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调查_第1页
关于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调查_第2页
关于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调查_第3页
关于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调查_第4页
关于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调查--基于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特点研究系部名称:教育系项目名称: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状况调查--基于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特点研究指导老师:曹光海团队成员:刘聪、李晓薇、李琪、王玉敏、王晓龙、亓冉冉、张春波实践地点:济宁市老年大学、济宁市老年公寓、曲阜市沂河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场所、济宁市陵城镇鲍庄村、陵城镇红庙村以及济宁、济南、潍坊、枣庄、莱芜等相关城乡地区实践时间:(1)集体实践时间:2011年6月11日—2011年7月15日(2)分小组实践时间:2011年7月15日—2011年8月1日1、引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保等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化问题已逐步提上国家议程。而山东省老龄委发布的《山东省2008-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337.28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14.20%,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自2008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期,未来10年每年净增72万老年人,将比全国提前5年结束人口红利期,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老龄化的加速,致使老龄问题更加明显,老年人精神状况备受社会关注。抑郁、孤独等是威胁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高龄化,这种危害将越来越大。老年抑郁症、孤独感是以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内心孤寂为特征的一种情感性的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躯体功能下降、自杀倾向等,从而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生命质量。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精神状况,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解决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部入手,因此我们自六月至九月初,先后赴往济南、济宁、曲阜、章丘等地,对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以此为契机,通过我们的调查来了解山东省老年人精神现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知识,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素养的老年人心理精神状态,从而指导老年人以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享受人生。调研期间,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精神面貌的老年人,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们的心灵得到巨大的触动和震撼,让我们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和前进的脚步。通过几天的调研,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怀揣热人生哲学、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我们原本属于陌生的群体,本不可能有交集的,正是因为“调研山东”我们有了焦点。2、研究概述2.1取样本次调研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暑假放假之前(6月11、12日),我们赴济宁市老年大学、济宁市百花公园和济宁学院教师公寓展开调研。第二阶段为暑期7月5日至7日,我们一早骑车到曲阜体育馆和沂河公园对前去晨练的老年人进行调研访问,次日赶赴陵城镇鲍庄,得到村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村内街巷里发放调研问卷进行调研。第三阶段为暑期7月11日至14日,调研小组赶赴济南、章丘,先后在济南泉城广场、大明湖东岸、章丘市百脉泉公园针对晨练和夜间散步的老年人进行问卷发放、调研。第四阶段为暑期7月15日至9月1日,调研小组队员分成小分队,分赴枣庄、潍坊、莱芜各地独自进行调研。2.2测量工具问卷为专业心理量表(见附表一),由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老年抑郁量表(GDS)和UCLA孤独量表组成,有严格的计分标准,科学的结果解释。2.2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有客观支持(即患者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即患者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支持利用度是反映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包括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和参加活动的情况)3个分量表。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该量表经长期使用表明设计基本合理,有效、简便、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2.22老年抑郁量表(GDS)老年抑郁量表(GDS有30个条目,其中10条用反序计分(回答“否”表示抑郁存在),20条用正序计(回答“是”表示抑郁存在)。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郁症,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而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2.23UCLA孤独量表量表UCLA孤独量表量表共20个条目,含有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其中有一条用正序陈述语言较困难),每个项目为四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孤独度程度越高。2.3数据收集与整理调研前指导老师曹光海老师召集所有调研队员开会,针对调查时间、地点选择以及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重点针对问卷的指导语、相关内容以及和老年人交流的技巧等问题,曹老师做了详细介绍,让我们这些很少可以接触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我们顿时信心倍增。会议第二天,我们就正式展开了这场风风火火的调研。调研过程中,老年人和调研队员一对一完成问卷,然后当场回收问卷。被试填写问卷之前,调查队员将问卷的填写方法一一介绍清楚,然后让老年人独立的、不受影响的完成问卷。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有因文化程度低及视力差等原因无法自行填写问卷的老年人,调研队员将会为老年人读问卷或由我们的调研队员代填的方式进行。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他们交流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老人会很排斥我们,完全拒绝和我们合作,另一种极端就是会滔滔不绝的和我们讲起他们过去的故事,个人的光辉历史,或者家庭的不幸,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尽量满足他们的倾诉欲。时间紧,任务急,为此我们专门找了些“志愿者”同学协助我们去做这个调研,当然他们也都受过前期的指导和训练。每天调研结束后,我们也随时根据需要召开紧急会议,反映当天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为以后更好的完成调研工作打好基础。调研结束后,我们也对问卷做了严格认真的筛选,剔除那些漏答的及背景资料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全部问卷资料经核实后进行统一编码,使用spss18.0管理和处理数据。3、数据分析3.1总体情况在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济宁学院教师公寓等老年人聚集场所、济宁市陵城镇鲍庄村、陵城镇红庙村以及济宁、济南、潍坊、枣庄、莱芜等相关城乡地区随机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52份。