础积累(一)字词积累舸(ɡě):大船。怅(chànɡ):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情。寥廓:指宇宙高原辽阔。辽阔:1.宽广博大。2.犹辽远。3.犹久远。4.指相去甚远,差别很大。苍茫:旷远迷茫。峥嵘:不平凡、不寻常。挥斥方遒:挥斥,纵放、奔放。遒,强劲有力。激扬: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如粪土一样。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击水:游泳遏(è):阻止(二)成语积累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书生意气:青年学生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周刊》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三、作品背景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年32,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基础积累1.字音放号(háo)2.释义律吕:节奏、音律。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作品背景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一篇代表作。《红烛》读准字音吐出(tǔ)烧沸(fèi)捣破(dǎo)脂膏(zhīgāo)慰藉(jiè)耕耘(gēngyún)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青年时期: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度过十年学子生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赴美留学:专攻美术,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随后回国任教,投身革命,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7年7月,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三、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峨日朵雪峰之侧》一、写作背景《峨日朵雪峰之侧》初稿写于1962年8月。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早期写下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才得以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变得更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作者在这个时期被打成右派,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1983年,诗人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定稿。这首诗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基调,不仅是他生命中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的强有力的确认。二、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入河北省荣军学校。1956年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由于长期生活在青海地区,其作品带有青海高原的民风民情和高原气质。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吸取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探索的成果,从民间文学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又接受了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中的有益经验。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三、字词积累前额(é)石砾(lì)棕(zōng)色嚣(xiāo)鸣铆(mǎo)钉揳(xiē)入罅(xià)隙锈蚀(shí)赐予(yǔ)《致云雀》一、基础积累(一)字词积累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二、作者简介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号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