其中男性老年人132人,女性老年人120人;城市老年人119人,农村老年人133人;有配偶同住的老年人181人,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71人;独居的老年人86人,非独居的老年人166人;有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178名,无经济保障感74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114人,无慢性病的138人;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144人,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108人。(见表一)。表一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分布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性别男13252.452.452.4女12047.647.6100.0居住地城市11947.247.247.2农村13352.852.8100.0婚姻有18171.871.871.8无7128.228.2100.0居住安排独居8634.134.134.1非独居16665.965.9100.0经济保障感有17870.670.670.6无7429.429.4100.0慢性病有11445.245.245.2无13854.854.8100.0养老保险有14457.157.157.1无10842.942.9100.0在年龄构成方面,60-64岁老年人占全体被调研老年人的47.2%,65-69岁老年人占34.1%,70—79岁老年人占34.1%,80岁以上老年人占8.3%(见图一);在养老方式方面,67.9%的老年人为家庭养老,29.8%的老年人为社会养老,而只有2.4%的老年人是依靠社区服务进行养老(见图二)。图一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图二问卷调查对象的养老方式构成老年人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分为37.19,标准差为6.294,说明老年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差异显著。其中,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3.13,标准差为4.083,表明老年人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较高。孤独总分平均数37.58,标准差9.605,表明老年人存在孤独感。抑郁总分平均数8.73,标准差为8.73,表明老年人接近轻度抑郁。(见表二)表二整体数据描述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平均数9.523.134.5637.1937.588.73标准差3.284.080.616.299.615.93.2不同性别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通过表三可以看出,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方面,男性老年人低于女性老年人,而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男性老年人均高于女性老年人,说明女性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另外,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的孤独感高于女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高于男性老年人。表三不同性别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男9.85±3.3823.02±3.984.53±0.6237.40±6.3637.90±10.278.54±6.04女9.13±3.0823.24±3.994.59±0.6136.96±6.2337.22±8.848.95±5.97T3.17 0.180.630.310.320.29*P<0.05,**P<0.013.3不同年龄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表四数据显示,在客观支持方面,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客观支持最小。在主观支持方面,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均呈现出下降趋势,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孤独感逐渐增强,且由接近抑郁发展成轻度抑郁,并且差异显著。表四不同年龄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60-64岁10.69±3.0624.10±3.694.64±0.5539.44±5.6535.17±8.127.10±5.1765-69岁9.52±2.9523.62±4.274.53±0.5837.67±6.1438.03±9.158.07±5.8370-79岁9.21±3.5322.58±3.874.51±0.6436.30±6.4737.45±9.739.73±5.8180岁以上7.29±2.5120.62±4.084.62±0.7432.52±4.9142.95±12.6111.95±7.64F6.51** 4.91*0.667.67**3.61*4.82***P<0.05,**P<0.013.4不同居住地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表五数据显示,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方面,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差异不显著,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略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程度均高于城市老年人,差异显著,农村老年人特别接近轻度抑郁症。这表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问题更为严峻,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农村基层老龄工作。表五不同居住地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城市9.83±3.6522.90±4.274.53±0.6637.26±6.8235.99±9.827.54±5.71农村9.21±2.8323.33±3.914.59±0.5637.13±5.8138.99±9.229.80±5.71T2.29 0.710.540.036.26*9.26***P<0.05,**P<0.013.5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通过表六可以看出,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方面,有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而在支持利用方面,有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和无陪偶同住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有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在孤独感和抑郁方面,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的孤独感强度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有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显现出轻度抑郁症状。表六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有配偶10.12±3.0224.15±3.734.55±0.5738.82±5.5935.92±8.897.76±5.81无配偶7.93±3.3120.51±3.764.59±0.7133.03±6.0841.79±10.1111.21±5.79T25.33** 48.39**0.2752.02**20.49**17.99***P<0.05,**P<0.013.6不同居住安排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表七数据显示,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方面,独居老年人显著低于非独居的老年人;且独居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明显高于非独居的老年人,差异显著;而在支持利用方面,独居老年人和非独居老年人差异不显著。在孤独和抑郁方面,独居老年人略高于非独居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但独居老年人的抑郁总分较高。原因可能在于:由于独居老年人生活条件的限制,并受其生活现状的影响,他们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以及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度较多。表七不同居住安排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独居8.69±3.5722.17±4.064.59±0.6235.45±6.7638.70±10.729.57±6.29非独居9.93±3.1423.62±4.014.54±0.6138.09±5.8536.99±8.958.30±5.81T8.477** 7.285**0.3910.31**1.782.54*P<0.05,**P<0.013.7有无经济保障感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表八数据显示,无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普遍患有轻度抑郁症,且显著区别于没有抑郁症状的有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无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的孤独症状显著高于有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另外,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方面,无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显著低于有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在支持利用方面,无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与有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无经济保障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低于有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表八有无经济保障感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有经济保障感9.87±3.3723.66±4.274.54±0.6138.07±6.5936.36±9.557.91±5.81无经济保障感8.62±2.7821.84±3.264.61±0.6135.07±4.9340.50±9.1410.72±6.01T8.47** 7.28**0.3910.33**1.78**2.54***P<0.05,**P<0.013.8有无慢性病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表九可见,在客观支持方面,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无慢性病老年人差异不显著;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无慢性病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孤独方面,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略高于无慢性病的老年人;在抑郁方面,有慢性病的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无慢性病的老年人,且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明显患有轻度抑郁。表九有无慢性病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有慢性病9.74±3.5722.07±3.814.45±0.6336.25±6.5438.51±10.0810.27±6.26无慢性病9.31±2.9724.00±4.134.65±0.5737.96±5.9936.80±9.157.46±5.47T1.06 14.71**7.15**4.67*1.9714.41***P<0.05,**P<0.013.9有无养老保险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通过表十发现,在客观支持方面,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在主观支持方面,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与无养老保险相等;在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和孤独方面,有保险的老年人与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在抑郁方面,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这表明,实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表十有无养老保险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有养老保险10.05±3.4223.13±4.284.51±0.6337.69±6.7536.60±9.777.97±5.91无养老保险8.78±2.8523.13±3.824.62±0.5736.53±5.5738.87±9.269.75±5.99T9.72** 0.001.872.113.465.52**P<0.05,**P<0.013.10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M±S)表十一数据显示,在客观支持方面,社会养老的老年人的客观支持最高,社区服务的老年人的客观支持最小;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方面,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差异不显著;养老方式对于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影响不显著。但在抑郁和孤独感方面,依靠社区服务养老的老年人的孤独感高于依靠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老年人,依靠社会养老的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明显低于依靠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养老的老年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总分抑郁总分家庭养老9.49±2.9723.46±3.814.56±0.5937.51±5.6137.64±8.749.11±6.05社会养老9.61±3.8422.29±4.454.57±0.6636.48±7.4436.87±11.427.83±5.95社区服务8.50±3.5624.00±6.034.33±0.5137.19±6.2944.67±5.759.50±4.27F0.32 2.300.420.731.851.23表十一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抑郁状况*P<0.05,**P<0.01上述结果显示,虽然总体描述结果显示老年人只是接近轻度抑郁,但就社会人口学特征来说,不同生活状况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差异显著:8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无经济保障感的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由于自身生理状况较差或者生活条件的限制,这类群体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较低,主观幸福感降低,精神状况不容乐观。4、结果及讨论4.1从上述调研过程及调查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从整体上来看,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老年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这可能是因为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且各项设施较为健全,大部分的老年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对于无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这表露出现如今我国的各项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并且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二、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女性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男性老年人,且在抑郁和孤独方面,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老年人。这提醒我们应该给予女性老年热更多的关心和关注。三、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在孤独感和抑郁方面趋于严重,这应该是因为年龄的不断增长,导致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自身行动更为不便,且交际范围逐渐变窄,精神文化生活较少。这需要我们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每个阶段的老年人都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心态,获得高质量生活。四、城乡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特别是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适宜的住房,大多生活较为幸福,满意度较高,性情也较为乐观开朗,抑郁情绪偏少,且大多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丰富的集体活动。然而农村老年人则大多孤僻而寂寞,缺乏文娱活动、朋友,大多以家庭责任为首任,抑郁情绪较多,幸福感小,对生活不满意。五、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眼中非常的重,亲人的缺失更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无配偶同住且独居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很低,且孤独和抑郁均显著高于有配偶同住且非独居的老年人。这提醒我们在老年人丧偶后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以来缓解丧偶老人抑郁与孤独。六、“老有所依,病有所养”是当今老年人理想的生活状态,拥有良好的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普遍较高,且抑郁和孤独水平较低。另外,没有慢性病的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他们的精神状况显著优于有慢性的老年人;当老年人患病时,他们能方便就医,且自己拥有养老保险,这会令老年人特别的有安全感,不让其担忧自身的生活状况。努力做到“老有所依,病有所养”应成为当今社会应对老龄化工作的重点。七、老年人普遍感到心理孤独。老人们晚年交流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曾经的老同事、老朋友,在孤单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地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倾诉。这深刻地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寂和缺乏与年轻人的交流。在对于老年人日常娱乐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锻炼健身的老年人占大多数,还有少数老年人选择打牌下棋、听戏、看书、看电视等,这也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的匮乏。八、各地老年人对调研的配合度差异大。在我们的调研途中,曲阜、鲍庄、章丘等小城市或乡镇的老年人配合度高,对待我们热情且信任,很愿意对我们倾诉自己的内心,并很乐意帮助我们填写问卷,然而类似于济南、济宁等大型城市,老年人的配合度大幅下降,文化程度高,却表现出冷漠、对陌生人不信任,心防严重,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摆在别人面前。做调研的难度随着城市发展的程度逐级增大。4.2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在国家层面,从公民权利的角度建立全覆盖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政府及社会各界,在经济上应给予老年人足够的保障,完善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缩小城乡差距,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大老年大学的建设力度,扩大老年大学的招生范围,真正做到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增加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晚年爱好,重新建立人生规划和目标,有所希望和期盼,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二、推进社区老年精神卫生工作(一)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国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晓率是偏低的,尤其是对与心理问题有关而且应该寻求心理帮助的常见问题缺乏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被视为正常现象,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子女,普遍有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只有躯体疾病才是病,除非身体有毛病,否则不会看医生。(二)推广老年心理辅导和咨询。在社区举办面向老年人和老年人子女的心理知识讲座和咨询,既可以指导老年人妥善解决因疾病、丧偶、代际冲突等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同时还可以提高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认识,在家庭照料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关怀,提高他们识别不良心理症状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三)加强老年社会工作。目前针对老年人的政策主要是基于管理的目的,从整体主义的视角来制定和执行的。但在老年人心理干预方面,我们应建立个体主义的视角,从老年人的自我认识出发,重视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正向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如:开展老年人团体工作,帮助老年人进行生命回顾,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评估自己的过去,积极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人生;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帮助老年人完成心愿、修补过失;帮助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管理和社会活动,维持部分原有关系网络、建立新的关系网络。(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孤独寂寞、缺少与外界的交往和沟通是引发老年期精神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组织应根据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各类集体活动。三、作为子女,给父母更多的爱,更多的时间,物质是保障,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爱意,才能给老年人完整而温暖的家庭感、幸福感、归属感。我国老年抑郁情绪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与近期中国家庭结构、家庭观念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子女们都为了事业打拼,很少有时间陪父母,导致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作用日益削弱,从而致使老年人负性情绪增多、抑郁流行情况日趋严重。作为子女,经常跟他们聊天沟通,遇事跟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老年人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指导儿女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以帮助他们建立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总之,对于老龄化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老龄意识,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来切实解决此问题。我们应系统而有序地建设“银发工程”,充分调动社会﹑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将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老年人才资源,将包袱转化为财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附录一:调研问卷此问卷不记名,仅用作科研调查,请您放心作答,谢谢!部分一1、您的性别:A男B女2、您的年龄:A、60-64岁B、65-69岁C、70-79岁D、80岁以上3、您的居住地:A城市B农村4、您的婚姻状况:A有配偶同住B无配偶同住5、您的居住安排:A独居B非独居6、经济保障感:A是B否7、您有慢性病吗:A有B无8、您有养老保险吗:A有B无9、您信教吗:A信B不信10、您的养老方式:A家庭养老B社会养老C社区服务部分二指导语:下面的题目是用于反映您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支持,请按各个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谢谢您的合作。1.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只选一项)

(1)一个也没有(2)1—2个

(3)3—5个(4)6个或6个以上

2.近一年来您:(只选一项)

(1)远离家人,且独居一室

(2)住处经常变动,多数时间和陌生人住在一起

(3)和同学、同事或朋友住在一起

(4)和家人住在一起

3.您与邻居:(只选一项)

(1)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

(2)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

(3)有些邻居很关心您

(4)大多数邻居都很关心您

4.您与同事:(只选一项)

(1)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

(2)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

(3)有些同事很关心您

(4)大多数同事都很关心您

5.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和照顾(在合适的框内划“√”)

无极少一般全力支持

A.夫妻(恋人)

B.父母

C.儿女

D.兄弟姊妹

E.其他成员(如嫂子)

6.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的来源有:

(1)无任何来源

(2)下列来源:(可选多项)

A.配偶;B.其他家人;C.朋友;D.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党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H.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I.其他(请列出)

7.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

(1)无任何来源

(2)下列来源:(可选多项)

A.配偶;B.其他家人;C.朋友;D.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党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H.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I.其他(请列出)

8.您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只选一项)

(1)从不向任何人诉述

(2)只向关系极为密切的1—2个人诉述

(3)如果朋友主动询问您会说出来

(4)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

9.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只选一项)

(1)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帮助

(2)很少请求别人帮助

(3)有时请求别人帮助

(4)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10.对于团体(如党团组织、宗教组织、工会、学生会等)组织活动,您:(只选一项)

(1)从不参加

(2)偶尔参加

(3)经常参加

(4)主动参加并积极活动

部分三指导语:选择最切合您晟近一周来的感受的答案。1.你对生活基本上满意吗?A、是B、否2.你是否已放弃了许多活动与兴趣?A、是B、否3.你是否觉得生括空虚?A、是B、否4.你是否常感到厌倦?A、是B、否5.你觉得未来有希望吗?A、是B、否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